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京当代”,勾画了怎样一个“中国当代绘画”的认知地图?

艺术碎片 ARTSHARD艺术碎片 2021-10-26



问一个看上去有点吓人的问题:中国当代绘画在画什么?


无论这是不是一个好问题,或者合理的问题,它都并不好回答。


尽管每一个艺术家个体以及各自的作品,都有着清晰明了的思考线索,但一旦把所有的艺术家、作品放在一起,成为“中国当代绘画”这个合集时,它的面目就会变得模糊起来。而8月30日开幕的首届“北京当代·艺术展”,作为艺术博览会就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在策展“艺述”单元,“当代绘画地图 | Painting, Mapping ” 为主题,试图“测绘”出一个中国当代绘画的认知地图。


 “北京当代”外景 


  “北京当代”展览现场 


虽然很多大型艺博会也会设置策展单元,但是像“北京当代”能把策展单元与画廊单元近似平分秋色,甚至更为引人瞩目的博览会构架并不太多。


有人说“北京当代”是披着博览会外衣的双年展,也有人说这是一场策展型的博览会,无论哪种说法,它都指向了“北京当代”在艺博会形式上的突破尝试。


 “艺述”单元现场,墙面呼应四色地图理论使用了四种颜色以及白色 


从目前现有的艺术展会来看,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学术交流型的、纯展示的,以“文献展”或“双年展”为代表;另一种则是以销售艺术作品为主导的艺术展,以各大艺博会为代表。


而“北京当代”在艺术博览会不断增加的当下,似乎在两种主流艺术展会形态中寻找到了另一突破口:将两种类型各自所代表的“学术”与“商业”结合在了一起——把这两个在艺术领域至关重要的力量之间的关系展现在了观众面前。


 展会现场 


 展会现场 


在艺术领域,“学术”与“商业”表面上看似泾渭分明,实则互相缠绕。


在艺术销售过程中,画廊除了向客户介绍、分析艺术家的创作主题及观念线索之外,还能抛出更有底气的介绍词或许是 “这位艺术家参加过XX双年展”、“作品被XX美术馆收藏”这一类学术上的肯定;而学术研究也离不开作品在市场中的价值回馈。更何况连著名的卡塞尔文献展也有要解决自身面对财务危机的时候。


那么如果彼此渗透的比例再大一些呢?二者是会相互借力发挥出更大的优势,还是会由于属性的不同相互消减?


 “艺述”单元和“价值”单元中李松松的作品 


如果仅针对今天当代艺术一直保持市场热度的绘画作品来说,往往观众会在艺博会的不同画廊展位看到各自代理的艺术家作品,但这对于藏家去充分认知不同艺术家的绘画作品会存在较大的梳理难度,因为它更聚焦于纵向的艺术家个体展示,甚至这极其考验藏家的专业判断力。然而“北京当代”在“绘画地图”中有意将“中国当代绘画”的当下面貌进行横向聚焦,在某种程度上为专业藏家,以及潜在藏家提供了一种观看、选择绘画的学术路径。


同时,“北京当代”也有一个很明显的参观体验:策展单元“艺述”中的作品与画廊单元的作品有非常强的呼应性,或者说是关联性。先参观策展单元,再进入画廊单元后,很容易在各家画廊的展位发现策展展厅中出现过的艺术家的作品。这在某种程度上又加强了艺术家的“学术”在“商业”层面的立足性。


 “价值”单元现场 


这样的体验有点像在美术馆参观完一个展览之后,自然而然地走进了美术馆的艺术品商店。如果观众非常喜欢这个展览,购买一件相关的艺术衍生品带回家似乎是一个令人难以拒绝的选择。(当然,在艺博会的情况下,藏家考虑是否购置艺术时肯定有所不同。)

 

那么“北京当代”的“艺述”单元能否像一个好的展览一样,能够起到让藏家买得高兴,买得明白的作用?关于这一点,其实很大程度还是取决于藏家自身。



就像“绘画地图”这个名字一样,策展人用他的知识与能力为观众绘制了一份地图,这张地图能够提供一个较为全面的,概括性的景象,在信息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对中国当代绘画现状进行一个事实性的描绘。它所提供的更多的是价值的梳理,而非判断与批评。


往往绘画的价值梳理并不是一夜形成的,它是通过日积月累或某些事情的产生证明了它的价值,在这种情况下也就产生了一种艺术史,艺术史不光是一个时间倒序的历史,它很多时候是在变化一种如何产生“艺术史”的方法,它要不断的去变化。同时,“北京当代”也必然要承担着他们去设置后现实、抽象场、超传统、反趣味和元绘画5个板块的这种思考和定位。


当然,一个非常熟悉中国当代绘画场景的藏家或是参与者,自然了解这张地图上所没有的曲径通幽以及沧海桑田,但是如果藏家并没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想要看到自己目光未及的部分,或需要一个定位,也许“北京当代”的“艺述”单元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聚 焦 “ 艺 述 ” 单 元 作 品:



 后现实丨POST -REALISM 


中国当代绘画历史的一条重要线索是曾经占据绝对正统与主流地位的现实主义 的分离、转换与重构,现实主义的各种因素,从观念、主题、方式、技法及趣 味等诸多因素,依然在今天的绘画中发挥着作用,尤其是在有学院美术背景的 画家中。

艺术家:龚剑、郭鸿蔚、李松松、刘小东、刘野、毛焰、秦琦、宋元元、王玉平、韦嘉、闫冰



 刘小东,《GREEN PUB》, 2013, 布面丙烯,220×225 cm 

 刘野,《BOOK PAINTING NO.9 [RAINER MARIA RILKE,KURZE PROSA.RECLAM,2012]》, 2017`, 布面丙烯,21×30 cm 


 左:毛焰,《椭圆形肖像-POSIE MUSGRAU NO.2》, 2010, 布面油画,72.6×53.7 cm 

 右:毛焰,《椭圆形肖像-JIM GRANT》, 2010, 布面油画,72.6×53.7 cm 


 李松松,《过河》, 2017, 布面油画,290×390 cm 


 郭鸿蔚,《自然形式图集》, 2017, 纸上水彩,33.5×33.5 cm×36 


 宋元元,《纵横交错的栏杆》, 2017, 布面油画,160×210 cm 


 闫冰,《蘑菇3号》, 2018, 布面油画,100×80 cm 


 秦琦,《食土豆的人》, 2018, 布面油画,150×170 cm 


 王玉平,《嘟嘟(三)》, 2018, 布面丙烯、油画棒,210×160 cm 


 龚剑,《看这棵灰色的树No.12》, 2016, 布面丙烯,170×230 cm 


 韦嘉,《李白》, 2014, 布面丙烯,300×200 cm 




 反趣味丨ANTI -TASTE 


趣味并不是天然的,而是充满着意识形态的,因此趣味总是艺术的观念出发点 与实践入口。对既定趣味的反思与反叛,在不同的画家那里有不同的针对,但 通常都获得了强烈的个人风格的结果,在这个层面上,“反趣味 ”包含着中国当 代绘画对现代主义个性观念的创造性转化。

艺术家:陈飞、段建宇、耿旖旎、黄炳、廖国核、娄申义、唐狄鑫、王卫、徐震®、郑皓中、周思维


 耿旖旎,《姥爷的情人》, 2014, 综合材料,250×130 cm 


 徐震®,《进化-莫高窟023窟主室南披,阿拉斯加面具》, 2017-2018, 布上油画,180×260 cm 


 陈飞,《国情》, 2017, 布面丙烯,200×300 cm 


 黄炳,《忧郁鼻》, 2015, 单频道动画,4’23’’ 


 廖国核,《坏人在你后面》, 2009, 布面丙烯,200×240 cm 


 郑皓中,《自画像 2》, 2015, 布面油画,200×300 cm 


 唐狄鑫,《地毯》, 2016, 布面油画,200×300 cm 


 周思维,《车窗(绿点)》, 2015, 布面油画,100×150 cm 


 段建宇,《我的小乖兔之一》, 2018, 布面油画,181×271 cm 


 王卫,《墙上的墙》, 2017, 铝板上丙烯、纺织物,240×100 cm × 2 


 娄申义,《不过如此》, 2018, 布面丙烯,270×230 cm 




 元绘画丨META -PAINTING 


元绘画是关于绘画的绘画,在中国复杂的历史纵深语境下,元绘画不仅具有强烈的理论色彩,更具有独特的历史研究与经验整理特征,让我们可以把绘画从 线性的时间观念中解放了出来。

艺术家:贺勋、季大纯、简策、梁伟、梁远苇、刘晓辉、仇晓飞、汤大尧、唐永祥、王海洋、王俊、王兴伟、王音、谢南星、徐小国、杨茂源、张慧


 季大纯,《花鸟》, 2006, 布面丙烯,150×150 cm 


 谢南星,《稀薄的文学》, 2018, 布面油画,80×100 cm × 3 


 王音,《世界3之二》, 2018, 布面丙烯,180×140 cm 


 汤大尧,《耕种》, 2015, 布面油画,90×140 cm 


 张慧,《海边》, 2017, 布面油画,228×180 cm 


 王兴伟,《香蕉和怀孕的梨》, 2014, 布面油画,150×200 cm 


 刘晓辉,《无题-绿草地》, 2014, 布面油画,250×200 cm 


 仇晓飞,《大托洛山》, 2018, 帆布、旧毛毯与亚麻布综合绘画材料,400×310 cm 


 简策,《舰队(7)》, 2018, 布面丙烯、油漆、马克笔、粉笔、蜡笔,230×200 cm 


 唐永祥,《中间有条垂直的绿线》, 2018, 布面油画,200×280 cm 


 梁远苇,《2017.18》, 2017, 亚麻布上油画,250×200 cm 


 徐小国,《织体11》, 2017, 布面油画,220×180 cm 


 贺勋,《书法家——骨法用笔》, 2017, 木板油画,120×160 cm 


 杨茂源,《工作室1号》, 2014, 纸上综合材料和灰尘,101.5×66.5 cm ×10 


 梁伟,《记忆相遇》, 2017, 布面丙烯、水墨、水溶笔,140×200 cm 


 王俊,《临摹练习(套装)》, 2017, 木板、布面、纸面丙烯,244×332×5 cm 


 王海洋,《触不可及NO.9》, 2017, 布面丙烯,260×200 cm 




 超传统丨TRANS -TRADITION 


在中国的现代性发端的一开始,如何理解中国的传统即已是一个重要并始终在 场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应,是当代艺术在中国的基本动力之一,并且,在不同艺术家的回应中,所谓 “传统 ”也被重新认识、重新整理,甚至被重新构 架。

艺术家:卞青、陈彧君、郝量、姜吉安、梁硕、 石至莹、徐累、杨诘苍、张恩利



 杨诘苍,《十日谈:芥子园》(局部), 2015-2018, 绢本重彩,200×140 cm × 5 


 徐累,《互山-4》, 2017, 纸本,46×79 cm 


 郝量,《结庐七》, 2018, 绢本重彩,171×96 cm 


 姜吉安,《CIRCLE》, 2017, 现成品绘画(绢本),55×205 cm 


 梁硕,《白云古洞桃山水(卷)》(局部), 2015-2018,宣纸、水墨,30.5×673 cm 


 陈彧君,《错屋 No.170528》(局部), 2017, 手工纸、水墨、丙烯,400×220 cm 


 卞青,《隐山集—四月二十》, 2018, 布面综合材料,48×360 cm 


 石至莹,《岩石 No.2》, 2016, 布面油画,175×130 cm 


 张恩利,《坏男孩》, 2018, 布面油画,180×200 cm 




 抽象场丨ABSTRACT FIELD 


源于西方的现代主义并没有真正地在中国结出果实,但却给我们带来 “抽象”这 概念。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抽象主义,中国只有抽象风格,在其抽象的外表下,不同的艺术家关注与呈现的是不同的问题,包括材料、物性、身体、 空间、知觉、方法、程序、时间,以及何为艺术的观念,从而形成了一个理论与感性场域。

艺术家:陈文骥、董大为、关音夫、李姝睿、梁曼琪、梁铨、刘韡、马树青、王光乐、 谢墨凛、薛峰、杨述


 关音夫,《12#2015-2016》, 2016, 木板丙烯,200×180×10 cm 


 梁铨,《1950年2月之一》, 2018, 色、墨、宣纸拼贴,160×122 cm 


 王光乐,《寿漆 180507》, 2018, 布面丙烯,146×146 cm 


 薛峰,《地盘 2018-1》, 2018, 布面油画,110×160 cm 


 马树青,《无题》, 2018, 木板油画,111×85 cm 


 刘韡,《太阳系 NO.2》, 2018, 布面油画,300×340 cm 


 杨述,《WT No.6》, 2018, 布面丙烯,200×150 cm 


 谢墨凛,《铄 NO.8》, 2018, 布面油画,230×175 cm 


 李姝睿,《裂风》, 2017, 布面丙烯,140×487 cm 


 陈文骥,《不对称的三角形》, 2016, 铝塑板上油画,80×80 cm 


 董大为,《怡乐园春天 vS2903》, 2018, 纸上马克笔,48×48cm;高清视频,无声 11’17’’ 


 梁曼琪,《空间表情》, 2018,布面油画,200×160 cm 






图片致谢“北京当代”、画廊以及艺术家




视频和文字版权为“ARTSHARD艺术碎片”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及以任何形式使用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