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轮:轮回的痛苦实相和缘起法则
一如所有伟大的佛教上师,
邱阳创巴仁波切每一次都在多元的环境和背景中,
按照听法者的根器和需求而传授各种法教。
创巴仁波切所传授的金刚界研习营教法,
展现了他对弟子的仁慈与悲心。
——第十七世大宝法王噶玛巴
邬金钦列多杰
2011年6月
轮回的痛苦实相和缘起法则
作者 | 秋阳创巴仁波切
中译 | 项慧玲
整编 | 正法互联
轮回始于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然后夸张地变成各种状况。
我们心想:
「因为这是这个,所以那应该是那个」等等,
因而持续地扩大轮回世界。
上师代表证得涅槃或寂静的可能性,但是为了实现那种可能性,我们首先需要研究、了解轮回,进而了悟轮回的本质。轮回是错综复杂的,以贪、瞋、痴为基础*,的而动荡混乱是其本质。
除非你把贪、瞋、痴当作道路一一了解它们,与它们共事,并且行走于其上——否则你将不会发现目标。如实地看见真相,这既是目标,也是道路。借由发掘轮回的真相,你也发掘了涅槃。
事实上,轮回的实相就是涅槃的实相。真谛不仰赖公式或另类的答案,但是它却被视唯一的真谛,而且了无相对性。
梵语「moha」」常常被翻译为「迷妄(delusion)
但在此译为「无的」,或「愚痴」( ignorance)
* 英注
生命之轮:
轮回的缘起法则
西藏图像学把轮回的活动描绘为「生命之轮」」(梵bhavachakra)。生命之轮是轮回的图像,因此它也是涅槃的图像,或轮回盘绕的松解。
生命之轮代表难以抑制、欲罢不能的当下;在此一当下之中,宇宙重复出现,而死亡的经验则在时间的界域道生出下一个体验。在这个持续不断的生死循环中,每一个新的体验都包含了前一个体验的特质。在这个可能性之中,生起了「十二缘超」的连锁反应模式。
在描述生命之轮的图像中,生命之轮总是由阎魔(Yama)所持有。阎魔是死亡的拟人化,为出生、死亡和存活提供时间和空间。阖魔提供了基本的媒介,不同的因缘或连锁反应可以在其中生灭。阎魔嘴含生命之轮的图像,是以四圣谛的法教为基础。
生命之轮的外环把十二因缘描绘为苦的演进;内环把六道轮回描绘为苦的延续不断;轮的中心则把贪、瞋、痴三毒描绘为苦的起源。 *
四圣谛是佛陀证悟之后所传授的第一个法教。
因此四圣谛被视为佛陀所传达讯息的精要。
轮回六道的每一道都绘有一尊佛像,
象征解脱的可能性和灭谛。
道谛被描绘在生命之轮的中枢上,
其中有人物往上走向解脱自在,
相对于人物被往下拉而进入更深的痛苦和迷惑。
* 英注
一
生命之轮的外环
十二因缘
就十二因缘而言,生命之轮的外环代表了苦的演进次第。十二因缘描述了机缘如何演进成为逐渐增强的无明和死亡。
我们可以就因果关系来看十二因缘,或把十二因缘视为从一个情况导致出下一个情况的事件。它们代表一个不可避免的巧合之链,带来监禁和痛苦。这个巨大的工厂已经把你当做原料那般加工处理,虽然你不期盼结果,但你别无选择。
1
无明/眼盲的祖母
第一缘起是无明(梵:avidya),以眼盲的祖母为代表,象征年长的世代诞生出更多的世代,但基本上仍然是眼盲的。
眼盲的租母没有机会看见孙子女。对于世界应该是什么模样,她自有概念和想法。她时时都在挣扎,试图和孙子女沟通,却无法充分适切地看清他们的挣扎。
对于任何与其孙子女有关的流詈蜚语,她都怀抱高度的兴趣和好奇。但是,这种闲言闲语永无止境,一个闲话导出另个闲话,然后又一个闲话。
祖母代表基本的智能,它推动、激起一连串永无止境的坚实念头和稠密能量,进而制造了幽闭恐惧症,使得能量开始看见其本身,也削弱了智能。眼盲祖母的辨察力变得过度浓稠且笨拙,其物性的特质或坚实化的虚空也横阻在前。因此,她只剩下欺瞒和孤单寂寞。
第一缘起的感受是细微的恼怒加上细微的安止(定),这种体验和感受会在十二缘赶当中延续下去,从祖母延续到孙子女。
第一缘起的「定」是迷茫困惑的一种形式,等于是轮回的三摩地。沈溺于无形的事物,并且试图加以证实确认,这进而引起虚空坚实化的感受。
这是自觉的开始,把无形的特质执著为坚实,构成了自觉的基础。你感受到其背后的孤寂与苍凉,因而产生一股想要创造习惯模式的冲动。你找到了可以打发时间的方式,于是产生一种发现新事物的感受。这有如你已经摆脱某件事物,但在此同时,你也感受到你可能永远处于失败的劣势。
2
行/辘鲈
第二缘起称为「行」(梵: samskara),也可以译为「形成」,以陶匠使用的辘鲈为象征。* 此一缘起是以冲动的积聚为基础:我时时刻刻都在转动辘鲈。
辘鲈持续地转动,我们可以使用辘鲈造岀陶罐、雕塑、杯子、茶壶、花瓶等各种美好的形状。形塑的过程代表概念心本身成为特定的模式’而业的造作也从此开始。
梵语「karma」的意义是「创造」或「行动」。藏文「le」相等于劳动、工作,或含有不停做事的意思。我们像陶匠那般,把一块土——混乱生活的面向——丢到幢上,接着捏塑陶土,把我们形塑成为个陶壶或一只陶杯。那个活动时时刻刻都在进行。
基本上,业是由「我」和「他人」这两种感受所创造出来的。它们就像水和陶土混合后所形成的泥,被丢到陶匠的辘鲈上。辘鲈像是一种义务感:
我们应该把生命塑造成某种样子,我们应该成为诗人、教授、工程师或社会工作者。每当我们说「我们应该成为……」的时候,陶匠的辘鲈就在旋转着。
借由辘鲈的速度,我们把自己形塑成某个样子随着辘鲈不断地运转,它的速度就更快了。
创巴仁波切使用不同的辞汇来指称「行」,其中包括概念(concept)、形成(formation)和冲动的积聚 (impulsive accumulation)
* 英注
3
识/猴子
由于我们能够启动辘鲈,因而掌握了这场相当私密的个人游戏,并且开始发展出些微的权势。但是,我们觉得有必要助长雄心壮志于是生起了第三缘起「识」(梵vijnana)。
猴子是「识」的象征。
这只非常忙碌的猴子说:「我是一只猴子!」接着,牠进一步定义自己:「我是一只猴子所以我应该要爬树,吃香蕉和水果。」
这因此而牵扯了另一个因素。猴子不只说「我是一只猴子」,也说「我是一只猴子,所以我应该做这个、做那个。」事情慢慢地以这种方式越演越烈。
轮回始于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然后夸大地变成各种情况。我们心想「因为这个是这个,所以那个应该是那个」等等,这种想法使我们不断地扩大轮回的世界——业的世界。
4
名色/船中人
在成为一只专业的猴子后,你接着发展出第四缘起「名色」(梵nama-rupa),以一个船中人为象征。
你赋予自己名称和功能:「我是我。我拥有一个色相,也应该有一个名字.我应该被取名为『杰克』或『吉儿』。」此一缘起是希望或梦想成真的表示。
当一个对境(物品)拥有一个概念化的名称时,它就变得举足轻重。当你为一个人命名时,你等于在为那个人提供一个家。你依照你所创造的房屋,为那个人创造一个形象。如果你心里想的是一座城堡,可能会称那个人为某某王子或某某国王。
因此,名和色——言语和视觉的概念——是相同的。名色可以充当政治或哲学的增援。举例来说,当你想着一个国王居住在一座城堡里,你会自动期待他拥有尊严高贵之感。你认为,那个头衔应该适合那个人。
5
六入/有六扇窗的房屋
一旦你用那种方式设定你的存在模式,这个过程就会持续下去。此时,你已经和世界建立连系,不再独自存在,这导出了下一个缘起「六入」(梵: shadayatana)。你发展出六种感觉,并且为它们建造一个住所。
此一缘起以一只猴子住在一幢有六扇窗的房屋为代表。这六扇窗代表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并且分别对应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
此一缘起常常被描绘为一幢空屋,但是创巴仁波切却让一只猴子住在里面。
这六尘为猴子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的家,
但你仍然觉得,
你所创造的这个家少了一个能干老练的经营者。
这整个情况是不确定且刚萌芽的。
猴子相当清醒,却疑神疑鬼,于是你认为,这幢房屋的住户非常不体面,而且有失尊严。
猴子必须发挥监护指挥的功能,
而这种双重角色自然地使猴子发展出某种程度的精明世故和外交手腕。
* 英注
6
触/结婚夫妇
我们需要维持这一切,而这种需求带领我们走向下一个缘起「触」(梵: sparsha),并以结婚夫妇为代表。当你的境况变得非常稳固明确之后,你想要测试它是否发挥适当的功能,于是开始接触你的境况。
「触」缘起以相辅相成的阴、阳两性相接触为象征。
你试图捕捉这种着迷,并且把它变成坚实的事物,你因而从中发展出个性。你发展出自尊自重,而这份自尊自重不单单以内在为基础,也奠基在外在关系上。
7
受/射穿眼睛之箭
此时,下一个缘起「受」(梵: vedana)自行呈现,并以一支箭射穿眼睛为象征。在接触了世界之后,你从世界那里得到反弹或回响。外在世界依照你运作的方式而给予回应。有时候,世界做出完美理想的回应,例如你圆满成就了事业;有时候,你则觉得差劲、疲惫,心情受创。因此,这个缘起牵涉了各种感受。
「受」是一种渗透得非常深入、非常痛苦的经验,仿佛某个人用一支箭射入你的眼睛。那支箭没有深入到大脑让它进裂的程度,如果它真的使大迸裂,那还算是好的,但它只刺穿你的眼睛。你无法把箭拔出来,因为那太痛苦了,但同时,你又不能让它留在眼晴里。
这个情况排常棘手。爱钻硏的心别无选择,因而假装把它当做一个愉快的惊喜甚至是一种便利,这里有一种猛烈骤然的感受,却没有机会沈溺于其中。
「眼中箭」是我们对此与彼、对外在世界所产生的第一个真正的感知和看法。那支箭不被视为死亡的讯息,而被视为生命的讯息。它有如「活着的感觉」」,感觉你真正活在这个世界上。
你在春日的早晨醒来,拉开窗帘,听到鸟儿啁啾鸣叫,感觉到凉爽的微风和清新的空气,于是你说:「啊,活着真是太美妙了!」但是,你的眼睛里仍然有一支箭。
8
爱/饮用牛奶和蜂蜜
这带我们到了下一个缘起「爱」(梵: trishna)。虽然在传统上,爱缘起是以饮用牛奶和蜂蜜为象征,即但它却比较像是在吃冰淇淋或米布丁这类不需要去咀嚼、甚或不需要去舔食的食物。它进入你的口中,你尝到它的味道,然后它就进入身体了。你甚至不需要费劲咀嚼。这个情况比较像是它把你给吞噬了。它非常简单,一点也不费力,它是一种美妙的欢悦。
在你充分地接触了世界之后,爱缘起接受在你身上发生的一切,进而巩固你的欢乐和生命。
在爱缘起当中,你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你就是这么让它发生了。你甚至没有发出邀请,牛奶和蜂蜜就进入你的体内。
它是立即的,而非刻意的,其中完全没有智识化的过程。
贪爱、渴爱就这么发生在你身上,而且时时刻刻都在发生。
你全心全意且急切地接纳那支箭,并且可能会因为这种过于冲动的行为而感到难为情,而想要缓和、收敛这种冲动。然而,尽管你有这种倾向,但仍然竭尽所能地去和那支箭(受缘起)建立关系。
同时,你体验到一种本然的自我放纵——一种渴望更多牛奶和蜂蜜的贪爱。你只想要啜饮品尝,拒绝昋咽,但冲动接管自制,把你带到下一个缘起。
藏文经典说「酒」,而非「牛奶和蜂蜜」
* 英注
9
取/采集水果
下一个缘起是「取」(梵: upadana),以采集水果为象征。你向世界求爱,展现青春年少的丰盈一一你能够跳多远,牙齿多么锐利,肌肉多么强健。
采集水果这个比喻说明了,在秋风中,你感觉那么的美好清新,于是你一股脑地跳到果园里的一棵果树上你可以就这么直接跳上果树,摘下一颗苹果开始啃咬,然后一边咀嚼,一边寻找另一颗苹果来啃来吃。
你又跳跃又舞蹈,摘下水果来吃或把苹果递给同僚;对方也明了青春年少丰美之感。或者,你可以把苹果往上抛,看看它在蓝天之下的艳红色彩。
你正在玩游戏,有如猫咪放走一只老鼠之后,又往老鼠身上扑去,放走它,然后又扑上去。你开始把人生视为一个大笑话。在此同时,它又极为有趣。你的生命是如此美好,彻头彻尾地美好,于是你爱上了它。
因为此一缘起,你有随心所欲地做事的倾向。当你采集水果的时候,你不管是谁拥有这座果园。你跑岀窒闷的房屋,忞意地漫游闲逛。苹果是非常具体明确、磊实且令人心满意足的。当你握著苹果时,它令人威到非常的宽慰,尤其不需要剥皮就可以一口咬下去,更令人感到安心。
10
有/性爱,交欢
此时,你无可避免地会觉得,另一个人可能可以分享这种体验和感受,至少你可以对此人述说这种体验。那种寂寞孤单和对伴侣的渴望,把你带到下一个缘起「有」(梵: bhava)。
「性交」是针对「有」缘起所做的传统描绘。在这个缘起当中,你终于被逮住了。与其四处舞蹈,聆听美妙动听的音乐和尽情享受切,你反而被生命掳获。
你不继续在果园里漫游闲逛,因为你已经找到一颗苹果,并且坐下开始吃它。你越来越认真看待生命,并且采取一种更为明确的态度。事实上,你渐渐投入生命和事物的本质。
在传统上,我们称此为「做爱」。「做爱」的意思是你被一个苹果给缠住,无法摆脱,你别无选择。你开始觉得,你有义务吃完这个美味爽脆的苹果。你可以啃咬它,因为你的牙齿年轻锐利,你也感受到握住苹果的精力和能量,但些微的自觉开始浮现,令人有点惊恐担忧!
你是那么的自由自在,但现在却被苹果给绑住了。你和它建立了关系,同时也被它缠住。你因此而感到有点不自在,但你的兴奋却压制了这种不自在的感受。你过去在果园里漫游闲逛的记忆多少有点帮助,但在此同时,你的处境也令你感到不舒坦。
吃完苹果之后,你开始找地方丢弃苹果核。你觉得,乱丢苹果核可能会为美丽的果园制造脏乱,但你却想要丢掉它。这时候,那种不自在、不舒坦的感受开始变得更严重且真实。
你和另一个身、心建立关系,「有」缘起为此一成就而欢庆。体验世界的形形色色,以及它如雕塑般的特质,令人感到心满意足。
你对事物发展岀一种极大的觉知,而视觉和其他感官感知的特质也为之增强。
11
生/生产中的女人
性爱的交欢似乎是欣赏有机自然世界的唯一方式,但这种过度纵溺的感官享乐也带来了有效明证。为了提供正当合法性,你需要拥有为人父母的证据,这导致了下一个缘起「生」(梵:jati)。
因为「生」缘起之故,「有」缘起采取行动,制造了业果。「生」是生命的个事实,也是真相。事实上,因果正在进行,真相正在发生。在赋予某件事物生命后,你开始产生一种权力感,一种身为宇宙创造者是轻而易举的权力感。
女人分娩是「生」缘起的象征*。在做爱和尽情享乐的过程当中,你怀了一个胎儿。从那时起,所有的乐趣和爱情都缩减为专心一意地生产另一个生命一一这也是你的生命。你从自己身上孕育出另一个人,你为这整件事负责;你被它困住了,而且无法否定它。
生产的活力不会持久。你发现了「变化」这个东西而变得恼怒,也开始质疑你任性纵欲的后果。没有什么娱乐是持续不断的——它变成「空」。
你必须面对败坏、衰弱和死亡逼近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是无可避免的。青春年少的丰盈自然而然地带来渐进的衰老;绝顶的聪明机灵变成绝顶的笨拙。你的严格要求不再发挥作用,你看见你的效率游戏也不再那么有效率。你尚未了解到,这个破旧失修的情境包含了另一个骇人的发现——老死的缘起。
在传统上,人们引用「婴儿被产下」来描迹此一缘起,而且更强调婴儿而非母亲。
创巴仁波切则把焦点放在母亲身上。
* 英注
12
老死缘起/送葬队伍
第十二缘起是「老死缘起」(梵Jaramarana),以一支送葬队伍为象征。在队伍中,一具尸体被包裹起来,置于棺木中,被人抬到葬体现场。你体验衰老、疾病和死亡。这是一件大事,既是可能的,又显而易见。
在你开心地和现象戏要之后,生与死之间的距离变得近在咫尺。
你心想:「我觉得我昨天才出生的,现在我要死了。我的人生稍纵即逝!这是真的吗?还是一个笑话?这当中或许有一些大误解,或许出了点差错。」这不是误解,它是生命的真相。它是死亡。
死亡包括了这样的情况:你有太多事情要处理,多到无法忍受的地步。原本令人兴奋激动的事,现在却变得不确定而且令人怀疑。你曾经创造的众多作品、建立的人际关系,如今却成为激发你前往尸林之地的原因。
二
生命之轮的内环
六道
生命之轮的内环显示了迷惑的心是如何寻找不同的存在形式;这些存在形式称为「界域」。这些界域指的是心理状态,而非上有天堂下有地狱等外在情境。在传统上,我们把这些界域形容为「六道」。
人们把这六道理解为迷妄或轮回的旋涡,其中没有一个起点或明确的顺序;你可能在任何时间,出生于任何一道根据阿毘达磨或佛教心理学的说法在六十分之一秒内·我们可以投生于这六种界域的任何一个界域,另一个原因是,时间的概念本身也取决于我们的无明程度。
1
天道
它即是我们所说的天堂,也是放纵沈溺于完美欢乐的产物。天道有不同的程度,而每一个欢悦的强度,都相对应于维持欢悦和害怕失去欢悦的程度。禅定的喜悦充满你看似坚实的身体,以致于基本的能量完全受损。念头偶尔闪现,刺激和威胁了禅定的飘然陶醉。
天道之所以被视为一种无常的状态,主要是因为它以保全自我的游戏为基础。在这场游戏当中,禅修被视为一件与你自身存在分离的事物。
当置身天道的业力耗尽时,充满暴力的念头和怀疑突然生起,整个大乐状态崩溃瓦解,其中包括爱和被爱的安全感等自觉的概念也瓦解了。另一种幻觉掌控一切,你因此置身另一道。
2
阿修罗道
在阿修罗( asuras,嫉妒的天众)道,赢得胜利的野心和战败的恐惧让护你觉得自己是活着的,但也使你感到恼怒。
你不了解究竟目标的重要性,但是为了保持驱策力,你必须怀抱野心。你时时刻刻都渴成为个中翘楚,但是失败的可能性却又太真实。
你偶尔想要惩罚自己,并且努力地远离痛苦,但是每当你看见任何愉悦、具吸引力的情况时,它们又似乎遥不可及。你想要把它们拉近的欲望既势不可挡,又令人不知所措。
整个世界似乎建造在千金诺言之上,但是甚至连冒险去实现诺言,都令人恼火。你谴责自己不努力奋发,不守严格的律,并且没有达成这些诺言所带来的满意结果。
3
人道
人道是业之土,因为人类可以感知业力,并且与其共事。人道的痛苦具有不满的本质。人性的聪明才智成为无尽痛苦之源。人类刻意自找的挣扎,带来生、老、病、死的痛苦;而时时刻刻追求欢乐和追求欢乐未果,则把好奇爱探究的聪明才智逼迫成为神经质。
但是,某些业的巧合可能使我们了悟这些挣扎的徒劳无益,而这些业的巧合也是人道的特殊属性。人道提供了听闻和修持佛法的稀有机会。
这个看似坚实的身体和看似真实的处境,是延续佛陀法教的器皿,而其他道的众生是那么地投入于自身的极端处境,而无法听闻佛法。唯有当业力的幻觉耗尽时,才可能产生改变。
4
畜生道
在畜生道的愚痴当中,怠惰的愚痴多过昏沈的愚痴。它是拒绝冒险进入崭新的领域,也是一种执著于熟悉事物的倾向,并且奋力地从一个熟悉的情境前进到另一个熟悉的情境。这种态度不具有开放或舞蹈的特质。
在畜生道,每当有一个强烈逼人的势力可能会带领你探索崭新的领域时,你立即的反应是装死或伪装自己,仿佛你不在那里一般。冥顽不灵和自我陶醉是畜生道的特征。
5
饿鬼道
在持续不断、势不可挡的心理匮乏当中,饿鬼道是最强烈的执著状态之一。在这个情况下,「饥饿」的定义是害怕放手。饿鬼道具有外在的、内在的和个人主义的三层面纱或障蔽。
外在的障蔽是过度积聚的结果,但是你却渴望自己变得更饥饿,如此就可以积聚更多。因为内在的障蔽的缘故,你一直可以随心所欲地积聚你想要的事物,但结果却是事与愿违——满足转变成为不满。
个人主义的障蔽竭尽所能地要去满足你的焦虑和情绪障碍但出乎意料地,你换来的却是挫折失望,并且受到来自四面八方、你想要的和不想要的事物的攻击;这是冲突的情绪(烦恼)状态。
整体而言,畜生道的痛苦不在于你找不到你想要的东西,而在于渴望本身引起的挫折沮丧所带来的痛苦折磨。
一般对这三层面纱或三层障蔽所做的描述是,
那些因为外在的障蔽而受苦的众生,由于外在因素之故而无法取得任何食物或饮水;
那些因为内在的障蔽而受苦的众生,
由于内在因素之故而无法饮食;
那些因为个人主义的障蔽而受苦的众生食物在它们的肚子里转变为火焰,
或最后以粪便、尿液和自己身上的肉为食。
* 英注
6
地狱道
地狱道不仅仅只是极端的瞋怒,以及这种瞋怒的激烈展现它远远超过于此。它强烈地反挫,不但创造一股强大的能量,也创造瞋怒无所不在的环境,其中的瞋怒强烈到难以忍受的地步,甚至连野蛮粗暴的怒气也难以在这种环境中生存。你想要逃跑,但逃跑的意图却使你更深陷其中。人们使用两种象征来描述地狱道。
其中一个象征是极热,它制造了无助威。你了解到,你在散发这极热,但是找方法来关闭这热气,则变得太过幽闭。
另一个象征是极寒,你为了解决问题而探取的任何行助都令人恼火痛苦,于是你试图内化、冻结这强烈的瞋怒。如此一来,强烈的瞋怒不再有锋利的刀刃可以割伤你,但它变钝的刀刃仍然让你受伤。
地狱道的众生有自杀的倾向,藉以从中获得舒解。但是,在这个迷幻的界域中,每个刹那的改变和每一次重复的投生,都需要花上数百万年的时间。
在地狱道除了生存其中之外,你没有一刻时间可以用来做任何其他的事情。你是如此地偏执妄想,以至于你的痛苦大幅增加。你愤怒的程度不容许你拥有准备就绪的时刻,也不容许你拥有参与每个瞬间的方式。在地狱道中,痛苦是连续不断的,没有歇止的时候。
三
生命之轮的核心
三毒
生命之轮的核心代表痛苦的起源和道路。你已经体验了六道轮回既单调乏味又熟悉的游戏,也已经听闻佛法、苦谛和苦的实相。那种体验把本初心带入怀疑的状态,你因而推岀这样的结论:事物可能就是它们如是的样貌。
在那个利那,你终于突然明白「苦谛」所传达的较精微的讯息。你即将领悟,所有这些无用的冒险行为都是自我的谬误。
英注:虽然生命之轮的核心在传统上是以贪、瞋、痴三毒为代表,但创巴仁波切却指出,如果我们要在觉醒道上前进·就必须处理这些能量。
1
痴(无明)/猪
迷惑昏乱是我们对此所产生的第一个反应。法教太有力、太真实了;我们觉得,它不可能如此地精准正确。
这几乎像是一个人辱骂这个世界上有觉醒心这回事,并且对法教可以和本初自性沟通交流这种说法嗤之以鼻。你觉得你一直都粗心大意,无法保密。第一次听闻法数,令你大为震惊。
它打破了你的拘谨和顾忌,你也无法再使用无明来保护自己。在传统上,那种刻意的忽视是以一只猪为象征。猪象征「无分别的感知」,你完全认同生存的意义,并且把所有来到你面前的食物吃下肚。因为无明愚痴之故,你总是执著于那些令你咸到温暖舒适的事物。
2
贪/公鸡
人们使用公鸡为象征,藉以描绘充满迷惑的贪欲。「贪」觉得不足,因此它呈现尖锐的尖端,以吸引它渴望的对象。它在吸引注意力的同时,也消耗注意力。公鸡展现色彩缤纷的羽毛和嘴喙,吸引贪爱的对境。人们认为,「贪」包罗了现象世界之美,因为它借由一连串的游戏竞技而吸引这些美好的事物。
3
瞋/蛇
当「贪」受到威胁,可能无法成功地吸引所欲的对境时,降伏贪的对境可能就会成为达成目标的唯一途径。它释岀毒液瘫痪对境,或以力制伏对境,而达到降伏的目的,这是蛇采取的方式,从毒牙射出毒液,或盘绕所欲的对境,直到它澈底地被降伏为止。因此,蛇是瞋的象征,贪瞋的模式是掳获接近者,并摧毁超出你挫制范围的对象。
卸下眼罩,看清死亡真相
在生命之轮所描绘的整个过程当中,问题的症结似乎在于我们太过于严肃认真地看待生命。我们可能认为自己一直都在尽情享乐,但事实上,我们所踏出的每一步,都是死亡的展现。
死亡可以是有趣的,但通常没有人喜欢用这种方式来看待死亡。在轮回的循环当中,我们以死亡收场。我们最后躺在临终所卧的床上而且还进了棺材。我们严肃认真地看待每一件事情,不苟言笑,而旦一直都大量地承受生命的每一个面向,没有做任何的发放。
在不发放的时候,「输入」自然就会变得沈重。老迈和死亡是我们最后的结局,当我们试图忽略这个事实,忽略生命的真相时,就会变得像岩石那般僵硬。如果我们忽视死亡的实相,就会回到原点,再度展开这整个过程。
于是,先有眼盲的租母,接着是陶匠的辘辅、猴子、船中人、六扇窗的房屋、结婚夫妇、眼中箭、饮用牛奶和蜂蜜、采集水果、性交、生产和送葬队伍。我们一再地重复这个过程,只为了遮挡死亡所带来的难堪。
生命之轮似乎完整地描绘了业的情境,并且说明了我们置身此地的原因。它和灵魂的轮回转世无关。就此,「我们的生命持续下去」和「我们自行存在」的想法完全无关。正如四季变化一样,生命的相续纯粹是所有的改变而已。
我们把诸多力气和精力投注于生命中,每一次这么做,就会衍生结果。当我们钻研那个结果的时候,又制造了进一步的结果,进而使我们再次去做其他事情,时时刻刻不停地运转。行为或业是持续不断的。
只要我们用这种方式过活,就会用那种方式死去,然后用那种方式出生。死亡的真相就是生命的真相。因此,我们不把死亡视为一种逃脱或生命的终结,而是另一个出生的起始。这个过程时时刻刻都在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