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诸葛亮去世之后的刘禅,有几招很高明

凯迪网络 2019-12-07

以下文章来源于九鸦人物 ,作者九鸦


以前看《三国演义》第119回,看到司马昭问刘禅思不思蜀,刘禅答:“此间乐,不思蜀。”很替他着急。

又见他被郤正教导一番回去,当司马昭又问时,挤眼泪,又回答,此间不乐,想得很,你怎么知道是郤正教我的,觉得这哥们的确有点傻。

我直到后面大脑皮层发育了点,这才想到傻的不是刘禅,而是郤正。

人家司马昭好不容易灭掉的蜀汉,抓到的俘虏,难道会因为你说思就还给你,放了你?这种过家家的思路恐怕也就郤正这种书呆子才能有。真不知此人为何会一直行走宫廷,充当刘禅的侍从官,这绝对是坚决把好人培养成傻子的节奏。

而且这样一句话司马昭为什么要紧接着问两遍?他难道有病?那难道不正是郤正、刘禅的一举一动都在人家掌握之中的缘故?蜀汉刚灭,人心不稳,司马昭的猜忌、防范之心重着呢。

如此看来,刘禅其实一点都没被他爹摔坏,他爹装傻扮痴的基因到他这里,可能更加强大。人到了这种时候,你不做“安乐公”行吗?这后面抓来的孙皓那么凶悍,他不也做了“归命侯”?刘禅都能让那样一个司马昭从此不疑,也算厉害。

只是他却不能像他爹那样捡完筷子,蛟龙入海了,他肯定没他爹那种心志、能力,和气概。
    


实际上刘禅的傻,在蜀汉及此事前,并没人提及,很难想象雄才大略、野心勃勃的刘备,在天下三分,外敌环伺的时候,会选择一个傻儿子做太子,并为了他将来能够上马打天下,下马坐天下,一直督促他骑马射箭,学习各种史书典籍。

这种事我们村傻小二他爹都不会做,他都觉得如果一定要赶鸭子上架,那会比他儿子还傻。

这件事其实还有诸葛亮可以作证。

刘禅当年做太子,大约只有一样欠缺,那就是自由。他就是每次练习骑射,上体育课,也只能到成都以北十五里的山间,这同时还得有大队侍从监护。而他做了皇帝之后,这日子就更加难过。

诸葛丞相的事必躬亲,大小事一概包揽,这是出了名的,他虽然从不给人家刘禅决策的机会,但却督导得比人家亲爹还严。读书之外,听政、批阅奏章等等,样样得做,听曲唱戏斗蛐蛐,那是绝对不许的。

老诸葛的这种作风,贯穿一生,贯穿到他军政工作的每一个方面,都曾让部下杨颙拿着鸡管打鸣,狗管咬贼来讽劝了,但他就是改变不了。所以,这根本不关人家刘禅笨不笨、傻不傻的事,甚至于他督导越严,越说明刘禅大堪造就。

但是这毕竟只是猜测,最能证明刘禅政治才能的,大约还是诸葛亮去世之后,刘禅所做的那几件事。那绝对不是所谓的庸主能做出来的。

这几件事我在当年写作《权力的奥秘——我是司马懿》,及未完成的《三国后事》时都有提及,现在总结一下。
    


第一件,杀李邈。

刘禅杀李邈,是因为李邈在诸葛亮去世之后,第一时间递上一个奏折,他在里面说道:

“吕禄、霍禹未必怀反叛之心,孝宣帝也不是好杀之君,只是因为做臣子的惧于形势,为其所逼,做君主的畏于臣威震主,所以才萌生变故。诸葛亮身率强兵,狼顾虎视,臣常替国家担心。现在他死掉了,既能保全他的宗族,西戎方面从此也将再无征战,蜀汉大人小孩正都引以为庆呢!”
诸葛亮去世之后,蜀国大人小孩居然都引以为庆?这怎么可能?

当时的真实情况难道不是资料所说,蜀汉举国震动,朝野哭声一片,就连被诸葛亮贬斥的那几个大臣都哭了,就连一直反对诸葛亮北伐的谯周,都不顾朝廷出于安定需要,专门颁下的严禁官员擅自离职奔丧的禁令,只管迅速赶去了吗?

那么这李邈是怎么回事?什么意思呢?

刘禅所杀的这个李邈,却是益州土著,刘璋旧部,这个人其实早就该死了。

他第一次该死是在刘备刚刚得到益州,自领益州牧的时候。当年新年元旦,刘备设宴大庆之事,他曾跑过来指责刘备:刘将军当你是骨肉至亲,充分信任,给你兵权,可是你大功未建,倒先把他灭了。我觉得你这益州,来得很不光彩。

李邈起先这话,从道义上说,问题不大,但是当刘备反唇相讥,怼他,你既然说我不该夺取,那你为什么不为他奋起守卫时,他就显得不伦不类了。

他说,我不是不敢,只是力量不够罢了。

李邈既不曾舞剑冲锋,也没有像王累那样自悬于城门之上死谏尽忠,他接受了刘备的官职。但是他接受了,却又来说这话。前面是义正辞严,后面又显得是审时度势、明哲保身、沽名钓誉之辈,这当然引起一片哄笑,为人所不齿。

执法官立刻就要杀了他,但是因为诸葛亮一再为他求情,这事也就过去了。

李邈第二次该死,是在诸葛亮要杀马谡之时,他那时已经是丞相参军、安汉将军。他曾这样劝诸葛亮:秦穆公赦了孟明,因而称霸西戎,楚人杀了子玉,两代无所振作……

马谡错失街亭,罪过重大,当时一直反对诸葛亮连年征战的益州本土集团,很想借机搞点事情,诸葛亮当时其实也有不得不杀的无奈,而李邈恰恰是益州土著代表,本就养不熟的样子。所以他这种断章取义、胡乱对比的劝谏,难免就会让诸葛亮产生猜疑。

诸葛亮当时就大不高兴,其后不久,就将李邈调回成都,不再重用了。

李邈从前面二事来看,已经其心可诛,他之所以没死,无非是因为刘备不屑,诸葛亮谨慎宽大,但是他这一次,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他现在如此露骨,很可能有点欺负刘禅的意思,只可惜早先一直居于幕后的刘禅,却并不像一般人所认为的那样懦弱、糊涂,而且他这个举动也来得真不是时候。

其一,按照人之常情,刘禅平时或可能对诸葛亮的督导、监护有所不满,但这时所记的却只能是诸葛亮的好。这么多年犹如父子的情分,加上忠心勤恳的诸葛亮为他做了那么多事,他不可能不发自内心的敬爱。

他此时的悲痛绝对会超过一切。

其二,刘禅所受的是儒家教育,李邈在诸葛亮尸骨未寒之时大放厥词,这从情感、理念上都会使刘禅反感、愤怒。更重要的是,他如果轻轻放过,这会使蜀汉臣民对他的情感、道德、理念,产生极大的怀疑。

其三,诸葛亮去世,所引发的不只是悲哀,还有慌乱。诸葛亮在他生前,一直如老母鸡一样将蜀汉君臣遮护在羽翼之下,因此这场突如其来的倾倒,难免就会将蜀汉所面临的各种危险,更加彰显。

更何况此时魏延、杨仪争权的消息也传了过来。

因此,李邈这种时候说这话什么用意,他的话会起到什么影响,传出去臣民们会怎么看,刘禅是再也不能不想的。

他这不就等于是彻底否定了丞相,彻底否定了他前面所有作为吗?否定丞相,就是否定刘禅,否定丞相的作为,就是否定蜀汉,这可是非常危险的。

其四,诸葛亮去世,意味着刘禅需要扛起大梁,当此之时,他不仅要考虑安定人心,还需要立威,而立威,也是安定人心的必要措施之一。

既如此,那李邈这一次是必须死了,仅仅是借头一用也必须死,于是刘禅迅即将哭红的双眼瞪起,下达了诛杀令。

刘禅当年的这一举动,从无资料显示,是出于他人授意,大臣鼓动,这大约是他一生中最决断,最自主,最英明的一大处置了。虎父无犬子,他骨子里也是有杀伐决断之气的。

此事的意义却不只在情感上,更在维护君臣之义,表彰忠正勤勉,安定人心,防范萌动上,显而易见,后主刘禅在诸葛亮去世之后的几十年里还能够安居其位,这绝非偶然,他实际上最终也没有失去国内的拥护。

要知道,三国魏晋时期因为自己不行而惨遭大祸的主子不计其数,大家所谓的忠义都是有前提,有限度的。
    


第二件,分军政。

刘禅做了他爹刘备和诸葛亮都想做而没做的事,李邈之死无人同情,这充分说明,这件事不但是正确的,道义的,也是符合时机的。

刘禅此后因为魏延、杨仪之争,曾命令蒋琬点起宿卫各军星夜兼程奔赴汉中,以防魏延深入,但是这一举措却没有用上。

因为蒋琬出动不久,魏延被杀的消息就传了过来。

内乱平定,魏国暂时只顾庆贺,吴国暂时没有举动,那么刘禅接下来,就只有着手安排诸葛亮之后的人事了。

纵观三国,如果以诸葛亮去世为分水岭的话,毫无疑问,它们在之后的几年里,政局最为稳定、乐观的,一定是蜀汉,那么刘禅是怎么做到的呢?
这首先得益于诸葛亮打下的基础,而后就是刘禅和群臣的整体运作,相当得法。

蜀汉这一时期的相对稳定,史家一般认为与刘禅、蒋琬等人的无为而治有关,这是很有道理的。

因为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这恰恰是一种最好的作为,刘禅等能够顺其自然,顺道而为,不妄为,不随意而为,不强加,不横加干涉,这自然便能最好地体现诸葛丞相的为政特点,继承和发扬他的优良传统。

毕竟到目前为止,诸葛丞相贯穿到细节的所有政策制定和实施,都取得了非常的效果。能够取得重大效果的政策和实施,就是符合蜀汉国情的,符合自然和道的,违背它,改变它,妄加增删,就必然造成动乱,这于此时的蜀汉绝对不宜。

蒋琬即是诸葛亮遗嘱中的第一继承人,这一点刘禅丝毫没想改变,但是,蒋琬在诸葛亮去世之后的职位,却并不是一步到位的。他是先由尚书令,再加都护、假节、兼益州刺史,才最终完成了大将军录尚书事的全部集权。

而且他这时的军政大权,已经远远达不到诸葛亮当年的程度。

这恐怕绝不只是因为诸葛亮的神圣地位不可替代,更出于刘禅的防范。尚父的尊号是不可能再有了,诸葛之后也再无丞相之位,诸葛亮当年可还是益州牧,而非刺史,可还兼任着负责纠察弹劾百官的司隶校尉,他是集军政法权于一身——这一切都很能说明问题。

刺史、州牧认真说来,可是大大不同的,这在蜀汉尤其不同。

因为蜀汉只有一州之地,益州几乎就等于整个蜀汉,丞相或大将军兼任益州军政首脑,那便是将中央、地方军政一并归与的意思,而刺史与州牧的区别却在:

三国时期,一般有刺史便无州牧,有州牧便无刺史,貌似权力一样,但实际上刺史却是二千石的级别,或称真二千石,大约与太守相当,州牧却是中二千石,高了一级。

同时,牧字本身就有牧民之意,州牧兼有军政民政二大职权,其意义也特别重大。

一字之差,泾渭分明,古人于这种官职、人事上的安排、任命,往往玄机重重,那么显而易见,帝二代刘禅虽不是什么明君,但也肯定不是傻瓜,诸葛亮之后,他是再也不会把那样的信任、尊重、依赖给第二个人了,再也不会允许有第二个人掌握那么大的权力了。

刘禅经过长期的耳濡目染、学习,和诸葛亮的尽心教导,看来卓有成效,此所以,他就在蒋琬升职以后,把尚书台交给了诸葛亮安排的第二顺位继承人费祎,完成了他最终的分权。
    


第三件事,出巡。

总而言之,刘禅在诸葛亮去世初期的表现,还是相当不错的,他任用蒋琬、费祎、董允等分管军政及宫内外事务,从不横加干涉,本身也没有逾规之处,这有效地保证了蜀汉的顺利过渡。

此事若非蜀汉资料太少,应该不止这些。

蒋琬等人的能力、作为是不必说的,咱们最后再说说刘禅的那第一次出巡。

刘禅那场出巡在诸葛亮去世的第三年,也即公元236年,史书对此只有一句建兴十四年4月,刘禅前去湔县登临观阪,观看汶水水流而已,很多人可能并不了解它的意义。

湔县即是后来的灌县,今天的都江堰市,离成都大约百里左右,它的重要性即在于处于汶水分流之处,为战国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所在地。

这里的汶水指的却是岷江,岷江处于四川中部,发源于岷山南麓,是长江上游的一大支流,向来为古代蜀地最重要的河流之一,成都平原的一大命脉,天府之国若无它在,实在难成。

都江堰为蜀地农业之根本,经济发展之支柱,历朝历代无不万分重视,但是李冰之后最先专设水利官员管理都江堰的,却正是三国时代的蜀汉丞相诸葛亮。经济要地、工程要地,也即战略要地,诸葛亮当年为都江堰的维护曾做过许多大事。

因此,刘禅当年那场被史书一笔带过的出巡,就一定不是观览那么简单,这应该有多层意思。

第一,联想到诸葛亮刚刚去世,蜀汉人心还未全面恢复,那么刘禅的这场出巡,显然就有维稳的用意。他早该走到前台了。

第二,汶水关系重大,出巡可显示皇帝亲民,朝廷对民生的重视,可对都江堰管理起到积极作用。第三,都江堰每年都有祭祀活动,这应该就是都江堰放水节的由来,它虽然到宋朝后才变得正式,但三国时候也有。只是它没有固定的放水日子,祭祀活动也不限于农历6月24或26日。冬春枯水、农闲之时都可。

刘禅的出巡,很可能与这种民间活动也有关系,如果真是这样,那他这场出巡,就一定还有与民同庆,赢得爱戴的意思。

不管怎么说吧,刘禅继位以来的这第一场出巡,一定具有特殊意义,只未知刘禅见过都江堰最高落差的奇景,会是怎样一种心情。

都江堰最高落差可达273米,江水轰然而下,狂泻而去,瞬间鼓满江岸,冲向远方的气势,足以令任何人震撼、惊悚。

刘禅所登的观阪,就是离堆山,也即李冰当年开凿的一个分水口,这名字是司马迁起的。此处举目,江水浩荡,气象万千,刘禅当此之时,可曾有过他父亲当年的那份豪气?

只可惜,即便有,那恐怕也只是一瞬,流连十日返回的刘禅什么信息也没有给我们留下。

此时的刘禅肯定还是有亲政欲望,并稍有作为的,但是他最后到底陷入了帝二代的陷阱。

那归根结底是欲望的陷阱,享乐的陷阱,人性的陷阱。


作品信息  Work information

本文来自凯迪原创作者:老鱼制造, 经授权转载自作者公众号:九鸦人物。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代表本平台意见。配图来源于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后台处理。

ReadMore

在有毒有害岗位干了三年就嗝屁,谁之过

除了烧水,烧空气,汽车还能烧什么?

垃圾电商骗的就是你,你还乐此不疲

幼儿园扫黑除恶,锅不在“理解把握”

无差别伤害背后,如何换取更安全的社会

曹操大兵压境,江东士族却想投降?

没有贵族精神,所谓贵族都是流氓

被“精准扶贫”盯上的农产品电商到底该怎么做

参与江湖盛宴的,未必都是盟友

是什么让问题少年报复社会后,赢得天下

华为突围战:任正非的A计划与B计划

“水变氢”究竟是谁骗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