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立足黄河滩头,向“逆境”进发!

点赞河南双一流→ 教育时报 2022-12-05


“加快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双一流’建设

确保高标准通过首轮国家评估验收!”

这是今年我省

《政府工作报告》中做出的庄严承诺

自郑州大学、河南大学获批“双一流”建设以来

这项承载着1亿人期盼的重大事件

得到了全省上下全力支持

两所学校“双一流”建设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有效服务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

河南大学“双一流”建设学科

生物学科

了解家门口的“双一流”

↓↓↓


倚河图强

与国家战发展同频共振



10月中旬,科技部发布一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拟立项项目,河南大学生物学科张立新教授主持的“植物高光效回路的设计与系统优化”项目成功入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合成生物学”2020年重点专项,成为河南大学生物学一流学科建设以来科研工作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


近年来,河南大学生物学科始终坚守初心,不忘来时路,通过一批批师生的共同努力,成长为全国知名的生物学教研殿堂。日前,教育时报记者走进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与这个经过33年磨砺进入“双一流”建设队伍的生物学科“面对面”,全面了解其最新建设进展及取得的丰硕成果。


突出学科特色,聚焦社会重大需求和研究前沿


走进河南大学明伦校区,来到富有年代感的5号楼,时光倒流回1987年,河南大学生物系即复建于此。


在当时科研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时任河南大学生物学科带头人宋纯鹏(现任河南大学校长)从零起步,逐步开始在河南大学创办实验室,申请学位点、建立研究平台,一步步推动着河南大学生物学科向前发展。


30余年后的今天,河南大学生物学科已拥有一批包括院士在内的高层次学术科研团队,建立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在河南、全国乃至国际上确立了自身学术地位,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围绕‘逆境生物学’这一特色研究方向,聚焦作物逆境生物学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开展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是我们的学科优势,也是我们一流学科根基之所在。”省部共建作物逆境适应与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安国勇介绍说。


从社会重大需求和植物生物学研究前沿出发,是河南大学生物学科始终不变的坚持。“面向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人类健康等重大需求,我们加强基础研究,在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了众多研究成果;我们还以提高小麦、玉米等重要农作物抗逆性为目标开展科技攻关,育成新品种15个,授权专利24项,推广种植面积达到1300万亩。”说起这些,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张立新的话语中难掩自豪。


同时,围绕“逆境生物学”这一研究特色,河南大学生物学科建立起了国际一流的研究平台和技术体系,形成棉花生物学、作物逆境适应与改良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支撑生物学科发展的格局。一个学科同时拥有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这在全国范围内并不多见。


“我们还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多学科优势,实施‘生物学+’战略,带动了农学、生物医学、纳米生物学、生物信息等交叉学科的发展。”张立新说。


在这样的发展势头下,河南大学学科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双一流”建设期间,继化学和材料科学之后,植物学与动物学、临床医学、工程学、毒理学与病理学4个学科相继进入全球ESI前1%;自然指数国际排名从500名之外提高至284名。这一项项喜人数据的背后,是河南大学生物学科人夜以继日的辛勤付出和守望坚持。


发挥学科优势,服务国家战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服务社会”是高校基本职能之一。作为“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一流的不仅是育人质量和学术成果,还要有一流的社会贡献。


河南大学生物学科秉承学术创新、回馈社会的初心,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充分发挥自身科技和教育优势,努力践行让科技和知识造福社会、造福人民的重要责任,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产学研无缝对接,学生在实习中锤炼专业知识


“大家都知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已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河南大学尤其是生物学科围绕这一重大战略做了不少工作。”据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党委书记赵东保介绍,2020年两会期间,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宋纯鹏建议“筹建黄河国家实验室,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与智力支持”,有效地推动了河南省黄河实验室的建设。大别山森林生态系统河南省野外观察研究站、黄河桃花峪滩涂系统研究站等河南大学跨学科科研机构,都是河南大学生物学科将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相结合的产物。


“桃花峪位于黄河南岸,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拥有森林(天然林和次生林)、草地、湿地、农田、水体和嫩滩等多样性生态系统类型,是开展滩涂系统综合研究的理想基地。”桃花峪黄河滩涂系统研究站负责人、河南大学杰出人才特区特聘教授韩士杰介绍研究站时这样说道。


近年来,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通过对黄河滩涂野外观测数据的整理分析,以及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的科学思考和战略布局,紧紧依靠当地政府部门的支持,提出可借鉴的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对促进河南省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助力脱贫攻坚是我们服务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包括选派科技特派员到贫困地区开展技术指导和科技扶贫、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建立现代立体农业示范园、建立省市级科普教育基地等。”赵东保说。


回忆起通过省博士服务团扎根基层、给农民种植西瓜提供技术指导的日子,河南大学植物病理学教授张海燕觉得那段时光仿佛就在昨日:“我们免费为农民提供我们研制出的微生物菌肥,它可以有效抑制土壤中的病害病菌,提高农产品的质量。”瞄准贫困地区存在的短板,促进产学研合作对接,为当地特色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这就是张海燕的初心和坚守。


引育并进,打造一流师资队伍,创新驱动人才拔尖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通过外部引进和自身培养,打造一支高水平、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一流师资队伍是“双一流”建设必不可少的工作。而这,也是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一直努力的方向。


“首先是创新人才引育的体制机制,为学术领军人才和青年优秀人才提供科研、技术平台和文化保障。”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周树堂介绍说,依托学校“一流学科高层次人才特区”绿色通道政策,河南大学生物学科先后实施了“领军人才引育计划”和“国际合作伙伴计划”,通过举办国际生物学学术论坛、国际生物学青年论坛、国际青年学者博士后论坛等,汇聚了包括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73”首席科学家在内的18位具有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的学术带头人。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王学路,国家“杰青”张立新,植物保护专家周树堂,入侵生态学专家丁建清等,已然成为河南大学朝着“双一流”昂扬迈进的重要“生力军”。


与此同时,注重培育,促进青年人才脱颖而出,也是河南大学生物学科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苗雨晨、青年科学家师冰洋,以及一批刚刚回国工作的生命科学学子等,都是对学院创新育人体系最好的证明。


“青年人才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是我们重点培养的群体。对此,我们采取了‘新入职博士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同时实施‘杰出人才+团队’的人才聚集和培养模式,通过充分发挥领军人才的作用,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说起青年人才的培养问题,生命科学学院执行院长王刚的眼里满是信心和希望。


2012年,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正式签订“联合实施‘生物科学专业菁英计划’合作协议”。“中国科学院——河南大学菁英班”自此诞生,同年起依托生物科学本硕连读专业开始招生。


置身于河南大学校园和生命科学学院内,古老和年轻两种特质交相辉映,教育时报记者不禁被这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感染打动。三十而立,历经坎坷却又励精图治的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正在以更加勤勉的步伐,向着生物学科的巅峰进发!


来源:《教育时报》

作者:教育时报记者 赵浩男  通讯员 吴继娟/文图   



推荐阅读


◆ 让中原1.4亿老百姓摆脱癌症的困扰!丨走进家门口的“双一流”系列报道③


◆ 小材大用,填补国内空白,拒绝外国人“卡脖子”!丨走进家门口的“双一流”系列报道②


◆ 向1亿河南人民汇报,这是属于俺们的“双一流”丨走进家门口的“双一流”系列报道①


走进家门口的“双一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