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孩子的这些表现千万别以为只是“矫情”,很可能是危险信号!

教育时报 2022-10-09


近年来

青少年抑郁自杀的案例越来越多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

全球预计有3.5亿人患有抑郁症

并呈现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

多为14—30岁的青少年

甚至还有八九岁的孩子

每年上千名接受精神心理

疾病治疗的人群中

青少年约占四分之一


针对青年心理健康的专题调查表明,14—35岁的受访青年中有近三成具有抑郁风险,近一成有抑郁高风险,自杀已经成了15—29岁人群第二大死亡原因。在抑郁症呈现越来越年轻化趋势的同时,抑郁症的就诊率却一直不高。


高患病率和低就诊率之间的缺口,很大一部分原因仍在于观念的偏差,以及低龄抑郁症的污名化。在当下,很多家长对于青少年抑郁症还不够了解,甚至带有“这一代就是好吃好喝太娇气,才会胡思乱想”这样的误解。


“出彩河南人”2020最美教师、河南工业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办公室主任尚宇红为学生做心理咨询


与此同时,部分青少年群体的“封闭倾向”也越来越明显。在“丧文化”盛行的互联网上,“网抑、社恐”等词汇时常出现在微博超话、豆瓣小组里,小组成员们的情绪相互感染,很多负面情绪不但找不到合适的出口,反而愈加强烈。


导致抑郁症低龄化的因素有很多,生物学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遗传等,青少年的神经机制还不完善,包括遗传基因,等等,这些因素也都会带来生物学上的易感性,对抑郁症低龄化产生影响。


点击视频,检查你的孩子是否有抑郁表现


生活中

家长和孩子朝夕相处

家长一次不经意的举动和话语

也很可能诱使孩子产生抑郁情绪

↓↓↓


在成长过程中,挫折是无可避免的。在孩子遭遇挫折时,家长们应该是陪伴者,最好不要站在对面来指责。


根据对一些临床心理咨询师的采访,在青少年抑郁的治疗中,患者的诉求往往是“陪陪我”。缺少父母的陪伴和关爱,易导致青少年的性格敏感和心理学上的易感性,进而在遇到“应激性生活事件”时会更快、更容易、更深地遭受失败感、挫折感。


因此,父母既是孩子的老师,但更应该成为他们的朋友。平时,既要多花时间陪伴孩子,让其感受到安全、稳定,帮助其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处理情绪的能力。在关爱和陪伴的时候,对青少年的情绪多一些观察和理解,关注青少年的情绪起伏和行为举止变化。



在孩子遭遇挫折时,家长需要尽力帮助和保护,而不是一味指责和评判,不要“凝视”他们,应该和孩子们平视,平等沟通。


对于青少年抑郁症,除了专业治疗,正确、包容和强大的爱,长久的陪伴更能带来温暖人心的力量。


来源:中国新闻社、喳喳画剧社、新京报论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查看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查看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查看推荐阅读↑↑↑


告诉我,你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