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面向未来、思源致远》

张杰 上海交大致远学院 2021-11-02


      2019年5月31日,在教育部的指导下,由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主办的“拔尖人才培养国际论坛”召开(论坛详情请点击最下方阅读原文,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加州大学、上海纽约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密西根大学等37所境内外知名高校的百余名专家和代表参会,共同探讨“未来拔尖人才”的培养与发展。为推广此次会议达成的重要成果,学院将专家报告和专题讨论等内容汇编为《创新致远,聚启未来——致远学院2019年“拔尖人才培养国际论坛”报告选编》一书,即将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

      学院有幸邀请到创院院长、现名誉院长张杰院士为该书作序。张杰院士深情回顾了创建致远的难忘岁月,以及在“致远之梦”信念的指引下,大批专家、学者及所有致远人克服困难,忘我奋斗,代代传承,才有了今天的群贤毕至,人才辈出。同时,他希望在新的十年启程之际,学院积极思考未来创新人才的全人培养工作,不断探索学科交叉融合、注重思想方法的通识教育。

      经张杰院士授权,学院特将他为该书所著序言《面向未来、思远致远》一文提前发布,以飨读者。


面向未来、思源致远

张 杰


去年5月,上海交大致远学院举办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国际论坛”,邀请了数位境内外知名的高等教育大师和与会的老师们分享了他们关于人才培养的经验与思考。为了将这些凝聚着智慧与哲理的经验与思考介绍给高等教育界的同行和社会,致远学院专门将论坛报告和讨论的精彩内容汇编成书。我相信,本书中的内容定能为进一步探索中国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宝贵的参考与借鉴。作为在过去十年里与全体致远人风雨同舟、上下求索的创院院长,我愿为此书作序,并将这个序言献给那些为致远学院发展做出贡献的专家、学者和所有致远人。




手绘图“思源湖畔,畅想致远”
(左起张杰、鄂维南、蔡申瓯)
   

致远学院是在我就任交大校长之初开创的专门培养创新型拔尖人才的实验特区。当时的交大各方面的条件还很困难,尤其在基础学科领域,还处于举步维艰的局面。为了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交大的局面,更加有效地为人才培养创造条件,自2007年开始,我就与王维克老师等交大同事们一起遍访国内外高校,寻觅志同道合的同行。我至今还历历在目的是,2008年7月,当时在普林斯顿大学执教的鄂维南教授、在纽约大学克朗研究所执教的蔡申瓯教授、在马里兰大学执教的季向东教授和在威斯康星大学执教的金石教授等人与我一起多次在交大校园彻夜畅谈的场景。在沟通交流中,我们达成了一个美好而远大的愿景:我们一起努力,在上海交大创建一个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的实验特区,汇聚最有创新思维的世界名师,吸引最有创新潜质的天下英才,让他们的思想在这个特区中相互碰撞、相互激励,为中国的未来培养充满创新智慧的学术大师和各行各业的领袖人才这就是在交大人中口口相传的“致远之梦”的由来。这个愿景在校长办公会上形成了高度的共识,接着学校各部门立即以最快的速度响应,三个月后,“上海交大理科班”项目正式启动,首批学生从已经修完一年级课程的2008级全校各学科学生中以及2009级刚录取的新生中公开招生,此即后来广为流传的“致远一期”与“致远二期”的由来。为了让这些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同学站到同样的基础上,鄂维南、蔡申瓯以及交大的很多老师在酷暑中,挥汗如雨地为这些学生补课,正式开启了筑梦之路。一年多以后的2010年1月,在理科班的基础上,交大正式成立了“致远学院”,这个名字是我起的,取江学长题词中“思源致远”之意,既有交大校训“饮水思源”的精神内核,又有“宁静致远”的志向。彼时,耶鲁大学的钟伟民教授、哈佛大学的杨英姿教授、加州理工的叶乃裳教授、密西根大学Brian Coppola教授、德州奥斯汀大学Lorenzo Alvisi教授等大批有志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各学科教授也已先后来到致远学院授课。写到这里,我不由想起我与图灵奖得主John Hopcroft教授的相识经历。自2010年下半年起,我就一直希望能够邀请这位享誉世界的计算机算法大师来致远学院担任计算机科学方向首席教授,但是几经试探,John都一口回绝了我。2011年初夏的一天,当我偶然得知John正在中国重庆开会的消息,并从重庆的朋友处“探听”到John下榻的宾馆之后,我立刻连夜飞赴重庆,当夜还给他发了一封简单的问候函。第二天早晨当John打开房门,知道我就是昨晚给他发过电邮的交大校长时那幅惊讶神情,我至今难忘。于是他将我让到他的房间里,就在早饭前,我向他介绍了交大与致远学院,介绍了我对发展交大计算机学科的梦想与愿景。John非常感动,说他从中国大学校长身上,看到了中国大学为什么这么奋发,为什么发展这么快的原因,于是,当场接受了我的邀请。从2011年12月至今,这位七旬老人坚持每年来致远授课,并持续带领一批计算机学科的国际一流专家来为致远学子和交大的计算机学科以及数学学生授课,并且以身垂范,引进人才建立了计算机科学研究中心,极大地提升了致远学院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学科和数据科学的学术影响力。我还想起了在致远学院初创最困难时,捐赠第一笔专项办学经费的上海交大继续教育学院,在致远学院设立第一笔奖学金的沈南鹏校友和后来不断给予致远多方帮助的支持的众多朋友和校友们,他们的支持为致远的初创解了燃眉之急。所有这些致远初创时期的记忆,已经成为致远人代代传承的珍贵历史,已经成为激励致远人砥砺前行的精神力量。





2009年正式成立的理科班


2010年初,在听说交大基础学科因不满足教育部设立的拔尖人才培养基地的基本入门条件,而无法入选首批试点的消息后,我与致远的同事们都心急如焚。在我数次赴京“软磨硬泡”都无功而返的情况下,在林蕙青副部长(时任部长助理)办公室里,我咬牙立下了五年后致远学院若不能在全国各高校所有的试点项目评估中达到前三名就接受摘牌的军令状,“铁面无私”的林部长终于为交大的决心和真情所感动,破例批准交大致远学院整建制作为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的首批基地之一,在数学、物理、生命、计算机等基础学科方向开启了实验计划,致力于培养热爱科学研究,具有创新意识、理性质疑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创新型拔尖人才。自2010年底开始,交大致远学院才有了国家级“户口”,才有了充足的办学经费,走上了快速发展的筑梦之路。从2014年9月开始,更加富有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的徐学敏副校长接任了致远学院院长,接力致远筑梦的第二段旅程 -“致远荣誉计划”,将致远学院拔尖创新人才的实践与经验辐射到全校。


致远十载筑梦之路,虽然历经艰辛,但是致远人所有的付出都在致远人才培养模式的初见成效和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中得到了最好的报答。2013年9月26日我代表致远学院在教育部“拔尖计划”阶段性总结评审会上汇报,致远学院的教学改革和实践获得与会专家的高度赞扬;2014年9月,凝聚全体致远人激情与梦想的《“致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6年12月,致远学院的“好奇心驱动的主动性学习”模式在美国费城举行的第三届全球“Reimagine Education 2016”教育创新大会上获得“Cultivating Curiosity Award(培养好奇心奖)”,和 “Natural Sciences Award(自然科学学科奖)”两个奖项,由多国高等教育专家组成的评委会对交大致远模式的书面评价是:“致远学院的使命是将‘好奇心驱动的学习’的教育理念融入到‘如何促使学生的好奇心转变为有学习追求和自主创新活动’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在有效地激发学生好奇心的同时,将这种好奇心转变为学生自我发展过程中的学习动力与激励手段。致远学院营造了一个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良好环境”;2016年初,致远学院开展“致远创新计划”,成立“致远创新研究中心”,由邵志锋教授领衔,设计并推动了以“致远学者研究计划”为代表的一系列促进师生互动和原始创新的本科生科研实践活动;2016年底,致远学院计算机科学方向首席教授、图灵奖获得者John Hopcroft教授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2018年底,在教育部拔尖计划十周年考评中,致远学院再次获得了全优的成绩。在徐学敏副校长的全力推动下,致远荣誉计划也进一步升级成为整个交大实施本科生荣誉计划培养的载体和主导者。


“致远模式”注重学科之间的整合、教学与科研的整合、科学与人文的整合并采取了一系列激发学生好奇心的创新举措,包括开设由名师主讲的导论课以扩展学生视野和发掘学生内在兴趣、通过贯穿四年的各种小班研讨课,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沟通交流的能力、通过本科生参与前沿科研训练激发学生创新潜质等。这些举措极大地提升了学生探究未知的好奇心和内在动力:如致远一期的谈安迪同学最初在加入致远学院前甚至想要放弃学物理,致远模式极大地激发了他对探究暗物质的好奇心,现在的他以创新为人生追求,“享受着”每年三百多天在两千多米深的地下实验室探寻暗物质的乐趣;致远四期的殷佳祺同学为了追随自己内心的兴趣,在大三结束时选择重读一年,以便从生命科学方向转到数学方向,最终以优异成绩毕业,并进入美国最好的生物统计方向攻读博士学位,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


十年筑梦之路,让我感到特别欣慰的是,从致远学院走出去的797名学生中有92%继续深造,其中54%在境外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有大约46%的毕业生选择在国内的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这也是我当年给林蕙青副部长的另一个承诺:将尽可能多的毕业生留在国内读博。尽管致远学院从成立至今才刚过十年,但是致远一、二、三期的毕业生中大部分已取得了博士学位,许志钦、邰骋、马征、罗涛、张耀宇、毛晓军、杨笛一、鲁海昊等校友在世界一流大学担任教职,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崭露头角;还有一批毕业生取得博士学位后选择在大数据时代做弄潮儿,他们的成果已经在不同领域受到关注。假以时日,致远学院一定会培养出更多支撑未来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栋梁之才,致远学院创立者们当年的梦想正在实现。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着最深刻的快速变革,国际形势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人类社会比从前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加渴求原始创新,想要成为世界主要的科学中心和思想高地,我国还需要进一步奠定创新人才基础,把培育更多拔尖创新人才作为高等教育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2019年4月,教育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正式启动,“拔尖计划”被定位为“仰望星空,培养未来领跑者的计划”,是瞄准“后天”,功成不必在我的计划。这标志着我国本科教育改革全面进入新时代。我们必须不断思考、不断进步、不断创新,才能让致远学子可以从容不迫地面对未来的科技革命和国际竞争。


致远学院举办“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国际论坛”的初衷就在于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而共同努力的教育者们提供一次共享经验、推进改革的平台,让论坛上的精彩报告在更大的范围启迪出更多深入思考,碰撞出更多智慧火花。


在这次论坛上,有9位国内外知名高等教育专家做了主题演讲,他们每一位都在基础学科研究领域有着很深的学术造诣,对拔尖人才成长和培养也都有着自身独到的见解与实践。这里,我仅以三个报告为例。图灵奖得主、康奈尔大学John Hopcroft教授曾经培养出十余位美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大教育家。他认为,对学生成长至关重要的因素是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成功,教师做前沿科研的根本原因在于保持自己的教学跟上时代。这就完美诠释了为什么80多岁的他依然活跃在学术最前沿,每年发表论文和学术演讲。Jeffrey Lehman教授是上海纽约大学美方校长,曾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2018年获评“改革开放40周年最具影响力的外国专家”。他深刻阐释了在全球化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双重冲击下,以熟练、高效、富有同情心的方式与其他文化中的人进行交流的重要性,这已经成为下一个十年本科生需要具有的六种基本技能之一。这不仅适用于历史学家和诗人,对于计算机科学家、自然科学家和数学家同样适用。如何对具有创新潜质的拔尖人才进行科学选拔一直是致远学院不懈探索的命题。美国化学学会会士、密西根大学化学系教学副系主任 Brian Coppola认为, 识别人才像一门艺术,无法仅仅通过测试来实现,识才需要高度主观决定,可以具有个人偏好。他建议从通过提供学习者、个体人、创造者以及领导者的经历,观察学生在这当中的行为和特质,以此作为识别有天赋学生的标准。他直言不讳地指出,中国大学没有发挥学生在学科知识储备方面的优势,很多导论课只是重复以往的知识,课程数量也太多,学生缺乏自主思考的时间。可以说,此次论坛的9场主题报告浓缩了当下国内外高等教育大师们的宝贵见地与经验,对我国下一个十年更好开展拔尖人才培养提供了极富价值的指导意见。


回顾过去,致远的理念与实践已经使致远学院成为创新人才的沃土。面向未来,希望致远能够在下一个十年中进行更具挑战的探索与实践。面向新的科技革命时代,在我看来,创新人才必须重构物质科学、生命科学、数据科学、人文科学的四大知识结构群,这不仅是未来知识体系的主干,更为拔尖人才思考自然、社会、政治、经济等问题的基本出发点提供重要支撑。这就需要我们加大力气探索学科交叉融合、注重思想方法的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培养全人的一个重要途径。面向快速变化的未来,各国高等教育专家都在探索对通识教育的深度改革,对于我们中国高校来说,这个需求更加迫切。通识教育的本质并不是教学生思考什么,而是要培养学生如何思考,掌握正确的理性思维方法。在过去的十年里,致远学院主要探索了如何加强专业基础教育;未来的十年里,致远学院将会在通识教育方面进行根本性改革。一流的通识教育与一流的专业基础教育的结合一定会进一步提升致远学院的办学水平。我希望不久的将来能举办一次以通识教育为主题的国际论坛,深入探索适合快速变化的未来要求的通识教育模式。


衷心希望致远学院下一个十年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继续坚持以“好奇心驱动”为中心的理念,不断求索,不断实践。期待致远学院能够通过培养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伟业,为交大的未来、中国的未来、乃至人类的未来作重要贡献。


感谢所有与我们一起为梦想而努力奋斗的人!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