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父是父,母是母,生是生,师是师,难吗?

教育时报 2022-10-09


近日,江苏一家长

在自己发布的短视频中大呼:

“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

从视频内容来看

这位家长认为

老师要求家长批改作业、辅导功课

使得自己承担了老师应负的责任和工作



视频结尾处

这位家长问道

教是我教,改是我改

之后还要昧着良心说老师辛苦了

到底谁辛苦?



江西一所学校三年级的家长群中

老师甚至直接点名批评了

几名没给孩子批改作业的家长



家长群里出现的问题

引发不少家长共鸣

不敢屏蔽

生怕错过什么重要的消息

可又会经常收到一大堆没用的消息

看也不是

不看也不是

本应是家校沟通的桥梁

无形间成为“压力群”


压垮成年人,只需一个家长群
今年国庆前夕,一位孩子的爸爸在家长会突然情绪崩溃。


因为他经常不回复家长群的消息,在被老师点名提醒后,突然失控。他边哭边解释,自己加班、开会又要盯着孩子,怎么看得过来……



对于这位爸爸的情绪失控,家长纷纷表示:特别理解。


“本来上班的压力就很大,手机上还得看看老师又发了什么通知。晚一点回复,就会被老师点名,每天下了班还要看着孩子做作业。有时候顾不过来,就被说成不关心小孩,是挺委屈的。”



10月13日,浙江还有一所学校,为了迎接检查进行大扫除,要求家长自愿参加打扫。


一位家长因没看到群通知,没有参加打扫,被老师要求面谈,并被指责不尊重集体和老师。



这并不是个案。


不少家长反映,自己不光要打扫教室还要去学校食堂帮忙打饭。



家长群是如何“变味”的?
原本,家长群是为了方便老师和家长间的沟通,但之后却演变为“夸夸群”。


家长们为了替孩子在老师面前博得好印象,开启称赞、感恩模式。群组内甚至会出现“争宠”、炫富、争吵、辱骂等行为……


由此,家长群也开始慢慢变了味。



老师的压力同样不小


不光家长抱怨,老师同样对家长群有诸多不满。


有老师甚至感慨:自从进了微信群,每天都是家长会!


北京一所中学的刘老师称,在班级家长群中,发一条学校通知,家长就“轰炸式”回复。


刘老师一方面感谢家长对自己工作的支持,但另一方面也很苦恼:“这样回复,容易让后来的家长看不到重要信息。”


因手机总有点不完的未读信息,刘老师感觉自己对手机产生了“恐惧”。



南昌市一所幼儿园的陈老师,每天花费精力最多的事情就是追着孩子们拍摄短视频。


“从孩子进园到放学,从教室里到教室外,我几乎是跟踪拍摄,一天要在家长群发至少10个短视频,让家长们知道自己孩子在幼儿园里的情况。”



如何还原家长群“本来模样”
为了避免家长与老师的双重苦恼,不少地方学校都开始“自立规矩”。


如:班主任在群里规定,群内只发学校公告和班级通知,绝不就个别学生情况在群里做任何讨论。


大连一幼儿园更为明确,直接在家长群中设立9条规定,其中明确了老师和家庭沟通的时间,并特别说明,切忌在群中发送奉承的内容。


这些地方规定:家校群不能“随便聊”


为了避免家长与老师的双重苦恼,不少地方开始给家校微信群“立规矩”。


早在2017年年底,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便发布通知,规范中小学教师使用互联网群行为,划出了学生家长群管理的“底线”,将教师在学生家长群的言行进行规范。


2018年10月,河北省衡水市出台新规,说明了家校联系通讯软件的主要职能是用于教师发布通知和家校信息交流沟通,不得发布与家校联系无关的信息、言论,更不得做聊天使用。 


同年,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出台《家校网络交流平台“五要五不要”管理规定》,比如休息时间不要发,信息发布要在工作时间内;作业、成绩排名等不要发,学生作业教师要当堂布置等等。


今年10月26日,山西省太原教育局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生减负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严禁要求家长批改作业、打扫教室卫生、点赞转发各类信息等。


父母像父母,老师像老师

学生才能像学生!


一直以来,有这样一种现象,就是老师不知不觉做了父母应该做的事,当起了学生的“全职保姆”,生活起居、事无巨细;另一方面,也有家长在抱怨“家长作业”,有了微信群,在这种“零时差”通讯方式的情况下,这种情况似乎比以前严重了。


大家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大家还说:老师要像父母一样,对待每个孩子。但是,果真是这样的吗?


其实,在教育中,“老师”和“家长”扮演着完全不同的两种角色。父母是父母,老师是老师,虽然都要对孩子有爱,但是谁该负责什么,界限清楚、泾渭分明!


如果老师不像老师,家长不像家长,又怎么要求学生像学生呢?


教师和家长的地位是平等的,交流时要尊重家长,要以热情、关心、委婉、含蓄的语气与家长谈话,如果再加上幽默和风趣,就更能使气氛融洽、和谐而轻松。此外,孩子的情况也是他们的隐私,批评孩子时要顾及家长和学生的自尊和面子,可以找个相对私密的地方,和家长静下心来谈。


除了借助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来提高自己,还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包括学习成绩、性格特点、优点缺点、家庭基本情况,有了准备,在与家长交流时就能言之有物,信息量越多,就越能在沟通中占主导地位,也方便引导整个沟通的过程。


家长要明确教育的主体是学生,不要以自己的想法去评判老师,认为老师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如有意见,可以先私下找老师沟通,相互理解和尊重,注意方式方法。


多明确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对孩子以人格影响人格,以身示范、以身示教。在生活中要多关心孩子,哪怕再忙,也要多聆听孩子,因为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陪伴是最好的礼物。


老师和家长之间真正的关系是换位思考

老师和家长之间目标一致

相互尊重信赖

才能更有利于孩子的发展


来源:央视新闻、中国教育报等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查看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查看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查看推荐阅读↑↑↑


                               告诉我,你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