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扎萨克旗巴嘎组织的构成及其性质
达力扎布
摘要:清代的巴嘎(或鄂托克)是扎萨克管理旗民的组织,有些是以旗民身份分类设立,有些则是按居住地划分,由扎萨克委任官员管理。每个巴嘎大约由五十户组成,几个巴嘎的箭丁构成一个苏木(佐领)。巴嘎不是明代鄂托克组织的保留或延续,也不是以主从关系构成的王公台吉的私属民组织。扎萨克旗的箭丁、随丁是国家编民,扎萨克和非扎萨克王公台吉与其原属民保留着主从关系,向箭丁征收赋税,役使定额随丁护卫,但是无权将他们占为私有或杀害、买卖。
关键词:巴嘎 鄂托克 扎萨克旗 佐领
作者简介:达力扎布,男,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清代性别史研究何处去
毛立平
摘要:“五四运动”以来,妇女被纳入政治解放与国族命运的考量之中,成为学术研究关注的主题,到上世纪 90 年代妇女史研究复兴,并经历了从“妇女史”到“性别史”的转变,至今妇女/性别史研究已走过百年的历程,研究成果蔚为大观。但是,如今的性别史研究却面临一系列的问题与挑战。本文试图探讨性别史的发展方向、中国性别史研究的理论建构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等问题,并提倡利用数字人文时代的发展机遇,整合清代性别史的研究资源和力量,逐步形成独立而完整的研究体系。
作者简介:毛立平,女,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教授。清代内蒙古东部地区垦地与地名
——以科尔沁左翼后旗昌图额尔克和库都力二地为例
乌云格日勒 夏文超
摘要:清代哲里木盟科尔沁左翼后旗大面积游牧地的开垦完成于清嘉庆、道光年间,此时也是清廷三番五次发布开垦禁令时期。该旗开垦的启动和推进,始终伴随有朝廷批准、官方监督等各种官方文献记录在案。其中,不仅有大臣专门奏折,有些内容还被载入《清实录》;针对该旗的开垦条例,更是重墨写入典章制度类官书之中。论文围绕科尔沁左翼后旗土地开垦问题,重点讨论在满、汉、蒙古文文书之中记录不一的标志性地名——昌图额尔克和库都力,解答二地名书写不一的原因,陈述地名研究的学术意义。
作者简介:乌云格日勒,女,内蒙古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心研究员;夏文超,男,内蒙古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清代回疆“呼岱达”与“阿克沙哈尔”辨析
万雪玉
摘要:清朝回疆的“呼岱达”有两层含义:一指中亚各国和各地区普遍存在的、具有悠久历史的商队首领;一指由清朝回疆地方政府在喀什噶尔浩罕商人中任命的、负有约束本国商人和“协助”其办理浩罕商人相关事务的“首领”。因其在商贸和语言等方面的优势,“呼岱达”成为清浩双方办理交涉事宜时传递信息的“中间人”。清朝任命的“呼岱达”和浩罕汗派驻的“阿克沙哈尔”以道光十二年双方议和为界限,存在着职责权限和身份地位等方面的差异。直属浩罕汗的“阿克沙哈尔”以喀什噶尔商头为总负责人,代表本国政府向回疆境内的所有浩罕商人征收关税。
1625年格勒珠尔根城之战的真相
——兼考筑城背景及城名含义
玉芝
摘要:1623 年,嫩科尔沁最高首领奥巴在努尔哈赤唆使下称汗,次年又与后金结成反林丹汗联盟,并在努尔哈赤建议下在嫩江左岸修筑格勒珠尔根城(意为“无畏城”),以防备蒙古大汗林丹汗。恰在此时,林丹汗堂叔扎尔布台吉等投奔奥巴,使双方矛盾加剧。1625 年冬,林丹汗出兵围困奥巴于格勒珠尔根城,索要扎尔布等。奥巴向其盟友后金求救,努尔哈赤率兵出援,至开原城,因畏惧林丹汗而撤兵。奥巴孤立无援,被迫执扎尔布等与林丹汗,林丹汗撤兵。清代官书所谓林丹汗因畏惧后金援兵而从格勒珠尔根城撤围一说不可信。
作者简介:玉芝,女,内蒙古大学蒙古历史学系副教授。乾隆朝奉天两次官制改革探析
梁晓婷
摘要:乾隆初期,为简化奉天司法程序,终止旗民会审,统治者选择在官制领域寻求突破。十五年,令旗员铨补州县。二十七年,旗民聚赌案、高锦贪腐案、赫木偷参案及郭纬殴差案相继暴露出第一次改革的不足,迫使乾隆帝做出第二次变革,令奉天将军节制府尹。“旗员铨补”政策成功实现了司法管辖权的转移,冲击和重塑了奉天旧有选官制度,同时也加速吏治腐化;“将军节制府尹”则因无例遵循,导致政策施行多流于形式。两次改革先后被废除,改革暴露出统治者以官制手段弥补司法缺陷的思维定式以及根深蒂固的满汉畛域思想。
作者简介:梁晓婷,女,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丙午中央官制变革再研究
——侧重新官制文本制定与反响的探讨
周增光
摘要:在新官制文本草拟时,丙午改制呈现出与既有印象不同的特点:趋新改革的急迫与人事安排的平衡并行。就新官制的文本制定过程而言,从草拟大纲到修正、核定奏本,已非仅从改革派意愿,一定程度上也受到守旧者意见影响;而慈禧最终裁定的新官制文本,依然以折中平衡、求稳为主旨,并未呈现明显的重满抑汉倾向,甚至还增加了用人不分满汉的表述。但就实际影响而言,新官制文本公布后引发了各方的失望情绪。新官制文本虽然体现了折中平衡,改制后的人事安排也试图平衡满汉,但并未形成制度化的用人规制,平衡极易被打破。
关键词:清末预备立宪 中央官制变革 新官制文本 丙午改制
作者简介:周增光,女,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从杨光先到魏源:清代文化保守主义的文本脉络
陈拓
摘要:杨光先《不得已》作为清初反西学文献的代表,在康熙历狱后逐渐淡出士人视野。嘉庆四年,黄丕烈偶然购得《不得已》,引发钱大昕、阮元、李锐等朴学家的讨论,孙星衍与凌廷堪围绕杨光先是“圣人之徒”还是“浅妄不足道”意见相左。鸦片战争后,随着中西局势变化,杨光先成为文化保守主义的象征和符号,《不得已》频现于晚清士人的阅读世界中。魏源《海国图志》曾长篇征引《不得已》,很多人是经由魏源而接触到杨光先,于是“开眼看世界”之作反变为极端排外的《辟邪纪实》等书的思想源头之一,反映出文本的多重阅读面向。《不得已》阅读史是清代思想史的一个缩影。
作者简介:陈拓,男,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暨历史学院助理研究员。贾氏紫筠斋本《明儒学案》删改史实探微
刘辰
摘要:黄宗羲的《明儒学案》自康熙初年问世后,在流传与刊刻中逐渐形成两种重要的版本系统:贾氏紫筠斋刻本(“贾本”)与郑氏二老阁刻本(“郑本”)。二者存在显著的文本差异。目前学界普遍认为贾本为黄宗羲晚年的修改定本。然而实际上,细致对比版本间的删改移动、分析贾本所独有的《明儒学案总评》可知,除去少部分源于黄宗羲的增订外,贾本大部分修改出自黄宗羲弟子仇兆鳌之手。通过对《学案》删改史实的探微,还可发现其背后的思想史意义:以仇兆鳌为代表的理学士人,在权力规训与学术风势影响下,产生理学异变的情形。
《四库总目》著录“别本”名义解
李寒光
摘要:《四库总目》著录图书有四十四种书名中加了“别本”二字,其含义包括同名异书、同书异本两大层面。同名异书“别本”命名的情况包括受内容制约、命名者有意为之或伪书;同书异本的区分标准为内容多寡与版本优劣,或兼及二者,亦有质量相当而仅区分重复者。“正本”“别本”与《四库》抄存并非对应的关系,还有同为抄录书、同为存目书的现象,或虽抄存有别但无关优劣。
新见邵晋涵书札释证
——兼论《尔雅正义》的撰述过程问题
赵永磊
摘要:《惜抱轩手札》所见邵晋涵书札,其受信人为鲁九皋,具体撰写时间在乾隆五十三年十月十日,映照出《尔雅正义》付梓后邵晋涵的心境。《尔雅正义》具有动态的撰述过程,大体历经草稿、未定稿、简编、定稿四个阶段,自乾隆三十七年开始编辑,至乾隆五十年左右形成定稿,在乾隆五十三年付梓之前,仍然不能排除陆续增订的可能性。《尔雅正义》在不同的撰述阶段具有不同的撰述理念,而《尔雅正义》草稿奉《经典释文》文字为圭臬,探寻《尔雅》书证,根寻郭注、以郭证郭等三种潜在理念仍然影响着今本《尔雅正义》的具体行文。邵晋涵撰述《尔雅正义》,以寻求书证为重点,对古音学则未有深究,故其书未充分旁推音义关系而臻至清代训诂学的经典地位。
关键词:邵晋涵 《尔雅正义》 撰述过程 雅学 清代经学史
作者简介:赵永磊,男,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蒙古先祖世系源流》考论
关康
摘要:《蒙古先祖世系源流》是一篇完成于清末的满文蒙古编年简史,作者为被编入正蓝旗满洲旗分的乌鲁特部蒙古贵族后裔。这份编年史简要记载了蒙古始祖,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元朝以及截至达延汗的历代大汗系年。作者在编纂时参考了汉文史料和一份北元时期的蒙古编年史,故该文献既沿袭了蒙古史学传统,又体现了汉文化的影响,显示出 19 世纪中后期一部分黄金家族成员独特的历史认知。
关键词:蒙古先祖世系源流 蒙古编年史 蒙古传统史学
作者简介:关康,男,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实录》内阁小红绫本夹签考
仲岷浩
摘要: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内阁小红绫本清太宗至世宗朝《实录》 中,夹有一批纸张形制和书写规则大抵相同的浮签。它们可能与《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的编纂有关,功能在于“检出”,即纂修官在通阅五朝《实录》 时每发现一处外藩事迹,就按照一定格式记录在浮签上,再将其夹在《实录》相应位置, 以备抄缮“底册”。这或许是为应对修书困境、提高效率所作之变通。这批浮签的发掘,将有助于厘清国史馆利用《实录》 修书之程序,深化对官修史籍成书过程的认识。
关键词:浮签 《清实录》 国史馆 《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
作者简介:仲岷浩,男,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