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顶尖科学家们的“好奇”故事
近日召开的科学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一个词——“好奇心”,强调了“好奇心”在科技创新上起到的关键作用。
对科学家,尤其是顶尖科学家而言,探索世界奥秘的“好奇心”正是引领他们在漫长的科研路上不断前行的明灯和对抗失败的支撑。
也正是这样的“好奇心”让他们充分地享受科研工作带来的乐趣,即使年逾古稀,仍如孩童般眼神清澈、热情洋溢。
在紧锣密鼓地筹备10月即将召开的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WLF)过程中,我们有幸连线了今年参会的部分诺贝奖、沃尔夫奖、图灵奖等科学家,了解到他们的“好奇”故事。
01
因为好奇,所以探索
“当你知道更多,你就发现自己越无知。”
75岁的WLA会员、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天文物理学家和宇宙学家乔治·斯穆特三世(George Fitzgerald Smoot III),在和我们兴致勃勃地聊起最近的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和它的欧洲同行室女座干涉仪(Virgo)对引力波的最新探测发现时,如是说。
斯穆特因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形式和各项异性”获得诺贝尔奖,也因此有“宇宙胚胎学”之父的美誉。
在红极一时的美剧《生活大爆炸》中,斯穆特曾经倾情客串,编剧借青年物理学家“谢耳朵”之口表达了斯穆特的赞美:“斯穆特对于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和各向异性研究巩固了我们对宇宙起源的了解。”
斯穆特客串美剧《生活大爆炸》 剧照 | 来源网络
出身于富裕的大律师世家的斯穆特,没有因循“律政精英”之路,而是听从自己内心对宇宙的“好奇”走向科学。即使获得了物理界的最高成就,也依然“好奇"得无法自拔。
02
因为好奇,所以坚韧
81岁的阿达约纳特,依然记得5岁时候的自己,那个出生在以色列耶路撒冷、一个赤贫家庭的小女孩。
那时的她,就是出了名的"好奇宝宝"。有一次,这雄心勃勃的小家伙,在蜗居的出租房里,希望做一次勇敢的实验来衡量阳台的高度。于是她在一张桌子上叠放了另一张桌子,再在上面叠放一把椅子、再加一张凳子,可惜的是,它们加起来也没能到达天花板。
于是,她又爬上搭建的“云梯”将自己作为衡量物,而后“砰”地一声,摔出了阳台到一楼的后院,把胳膊摔断了。
肉体上的"惨痛教训"并没有把好奇心吓跑。这个勇敢的小女孩继续着自己探索世界的脚步。“这种‘好奇心’一直伴随着我,驱动着我做科学研究。”
约纳特教授和我们回忆了她决定进行核糖体研究的场景。核糖体相当于细胞中的蛋白质工厂,如果科学家可以对核糖体的结构有一个清楚的了解,那么他们就能前所未有地了解遗传密码是如何转化为蛋白质的。
可是,全世界的顶尖科研团队都卡在了第一步:如何让核糖体结晶。约纳特教授则另辟蹊径开发了一个独特的实验系统,并计划撷取生活在死海、温泉和原子堆等极端环境中的耐寒细菌的核糖体做实验。
当她雄心勃勃地阐述自己的研究计划时,许多杰出的科学家都以讽刺和怀疑的态度回应了她。“他们说我愚蠢,说我只会空想,说我一无是处。管我叫‘白日梦想家’。但是那又怎么样,我的确一直是个‘梦想家’。”
约纳特与用于结晶实验的工具。图|The Nobel Prize
坚韧的约纳特把质疑扔在脑后。在经历了多达25000多次尝试后,1980年,她终于成功地创造了第一个核糖体晶体。
2000年,由约纳特教授领导的魏茨曼科学研究所和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在人类历史上首次破解了细菌核糖体两个亚基的完整空间结构。她的发现对于开发先进的抗生素至关重要。
2009年,这个从贫民窟走出的小女孩,终于获得了科学领域的最高荣誉“诺贝尔化学奖”。而依然雄心勃勃的"好奇"的她,至今开辟了新的战场,也将在第三届论坛和我们分享”抗生素的耐药性研究”新课题。
03
因为好奇,所以热爱
当回答我们关于“工作之余的兴趣”问题时,1998年沃尔夫物理学奖得主迈克尔·贝里(Michael Berry) 爽朗大笑:“我并不认为我的工作和爱好之间需要有什么明显的划分。我所做的工作,就是我热爱的事情。”
贝里告诉我们,即使到现在,当他伏案书桌,阅读科学论文时,如果有哪个地方看不懂了,他就会发邮件(更早以前是写信)给论文的作者,询问他“这里是什么意思,可以给我解释一下吗”。
“好奇心”更是给了他善于发现的眼睛。“我平时很喜欢在周围散步,尤其现在新冠疫情有旅行限制,我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森林漫步或是海边,即使是在英国布里斯托生活了这么多年,我依然觉得有好多值得探索了解的地方,比如说街道、绿色植被区等等”。
04
因为好奇,所以不老
“我永远被宇宙所吸引”。
当WLA最年长的会员、88岁的1979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谢尔顿·李·格拉肖说起浪漫宇宙的种种,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他眼睛里闪烁的星光。
在7月份参加WLA与央视新闻共同举办的首次太空论坛时,一个晚上的时间,格拉肖教授就撰写了《璀璨宇宙罗曼史》(详情戳88岁诺奖得主、“谢耳朵”原型谢尔顿亲述),兴致勃勃地带观众与古巴比伦、苏美尔的天文学家神交 ,在历史的尺度中,去丈量人类对宇宙的无穷想象。
如今虽然已经不在一线工作,但格拉肖教授将许多精力,用于一份名为Inference的国际独立科学杂志的编辑和撰写工作, 并笔耕不辍。他介绍物理学的理论,他评论最新的发现,他与跨领域的人士交流,也依然保持着对最前沿科学的敏锐和快速反应。
在将要举行的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中,他将作为粒子物理的顶尖科学家权威,围绕基本粒子的发现和粒子物理最新进展和研究趋势等内容发表最新的洞见,并与其他顶尖科学家交流。
并不仅是格拉肖教授,跨越重洋连线交流的科学家们一说起科研、谈起未来畅想时的兴奋劲儿,总让我们忽视他们的真实年龄,仿佛电脑屏幕那段 是一个刚刚获得超级大礼物,与好朋友分享的孩童。
83岁的以色列著名生物化学家、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夫拉姆·赫什科告诉我们,他至今依然享受在实验室工作,科学研究就像做园艺,你播下一个种子,你看着他成长,而后收获。
赫什科说:“我在探寻科学奥秘的时候,享受到了非常非常多的乐趣和心潮澎湃的瞬间。而很多时候,一些足以改变世界的新发现也就孕育在了这种快乐中。”
即便是已经取得了最顶级的成就,这些世界顶尖科学家们也从未停止过对探索世界的好奇。
也正是这些好奇心的指引,终将带领人类走向更广阔、拥有无穷想象的未来。
头图来自
https://knowledge.wharton.upenn.edu/article/makes-us-curious/
延 伸 阅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