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刊首发 l 基于“四史”育人的《中外历史纲要》教材的编写与实施(上)

陈辉 杨友红 历史教学问题 2022-04-24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基于“四史”育人的

《中外历史纲要》教材的编写与实施(上)


四川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陈辉 杨友红


摘要:“四史”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体内容,是历史学科“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素养目标达成的重要路径,是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统编高中历史必修教材《中外历史纲要》凸显了“四史”育人价值,主要建构了包括中国共产党近100年创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探索史、改革开放40多年实践史、科学社会主义170年发展史的“四史”教学知识结构和育人价值体系。抓住“四史”育人主线,融合“四史”育人内容,明确“四史”育人过程,丰富“四史”育人资源,有助于历史学科“四史”育人价值的实现。

关键词:“四史”育人;统编教材;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育人路径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历史的学习,多次强调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高中学生正处在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学习“四史”对于树立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和民族观至关重要。


统编高中历史必修教材《中外历史纲要》基本上涵盖了“四史”育人主体内容。挖掘和梳理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中的“四史”育人内容,对于深化中学历史课程教材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育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尤其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外历史纲要》教材

指向“四史”育人


作为高中三科统编教科书之一,统编高中历史教材围绕2017年版课程标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进行编写,有效地将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与阐释之中,旨在引导学生形成对祖国、民族、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四史”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体内容,是历史学科“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素养目标达成的重要路径,是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统编高中《中外历史纲要》教材十分重视“四史”教育价值体系的建构和“四史”育人目标的达成,所依据的是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高中历史课标中“课程目标”的相关规定,所要达成的编写目标和主要任务在于:掌握必备的历史知识,“能够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能够“在树立正确历史观基础上,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国情,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正确的国家观”,认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我们认为,《中外历史纲要》教材指向“四史”育人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从历史的视角认识唯物主义,提升历史解释能力。


统编高中《中外历史纲要》教材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融入“四史”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的叙述和阐释之中,不仅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基本内容进行了必要的书写,同时也展现了“四史”的基本发展历程及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例如教材下册第1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中,不仅概述了早期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思想的萌发相关内容,还指出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唯物史观科学地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辩证关系,鲜明地提出了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巨大作用”。学生通过“四史”的学习,能够在更广阔的视野下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


同时,提升历史思维能力也是学习“四史”的重要目的。通过从历史的角度深入理解和认识“唯物史观”,学生进一步“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用联系的、全面的和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从长时段、整体上和本质上思考历史,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用唯物史观的思想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


2.认识“三大规律”,树立“四个自信”。


融合“四史”的学习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共产党执政规律是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进行活动的根本遵循。坚持党的领导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有机统一,这是共产党人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深化把握的根本规律。《中外历史纲要》教材十分注重在“四史”教学知识结构和育人价值体系中体现共产党的执政规律,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内容中,突出了中国共产党坚持根据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推进理论创新,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在社会主义发展史内容中,叙述了苏联、东欧、亚非拉一些共产党执政的国家关于共产党执政的历史教训与经验,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


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就是共产党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两个根本性问题的认识。同样,《中外历史纲要》教材十分注重从国际和国内两个视角、经验与教训两个方面入手,引导学生了解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以及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就,就是因为党领导人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联系,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下由简单向复杂、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规律。教材构建的“四史”教学知识结构和育人价值体系勾勒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历程,通过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与实践使学生尽可能站在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社会的高度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之路。


概言之,通过“四史”教学知识结构和育人价值体系的构建,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引导学生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置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乃至人类社会发展的宏观视野下透视,从特殊性与普遍性两个层面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从而树立并增强“四个自信”。


3.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


“对自己的过去和对自己所属的大我群体的过去的感知和诠释,乃是个人和集体赖以设计自我认同的出发点,而且也是人们当前——着眼于未来——决定采取何种行动的出发点”。“加强国情教育、历史教育特别是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学生通过《中外历史纲要》教材的教学,学习“四史”内容,感受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从历史的角度认识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认识中国国情,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将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进而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增强中华民族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


总之,学习《中外历史纲要》中的“四史”,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汲取历史智慧,提升历史思维能力;重点学习唯物主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在更广阔的视野中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形成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认同,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二、《中外历史纲要》教材

“四史”育人内容


《中外历史纲要》教材精选“四史”内容,按“通史+单元+课”的体例,以正文叙述和阐释为主体,辅以功能性栏目,系统建构了“四史”育人知识结构,集中呈现了中国共产党近100年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发展史、改革开放40多年实践史、科学社会主义170年发展史。


其中,中国近现代史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线,叙写了党史、国史和改革开放史,构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和整体趋势。《中外历史纲要》教材在世界史内容中,从世界历史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脉络中,重点勾勒出世界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历程,集中呈现了科学社会主义170年发展史。


就整体视域而言,《中外历史纲要》教材“四史”内容具有线索清晰、体系完备、重点突出、包含交错等特征。同时,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各有侧重,每一部历史都有其特殊意义。


(一)关于党史:中国共产党近100年奋斗史


《中外历史纲要》教材上册围绕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各族人民反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这一主线,用4个单元9课内容叙写了中国共产党近100年的历史。


其中,第七单元叙述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强调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指出中国共产党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方向,凝聚了中国人民的强大力量,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强调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的历史作用,强调中国共产党开辟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历史意义,指出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长征的重要历史意义,指出长征实现了红军的大转移,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中外历史纲要》教材上册第八单元叙述了“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强调通过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中发挥的巨大作用,突出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通过抗日根据地在政治、经济、军事、党的建设等方面战胜困难的措施,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得到了实践检验和丰富发展,形成了完整的理论和实践形态,强调党的斗争精神和治国理政成就与经验;知道中国共产党在抗战胜利前夕提出了联合政府的主张,坚决反对国民党的独裁专制,认识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朝着民主、团结、独立的光明前途发展;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沿着正确的道路方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中外历史纲要》教材上册第九单元叙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强调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从新民族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全面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通过这一时期的先进典型、英雄模范人物与群体感受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劳模精神与英雄气概;了解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中外历史纲要》教材上册第十单元“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则重点叙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领导各族人民,开创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要求重点认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认识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意义,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认识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通过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会议和文件,认识党的初心和使命,认识中国国情。


《中外历史纲要》教材上册按照时间顺序,基于党史主线,通过党史重大事件、重要会议、文件、人物和决议等,综合正文叙述、单元导语、本课导入、学习聚焦、学思之窗、历史纵横、史料阅读、思考点、图表、探究与拓展以及活动课,系统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改革开放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懈奋斗史;中国共产党根据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创新史;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开展自我革命,保持先进性,经受各种考验而不断发展的自身建设史。同时,教材注重在党史叙写中呈现相关英雄模范人物和事迹,突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


(二)关于国史、新中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探索史


《中外历史纲要》教材上册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发展进程,在2个单元的4课内容中,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科技、社会、教育、国防、外交、民族等方面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教材上册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突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近代历经磨难、饱受屈辱的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强调了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认识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成就,理解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以及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了解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知道毛泽东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拓者,认识毛泽东思想对中国社会的重要影响。


《中外历史纲要》教材上册第十单元“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强调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认识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意义,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认识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中外历史纲要》教材上册特别强调,在新中国70余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各项制度从无到有、日趋完善,同时也有着为维护国家利益和良好发展环境的斗争。学习新中国史,能够厚植爱国主义精神,激发人民群众积极投身到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


(三)关于改革开放史:改革开放40多年实践史


改革开放史,是指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改革开放无疑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族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大事件。


《中外历史纲要》教材上册在第十单元“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2课的内容,对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的历史转折、改革开放进程、“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等内容进行建构,旨在引导学生在学习党史、新中国史的基础上,较为全面审视改革开放史,以更加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的形成过程及意义的系统认识。


《中外历史纲要》教材上册改革开放史内容有助于深化学生对党史、国史、新中国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认识。就党史而言,通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领域的成就,进一步体会党的初心和使命,深刻认识改革开放是党的一次伟大觉醒,认识党作出改革开放决策的正确性等。


对于国史、新中国史来说,结合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成就,通过改革开放所带给中国人民、中国社会和中华民族的巨变,领会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


从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角度来看,有助于深刻理解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切关联,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作用的原因。


(四)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史:科学社会主义170年发展史


社会主义发展史,是世界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历程,就是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曲折演进的历史过程。《中外历史纲要》教材下册世界史内容不仅集中呈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社会主义实践”和20世纪下半叶“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和变化”等内容,还在“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等课程内容中融入了社会主义发展史等相关内容。


《中外历史纲要》教材下册相关单元中,突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性、创新性和发展性,整体勾勒出了社会主义思想从乌托邦到科学的飞跃,社会主义运动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社会主义制度从一国到多国的转变,社会主义革新从地区到全球的拓展的发展历程;强调通过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探索与革命实践,了解《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世界意义;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社会主义从一国扩展到多国的意义,认识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获得巨大成就,理解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与活力,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及其在世界社会主义史中的重要历史地位。


《中外历史纲要》教材下册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书写,注重体现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各国各区域社会主义发展的横向互动与共生及其相互关系。


例如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一课导言中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社会主义从一国扩展到多国,形成了苏联为首的包括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8个东欧国家和中国、蒙古等4个亚洲国家在内的社会主义阵营,成为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伟大力量。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这些国家经历了快速发展与艰难曲折的改革”。


《中外历史纲要》教材下册叙述的世界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的历史,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曲折性、长期性和必然性,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性、创新性和发展性,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以上可见,《中外历史纲要》教材中“四史”叙述各有特点和侧重点,每一部历史都有其特殊意义。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四史”之间,相互联系,包含交错。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发展史,是社会主义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深受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影响;国史与改革开放史在本质上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改革开放史既是党史、国史的重要部分,也是接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


总之,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虽各有侧重,但却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连贯的整体。


(未完待续)


注:

①本文来自《历史教学问题》2021年第1期

②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历史教学问题”微信公众号,保留公号二维码

③注释从略,可参见原文


扫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历史教学问题

报刊代号:4-326

电话:021-62866552

邮箱:LSJX@history.ecnu.edu.cn

网址:http://lsjx.chinajournal.net.cn


点亮在看,共赏佳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