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重温经典 l 略论历史知识的要素、体系和特点

赵恒烈 历史教学问题 2023-08-28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略论历史知识的要素、体系和特点


北京教育学院历史系 赵恒烈


历史知识是由什么要素构成的,它有什么样的结构和体系,它的特点是什么?若能正确地回答这些问题,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能使历史教材的编写和教学方法的研究达到更高的科学水平。本文就此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


历史用文字记载下来,就成为历史知识。历史知识分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和文化的等几个方面,内容纷繁复杂,形式多种多样,但它们总是由某些共同的基本的要素所构成。


历史知识究竟包括哪些基本的要素呢?


历史活动是人们自身的活动。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人们自身参加的。人们在从事社会生产、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中,总是与一定的时间和场合(地点)分不开的。


这样说来,构成历史知识的要素就有四个:

第一,人物(包括个人和群众);

第二,时间(包括年、月、日、朝代、帝号、年号等);

第三,地点(包括地区、位置、地理环境等);

第四,事件(包括社会生产、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等)。


如1851年1月,洪秀全领导群众在金田起义。这个历史知识中,“1851年1月”是时间,“洪秀全”是人物,“金田”是地点,这三者联系在一起,是一个历史事件。这是用一句书面语言来表达的广大群众对旧秩序冲击的真实情景。它反映的是动态,而不是静态。


如此说来,构成一个完整的历史知识需要有这样几个条件:

第一,要有人、时、地、事等要素;

第二,这些要素彼此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

第三,它反映了历史活动(或过程)的真实情景。


假如是孤立的一个要素,如只有“1851年1月”,不知道与这个时间有关的其他要素的话,那就构不成一个完整的历史知识。假如有几个要素,而这几个要素之间没有任何联系,如把“1851年1月”和“黄巢”、“巴黎”等拼凑在一起,也构不成一个历史事件。


相传经过孔子整理过的《春秋》,虽然象个大事年表,非常简略,但仍不失为史学萌芽状态中的一部著作,因为它对历史的记载,基本上具备了上述所说的几个条件(主要是具备了前两个条件)。


历史是连续的活动,一个不断发展的系统,不会只有一个人、一个时间、一个地点、一件事情,随着历史的变化,历史要素也随之变化增多。若用L代表历史知识,用a,b,c,d各代表人、时、地、事等要素,可列成如下公式:


L{(al+b1+c1+d1)→(a2+b2+c2+d2)→......(an+bn+cn+dn)}


人、时、地、事是构成历史知识的四个基本要素,这从我国古代史籍编写中的体裁发展过程来看,也能得到说明。我国古代史籍,最早出现的是编年体,继之有纪传体和纪事本末体,还有一种地方志,都是围绕历史知识中的某一要素为中心来进行撰述的。


编年体以时间为主线,以年系事。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以人系事。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中心,排比史实。地方志以地区为中心,撰写乡土历史。假如它们不是构成历史知识的基本要素,就不可能用以构成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


年代学、历史地理学、人物志,是历史研究中的辅助学科。围绕历史知识中的某一个要素,加以深入研究,各自都可成为相对独立的一门专业。历代所编的名人年谱、历史年表、人名索引、人名辞典、历史地图、地名辞典等等,都是研究和学习历史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书。这些也都能说明人、时、地、事是构成历史知识的基本要素。


(二)


任何一门科学体系都包含一系列的基本概念。历史概念的系列就构成历史科学的体系。历史概念的系列有什么特点呢?


让我们来看看初中《中国历史》关于原始社会的历史概念的系列:

原始社会→

【原始人群{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母系氏族公社{山顶洞人

→半坡氏族→河姆渡文化}—→父系氏族公社{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黄帝、尧、舜、禹(传说)}】


关于我国奴隶社会的概念系列是:

中国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春秋}


历史概念的系列要表达历史的发展进程,后一概念与前一概念之间具有递进的时序关系,若用公式来表示,则可写成:

H{h1→h2→......hn}


大写的H代表类概念,小写的h代表子概念。每一个子概念是概括很多史实(包括一系列的人、时、地、事)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如把上述第一公式与第二公式相结合起来的话,历史概念的系列的公式应是:

H{Lh1→Lh2......Lhn}


历史是运动的,变化的,按规律向前发展的。所以历史概念也是运动的,变化的,向前发展的。历史的变化和发展具有递进的时序关系,因此历史概念的系列也具有前后递进的时序关系。


别的学科的概念系列,一般说不具有递进的时序关系,如物理学上的力学、热学、电学、光学,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物理学{力学+热学+电学+光学+......}若用公式来表示,则为:

H{h1+h2+......hn}


除非是研究科学发展史,如力学的发展史,则需从古代力学、近代力学到现代力学,其概念系列才与历史概念有类似的递进的时序关系。


由此可知,历史知识体系,具有这样两大特点:

第一,构成历史知识的四大要素是人、时、地、事,每一个真实的非虚构的历史知识都是四大要素的集合。

第二,构成历史知识体系的概念系列,反映历史的发展进程,具有递进的时序关系。


若用公式来表达,第一个特点是前边所列的第一个公式,第二个特点是前边所列的第二个公式。


(三)


历史知识体系由历史概念的系列所构成,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阐释清楚历史概念和历史概念的系列,是加强历史基础知识教学的最重要的一环。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是构成判断、推理的要素。概念明确是一切逻辑思维的根本要求,为了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我们应当十分重视历史概念的教学。


历史概念的系列反映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因此,历史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就是使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经过感知表象阶段,形成历史概念,进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中,十分重视历史概念的阐释,如对“原始人群”这一概念,除通过对北京人的一些具体的形象的描述外,还明确地说明这一概念的涵义,教材中有如下几句概括的话:


“为了生存,北京人往往几十人在一起,过着群居的生活。他们共同劳动,共同享用劳动得来的实物。我们把这种人叫作原始人群。原始人群就是早期的人类社会。”(见《中国历史》第一册,1979年12月第3版第4页)


对于比较复杂的历史概念,教材在第一次提到时,往往作一些特别的说明。


如“封建制”的概念,教材通过了商鞅变法来说明封建经济代替奴隶制经济的情况,接着的一段文字叙述中又说了三个问题:1、封建制的确立;2、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3、封建杜会的主要矛盾。实际上这三个问题都是为了说明“封建制”这一概念的涵义(同上书,第34-37页)。教材对这一概念的阐释,贯串于全部封建社会的历史中。直到近代史上鸦片战争一章,才提出了“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新概念。


为此,我们可以把历史教学的过程看作是历史概念及其系列的形成过程,从而把教学分为如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通过教师具体的讲述和教具的演示,形成历史表象,为理解历史概念奠定基础。

第二阶段,通过教师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讲解方法,形成历史概念。

第三阶段,用已有的历史概念去理解新的历史概念,教会学生运用历史概念。

第四阶段,通过不断的复习,牢固地掌握历史概念及其系列,对历史达到规律性的理解。

第五阶段,考核和检查学生对历史概念及其系列掌握的程度,对其成绩进行全面测定。


以上五个阶段,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统一地构成了历史教学过程。


(四)


在中学阶段,让学生掌握的历史知识的结构和体系,只是历史教学中的一些最基本的东西。但是它是经过人脑加工之后所织成的一张历史知识之网。学生掌握了这样一张网,就可以到史学之林中去猎取新的飞来之物。


如鸿门宴和霸王别姬这两件事,在现行的历史教科书中没有叙述到,学生若在课外历史读物或在剧场上看到这两件史事,就能把刚学到的这些“新知识”(对学生来说是“新知识”)进行知识归类,放入他们已知的历史知识的系列中去。


假如学生没有学过历史知识,或者学过了但没有掌握历史知识的结构和系列,那只有把学到的“新知识”杂乱无章地存放在大脑的记忆中,很快就会被遗忘掉,在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那些各有特点的现象之间常常存在着本质上的共同性。


在形成历史概念和知识体系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特殊性中找到一般性,进行科学的概括。


如在世界近代史上,讲完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北美独立战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农奴制度的废除等事件以后,应该让学生了解资产阶级革命的一些共同规律。它们是:


(1)资产阶级革命通常是在资本主义经济较为发达,但受到封建制度严重束缚的情况下发生的;

(2)资产阶级革命是以反对封建制度,建立资产阶级专政或地主和资产阶级联合专政为基本任务的;

(3)资产阶级革命是以扫除资本主义发展障碍,建立资本主义统治为目的的;

(4)资产阶级革命是以一种剥利方式代替另一种剥削方式的革命;

(5)资产阶级掌握革命领导权,利用人民群众的力量,采取革命手段,推翻封建制度,而在革命胜利后又回过头来镇压人民群众,具有革命和反人民的两面性。


学生了解了这些共同规律以后,一方面能更深入地理解已学过的各次资产阶级革命,另一方面当碰上教科书中所未涉及到的资产阶级革命时,也有能力去进行分析和研究了。也就是说,学生获得了猎取新知识的本领——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知识和能力是有联系的,一般说来,掌握知识愈多愈熟练,能力发展就愈高,而能力愈是发展,掌握知识的过程就愈变得容易。能力是掌握知识的结果,同时又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培养学生能力的关健就是让他们掌握知识的结构和体系。历史学科是如此,别的学科也是如此。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两点结论:

第一,教材的建设中要力求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统帅历史材料,建立比较完整的,符合学生认识规律、能为学生所接受的历史知识的结构和体系;

第二,教学方法的改革中要力求使学生用较少的时间尽快掌握历史知识的结构和体系,从而发展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能力,帮助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注:

①本文来自《历史教学问题》1981年第4期

②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历史教学问题”微信公众号,保留公号二维码


历史教学问题

报刊代号:4-326

电话:021-62866552

邮箱:LSJX@history.ecnu.edu.cn

网址:http://lsjx.chinajournal.net.cn


点亮在看,共赏佳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