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几十年就琢磨一件事,他真的是做到了极致——

新闻周刊 教育时报 2019-06-24

点击标题下「教育时报」可快速关注


5个人便是5代师生的传承


张永华是谁?乍一问,大多数人肯定不太知道。但在郸城县第一高级中学(以下简称“郸城一高”),在郸城县的高中教育战线上,这个名字绝对是响当当的。


此前,教育时报记者与张永华已有过一面之缘,他个子不高、和蔼、爱笑,如果不说教学,他低调得几乎没有多余的话。很难想象,这样的一位老人,是郸城一高数学学科组组长、高考教练团队总教练,三次被评为郸城县教育功臣。


荣誉代表了张永华的工作成绩,那么,这些荣誉的背后,有着一位老教师怎样的付出与努力呢?11月21日,教育时报记者走近张永华,感受了他的工作状态。


颁奖辞:

抬起眼,仰望那理想的峰巅;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人梯。待雄鹰展翅,待桃李芬芳,你透支了自己,成就了学子,把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落在实地。你是2018河南最美教师——张永华。


2018“河南最美教师”张永华



走到哪儿教到哪儿



11月21日傍晚,教育时报记者在郸城一高的校园里见到张永华时,他正在办公室和两位数学老师讨论一道数学题的解法。郸城一高三年级的办公室很大,所有老师都在一块儿办公,张永华的座位就在靠近门口的地方。


张永华说,他现在带的课不多,只教一个班的数学课,但因为身兼数职,任务还是比较重的。讨论完毕,他便回到自己的办公桌前抓紧时间备课。当天他还要辅导学生上一节晚自习,为学生讲几道典型的例题。他戴着老花镜,在习题簿上一笔一画地写算,比学生还认真。

  

那天下午去采访前,张永华就告诉教育时报记者他近两周要值班,所以工作安排得比平时要满。大概过了半个小时,他抬头看了看表,然后起身往教室走,步子迈得既大又稳,路上还不忘督促在校园巡查的老师多转几个地方看看,注意学生的安全。


帮带青年教师不遗余力


那天是教育时报记者第一次完整地听了张永华讲的一节课,虽只是几道例题,虽听得一知半解,到一节课结束却还保持着盎然的兴致。他的学生们也是一样,班里时常爆发出一阵阵的笑声。他在讲解枯燥的试题、晦涩的公式时,使诙谐的语言、生动的讲解与深厚的课程功底实现了完美融合,做到了寓教于乐。

  

几道题讲解完毕,离下课还有段时间,张永华便安排学生自习。他站在讲台上还没来得及休息,便有学生陆续走上讲台,低声向他请教问题。张永华对每一个学生的问题都认真讲解,举例子、说方法、列步骤,细致入微。

  

为学生讲解问题是每一位老师的常态,但当学校的许多老师也走到张永华的面前,请他解答自己遇到的困惑时,教育时报记者能感受到他这个“高考总教练”的头衔不是白来的。那天晚上,以及后来的采访中,几乎走到哪儿都能看到张永华教学的场景。

  

办公室里,同事手拿问题虚心请教,张永华认真思考,然后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教研活动上,年轻教师每每遇到难题,都会第一时间找到张永华,他必定不会袖手旁观,每每都是悉心指导;等等。


学生的家长也是他的学生

  

让人感触最深的是,当天晚自习结束,因逢张永华值班,他先是在校园里巡查一圈儿,然后到学生宿舍检查就寝情况。检查结束已近晚上11点,在去往车棚的路上,一位骑车正准备回家的老师看见他,连忙停下来,从车筐里拿出一本教案向他请教其中一题,两人就在路灯下研讨起来。那时分,校园里一片静寂,唯有两人探讨问题的身影被路灯灯光拉得很长很长。

  

张永华说,他就喜欢这样的氛围,不光学生爱学,老师也爱学。他也喜欢这样的校园,有拼劲儿、有希望。只要学生和老师有需要,他就乐此不疲。

  

夜很深了,张永华才开着他那辆被戏称为“宝马”的电动三轮车往家走。



全校有66个老师是他教过的学生


  

张永华是真爱这座校园。晚上11点多才回家,第二天早上5点多他就到了学校,比许多班主任到得还要早。

  

在操场上监督各班学生跑完操,张永华又到校园里巡查了一圈儿,而后径直走到了学校收发室的门口,打开门进去。他的妻子在学校的收发室工作,屋子里摆放着他的一套洗漱用品。他说,早上如果来学校比较急,在家就顾不上洗漱了,只能在收发室里洗漱一番。


清晨赶到学校才洗漱

  

进门后,张永华会先打开电脑,边刷牙边浏览各大门户网站的新闻资讯。他说:“人不学习就会落伍。现在和年轻人怎么聊天?得有共同语言、共同话题。你一说话就把天聊死了,以后就没人跟你沟通交流了。每天看看新闻,平时、上课都用得着。”




对于工作,张永华是全身心地投入。他不固守经验,能虚心接纳新鲜事物。怪不得他的课能上得那么生动有趣,怪不得采访中很多学生形容他讲课像在说脱口秀一般动听。

  

两天的采访,与张永华同走在学校的校园里,他的4次弯腰,能进一步说明他对学校的爱。4次弯腰,有3次是为了捡拾地上的垃圾,然后小心地放进旁边的垃圾桶里;有1次是因为学校花圃的塑料围栏坏了,他弯着腰修了半天。

  

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张永华并没有说什么,却用实际行动书写了一位人民教师率先垂范的精神内涵。

  

在校园里,无论张永华走到哪儿,总能碰到他最熟悉的人——不同时期的学生。晚自习放学,一位来接孩子回家的妈妈,看见张永华正在校园里巡查,赶紧喊了一声“张老师”,脸上带着微笑和紧张。张永华说:“这是我教过的学生。”

  

去食堂检查学生的就餐情况,一位工作人员看见张永华,赶紧走上前来,握着张永华的手不住问候。张永华说:“虽然一下子想不起你的名字,但我记得你是我26年前教过的一个学生。”


自习,细心解答


走在路上,许多正在晨跑或正赶着去上课的老师都会跟张永华打声招呼。张永华说:“这些也都是我教过的学生。”

  

38年的教学生涯,张永华已是桃李满天下。单单在郸城一高的教师团队里,他掰着指头算了算总共有66位教师是自己教过的学生,已是六代师生的传承,占学校教师总人数的1/8。

  

“我从十几岁就开始当老师,几十年就琢磨这一件事儿。我爱这一行,啥时候我也干不烦!”55岁的张永华谈起工作,唯觉得教育变得越来越好、学生个个都成才才是对他最好的奖励。



学校的灵魂人物



张永华无疑是一位好老师,但他却不是一个好好先生,发现问题,他会直接指出;遇到分歧,他也会与人争得面红耳赤。

  

22日上午,张永华没有课,他决定去听别的老师的课。张永华听课时,会搬一张凳子,拿着笔记本。授课老师在上面讲,他在下面听,并不时记下自己认为较好或需要改进的地方。下课了,他会先问身边学生的听课感受,是否掌握了本节课所讲的知识点,然后才与授课教师进行反馈探讨。


听完高二(25)班年轻数学教师张熠博的课后,在教学楼的走廊里,张永华像老师对学生一般,细心指出课堂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自己的建议,说明哪些知识点需要细讲、哪些知识点需要进行拓展、哪些知识点需要进行弱化。张熠博听完张永华的建议后很受触动,他说:“听完张老师的课后反馈和教学建议,让我的思路一下子明朗了,知道自己以后的着力点在哪儿了。”

  

张熠博老师心里是明朗了,但站在一旁的学生却不干了。有个女生直截了当地向张永华发问:“你不让老师细讲,以后我们遇到类似的题不会做怎么办啊!”

  

课堂,精耕细作


于是,一场老师与学生、老人与少年的辩论由此展开。

  

“初生牛犊不怕虎。他们这些孩子才上高二,不了解我为什么要让他们老师有些地方加强、有些地方少讲。这些都是经验性的问题,跟他们解释起来还真是比较麻烦。”辩论结束,取得小胜的张永华苦笑着说。


夜深了,才踏上回家的路


之后,他又搬着凳子赶往下一个教室……说服学生不易,说服老师更难。在紧接着举行的高三年级数学学科组教研活动上,一位老师就某一个问题的解法也与张永华进行了一番辩论。现场,两位数学老师举例子、引公式,各抒己见,争得面红耳赤,直至一方说服了另一方。

  

“教学容不得将就,就是在这样一遍遍的争论、打磨中,我们才能把工作做得更细致,使课堂更高效,让学生从中受益。”张永华说,每个高中老师的初衷都是为了教好学,让更多的孩子走进理想的大学,他也一样。

  

采访结束,因为工作的缘故,教育时报记者只见到了张永华所教过的4位老师代表。5个人便是5代师生的传承。当天,阳光正好,郸城一高的校园里,留下了他们并排前行的身影。归途中,郸城一高校长刘成章对张永华的一句评价一直响在教育时报记者耳畔:“学校教师中,最厚重的就是张永华,他是我们学校的灵魂人物!”

原载:《教育时报▪新闻周刊》

作者:教育时报记者 靳建辉


 

往期精彩推荐



致敬丨大哉!美哉!一一大美学工!


高!都是高见!大咖们聚在一起只为交流这件事儿……


请长按二维码关注教育时报系列公众号

↓↓↓↓

觉得不错,请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