查看原文
其他

摄影看上去很弱

吴毅强 理解摄影
2024-08-30

第七届广州三年展


当代艺术展里的摄影看上去很弱?


文 | 吴毅强



这个信息渠道多元、声光电全方位轰炸的媒体环境下,摄影总是感觉很弱。尤其跟视频类、装置类作品放在一起的时候,几乎有一种天然的“低级感”。但我相信,没人敢说我们不需要摄影了。


事实上,无论我们多习惯于当下视频汹涌的时代,静态图片,依然是我们目之所及最常见的视觉载体,读图依然是这个时代最大的症候。所以当我们说摄影弱的时候,这可能不是摄影本身的问题,而是呈现它的舞台问题,也就是展览策展手法和模式的问题。


我们知道,双年展或者三年展,这些来自于当代艺术的展览机制从形成到具有今天的规模不过半个多世纪(虽然第一届威尼斯双年展在1895年就有了),中国引入双年展(1992年广州双年展)就更晚了。而且它很大程度上和资本控制下的新自由主义经济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这些双三年展,虽然它一方面极大地推动了艺术的发展,但它背后也有巨大的资本利益考量,它是一定阶段的产物,并不具有天然的永久性和合理性。这次全球疫情过后,它或许就会变得不一样。


这些大型展会有一个问题,就是“动”永远比“静”、“大”永远比“小”要投人所好。就好像我们看歌手比赛,又唱又跳又说唱的一般能得更高的分数,那些安静舒缓的歌,尽管它可能有着更深沉的情感和内涵,但就是不适合舞台这个形式。它们适合静静地听,在睡觉、发呆或者旅途之中。摄影也一样,从摄影诞生之日起,它的舞台就不在白盒子艺术展厅,它是记录,是快照,是大千世界中闪耀的一瞬间,它构建记忆、创作历史,它活跃于相册、报纸、媒体和互联网,毋宁说,它和生活本身纠缠在一起,这是一个比艺术展厅大得多的舞台。


所以,有些静态摄影根本不太适合在白盒子展厅的展示,因为那是一种绘画式样的观看模式。它更是与视频动态所构建的黑盒子观看空间格格不入,把这二者并置于一起,必然会引起观者欣赏模式的紊乱和不适,给观众带来的视觉体验也是断裂的。


是的,当代艺术不分媒介,接受跨媒体和融媒体。但具体到展览空间,媒介的特性是不可忽略的。如何让观众真正进入到作品,而不是陷入动静失调的状态,显得尤为重要。


我认为摄影分两种,一种是艺术类摄影,它可以并且必须融入到当代艺术的语境中来,这样才能保证摄影的前沿性和思想性。但在策展手法和模式上,必须考虑到各种媒介的区别,如果展呈不当,就会损伤这个媒介应有的魅力,更会导致不应有的媒介“歧视论”。而对于纪实摄影、新闻报道摄影和家庭快照摄影(它们的重要性一点不比艺术摄影差,甚至在展现当代文化上更有优势),需要有完全不同于白盒子空间的展览方式,它不必在展场和声光电装置比高低,摄影手工书、像册、报刊杂志、互联网都可以,生活现场才是它的战场。



作者简介

吴毅强,浙江大学美学博士,批评家



公众号新开一个栏目《千字短评》,希望用简短的文字,对摄影艺术领域发生的现象及动态进行及时地批评,参与当下摄影艺术文化知识生产。包括思潮、书籍、作品、展览及一般的生态批评。


栏目宗旨:不能说真话,那么请闭嘴。


欢迎投稿

    微信:wuyiqiang926

    邮箱:393222588@qq.com



添加管理员微信进入“理解摄影”群聊

Gofor1839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理解摄影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