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我军仍然在少数民族地区的部队和少数民族数量多的部队集中编了一些多民族组成的“民族连”,名气最大的是新疆军区某部民族六连。这个连队由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锡伯族等13个民族的官兵组成,人们称赞他们是“民族团结好六连”。
军分区维吾尔族副司令员依明托乎提说,“民族连”是新疆驻军的特色,少数民族青年在新疆参军一般被编入“民族连”,因为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的饮食、风俗和语言相近,又与汉族有很大不同。
“民族连”隶属野战军,执行的任务、接受的训练都与普通连队相同。 “民族连”由汉族军官和少数民族军官共同领导。部队要求少数民族军官比例不得少于20%。
据了解,六连是我军少数民族连队中民族成分最广、正式组建时间最长、获得荣誉最多的先进连队。六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40年代新疆三区革命时的民族游击队。新疆和平解放后,他们作为民族军,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序列,成为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一支重要力量。
走进六连,就像走进了一个多姿多彩的民族花园。六连的文艺室里,冬不拉、热瓦普、马头琴、手鼓、鹰笛传递着各民族的缤纷韵律。六连的宿舍里,汉语、维吾尔语、蒙古语、锡伯语交织在一起,但官兵们居然没有沟通障碍。
语言是沟通的桥梁。六连多年坚持的“双语”学习,少数民族官兵学习汉语,汉族干部学习维吾尔语。每周半天“双语”学习雷打不动。“日识一字、周练一歌、月习一文”成了传统。“双语”晚会、演讲比赛,让战士们的“双语”成绩突飞猛进。现在,民族六连的战士们每人都掌握了两种以上语言。
维吾尔族战士阿不都·克尤木入伍只有3个月,已经可以写出100多个汉字的短文《我的好班长》,能够看懂报纸上的文章。副指导员道力刚,蒙古族,目前六连的六种语言,他都会说。在民族六连,无论你是哪个民族,在“经济民主栏”的食谱上都能找到你想吃的特色饭菜。炊事班里也聚集着各民族厨师。维吾尔族战士能找到抓饭、烤包子,哈萨克族能找到那仁、手抓肉,回族战士能找到粉汤、油果子。官兵们说,在一个民族连队,筷子头上有学问。
每月,民族六连的各族官兵还要开一次麦西来甫晚会,大家尽情展示自己民族的歌舞。这是战士们最开心的一天。在六连,穆斯林的古尔邦节和汉族的春节都各有一周的假期。有一年的古尔邦节恰逢元旦,部队的新年晚会上,来自各个民族的战士们弹起冬不拉、热瓦普,打起手鼓,跳起了舞。亲如兄弟好六连“我叫王小义,我叫买买提,今年都是十八岁,个头差不离……哎,同志们都说我俩真像一对亲兄弟!”一首六连战士们自己改编的歌曲《真像一对亲兄弟》脍炙人口。
“把战友当兄弟待,把连队当家爱。”是六连的传统。从加入六连起,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这传统的分量。二排长汪德成中尉是六连仅有的2名汉族干部之一,这位毕业于新疆大学维汉双语翻译专业的大学生说:“我喜欢少数民族战士,他们热情坦率,很好相处。他们对我就像对自己的哥哥一样。”
战士亚森·买买提过19岁生日时,副连长亲自到炊事班张罗生日宴会,指导员亲自设计订做蛋糕。当连长宣布了神秘的答案,把大蛋糕摆在战士亚森·买买提面前时,亚森·买买提激动得哭了,“我从小没有父母,没有人为我过生日,今天我19岁,是我第一次过生日,连队战友们就像我的亲人一样。”
战士哈那提从和田某部调到民族六连。睡觉前,班长阿不来提·卡德尔给他端来了一盆热乎乎的洗脚水,还帮他铺好了被子。本来猜测会受到冷落的哈那提愣住了,因为自己长这么大,只有母亲给自己端过洗脚水。班长阿不来提·卡德尔说“这算不了什么,我一直是这样做的,还给其他战士洗过袜子,新兵刚到连队肯定有陌生感,我要让他们感觉像回到了自己的家。”
一次施工时,坑道突然塌方。党员干部马德海奋力推开身边的3名战士,自己却被碎石和尘土湮没,被战士刨出后昏迷了3天3夜。施工结束,六连被共青团中央授予“新长征突击队”荣誉称号。
一年盛夏,六连组织夜间班战术训练。担负潜伏任务的哈萨克族战士木合·塔尔汗,右腿被毒蝎蜇伤,很快昏迷不醒。正在跟班训练的连长叶尔兰立即俯下身子,把嘴对准伤口用力吸起来,使他转危为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士兵安置处介绍说,近年来,六连转业退伍的200多名官兵,大多成为地方各部门、各单位的骨干,50多名退伍士兵被地方企业录用、100多名退伍士兵成为维护南北疆社会稳定的骨干。
从大部分人不会说汉语、不会写汉字,到几乎100%的士兵考取了国家汉语资格考试证书;从大部分人只有初中文化水平,到80%的士兵通过自学和函授学习拿到了大中专文凭;到13名士兵考上军校、28名士兵光荣入党、144人被评为优秀士兵。
近年来,六连参加上级组织的军事比武考核,先后夺得25个第一,连续8年被评为军事训练一级单位,有16名士官被评为优秀“四会”教练员,涌现出22名军事训练先进个人,连队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六连自组建以来,先后18次被共青团中央、国家民委和总政治部等单位表彰为拥政爱民典型,“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新长征突击队”、“学雷锋标兵集体”、“民族团结好六连”……印证着一代代六连官兵坚持不懈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光荣历史。
内蒙古军区这样的少数民族连队也有许多。呼伦贝尔军分区原来的吉拉林边防连就是一个蒙族、满族、朝鲜族、汉族4个民族组成的“民族连”。
吉拉林目前居住着蒙族、满族、俄罗斯族、达翰尔族、鄂伦春族、回族、汉族等7个民族,连队与各族的边民能友好相处,共同为中华民族,强边固防。多民族军警民联防体制,是吉拉林边境管理的一大特色。由边防连队、边防派出所、边防民兵等机构组成的联防体制中,有蒙族、俄罗斯族、朝鲜族、鄂伦春族、还有汉族和满族,他们共同巡逻、共同检查边境管理、共同处理边境民事事件,为维护边境安定和减少涉外事件的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
吉拉林中俄边境连续12年没有发生涉外事件,边防连6次被内蒙古军区评为“边境执勤先进单位”,两次被上级树为“建设精神文明标兵连”,2次荣立集体二等功、8次荣立集体三等功,还曾被原北京军区授予“模范边防连”荣誉称号。
据了解,内蒙古军区当年有4个民族以上的连队20多个。这些“民族连”为守卫祖国北疆、促进民族团结发挥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