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漏”进血液的菌群内毒素如何损伤心血管?49分综述详解 | 热心肠日报

热心肠小伙伴们 热心肠研究院 2022-08-31

今天是第2240期日报。

Nature Reviews:肠源性低度内毒素血症与心血管疾病(综述)

Nature Reviews Cardiology[IF:49.421]

① 肠道菌群失调可增加肠道通透性,促进脂多糖(LPS)易位,引起低度内毒素血症(LGETM);② LGETM诱导动脉壁炎症,进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AS)发生发展;③ LPS通过激活TLR4信号,促使白细胞、血小板和内皮细胞等多种细胞转化为促凝表型,以促进血栓形成;④ LGETM与患心血管疾病或风险人群的心血管事件相关,也与代谢疾病和肝损伤等相关;⑤ 多种饮食和药物干预可改善肠道通透性和LGETM,或是对抗炎症相关AS血栓形成及相关疾病的潜在手段。

Gut-derived low-grade endotoxaemia, atherothrombosi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07-15, doi: 10.1038/s41569-022-00737-2

【主编评语】脂多糖(LPS)是肠道中的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组成成分,在肠屏障功能受损时可以转移到血液中,引起无明显症状的低度内毒素血症。Nature Reviews Cardiology最新发表的这篇综述,阐述了菌群失调和肠道通透性增加相关的LPS移位及其促进低度内毒素血症的机制,讨论了低度内毒素血症在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疾病中的推动作用,并总结了改善肠道通透性和消除低度内毒素血症的潜在治疗策略。文章干货不少,推荐专业人士参考。(@mildbreeze)

国内团队:小檗碱如何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新的菌群机制被揭示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IF:38.104]

① 在动脉粥样硬化(AS)仓鼠模型中,口服小檗碱(BBR)以肠道菌群依赖的方式降低血浆和粪便的三甲胺(TMA)和氧化三甲胺(TMAO)含量,改善血脂,缓解动脉病变;② BBR的菌群代谢物二氢小檗碱(dhBBR)可抑制菌群中CutC和FMO的酶活,从而减少胆碱→TMA→TMAO转化;③ 其作用机制类似维生素:dhBBR(BBR还原态)向CutC和FMO辅酶FAD传递氢,而后自身氧化变回BBR;④ 21例AS患者经BBR治疗4个月后,血浆和粪便的TMA和TMAO降低,动脉斑块评分改善。

Berberine treats atherosclerosis via a vitamine-like effect down-regulating Choline-TMA-TMAO production pathway in gut microbiota
07-07, doi: 10.1038/s41392-022-01027-6

【主编评语】氧化三甲胺(TMAO)是一种肠道菌群衍生代谢产物,可促动脉粥样硬化。肠道菌群通过细菌酶CutC将胆碱转化为三甲胺(TMA),而后TMA在宿主肝脏中被黄素单加氧酶3(FMO3)转化为TMAO。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蒋建东和王琰与团队,近期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发表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中也存在编码FMO的肠菌,并通过胆碱-TMA-TMAO途径生成TMAO,而口服小檗碱可通过类似维生素的作用机制,抑制菌群的CutC和FMO活性,减少菌群的TMAO生成,从而改善动物模型和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该研究揭示了小檗碱改善心血管健康的一种新的肠道菌群相关机制,表明小檗碱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潜在药物。(@mildbreeze)

Nature子刊:晒太阳促进觅食,男女有别?!

Nature Metabolism[IF:19.865]

① 全年近3000人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与女性不同,男性能量摄入随季节变化,日晒最强时最高;② 紫外线(UVB)暴露增加雄性小鼠(而非雌性)觅食行为、食物摄入,血浆饥饿素含量提升;③ 并导致雄性小鼠皮下脂肪细胞p53被激活,促进饥饿素转录,增强觅食行为;④ 而雌性小鼠皮下脂肪中雌激素及其受体水平高,其信号可干扰p53依赖的饥饿素表达,阻断UVB诱导的觅食;⑤ 同样, UVB暴露的男性受试者(而非女性)血浆饥饿素含量升高,食欲增强。

Food-seeking behavior is triggered by skin ultraviolet exposure in males
07-11, doi: 10.1038/s42255-022-00587-9

【主编评语】性别二态性是造成男性、女性对环境影响,自身反应,行为等不同的原因。日晒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否呈性别差异尚未可知。Nature Metabolism最新发表的文章探讨了紫外线暴露对机体觅食行为的影响,并揭示了围绕饥饿素(Ghrelin)表达、调节的分子机制。(@好雨)

Nature子刊:人类肠道菌群参考基因组图谱的扩展揭示了数百种未知的物种

Nature Communications[IF:17.694]

① 将5万多个宏基因组样本中新组装的MAGs与现有人类肠道菌群基因组结合,构建了含241118个基因组集合(WIS数据集);② WIS包含3594个物种,归属于628个科、2365属,新发现310个物种,19个属;③ 与现有的两个人类肠道基因组集合相比,WIS相较UHGG和UNITN有更高的基因组质量、比对率、更多的基因组编码区和低丰度物种;④ WIS中部分新物种在超过15%的样本中存在,还可作为不同队列的差异标志物;⑤ 相比已知物种,新物种对抗生素潜在耐药性更低。

An expanded reference map of the human gut microbiome reveals hundreds of previously unknown species
07-05, doi: 10.1038/s41467-022-31502-1

【主编评语】随着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发展,研究人员可从宏基因组样本不断组装恢复肠道菌群基因组,构建了多项人类肠道菌群基因组参考数据集。近日,研究人员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最新研究,通过将5万多个宏基因组样本中新组装的MAGs与现有人类肠道菌群基因组结合,构建了含24万多个基因组的数据集(WIS数据集),揭示了数百种未知的物种。该数据集比目前UHGG和UNITN两大数据集的基因组质量更高、低丰度物种更丰富。总之,WIS数据集进一步扩大了人类肠道菌群参考基因组图谱,值得相关人员测试比对。(@九卿臣)

国内团队:基于16S菌群数据寻找自闭症标志物

Microbiology spectrum[IF:9.043]

① 重新分析10项研究(含1019个样本)的16S rRNA测序数据,发现自闭症患者(ASD)与对照组的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无显著差异;② ASD与对照组菌群结构有显著差异,不同研究、测序平台及测序区段均会干扰组间差异;③ 由于样本选择和测序技术差异,ASD和对照组间菌属差异不明显,基于样本分离地、测序平台及测序区段进一步分组,可鉴定出两组间的差异菌属;④ 共鉴定出12个属构建模型可区分ASD和对照组,训练集和验证集的AUC分别为0.757和0.761。

Leveraging Existing 16SrRNA Microbial Data to Define a Composite Biomarker for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06-28, doi: 10.1128/spectrum.00331-22

【主编评语】自闭症谱系障碍 (ASD) 是一类神经发育障碍疾病,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言语发育障碍、人际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多项研究已经发现ASD和肠道菌群密切相关,但有关患者的肠道菌群标志物的鉴定也存在较大争议。近日,山东大学刘丙强、华中科技大学熊枝繁及团队在Microbiology spectrum发表最新研究,重新分析了10项研究(含1019个样本)的16S rRNA测序数据,不同研究、测序技术及测序区段都会干扰ASD和健康对照组间的物种组成。此外,通过进一步区分不同干扰因素,基于12个菌属构建了机器学习模型用于区分ASD和对照组,预测性能较好。总之,该研究为未来利用菌群标记物预防和治疗ASD的提供了新依据。(@九卿臣)

国内团队:糖尿病肾病患者肠道菌群特点

Frontiers in Immunology[IF:8.786]

① 纳入16项研究,共涉及578名糖尿病肾病(DKD)患者和444名健康对照(HC)者;② 与HC比,DKD患者肠道细菌丰度显著降低,多样性指数有所下降,且β多样性显著改变;③ DKD患者肠道的变形菌门、放线菌门、拟杆菌门,红蝽菌科、肠杆菌科、韦荣氏菌科,肠球菌属、柠檬酸细菌属、埃希氏菌属、克雷伯氏属等增加,厚壁菌门、毛螺菌科、罗氏菌属、普氏菌属、双歧杆菌属等下降;④ 上述菌群可能是DKD治疗的潜在靶标。

The Specific Alteration of Gut Microbiota in Diabetic Kidney Disease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06-17, doi: 10.3389/fimmu.2022.908219

【主编评语】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孙世仁团队研究成果。多项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紊乱与糖尿病肾病(DKD)有关。但是DKD相关关键菌群尚不清楚。本文纳入16项研究,涉及近600名DKD患者,与健康人群相比,DKD患者的肠道菌群丰度降低,菌群组成也发生显著变化。其中,Escherichia, Citrobacter和 Klebsiella的增加,以及Roseburia的减少在DKD中最明显。(@Bingbing)

帕金森病患者的口腔和肠道菌群

NPJ Parkinson's disease[IF:9.304]

① 纳入91例帕金森病(PD)和85例健康人,PD患者的口腔和肠道菌群组成与健康组有显著差异;② PD患者口腔中乳杆菌属富集,与肠道的柠檬酸杆菌属、克雷伯氏菌属等机会致病菌正相关,与肠道共生菌(粪杆菌属)负相关;③ 相比对照组,PD患者菌群的谷氨酸和精氨酸合成基因下调,抗微生物抗性基因上调;④ 基于全基因组鸟枪测序标记物构建的模型,区分PD和健康人效果最好,且宏基因组测序比16s rRNA测序得到的分类标记,在区分PD上更有效。

Oral and gut dysbiosis leads to functional alterations in Parkinson’s disease
07-07, doi: 10.1038/s41531-022-00351-6

【主编评语】帕金森病(PD)是常见的中老年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出记忆衰退、肌肉僵直、震颤、无法保持平衡等症状。虽然先前研究已经确定了PD患者独特的肠道菌群组成,但关于PD患者口腔和肠道菌群的功能变化报道有限。近日,韩国研究人员在NPJ Parkinson's disease发表最新研究,发现PD患者口腔中乳酸杆菌和多种肠道机会致病菌显著正相关,和肠道共生菌显著负相关,且患者菌群的谷氨酸和精氨酸合成基因下调。此外,研究人员发现基于全基因组鸟枪测序标记物构建的模型,区分PD和健康人效果最好,其次是基于宏基因组测序的功能途径和物种组成分类器。总之,该研究确定了口腔和肠道菌群之间的独特联系,这可能会导致PD患者相关菌群的功能发生改变。(@九卿臣)

肠道菌群驱动肠上皮细胞的反应

Gut Microbes[IF:9.434]

① 利用类器官衍生的Transwell模型,将UC患者、健康人的肠上皮细胞和肠道菌群交叉培养,评估肠道菌群对肠上皮细胞的影响;② UC患者和健康人的肠上皮细胞经菌群暴露后,其转录组无显著差异;③ UC患者菌群,而非健康人菌群,处理UC患者和健康人的上皮细胞后,导致其细胞屏障完整性均显著下降;④ 相比健康人菌群,UC患者菌群处理炎症上皮细胞后,会导致其应激途径如EGR1、MAPK、JAK/STAT通路、AP-1家族以及FOSL的转录激活更强。

Microbiota, not host origin drives ex vivo intestinal epithelial responses
06-26, doi: 10.1080/19490976.2022.2089003

【主编评语】菌群失调是引起炎症性肠病 (IBD) 的原因之一,但菌群失调对肠上皮细胞的影响未知。近日发表在 Gut Microbes的文章利用类器官衍生的Transwell模型,将UC患者/健康人肠上皮细胞和肠道菌群交叉培养,证明影响肠上皮细胞反应的是菌群而非细胞来源。因此,维持肠道菌群稳定对于肠上皮细胞功能至关重要。(@圆圈儿)

肠细胞的新型细胞死亡机制——Erebosis

PLoS Biology[IF:9.593]

① 在果蝇中发现一类新型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ce)阳性肠细胞,形态呈扁平并靠近基底层,其核直径大于邻近细胞;② Ance阳性细胞会逐渐失去细胞骨架、细胞粘附、细胞器以及荧光信号,这一过程称为Erebosis;③ Erebotic细胞不具有凋亡、坏死和自噬性细胞死亡等特征,但表达通用细胞死亡标记TUNEL;④ Ance突变与异常积累不影响肠细胞的Erebosis和更新;⑤ 抑制细胞凋亡既不影响肠道细胞更新,也不影响肠细胞再生。

Erebosis, a new cell death mechanism during homeostatic turnover of gut enterocytes
04-25, doi: 10.1371/journal.pbio.3001586

【主编评语】肠细胞通过不断周转,维持肠道组织更新与稳态。老化或受损的细胞通常被认为是通过细胞凋亡的方式死亡,然而,最近发表在PLoS Biology的文章,在成年果蝇的肠道细胞中发现了一种全新的细胞死亡方式——Erebosis,经历Erebosis的细胞会失去细胞骨架、细胞粘附、细胞器和荧光蛋白,并积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nce),但不具有凋亡、坏死和自噬性细胞死亡等特征;而且肠道干细胞和相对年轻的肠上皮细胞位于Erebotic细胞的下方或附近。因此,肠细胞通过新型细胞死亡机制Erebosis,介导肠道组织稳态。(@圆圈儿)

感谢本期日报的创作者:赵静,芥末,青城昊,XLyasby,WK红叶,阿当,苗钟化,MD

点击阅读过去10天的日报:
0719 | 小肠菌群再发高分研究,揭示乳糜泻潜在机理
0718 | 抑癌还是促癌?Science揭示γδT细胞对大肠癌的双面作用
0717 | 维生素与脑健康:缺了不行,过犹不及
0716 | 顶刊接连发力:如何攻克减肥难题?
0715 | Science子刊新证:菌群可能影响对新冠病毒的预存免疫
0714 | 今日Nature三文聚焦肠道:菌群/免疫/干细胞
0713 | 胃肠病学两大牛刊共同指导:IBD临床研究和药物治疗
0712 | 武阳丰等:食疗改善高血压!符合中国人口味的降压循证饮食来了
0711 | 野火烧不尽!Nature揭示大肠癌干细胞休眠的调节机制
0710 | 1000人试验:每天1个牛油果,能改善代谢健康吗?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热心肠日报的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