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清史研究》2023年4期摘要

清史研究编辑部 清史研究杂志
2024-09-13


《清史研究》2023年4期摘要



道艺之间:知识史视域下晚明清初时文研究的再思考

马子木

摘要:作为科举经义题的标准文体,时文兼有解经文字与文学创作的性质,代言之体使时文解经而无须泥经,为士人发挥经义、阐扬己说创造了较大余地。时文文风是朝廷功令、士林学风与士人学术背景等多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晚明清初时文新潮迭起,士人竞相援引新的知识资源以更新范式,原在边缘的遗文遗献由隐入显,既扩展了士人的知识世界,亦促使正统学风转移。时文不是亦步亦趋地随学风而动,而是具有一定的主体性与能动性,代表了一个与以经学、理学为主轴的精英思想若即若离的知识世界。

关键词:时文    科举    复古    晚明清初

作者简介:马子木,男,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



瑞士藏康熙朝《坤舆图》初探

林宏

摘要:2017年在瑞士新发现一幅清代中文世界地图,馆方及海外学者对其年代推定过晚,对绘者的猜想也有偏差。本文推定此图绘于康熙后期(1707—1717年),与现存于故宫的两个地球仪内容相符,康熙末又修订为现存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另两种《坤舆图》。瑞士藏图的主要西文底本应是18世纪初德利勒一系法文图,部分地名、图形及多数注文还参考了利玛窦、艾儒略、南怀仁等人的中文世界地图及地理书。德利勒图代表欧洲先进水准,可能由清宫法籍耶稣会士引进并推动译介,但中方亦深度介入制图过程。《坤舆图》内容不乏错讹,在清宫中主要起装点、展示功能,简化后的图示对清中后期知识界曾产生一定影响。

关键词:《坤舆图》    康熙朝    世界地图    地球仪    制作年代

作者简介林宏,男,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副教授,上海市“数字人文资源建设与研究”重点创新团队成员



马戛尔尼使团礼品中的图册

徐斌

摘要:英国马戛尔尼使团送给乾隆帝的礼品中包含两箱图册。关于这些图册的数量、名称和内容一直比较模糊,进入清宫之后的流转也不甚明晰。本文依据英国东印度公司礼品购买清单、乾隆六十三年清宫造办处活计档、民国二十五年清宫造办处舆图房图目等材料,揭示这些图册的具体信息,并进一步探讨其所反映的英国18世纪的社会面貌及其被选作乾隆帝生日贺礼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反观乾隆帝回赠给英王乔治三世礼品中的图册,也应是深思熟虑的选择。

关键词:马戛尔尼使团    图册    乾隆帝    乔治三世    18世纪

作者简介:徐斌,女,故宫博物院宫廷历史部副研究馆员



马戛尔尼使团“驻使”问题研究

刘洋

摘要:如何看待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驻使”问题,是重新审视近代早期中英关系的重要切入点。过往研究受线性进化观与欧洲中心论影响,往往简化甚至误读中英两国围绕“驻使”爆发的冲突。实则不仅驻使并非马戛尔尼使团的首要使命,而且乾隆帝更多考虑到使节驻京后会威胁统治安全才拒绝其请。回顾常驻使节制度的发展历程,当时的欧洲也远非完善,不仅国家和使节之间等级森严,使节也因从事情报刺探甚至政权颠覆活动,往往引起驻在国君主的警惕甚至拒接。回到常驻使节制度在现代国际社会确立之前的语境,中英“驻使”之争并非传统与现代、封闭与开放、自大与平等的对立分殊,而是与规范秩序、维系统治等现实问题密切相关。

关键词:马戛尔尼使团    常驻使节    乾隆    中英关系

作者简介:刘洋,男,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编辑室编辑



道学缘何成“伪”

——清圣祖的“伪道学”批判与康熙朝道学的政治境遇

于磊

摘要:清圣祖远祧朱熹等宋儒的某种整全形象,近合中晚明以降通经博文的潮流,发挥出博约一贯论。借此,他得以既批判“伪道学”不够博观,鄙陋无文,又批判“伪道学”不够一贯,不务实践。“伪道学”批判使圣祖与前代以“伪学”禁朱熹等人者有异曲同工处;同时,一些道学士人也在政治斗争中产生宋代元祐党人碑、庆元党禁几复现于当世之感。而在对道学士人的边疑边用中,圣祖又渐趋向于否定道学士人的实践能力乃至道学本身的实践价值。在此条件下,为维系崇道尊朱形象,圣祖在将程朱等人视作绝对典范的前提下,将对程朱等人的批评表现为对“伪道学”背离典范的批评。

关键词:伪道学    博约一贯论    宋明理学    清圣祖

作者简介:于磊,男,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乾纲独断:康熙朝天主教传教政策的制定

——以内务府佐理外事为中心

王嘉乐 耿雪

摘要:康熙帝在位期间,以其敏锐与果敢,强势引导清廷天主教传教政策的更张。制度变革背后,内务府的角色不容轻忽。某种程度上,内务府及其属员参与协理外事,是传教士作为“域外工匠”出入造办处带来的结果。以造办处监造为中心的内务府属员,协助皇帝同传教士之间建立起相对直接的互动与接触,由他们构成的情报网络,成为康熙帝高效获取、理解西洋消息,进而制定、推行传教政策的重要倚仗。总体上,自康熙朝前期禁止传教政策的贯彻,至康熙三十一年自由传教政策制定,再到康熙四十五年领票传教制施行,清廷的传教士统御制度存在明显的“内廷化”倾向。

关键词:传教士    内务府    监造

作者简介:王嘉乐,女,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耿雪,女,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



“万岁发的本钱”:清代两淮盐业帑本新考

黄凯凯

摘要:清代的盐业帑本是皇帝有偿“赏借”给盐商的信用资金。康熙至嘉庆朝,皇帝借给两淮盐商的帑本总额约计银874.2万两。皇帑对财政和盐业经济的影响,取决于盐商借本付息的方式。康熙年间,两淮盐商采取等额本息还款法,内务府收取本利,以两淮运库亏空为代价。乾隆以后,收贮运库的帑本由运司辘轳收放,盐商得此无息贷款,获得充裕的现金流。嘉庆朝廷开支浩繁,两淮盐政遂以帑本抵凑饷需,总商则以办公为名侵蚀库银,直至帑本全空、库银耗尽,盐业经济最终在严重的财政危机中走向衰颓。清廷发帑没有明确借贷双方的权责关系,且放款机构缺乏分账核算的技术手段,是财政资金信用化失败的根源。

关键词:两淮盐商    帑本    帑利    内务府    盐运司库

作者简介:黄凯凯,男,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校聘副教授



清代黄淮运志桩联动体系的时空过程及其驱动力分析

王大学

摘要:清代的黄淮运志桩联动体系是为了保证漕运顺利,志桩遍布豫皖苏鲁四省。明代首先在黄河中游设立志桩,清代为治理清口而先在下游徐州、清口设桩,然后依次在淮河中上游、黄河中游、淮河下游设立,最后特别重视运河的水志系统。志桩设立的时空过程与人们对特定环境与社会条件下的实践及认识深化、政策选择、黄淮运和洪泽湖环境变化密切相关。黄淮志桩向下游报送水情,运河志桩指示河湖水位作为蓄泄水量参考。黄河上的志桩还有中途分水、利用泥沙淤灌沃土的作用。黄淮运志桩体系的设立及其实践,是古代世界大范围、长时段内水资源综合管理的典范。

关键词:清代    志桩    联动体系    时空过程    驱动力

作者简介:王大学,男,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研究员



清代山东州县折亩研究方法

朱义明

摘要:折亩一直是明清以来耕地研究的主要问题,也是长期困扰学界的重要问题。在传统研究路径难以突破困局的情况下,就必须开辟新的研究路径,也就是在充分占有史料的基础上,以自下而上的研究方式,通过逐州逐县的考证,进而形成新的研究范式。本文基于这一研究路径,以清代山东107个州县的折亩为研究对象,针对很多州县相关信息不足的现实,逐州逐县地进行考证、分析与比较研究,以史料为依据,以逻辑为手段,通过合理的分析判断,归纳总结出关于折亩的七种逻辑分析方法,从而解决每个州县是否存在折亩以及如何折亩的问题。

关键词:州县    折亩    方法

作者简介:朱义明,男,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博士后,教授级高级经济师



清前中期直隶沿边蒙旗渔禁述论

胡哲 王兴振

摘要:清前期,达里诺尔水域渔产曾被清廷开发,以赈济被灾的直隶以北锡林郭勒、昭乌达等部蒙旗。赈灾重建后,蒙旗回归游牧,放弃渔捕,造成蒙旗水域的渔捕真空,吸引口内民人聚集渔捕。对此,蒙旗扎萨克最初有条件地默许,后因情势变化转而反对,并引起清廷的介入。雍正朝最初采取教化、驱逐的处理方式,后采纳直隶总督的提议颁行禁令,辅以执行方案。在蒙旗与民人渔捕的长期纠纷中,清廷与直隶地方持续修正渔禁,终在乾隆朝确立了跨地域、体系化的渔禁方案,以规范直隶北部及沿边蒙旗地方秩序。

关键词:封禁政策    蒙旗    渔捕    渔禁

作者简介:胡哲,女,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王兴振,男,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



重新审视费正清的“中国观”

——从《中国沿海的贸易与外交》一书谈起

牛贯杰

摘要:《中国沿海的贸易与外交:通商口岸的开埠(1842—1854年)》一书,是费正清早期研究的代表著作。这是西方世界第一部综合利用中、外文档案研究中国外交史的学术著作,拓展出纷繁复杂的中西历史互动图景。费正清摆脱当时西方学界传统古典汉学和民族志学的窠臼,开创了现代中国学研究的新局面。费正清的这部早期代表作,涉及清代观、近代观、帝国主义观等理论问题,对后来美国中国学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关键词:费正清    《中国沿海的贸易与外交》    中国观

作者简介:牛贯杰,男,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



欢迎订阅《清史研究》杂志

微信公众号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清史研究杂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