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别惊讶,你的孩子可能真的分不清小麦和韭菜!

教育时报 教育时报 2019-06-24
点击标题下「教育时报」可快速关注


“农事教育”应该走进学校教育中

成为青少年的必修课


翻地、播种、锄草、施肥、收割……

农田劳动可以弥补青少年

普遍存在的农业知识短板

加深他们对农村和农民的感情

激发他们对劳动的尊重和热爱



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然而,对于当下的许多孩子来说,劳动也仅仅体现在在家或在学校打扫一下环境卫生,真正走进田地体验农耕者甚少。让孩子认识粮食和蔬菜,成了许多家长的烦恼所在,更别提翻耕农田、浸种催芽、除草制肥等这些农事了。学校怎么开展农事教育,也成为了新时代教育的一项课题。如今正逢春耕,在明媚的春光中,我们邀请了三位致力于开展农事教育的校长,一起来探讨农事教育。


快乐学农事,劳动最光荣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背诵古诗,孩子们能烂熟于心,却不曾亲身体验过一粒米从播种到收获的辛苦;了解过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水、养分等,却只是从书本上学到的浅显知识;餐桌上常见的胡萝卜、土豆等,却从没想过它们是从地里生长出来的,而不仅是从超市里购买而来的。


每一天,我们都在离科技越来越近,却离自然越来越远。孩子们仿佛患上了“自然缺失症”,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团队意识也比较薄弱。哪个季节吃黄瓜,哪个季节吃西瓜,土豆种在树上还是土里,菠菜、大蒜长成什么样子?在钢筋水泥丛林中长大的孩子早已五谷不分,脱离了自然,远离了泥土的气息。



我们学校通过研讨,最终将目光转向课程化。构建“农耕与种植”课程,让孩子认识到农耕种植与自然的微妙关系。师生一起种下满园绿色,寻觅到了传承农耕文化的起点。考虑到课程的特殊性,我们的课程研发中心通过研究设立了专任教师,班级配备农耕园,建立了具有体验感的农耕环境。依据二十四节气为指导,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组织学生自己种植、自己管理,保证了每个孩子亲身体验的机会。从松土、除草,到利用多种方式种植,再到施肥、除虫,最后收获,学生耐心、完整地体验了农作物的一生。


我们由浅入深,从内至外,让学生有适当的劳动体验。基于此,我们又开发了“种植与农耕”课程的子课程——“小主人”课程。学生将自己的花草带进班级,浇水、松土、整理叶子,在观察的过程中收获成长。


在课程的实施中,学生用自己培育出的玫瑰制作干花,品尝自己亲手种植的草莓,将收获的蔬菜制作成精美菜肴,将葫芦经过晾晒制作成艺术品展示在教学楼的回廊中……在课程的体验中,孩子们褪去繁华,返璞归真,从点滴中亲近自然,晓得食物来之不易,也收获了团队合作的力量,种下了热爱生活、热爱土地的种子。



农事教育作为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教育发展的趋势。在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施中,我们可以有效地将农耕教育与科学课进行有机融合,使学生不仅能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同时也能掌握相应的生活能力,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一所美丽的校园,一定是师生亲自创造的、可触摸的、能互动的,空气里流淌的是香甜的味道,是孕育一个美好故事曾经或者正在发生的地方……


(作者系郑州市惠济区香山小学校长  刘红)



让农事教育成为学生的必修课

新时代,是一个追梦的时代、奔跑的时代。为提升新时代少年儿童的综合素养,让学生全面健康快乐发展,农事教育应成为少年儿童的必修课。对学生开展农事教育,早已成为我们学校积极、有益的探索。


我们开展有农事科普教育,教会学生认识常见农作物、传统农具。举办农事科普展,充实科学课课堂,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感知认识本地常见的各种农作物,如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和棉花、烟叶等经济作物的特点及功用,如萝卜、白菜、菠菜、韭菜等蔬菜作物的形状与特性。



为使学生熟悉各种农具的用途,我们组织学生到农耕馆,请农民介绍和示范各种农具的使用方法。我们还趁假期实践活动的时间,组织学生利用废旧材料自己动手制作农具模型。这些作品主要是孩子们利用卡纸、易拉罐等材料制作而成,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在孩子们的精心构思和巧手制作下,一件件农耕运输工具、分离工具、播种工具惟妙惟肖地出现在眼前。这样的活动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一致赞扬。


我们学校在校园里专门开辟了一块园地,种有小麦、果树和蔬菜,由专门的生活老师进行管理。这里也是我们“童乐田园”的农事生活体验场地。今年开学初,我们又对田园进行了改造,围上了一圈绿色的篱笆墙,挂上了常见果蔬知识小展牌。前段时间,在明媚的春光里,在学校生活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们领取了新农具,在园地里翻土、整理排水沟。他们对每一样新事物都非常感兴趣,边劳作边询问。他们即使脚上沾满泥土,手上磨出水泡,依然兴致盎然,沉浸在劳作的快乐之中。



我们近期还举行了趁着春游看春耕活动。这个活动由学校统一筹划,老师带领学生到农田里走一走、干干农活儿。在这个过程中,“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再只是书本上的文字,“深耕一寸,多收一囤”不再只是一句朗朗上口的农谚。


我觉得,通过体验春耕,不仅让学生掌握了一些耕作技能,也切身感受到了劳动的辛苦与快乐。翻地、播种、除草、施肥、收割……这些农事劳动,可以弥补学生普遍存在的农业知识短板。喂鸡、喂羊、喂兔等活动,让学生亲近小动物,回归生活,在实际活动中体验生活。


春天是生命萌发的季节,也是希望的开始。学生虽身在校园,也要了解二十四节气的来历,知晓五谷杂粮的诞生历程,这样才能加深他们对农村和农民的感情,激发他们对劳动的尊重和热爱。这些,对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培养将起到很大的助推作用。


(作者系长葛市第一小学校长  张军伟)



把学校办成有乡土气息的校园

早上来学去喂鱼,课间时间去浇菜,午后到葫芦架下读书,有空就去“百草园”里转一转,这就是济源市梨林镇梨林小学师生每天的生活写照。几年来,我们通过农事教育,成为了以田园教育为特色的劳动教育样板校。


四年前,我们学校为了不让校舍荒废、闲置,提出了田园教育,利用闲置校舍建成了“六区两馆”劳动基地。



“六区”为轮胎盆景区,近千条废旧轮胎或摆或挂,五彩斑斓,里面有吊兰、苹果、月桂等盆景近百盆;农耕石器区,摆放了石牛槽、磨盘、碾子等数十个,让学生有机会了解农耕石具的文化历史;七彩长廊区,栽种了葫芦、丝瓜等7种攀爬植物,待到绿荫遮天、果实满棚时,同学们在下面玩耍、读书,感受着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百草园种植区,园内菜畦规划整齐,种植品种有20余种,是一个有立体层次的小菜园;荷花鱼池区,夏日里荷叶碧绿,荷花点缀,鱼池内锦鲤游来游去,每天早上孩子们喂鱼赏花的情景,犹如画中;游乐活动区,轮胎攀爬网、轮胎秋千等器材,成为学生活动的乐园,里面的轮胎小巨人、坦克、茶壶等轮胎景观,美观雅致,成为一景。两馆为农耕文化馆,里面展列了步犁、耧车等一批农耕用具,共60余种200多件;校史荣誉馆,展示着学校发展的历程。


学生的主阵地在课堂,劳动教育的主战场也应在课堂。我们专门开发了劳动教育校本课程,每周开设2节“田间课”,内容包括种植课程和消失的劳动用具。



种植课程,学校聘请有种植经验的家长和老师,共同担任指导教师,学生从翻地、播种、浇水、施肥、日常管理,最后到收获,全程参与。学生从当初分不清韭菜、蒜苗,到如今已能种出几十种蔬菜。消失的劳动工具,主要是依托农耕文化展览馆,让学生认识这些即将消失的劳动工具,并知道它们的功能和使用方法,会简单使用,比如耧车、耕犁等,让孩子们到田地里去尝试。通过田间课,学生在劳动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我们充分利用二十四节气和传统农历节日,如冬至大家用自己种植的萝卜包饺子,农民丰收节师生在百草园里拔花生、摘辣椒,瓜果熟了学校有“瓜果宴”,还有师生、家长在一起做铁锅炖菜……活动为大家提供了展示的舞台。近两年,学校开展各类田园教育活动30余次,极大丰富了学生校园生活,培养了学生劳动技能,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3月26日,我们学校的师生一起走进百草园,在沃土上撒下了甜瓜的种子,孩子们一起为种子浇水、压膜,场面好不热闹。


作为教育人,特别是农村学校教育工作者,我认为,我们应充分挖掘农村劳动教育资源优势,把学校办成有乡土气息的校园,争当劳动教育的主力军、先行者。


(作者系济源市梨林镇梨林小学校长  段济宁)


原载:《教育时报》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原创稿件欢迎大家转载,转载时请务必注明出处“教育时报”。转载的其他稿件(含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