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局和传承,吴晓波、马东的思想午餐带来哪些思考?
ID:商业江湖
文:卢或者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作家柳青在上世纪60年代写下的这句话,今天读来依旧引人深思。在语文试卷中这句话被列为考题,让学生解读意义,正确的答案是“青春是易逝的,要开拓进取”。
而每一代人的开拓进取都对应着他们不同的故事,于大时代而言,这些都是小故事,但对于个人来说,每个故事都是他们的人生。
故事的结尾和开头
2014年9月21日,“吴晓波频道”上发布了《只有廖厂长例外》一文,吴晓波在文中回忆了25年前(1989年),他和几个大学同学筹划“考察南中国”时,被湖南娄底一位企业家资助的往事。
这位当时月薪只有200元的廖厂长,在青年报上看到吴晓波和同学们筹款的消息后通过邮局汇款资助了7000元,以至于引得两个副厂长和他大吵一架,分道扬镳。
吴晓波称这名年轻的廖厂长身上闪耀的理想主义光芒,用双手呵护年轻人梦想的义举让他深深感动,甚至当时的廖厂长还在积极筹钱,请人翻译和出版一套当时国内还没有的《马克斯·韦伯全集》。
25年前的吴晓波(左四)和廖厂长(右二)
吴晓波在文中感慨道:“在以后的生涯中,我遇到过数以千计的厂长、经理乃至‘中国首富’,他们有的领导着上万人的大企业,有的日进斗金花钱如水,说到风光和有成就,这位廖厂长似乎都要差很大一截。但不知为什么,我却常常更怀念这位只缘一面的小厂长。”
这篇闪耀着感恩伤逝和理想主义情怀的文章很快便风靡网络,引发无数人的关注,甚至在网络上掀起“寻找廖厂长”的活动,最终促成了吴晓波和廖厂长一个月后的会面。
在后续一篇《找到廖厂长,25年后的相见》的文章中,吴晓波回忆了这场会面的场景“我们只是简单拥抱了下,彼此看见了当年的自己。”
25年后的吴晓波和廖厂长
如果将“彼此看见了当年的自己”作为《寻找廖厂长》这段故事的结尾,那么这两天吴晓波参加“思想午餐”可以视为另一个故事的“开头”。
这两天,吴晓波和马东、秦朔、李银河、黄执中等十位文化名人举行了一场“开放式午餐”,每人选拔一些普通读者和观众来一起用餐,纵谈观点,分享见闻,说是“午餐”实际上是“知识分享”,因此他们将这场午餐起名为“思想午餐”。
这场活动通过喜马拉雅选拔“聚餐人”,12月28-31日,登录喜马拉雅APP报名的听众都有可能参与其中。
和从2000年就开始的“与巴菲特共进午餐”一样,参加“思想午餐”的用户除了可以和上述文化名人们一起吃午饭,还可以和他们探讨各自领域相关的问题。
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与巴菲特共进午餐”需要用户支付费用,近年来的拍卖费达到数百万美元;而“思想午餐”则是免费,用户只需要满足一定要求就可以拿到“入场券”。
“用一顿饭的时间换一次思想升级,我们希望让更多用户感受到思想的价值。”喜马拉雅联席CEO余建军说。
显然无论是组局者“喜马拉雅”,还是参与者“文化名人们”都没有将这样一顿“午餐”视为赚钱的机会,而是希望为用户带来一些“思想的启迪”。
而我更愿意将此举解读为“传承”。
传承者
吴晓波成名于2000年,当年他的《大败局》风靡市场,被评为“影响中国商业界的二十本书”之一,那时年仅32岁的吴晓波称得上“青年才俊”。
18年过去了,今天的吴晓波成为财经作家、经济学家、中国企业史研究第一人,他参加“思想午餐”,带着“薪火相传的想法去启迪更多的后来者”,这是另一个版本的“廖厂长的故事”。
廖厂长当年的7000元资助使得这几个大学生得以成行考察,也在吴晓波心中留下“文明传承”的印迹。
“人类文明的承接,如同火炬的代代传递,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能力,或有机会握到那根火炬棒。于是,有人因此放弃了,有人退却了,有人甚至因妒忌而阻拦别人的行程,但也有那么一些人,他们主动地闪开身去,他们踞下身子,甘做后来者前行的基石。”吴晓波在文章中如此写到。
而今天,年及50的吴晓波更加明白“传承”的意义,终于“踞下身子,成为另一块基石”,“思想午餐”则像是吴晓波、马东、秦朔、黄执中等这些“基石”铺就的道路,带领新一代的年轻人走向思想的远方。
通过饭局来传承文化、传承思想的案例不胜枚举,前文所述的“巴菲特午餐”就是其中之一。
2007年以65万美元拍得该进餐机会的美国对冲基金经理Mohnish Pabrai称,席间巴菲特说“投资人需要有内在的价值标准,而不是跟风判断”让他印象深刻,有“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感。
而有“中国私募教父”之称的赵丹阳在2008年以211万美金的价格获得该进餐机会后评价称“这一经历不能用金钱来衡量,巴菲特的建议会惠及一生”。
巴菲特和赵丹阳
而在讲究饭局文化的中国,类似的传承更为广泛。甚至金庸武侠小说中也将饭局作为技艺传递的渠道——正是因为垂涎于黄蓉的厨艺,洪七公才伴随着一道道珍馐美味将降龙十八掌传于郭靖。
从这种角度看,饭局给了大家了解的机会,给了人们交流的场景和相互认知的现实空间,而这些恰恰是今天这个崇尚“宅文化、虚拟文化的互联网时代”里最为稀缺的元素。
更为重要的是,人们通过饭局中的交往和碰撞产生了思想的火花,就像当初廖厂长给吴晓波留下理想主义形象一样,更多的后来者在思想的交流碰撞中找到了心中的那一束光。
强关系和弱关系
上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马克•格拉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提出了“强关系、弱关系”理论。
还在哈佛大学读研究生的格拉诺维发现,那些紧密的朋友反倒没有那些泛泛之交的关系更能够发挥作用。
直白的说,好朋友们互相从事的工作、掌握的信息都是趋同的,因此彼此之间很难为对方带来更有价值的信息;而弱关系的特点是个人的社会网络异质性较强,也就是说陌生朋友来自各行各业,因此可以获得多方面的信息,而往往这种信息会让人们学到不同的知识,带来更大的价值。
格兰诺维特认为,关系的强弱决定了能够获得信息的性质以及个人达到其行动目的的可能性。在他看来,一个人要想成功,就需要多去拓展“弱关系”。
而这正是“巴菲特午餐”和“思想午餐”希望带给用户的价值——对于大部分用户来说,这些参与饭局的“富豪、文化名人”都是大家日常难以遇到的“弱关系”朋友,和这些来自不同职业不同文化背景,但知识渊博见识广阔又风趣幽默的人对坐聊天,将会带来更有价值的信息。
这种模式在商业交往中并不鲜见,每年乌镇大会上,网易创始人丁磊都会筹划一个“乌镇饭局”,宴请圈内知名的商业人物聚餐叙旧,除了几个长期“饭友”外,每一年丁磊都会邀请一些“新晋大咖”加入饭局。
显然,即便是商业巨头也极为重视“弱关系”的价值,毕竟没有人会和“新思想新知识”为敌。
从这个角度看,“思想午餐”更像是喜马拉雅和各位文化名人为大家打通“弱关系”而设定的一扇大门。
当然不能保证每一个走入这道大门的人都可以从此次餐叙中获取多么深刻的“人生感悟”,但可以肯定的是,固步自封对应的是狭隘和偏见,唯有不断的踏入新领域,交往新朋友才能开阔自己的眼界,让思想走的更远。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选择自己喜欢的思想大咖一起共进午餐。
--end--
更多文章:
联合办公“偷师”酒店,P2郑健灵要做办公业的“桔子水晶和亚朵”
版权所有:商业江湖
转载联系微信号:living_lu 邮箱:luhl2017@126.com
卢或者,一个有着2年海上生活经历的船员;4年市场经验的石油销售,8年媒体经验的商业记者和自媒体人。
同步更新,搜狐号、今日头条、UC、百家、企鹅号、大风号、网易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