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人教版初中地理新课标 |可下载
请收藏好以下图片预课资料
文末有电子版领取方法
文末有电子版领取方法
第一部分前言
一、背景
当今世界,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南北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曲折发展中,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在我国,要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活力,加速现代化进程。这些都给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挑战和有待探索的新课题。关注全球性问题和我国新世纪所面临的发展问题,建设符合时代要求的地理课程是当前的迫切任务。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定位系统、对地观测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数字地球概念的建立,都为地理课程革新注入了活力。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地理课程改革必须转变"学科本位"、 "知识中心"的教育观念,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学习情境。
二、课程性质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及人类智慧圈等圈层所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现象、人文现象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因此,地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性质与社会科学性质的综合性科学。第二,地域性。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
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
三、基本理念
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反映全球变化形势,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差异、 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使所学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
3.改变地理学习方式。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4.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地理课程要充分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从而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5.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在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和教学评价中,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
6.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地理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 "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
四、设计思路
1.7~9年级地理课程是基础教育地理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7~9年级地理课程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
2.7~9年级地理课程内容分为四大部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 中国地理、乡土地理。为了体现地理课程的灵活性和选择性,课程标准对学习顺序不作规定。教材编写者和地理教师可以自行选择教材编写和授课的顺序。例如,可以先教授中国地理,也可以先教授世界地理;"地球与地图"的知识可以集中学习,也可以分散学习。
3.地理要素采用单独列出和与区域地理结合两种方式。例如,世界地理的自然部分只列出气候,地形、 自然资源等不再单独列出,而是放在地区和国家的学习中,减少内容的层次和难度。无论是中国地理还是世界地理,均大幅度减少部门地理的内容,重点突出能够说明地理问题和实现区域地理教学目标的内容。
4.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分区部分,只列出区域的基本地理要素和学习区域地理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以及必选区域的数量,而不再规定必须学习哪些区域。具体区域的划分和选择由教材编写者和教师决定,以增强课程的开放性和弹性。例如,本《标准》规定,必须从世界范围内选择至少一个大洲、
五个地区和五个国家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教材编写者和教师可选择非洲(洲) 、南亚(地区) 、英国(国家)等,也可选择其他大洲、地区、 国家。
5.提倡把乡土地理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学生可以通过收集身边的资料,运用掌握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进行以环境与发展问题为中心的探究性实践活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通过7~9年级地理课程的实施,学生能够了解有关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的基本知识,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学习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地球的基本知识,学会运用地球仪的基本技能;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基本技能,初步学会简单的地理观测、调查统计以及运用其他手段获取地理信息等基本技能。
2.能初步说明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初步认识人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以及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和趋势。
3.知道世界、 中国和家乡的地理概貌,了解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初步学会根据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地理信息,归纳其地理特征。
4.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并形成地理表象;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进而理解地理事物分布和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2.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做出判断。
3.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设想。
4.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自己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并与别人交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
2.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3.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增强民族自尊、 自信的情感,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识。
4.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第三部分内容目标
内容标准总体结构的说明如下:
(1)内容标准由标准、活动建议等部分组成。
(2)"标准"是学生学习地理课程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以行为目标方式陈述。
(3)"活动建议"是为开展教学活动提供的参考性建议。
(4)"说明"是对标准中某些问题的进一步解释。
地理课程(7~9年级)内容标准的基本结构如下所示:
一、地球与地图
(一)地球和地球仪及标准1.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
●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地球仪
●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说明:
●"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一项,旨在通过该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育。
(二)地图及标准
●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 山脊、山谷等。
●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
●知道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说明:
●"知道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
生活中的用途"一项,只要求学生知道电子地图光盘、公共场所设置的电子查询系统、 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的卫星云图等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世界地理
(一)海洋与陆地及标准
1.海陆分布
●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 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2.海陆变迁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说明:
●"知道板块构造学说„„"一项,侧重于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的培养。
(二)气候及标准
1.天气与我们的生活
●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2.气温与降水的分布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使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并读图说出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规律。
3.主要气候类型
●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说明:
●天气符号和天气图,是指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中出现的常用天气符号和简单天气图。
●要求学生从世界气候分布图上指出主要气候类型,培养读图能力以及通过读图获得相应地理知识的能力。
(三)居民及标准
1.人口与人种
●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2.语言和宗教
●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
●说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及文化传统。
3.聚落
●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四)地区发展差异及标准
1.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
●运用数据和实例,说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
●知道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
2. 国际合作
●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说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
(五)认识区域及标准
1.认识大洲
●运用地图说明某一大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运用地图和有关资料归纳出某一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运用有关资料说出某一大洲存在的人口、环境、发展等问题。
●通过实例说明某一大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
2.认识地区
●在地图上找出某一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某一地区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说出地形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运用图表说出某一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运用地形图说明某一地区主要河流概况,以及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运用地图和资料,指出某一地区对当地或世界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一种或几种自然资源,说出其分布、生产、 出口等情况。
●举例说出某一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说出某一地区最有影响的区域性国际组织。
●运用资料描述某一地区富有特色的文化习俗。
●说出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以及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3.认识国家
●在地图上指出某一国家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某一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指出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突出的自然灾害,并简单说明其
形成的主要原因。
●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某一国家自然条件特点,说出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某一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举例说出某一国家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方面的经验、教训
●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某一国家交通运输特点以及主要城市。
●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某一国家的种族、 民族、人口、宗教、语言等至少一个方面的概况。
●用实例说明某一国家自然与社会环境对民俗的影响。
●举例说出某一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说明:
●本单元通过从世界范围内选学部分大洲、地区、 国家,认识所学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初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
●教材编写者和教师必须从世界范围内选择至少一个大洲、五个地区(例如南亚)和五个国家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在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中,所选择的"洲-地区-国家"的组合,其内容必须涵盖所列各项"标准";就某一具体区域而言,可以选择若干条"标准",合理组织材料;不一定是一个区域对应一条"标准"。●安排学习不同尺度的区域地理,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和研究不同尺度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三、 中国地理
(一)疆域与人口及标准
1.疆域与行政区划
●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2.人口与民族
●说出我国人口总数,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说出我国的人口国策。
●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
说明:
●"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一项,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要求学生在中国地理的学习过程中逐步记住,而不是在本节课中全部记住。
(二)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及标准
1.自然环境
●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河流,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
2.自然资源
●举例说出什么是自然资源,它有哪些主要类型。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运用实例,说出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建设的大型工程。
说明:
●"标准"没有要求面面俱到地讲述各种类型的自然资源。教学中应注意以水、土资源为案例,引导学生了解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人均少、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并渗透节约资源的教育。
(三)经济与文化及标准
1.经济发展
●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出我国农业分布概况,并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工业的地理分布。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发展中
的作用。
●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运用地图说出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
2.文化特色
●知道我国民居、服饰、饮食的地方特色,并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四)地理差异及标准
●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说出各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说明:
●四大地理单元是为了适应地理学习和研究的需要划分的,这是一种宏观尺度的划分。应该注意即使同一单元内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五)认识区域及标准
1.位置与分布
●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范围,并对区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在地形图上识别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阅读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说出区域的气温、降水分布概况,并归纳气候特征。
●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区域产业的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
●运用地图和资料,描述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以区域某一地理事物的分布为例,绘制略图,并描述该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
2.联系与差异
●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举例说出影响区域农业或工业发展的地理因素。
●根据有关材料,说出支柱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根据材料,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归纳区域内主要地理差异。
●举例说出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举例说明祖国内地对香港、澳门经济
繁荣的促进作用。
●运用有关资料,分析说明外向型经济对区域发展的促进作用。
3.环境与发展
●根据资料分析区域主要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所造成的后果,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举例说明区域环境和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利用资料说出首都北京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并举例说明其城市建设成就。
●在地图上指出台湾省的位置和范围,分析其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说明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
●以某区域为例,说明我国西部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说明:
●本单元通过从全国范围内选学部分不同尺度的区域,认识所学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主要特征,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
●本单元至少学习5个区域,具体区域的选择不做统一规定。
●本单元学习内容应体现区域地理的地域性、综合性特点,要注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有机结合,而具体的学习内容则要从所选的区域地理实际出发,不求面面俱到。就某一具体区域而言,可以选择"标准"中若干条内容,合理组织材料;不一定是一个区域对应一条"标准";所选择区域的组合,其内容必须涵盖所列各项"标准"。
●在学习区域时,既要进行区域之间的比较,也要用发展的观点引导学生了解区域内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发展的成就。
四、乡土地理及标准
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乡土地理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分析、评价家乡地理位置的特点。●利用图文材料和历史档案,说明家乡主要地理事物的变迁及原因。
●举例说明自然条件对家乡的社会、经济、环境、生态、文化、生活诸方面的影响。
●说明家乡人口数量、人口变化的基本情况。(7-9\\\\'GEO\\\\'3.4.4)
●结合实际说明家乡的生态环境状况、存在的问题以及改善措施。
●举例介绍家乡的主要自然灾害及防灾、减灾举措与存在的问题。
●举例介绍家乡在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方面的情况。
●举例说出家乡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生活等至少一个方面所发生的重大变化,了解家乡的发展规划。
说明:
●"乡土"范围指县一级行政区。乡土地理要结合所在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突出区域地理特征,体现人地关系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乡土地理的教学可以讲授本省地理,或者本地区(地级市)地理。
●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应纳入地方课程开发的计划中,并切实加以落实。
●要求乡土地理的学习,至少安排一次野外考察或社会调查。
●●● END ●●●
1-12年级各科目资料汇总
1~9年级语文(上下)全册图文视频1~9年级数学(上下)册图文视频(各版本)1~9年级英语(上下)册图文微课(各版本)1~9年级道德与法制(上下册)同步微课1~6年级科学(上下)全册微课
高中英语必修第1册~第3册(微课+知识点+教材+朗读)
领取方法
第一步:长按二维码关注教案课件资源网
第二步:回复关键词:0014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告知即删
下载全册PPT课件动画教案习题朗读试卷整套资料点击阅读原文
领取方法
领取方法
第一步:长按二维码关注教案课件资源网
第二步:回复关键词:0014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告知即删
下载全册PPT课件动画教案习题朗读试卷整套资料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