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险救灾时,屡建奇功的陆战雄鹰
超低空那只陆战雄鹰(四)
作者 | 陈辉
写在前面
新华社北京1988年1月8日电:“人民解放军第一个陆军集团军直升机大队今天在华北某机械化集团军成立。” 它的成立,标志着陆军的作战能力开始实现由“地面合成”向“立体合成”的飞跃,标志着我军现代化建设又向前跨出新的步伐。
31年过去了。今天,我军集团军第一支直升机大队——原38集团军直升机大队,已发展成陆航团、陆航旅,在陆军家族中百炼成钢,功勋卓著。它的成长在陆航部队中独树一帜。然而,这支在世界陆航家族中异军突起的劲旅,经历了怎样的成长经历?本文作者跟踪采访这支劲旅31年之久,为我们揭开谜底——
“救
灾神鹰”是人民群众对中国集团军第一支陆航部队的盛赞。从内蒙边防,茫茫大漠、无垠草原到太行山脉、华北平原;到处都留下他们为人民出生入死,抢险救灾的航迹——
出生入死屡建奇功
直升机大队礼堂中灯火通明,掌声雷鸣。北京军区授予98744号机组“抗洪救灾模范机组”荣誉称号的命名大会正在这里举行。此刻副大队长杨宝山心情格外激动,抗洪抢险中,那场生死考验的情景又浮现在他眼前。
抢险救灾中的陆航部队
1996年7月,冀中平原连降暴雨,河北省许多地区发生了1963年以来最严重的洪灾。通往赞皇县嶂石岩旅游区的唯一道路被山洪、泥石流冲毁20多处,数千名游客面临着生死存亡。
抢险救灾
8月5日11时,直升机大队98744号机组接到赴嶂石岩抢险救灾的命令,由副大队长杨宝山带队在接到命令后20多分钟就飞上了乌云层层,小雨绵绵气象条件十分恶劣的天空,在“死亡线”上穿行。
在经历了数次艰难险阻后,杨宝山看准一块梯田,果断地落了下去。
“着陆成功了!”人们在欢呼“解放军万岁!”赞皇县委书记靳海河抱住杨宝山激动地热泪盈眶。
陆航部队为灾民运送物资
90名老弱病的游客被救离险境;38吨食物、药品、帐棚、衣物送到断食多天的数千名群众手中。98744号机组先后排除种种困难,起飞45架次,进入“死亡地带”,为被困群众提供物质保障,使他们最终坚持到工兵部队将道路、桥梁修复,全部脱险。
“不好了,要撞山!要撞山!”北京市供电局的一名测试员在直升机上大声呼喊着。
这是直升机大队成立8年来百余次出生入死中又一次险情。
1991年冬季,北京军区交给直升机大队一项特殊任务——协助北京市供电局完成北京至张家口的高压线的测试任务,以保证首都供电系统畅通无阻,万无一失。
直升机大队的官兵们都清楚这是一次严凌的考验。张家口至北京的地形复杂,山谷、河川、高层建筑都给飞行带来了困难。难度更大的是直升机必须与高压线保持十米左右的距离,否则测试仪器就发挥不了作用。人们都说这是在“死亡线”上走钢丝,凶多吉少。
但为保证首都供电,大队官兵万险不辞。
直升机载着测试员时而穿市区、时而过山谷、时而越河川,离地仅相隔几十米,随着高压线的起伏而起伏,驾驶员不敢有瞬间的大意。
眼看就要过八达岭山口了,驾驶直升机的大队副参谋长孙凤阳双眼死死盯住高压线和两旁的山谷。狂风卷着巨大的气流向直升机疯狂地扑来。只见直升机失控后就象小晴蜒一样被吹向山谷的崖壁,悲剧就要发生了。千钧一发之际,孙凤阳稳住了操纵杆,加大油门顶风而上。好险啊,离崖壁仅有二、三米距离。事隔多年,机组人员向我谈起这段往事,还连称:“那次命大!那次命大!”
运送物资抢救伤员
在八达岭山口遇险后,他们又多次化险为夷,终于胜利完成了查线任务,受到北京市人民政府的称赞。
河北省寿阳县发生森林火灾,直升机大队载着省委领导在火海上空视察,寻找到20多处火点,有效地组织力量扑灭了大火。
国家煤碳部一位司长在河北蔚县考察工作时,突发脑血栓,他们紧急出动,野外着陆,将这位司长以最快速度送往北京,经抢救起死回生。
……
内蒙边防,茫茫大漠、无垠草原;太行山脉、华北平原;到处留下直升机大队为人民出生入死,抢险救灾的航迹。
陆军航空兵装备的新型战机武直—10
“救灾神鹰”是人民群众对他们的盛赞。青山铭记着他们的功绩,蓝天上镌刻着他们的美名。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编辑/众智互通
系列连载
连载三丨陆航部队里,熠熠生辉的国产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