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轮上一族|在滑板再次成为热点的当下,我们回到中国本土来探寻究竟

NYLON编辑部 NYLON尼龙 2020-09-04

NYLON YOUTH  F-e-a-t-u-r-e

本周日,尼龙“go out”专题迎来了最后一期内容,在巴厘岛越野摩托群体和纽约轮滑青年之后,我们将第三站选在了中国本土,来关注下在这里成长的滑手及其间文化的发展。在东京奥运会推迟一年的消息释出之后,大家想见证滑板首次进入奥运会的那份激动并没有搁浅,对于滑板文化倒是又多了一份好奇。本期内容我们将为大家来好好介绍中国的滑板文化,也是当作一次预热。



如果单提滑板本身,其进入大众视野的一部分原因应该还有在社交网络上活跃的、较受关注的群体所带来的影响。


比如在 Frank Ocean 的 ins 上出现其滑板视频,而后“一夜成名”的新人寸头模特 Evan Mock,在他为 Louis Vuitton, Off-White, Dior, Calvin Klein 等多个品牌走秀和拍摄,并且因此被愈来愈多人认识后,他的“滑手”身份也再次引起大众热议。


Evan Mock


另有去年出道即横扫 Dior, Louis Vuitton 等各个品牌的

欧亚混血比利时男模 Tommy Vanden Meersche,因在学校玩滑板被发掘成为模特,其后在个人平台上传的滑板视频也成为大众口中的又一热点话题。


Tommy Vanden Meersche


再回到中国本土,这片土壤上的滑板文化究竟是怎么兴起,现如今又是怎样的情态,在滑板运动愈加兴盛的当下,我们不妨聚焦于此,好好了解一番。


但现如今要谈中国滑板文化,似乎略显得“俗气”了些。


要说新鲜,从20世纪 80 年代滑板在中国出现到 1994 年秦皇岛“魄翱杯”滑板赛,滑板在中国走过了逾30个年头;而要说小众,当滑板正式成为奥运会新增项目后,在中国也正式成了体育“国字号”体系里的一员;更不用提近几年里滑手形象频繁地出现在大大小小的品牌推广中,让滑板随着潮流一词成了更多年轻人的个性追求。



过去30多年里,滑板在中国生根发芽,摸索着前行。


推动并见证其一路成长并壮大的,绝不是举办过几场活动、被总结了多少条编年史,或是涌现了怎样的滑板品牌,而在于这段历程里出现的每一个人。通过影像记录,我们得以一窥中国的滑手们,以及他们所创造的每一个场景。


板仔、滑手与滑板人


在“潮文化”大行其道的如今,如果要从其中辨认出什么才是最纯粹的街头气质,去看看那些踩着滑板刷街而过的人就对了。



对“滑滑板的人”,大众喜欢以“板仔”来称呼他们,这个带着粤语味道的词多少带着他们所看到的年轻叛逆;而他们本身似乎更多地以“滑手”相称,无论年龄或性别,其中带着一份相互间的尊重和认可。然而板仔也好,滑手也罢,他们不会过分拘泥于一个称呼——与其较真这样的虚名,他们更愿意看到的是真正的滑板文化在这片土地上被传播出去。


不止于上板练招,现在越来越多的滑手开始活跃在与滑板相关的不同领域。我们在他们身上看到的身份——滑板人,在不同领域中坚持并共同推动着中国滑板发展至如今。



如果说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相继开出的滑板店铺鸟窝 OLDSCHOOL、Fly Streetwear 和 HERO 为彼时的滑手们提供了一方得以更好交流的土壤,那么21世纪 00 年代车霖在曼谷夺下的滑板项目金牌和王汇丰作为中国第一位 pro 签约 Vans 等事件则点亮了一抹烛火。


此后中国滑板这团火越烧越旺,国内外品牌的赞助、职业化签约、越来越多的赛事机会让滑手们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随之而来的便是如“别废话”、Avenue & Son、SANDWICHLAYER、BOARDHEAD SKATE CO、Dizzle 等由国内滑手所创立的品牌不断涌现。



此外,以管牧所建立的滑板网站 Kickerclub、赖科创办的《Wandering》杂志和滑手出身的摄影师樊星为代表的滑板人,也通过影像记录或是作为媒体向滑手、大众输出着不同的滑板文化内容……滑板不再是一个“玩玩就好,没什么出息”的爱好,而是可以为之拼搏一番的事业。


新鲜的血液不断加入,就像一个不断循环着向前的螺旋:从追逐帅气的板仔,到死磕动作的滑手,再至从事着滑板相关事业、渗透至形形色色行业之中的滑板人,他们的原点是因着喜爱想继续带着滑板做些什么,现如今更多的则是为推广真正的滑板文化做点什么。



中国滑板人身上则多了一份传统品质——那股坚韧劲中透着的热爱、赤诚和纯粹。


从地形到地标,

“沤”着的文化


滑板来自街头,自然也归于街头。


在街头发掘地形并用不断升级的招式去征服它们,是滑手们的乐趣所在。扎堆的滑手们多了,地标也成了一个城市滑板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不管是北京王府井教堂,上海的“Love park”音乐厅,广州英雄广场,深圳的“天堂”、邓小平画像广场,还是台北的“性病防治中心”……“这些都是属于不同城市中滑板文化最为重要的一些名字。”作为滑板场合伙人,摄影师张然将此称为“真街头”。



滑手们在这些地点扎堆交流,或各自练招或偶尔相互切磋,累了就 Chill 在一起,滑板人之间那句“沤”着就这么出现了。游历于不同城市间记录下形形色色的滑板人和滑板景象,摄影师樊星眼里的地标早已是城市滑板文化的一种基础:“如果你没有特殊的场地选择,‘地标式’场地绝对不会错,也会让你快速融入新城市的滑板圈。”


即使因城市规划或安全规章原因,国内不少代表性地标被改建或挂上了禁止滑板的牌子,保安也总会驱逐滑手们。从热闹归于沉寂,但只要这群滑手们还在,总归会发掘下一个地形,也总会一起“沤”下去。


滑板是视觉符号,

更是交流方式


毋庸置疑,滑板已经成为青年文化最为突出的符号。


当印着 Keith Haring、Jean-Michel Basquiat 和村上隆等艺术家手笔的滑板板面成为艺术品,Tyshawn Jones、Blondey McCoy和Evan Mock等滑手成为高级时装宠儿,随着潮流兴起,Supreme、Palace、Fucking Awesome 等品牌更是弄潮儿们热追的对象……热潮之下,在年轻大众眼里滑板是张扬、是酷的,追逐流行的潮流拥趸们都渴望能穿得像个滑手。



但滑板又不仅是这么一个肤浅的视觉符号。


滑手间自然懂得对方,也许只是互相对穿着方式的简单一瞥,多少能看出各自的风格喜好。即使互不相识,也能以此开始轻易打开话题,甚至切磋一番。在天南地北的滑手们、生长于不同年代的滑板人之间,滑板是一种独有的交流方式。


同时,滑板文化自然也与不同流行文化有了更紧密的交织,并成为时下流行文化中的重要一环。对 Sneakerhead 而言,Nike SB 与 Fly 联名的 Blazer 无疑是神级收藏;在音乐发烧友眼里,滑手们用不同的音乐作为影片配乐不失为不同的享受。这样的联系也让更多年轻人去接触并了解滑板背后的文化,并开始滑滑板。



毫无疑问,近几年逐渐变多的商业活动加上发达的网络,国内滑板氛围活跃了不少。正接过中国滑板薪火的新鲜血液们也开始有着更为多元且强烈的个人风格。


2020 年之于中国滑板无疑是进入新阶段的起点,但对于参与其中的滑手们来说,接下来无非是继续翻板、起跳,跃过又一个十年……在中国滑板人的坚持和努力中,留下的依旧还是那份赤诚。


至于中国滑板文化的未来会如何?尽管交由他们继续下去。




编辑 Runhao Li

策划 张然  

摄影 樊星  

撰文 MT  




你身边有颜值与才华兼备的校花校草吗?

又有哪些优秀且有趣的社团想要推荐?

点击左侧二维码关注尼龙,也欢迎 Email 至 nyloncampus@huashengmedia.cn 分享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