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行行好,音乐圈别来碰瓷哲学界了

多特姚 DrYao的学术圈内圈外 2023-09-21







不得不感叹大数据真厉害,前几天刚写文章→《听刀郎唱“维特根斯坦”,尬到脚趾抠出三室一厅》阅读新高,又在某平台刷到了一首歌《斯宾诺莎磨镜片》,就这标题也能叫歌?大家现在都那么喜欢碰瓷西方哲学了吗?
正准备横眉冷对音乐圈的附庸风雅,搜了下歌曲信息定睛一看,专辑介绍跳出一堆熟悉的名字:康德萨特罗素柏格森怀特海,这不仅是一首歌,这齐齐活活整张专辑都是写的哲学。流行音乐越来越卷,所以大家都开始卷西方哲学了吗?!!!应该不是刀郎老师开的先河,这个《斯宾诺莎磨镜片》2023年3月30号就发行了。
倒不是说不能在歌曲里加点哲学(西方哲学毕竟小众,来点阳春白雪,确实可以提升歌曲逼格,就看用得好不好了)、谈点理论,只是要切题!!
只能说,看到刀郎老师抛出了维特根斯坦,就没了下文,没有预想当中听到“语言游戏”、“家族相似性”等等,非常遗憾。主要是感受到了那种为了提这个哲学家而提的突兀和尴尬,虽然最后一句“是我们人类根本的问题”,勉强跟哲学沾上关系。但因为刀郎老师没有点题,还是让人穿凿附会(也可以说是开启了巨大的诠释空间)。所以我之前说西方哲学不是让人寻章摘句、随意引用的。流行歌曲可以用哲学来装点门面,但请一定要点题。
架不住好奇心,我点开了名字最长的一首《胡塞尔视角下的咖啡和情侣》,带着点题的期望……



比如要把胡塞尔嵌进歌曲里,没问题,但我会设想可以有几个关键词,比如“现象”,比如“还原”,比如“超越”,比如“生活世界”。能用生活场景来展示这几个胡塞尔现象学的关键词,那我个人觉得就是恰当。生活当中事事都是“现象”,比如买杯微苦带焦糖味的咖啡等等。
咖啡和现象学真是关系匪浅,比如萨特在咖啡馆讨论什么是“虚无”?通过向世界提问,“我”就把存在中的虚无揭示出来了。当“我”在咖啡馆里寻找皮埃尔而发现他不在那儿时,实在中的虚无就被揭示了出来,皮埃尔的不在场是真实的。
回到胡塞尔,但现象背后是什么?观察这杯咖啡的焦糖味等外在表现,抛除不相干的情绪联想,对其进行悬搁判断,进行本质直观,还原出咖啡里各种各样的本质,比如“本质”的焦糖味,“本质”的黑色等等(我们闻到的只是个别的焦糖味,连现象都算不上)。这些才是真正的现象,现象即本质。
同时要通过“经何温度烘焙、在地采摘哪位”,描述出咖啡原本的生活世界、也就是咖啡豆的生长环境,才能说“回到事物本身”,毕竟一杯咖啡送到我们手上,已经历经了万水千山。(一下子把前后期胡塞尔都裹进来了)《存在主义咖啡馆》这本书里详细表述了胡塞尔本人和咖啡的关系,有兴趣可以拿来看看,所以这首《胡塞尔视角下的咖啡和情侣》还是比刀老师的维特根斯坦更点题。
如果用德文说出来这个胡塞尔专属名言,那就一下子点出了现象学的方法、更让人心神领会了。毕竟即使是对胡塞尔有些许了解的人,谁不知道“Zu den Sachen selbst”这句名言呢?
虽然我真的很想吐槽这位po主小姐姐,也就是《哲学家星系Philosopher Galaxy》专辑主理人你的德语发音需要verbessern一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