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家委会的江湖,你懂吗?

教育时报 教育时报 2019-06-24
↑↑关注“教育时报”  与您如影随形


 时报君说

三流的家委会跟学校对着干,二流的家委会被学校指挥着干,一流的家委会和学校一起干……


过于功利化,点滴计较,甚至为了争夺孩子利益而闹出各种丑闻,就失去了家委会设立的初衷……


家委会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参与者和组织者,而不应该成为帮老师做事的“打杂”会……


想进家委会,还要有“砸停”茅台股票的实力?有家委会成员劝家长交“巨额感恩费”赠老师?家委会“征收”班费,家长质疑却被骂?近来,家委会的话题热度一直高温不降,阵营分化堪比“草莽江湖”!


现实中,越来越多的年轻家长在孩子进入幼儿园、小学后开始感到家委会管理带来的“不适”。今年女儿刚进幼儿园的李女士就是其中之一。



“家委会有时候会组织家长买一些幼儿园里的活动用品,比如呼啦圈之类的。有的家里本身就有,但是家委会负责人一号召,大家就把钱交给家委会一起买。这东西什么价位,在哪家店买的,大部分家长根本就不知道,只说剩下的钱充作班费。”李女士说,“大家都跟着买了,全班21个孩子也不可能就你自己不买。”


李女士所说的家委会,在当前许多学校都有,是学校为了增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有效沟通,形成有效的家校教育合力,促进学校教育工作健康、有序发展而引导、组织家长成立的一个组织。


既然家委会的建立是为了孩子更好地成长,那李女士为什么会感到“不适”呢?



为了争夺孩子利益而闹出各种丑闻,就失去了家委会设立的初衷,也会在自己孩子心中形成错误的价值导向


如今,学校管理中,家长身影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但家委会是好是坏,一般人不好界定。有家长表示,家委会组织的活动益处很多,但最关键的是建立起老师、孩子、家长之间的桥梁,给孩子童年留下的美好回忆是用钱、名利换不来的。但对此,李女士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家委会说白了就是帮老师、帮幼儿园义务干活儿。给孩子买的书不让带回家,家长不能轻易查看幼儿园监控,家委会在接到家长反馈后也不向幼儿园反映,根本没有起到桥梁的作用。”


此外,家委会成员是如何选出来的呢?李女士说,刚开始组建家委会的时候没有人报名,随后老师说家长报名家委会其孩子会在发放奖项和荣誉的时候优先考虑之后,才陆续有家长报名。



家住新乡市的郭女士,对家委会的看法似乎也有些一言难尽,她认为家委会是一个很“奇葩”的组织。“通常热心家委会工作的家长,大多是孩子不那么优秀出色的,于是家长高度热情参加家委会工作,在热心班级工作的同时,为自己的孩子赢得老师的关注、各种名目的荣誉奖励。”郭女士说,她孩子上幼儿园时的家委会成员大都是老师指派的,并没有真正地经过家长选择。


“家委会成员关心的应是学生群体的教育,但也有许多人私下琢磨,家委会能带给孩子多少‘好处’。家委会一旦掺杂了别的东西,就变味儿了。”郑州市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小学生家长说。


对此,山东政法学院传媒学院院长蒋海升说:“在社会上,不排除有的家长企图借助家委会这一平台与老师建立更好的沟通与联系,为自己的孩子发展创造更优越的环境,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过于功利化,点滴计较,甚至为孩子争夺利益而闹出各种丑闻,就偏离了家委会设立的初衷,也会在孩子心中形成错误的价值导向,从长远来看,并不利于孩子成长。”



家委会的异化,是不正常家校关系的体现,一是因为家校之间缺乏互动,二是因为家长过度关心


家委会作为每一名家长都不陌生的“特殊组织”,每每提起,总是有说不完的话题。对于家委会,家长们褒贬不一。有的家长认为,家委会成员无私奉献,为班级出谋划策;但也有家长质疑,家委会都是“听话的家长”参加,是“摆设”,有时还是学校的“挡箭牌”,一些家长也在利用这个平台跟老师拉关系,为自己的孩子谋利。


那么,到底何为家委会?


早在2012年3月,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中给出了标准答案:家委会是“支持和监督学校做好教育工作的群众性自治组织”。由此可见,成为家委会成员的标准应该是:是否愿意关心孩子,对班级管理是否有长期性的热情,是否愿意牺牲自己的部分时间和精力参与到家委会的工作中来。



之前新闻曝出的家长晒出“神履历”“神学历”竞选家委会成员的情况。在多位教育专家看来,利益驱使下出现这种情况并不意外,而目前的家委会公选还刚刚起步,需要舆论助其走向完善。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分析,当前学校的家委会大致可分为四类:“摆设家委会”“工具家委会”“变相联谊会”,以及真正由民主选举产生的家委会,但目前中小学家委会,前三者占了大多数。


熊丙奇认为,选举是否只是走形式、家长委员会选出来之后怎么运行才是问题的核心。很多家委会始终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并非家长民主选举产生,导致其成员代表性有限,俨然成了家长身份的象征。二是不能独立运行,在学校“指导”下开展工作,较少参与学校的管理、决策。


教育界人士认为,家委会的异化,是不正常家校关系的体现。家委会中一部分家长为自己孩子“谋利益”的行为让潜在的博弈变成了明面的竞争,焦虑是始作俑者。一方面,学校希望有家长群体为其分担风险和责任;另一方面,家长期待更多介入到孩子的校园生活中去,借此让孩子在集体中的参与度更强。



既不能成为“义工队”,也不能成为“名利场”。家委会在参与学校事务时,到底该如何把握参与度?


理想的家委会应该是什么样?


四川师范大学副教授薛巧巧心目中的理想型家委会成员构成应该是 “有各个行业的代表,比如个体户、打工者、普通白领等,家长来自各行各业”。“他们对学校教育的看法也能帮助学校在教学理念、手段等方面进行改进。家长应该以全局眼光看待学校活动,着眼点应该在教育上,而不是仅以自己孩子为出发点。”薛巧巧说。


“良好的家校协作关系须依托于开放、真诚、高质量的沟通。”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葛卫华说,“当下的家长圈中弥散着焦虑,家委会的异化、与学校的冲突也屡见不鲜。关于家委会的层次,坊间有这样的说法——三流的家委会跟学校对着干,二流的家委会被学校指挥着干,一流的家委会和学校一起干。家委会的成员应当充分了解、理解并认同学校的办学追求、育人理念、价值文化。”



一位从教数十年的老教师向记者介绍道:“在平时带学生的过程中不难发现,伴随着家长自主意识的逐渐增强,学校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中,家长的身影已经越发活跃,扮演的角色也已经出了家长的范围。”事实上,很多家长对学校的“监管”范围越来越大,对孩子在校内的伙食不满意,对学校的空气质量不满意等都成了家长“发声”的理由。但这样是否会干预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家长们干预学校前是否认真思考过?这是家委会成员在提出问题前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在美国,我们所说的家委会其实是家长教师协会,不同于中国传统的家委会。在组织中,家长既是参与者,也是组织者,具有非常大的权利,是家长们非常熟悉的家校互动组织。家长们经常联合老师,有组织、有计划、分主题地为孩子提供各种综合能力培养的系列活动。因此,我们的家委会需要学习家长教师协会运作组织的规范性。学校也要引导其发挥作用,而不应该成为帮老师做事、打扫卫生、收班费的“打杂”会。



家长和学校、老师之间应该是“合作者”和“朋友”的关系,并不是“敌人”和“对手”。有专家指出,学校有着办学自主权,也应该对家长保持高度的理解。在家校合作的过程中,部分家长可能存在操之过急的心理,但家长和老师之间应该在保持沟通的基础上相互信任。尽管在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冲突,但家长不能完全追责于老师,应该双方共同反思进步。

原载:《教育时报

作者:教育时报记者 庞珂 梁美玲



往期精彩推荐


致敬|2018河南年度教育新闻人物揭晓


权威发布|教育时报2019系列品牌活动预告


◆2019:如何把河南教育名片擦得更亮更出彩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原创稿件欢迎大家转载,转载时请务必注明出处“教育时报”。转载的其他稿件,版权归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欢迎联系我们在后续转载文章中声明。谢谢!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