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

其他

科学引领变革 重塑世界韧性 | 2023年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在沪开幕

11月6日,第六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在上海临港新片区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永久会址开幕。本届顶科论坛由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WLA,中文简称“顶科协”)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共同主办,鹏瑞公益基金会联合主办。论坛主题为“科学引领变革
2023年11月6日
其他

杜祥琬院士演讲实录 | 对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及路径的思考

顶科论坛导读:前不久结束的2023上海国际碳中和博览会·科学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碳中和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高级科学顾问杜祥琬分享了一场题为《对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及路径的思考》的精彩演讲,引起广泛热议。顶科论坛整理了此次的演讲实录以飨读者。大家好,首先祝贺上海首届国际碳中和技术、产品和成果博览会·科学论坛成功召开。感谢主办方的邀请。我今天讲的题目是《对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及路径的思考》。大家知道我们国家向全球作出了双碳目标的承诺,这就宣告了中国绿色转型的决心和雄心,也标志着工业革命以来形成的发展模式开始落幕。而新的发展范式的兴起,将创造人类新的现代化模式,为中国和世界带来可持续的绿色繁荣。在二十大报告当中,总书记讲到,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做地实施碳达峰行动,并且还提出来要我们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下面我想首先汇报几点对这件事情的基本判断和认识。然后再讲战略和路径:01基本判断和认识第一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顺应绿色发展的时代潮流,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大家知道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共识,正在深刻影响全球的价值体系。正像总书记所说,“应对气候变化是我们自己要做,而不是别人要我们做。”以碳达峰、碳中和来驱动我国实现技术创新和发展转型,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必然要求,也是缩小和主要发达国家发展水平差距的历史机遇。同时,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这样做会为保护地球家园作出重要贡献,所以无论从国内还是国际的需要,我们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要保持战略定力。第二点,我们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是减排幅度大、转型任务重、时间窗口紧。拿2020年的数据来说,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是139亿吨CO₂当量,占全球大约27%,其中CO₂排放总量是116亿吨,其中能源活动排放的CO₂是101亿吨,占全球能源活动排放量的30%左右。所以我们国家已经进入一个高排放国家的行列,我们还会有一定的排放的增长,我们把刚才说的2020年的数据化成人均,就是中国的人均温室气体排放应大于10吨,这个数是全球人均水平的1.5倍。如果CO₂当量就是人均CO₂排放量大于7吨,这个是全球人均水平的1.7倍,这些数都超过了英法这样一些发达国家。我们国家现在面临的主要困难,一个是产业结构偏重,一个能源结构偏煤,一个综合效率偏低。而且我们从实现碳达峰到碳中和,只预留了大约30年的时间,明显地短于发达国家,他们一般是50年到70年。所以我们国家的社会发展和能源的转型,都要有更大的加速度,挑战更为艰巨。这个图就是各国能源强度和碳强度。最左边是中国,蓝色的是能源强度,红色的是碳强度。那么最左边是中国的,大家可以看得出来,中国的能源强度也好,碳强度也好,明显地高于旁边这个全球平均水平,那么比右边几个主要发达国家高得更多,所以我们要把能源强度和碳强度逐步降下来,这两个强度的逐步降低是进步。第三点基本认识,虽然有这些困难,但是通过加快技术进步和发展转型,可以实现高质量的碳达峰和如期的碳中和。在碳达峰这一段,我们要坚持行业和地区梯次有序地达峰的原则,鼓励已经达峰的地区排放不再增长,排放处于平台期和可再生能源丰富的地区,要尽早达峰。而像钢铁水泥这样一些行业已经产量趋于饱和的,应该率先达峰。在这个基础上继续采取降碳、脱碳、碳移除这样一些措施,推动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我们估计到2060年,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有望降到大约26亿吨CO₂当量,其中CO₂排放量可以控制在20亿吨左右。而到那个时候碳移除技术,包括森林碳汇也可以达到大约26亿吨,也就是可以实现碳中和。02实现双碳目标的八大战略下面给大家汇报实现双碳目标的八大战略。我们只讲一下八大战略的名称。第一个就是节约提效优先战略,第二是能源安全战略,第三是非化石能源替代战略,第四是再电气化战略,第五是资源循环利用战略,第六是固碳战略,第七是数字化战略,第八是国际合作战略。03实现双碳目标的路径(八大抓手)下面主要给大家汇报一下实现双碳目标的路径。我们有8个抓手可以说。第一个抓手就是产业结构的问题,以产业结构要优化升级为主要手段,来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碳排放脱钩。就是经济要继续发展,但碳排放可以跟它脱钩,要靠产业结构的优化。为此,我们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并且优化产业的空间布局,这个图给大家看一下:
2023年6月28日
其他

科学学习启迪人生思考!“未来科学家”培养计划举办夏季沙龙T-Workshop

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与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上海中心联合实施的“未来科学家”培养计划,于6月11日举行了夏季沙龙T-Workshop活动。“未来科学家”培养计划的学员们在辰山植物园科研中心完成一次科学探索与培训。本次沙龙邀请到——美国生态学家、2005年京都基础科学奖得主、普林斯顿大学生态与进化生物学教授西蒙·莱文(Simon
2023年6月14日
其他

“碳中和”是里程碑但不是终点,科学家描绘人类现代化新模式——2023上海国际碳中和博览会·科学论坛成功举办

2023上海国际碳中和技术、产品与成果博览会·科学论坛6月11日下午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行。围绕“科学引领绿色变革,携手走向碳中和”核心命题,近20位世界顶尖科学奖项得主、中国两院院士、资深专家学者和行业领先企业代表进行了深入交流。图片来源
2023年6月12日
其他

403秒刷新世界纪录,对中国“人造太阳”要心里有“数”

导读:2022年12月5日,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LLNL)首次实现核聚变的能量正增益,为惯性约束核聚变取得了里程碑式成就。详情回顾《核聚变首次“扭亏为盈”,人类能否掌握星际能量,突破文明维度?》近半年之后,中国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也在核聚变托卡马克路线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邀请上海电力大学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负责人黄凯博士对此进行了解读。阳光下一个肥皂泡闪耀着五彩浮光,微风托扶,它轻悠悠地飘荡,因脆弱而更显迷人。大家都希望它存在得久一些、再久一些。4月12日晚9时许,中国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的真空腔里,在1亿多度、1兆安电流下悬浮着的等离子体“也像是肥皂泡一样”,上海电力大学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负责人黄凯博士用形象的比喻帮助我们理解,“所有人都努力想让它运行的时间更长久一些。”中国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403秒!EAST一举刷新了2021年它自己创造的101秒世界纪录,将稳态高约束模式下等离子体运行的时间提升到了403秒。时长的增加是倍数级的,人类迎向“人造太阳”的方式“从爬行变成了奔跑”!黄凯博士对此深感振奋。许多科学家也认为,这对于“探索未来的聚变堆前沿物理问题,提升核聚变能源经济性、可行性,加快实现聚变发电具有重要意义”。但在磁约束可控核聚变领域,“脱离温度谈约束时间是没有意义的”,所以黄凯博士还格外看重另一个数据:温度。1.2亿度!这是此次创纪录等离子体运行时真空腔内的开尔文绝对温度,黄凯博士认为这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回顾2017年,EAST当时创下100秒世界纪录时温度“只有5000万度,等离子体处于中低约束模式”;到2021年,持续时间达到了101秒的新纪录,并且“等离子体已经处于上亿度的高约束模式下”。所以正是1.2亿度“高约束模式”,才使得403秒的时长尤显珍贵。1兆安电流!真正的“人造太阳”,需要满足上亿的温度、千秒级连续运行的时间,还需要1兆安的等离子体电流。“这三个数值越高越好,它们的乘积必须高于一个阈值,才能出现成功的核聚变反应。”黄凯博士坦陈,“每个数值的提升都很难,需要长久的积累和无数次实验!”在创造新的世界纪录之前,EAST已进行了十二万多次实验122254炮!2006年运行至今,EAST在创下全新纪录之前经历了122254次“shot”。而参与的科学家们喜欢把“shot”叫做“开炮”。122254炮,每一炮背后都有大量的协调和准备。“EAST是个环形圆柱体的庞然大物,它身上不同部位有许多管线、窗口、装置,都对应着各种各样的不同专业。”黄凯教授介绍,这个庞大团队所聚集的数百名科研人员,“每一位在自己领域内都是顶尖的”。黄凯博士在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科普活动中讲解EAST从零点几秒到403秒大约二三十年前的教科书上,清楚地写着:等离子体运行时间只能持续零点几秒。对于核聚变领域的科研人员来说,“你的面前有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那感觉很绝望”,黄凯博士到现在都记得那种感受。现在,零点几秒变成了403秒,“鸿沟变成了溪流”。隔岸相望,“人造太阳”已经不那么遥不可及。据悉,EAST装置上有核心技术200多项、专利2000余项,汇聚“超高温”、“超低温”“超高真空”、“超强磁场”、“超大电流”等尖端技术于一炉,上百万个零部件协同工作。“从理论、设备到经验,各方面都在进展。”黄凯博士感慨,“火候到了!”EAST、CRAFT、CFETR403秒新纪录显示了中国在可控核聚变托卡马克方向的领先地位,但EAST只是远征的起点。黄凯博士介绍,“人造太阳”有氘氘聚变、氘氚聚变和氢聚变等多种聚变方式。EAST所采用的“氘氘聚变”是科学家研究基础等离子体物理的通用反应,而在前方聚变工程化的必经之路上还需要进一步过渡到“氘氚聚变”——它最具有聚变能商用化可行性,但难度也更高。氘氘聚变中所产生的部分微量中子,在1兆安电流下已经像是不安分的子弹。到了在氘氚聚变条件下,将生成能量为14兆电子伏特的超高能中子,这些数量更多、能量更高的中子,会变得更为狂暴、难以驯服。整个装置的结构、材料,实验的各个环节,都将受到更大的考验。实验中的真空腔内部一步步接近“人造太阳”的路径,需要理性清晰的设计。转向高校教育之前,黄凯博士在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担任副研究员,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参与了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的工作。所谓CRAFT,可以被理解为将核聚变的整个系统分拆成许多的子系统,科学家们组成了不同的项目组,各自在专有测试平台上开展研究工作。黄凯博士担任的是“偏滤器部件工程测试平台”课题组的副组长,他负责研究测试的“偏滤器”部件是位于环形真空腔底部的一个沟槽。“核聚变会有20%的能量沉积在真空腔内,我们要通过磁场把核聚变反应生成的氦以及燃料中混入的杂质滤出并吸收掉”。“当我们把所有的设备部件、实验步骤都研究透彻,就具备了进入下一阶段的能力。”黄凯博士所说的下一个阶段,指的是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目前CFRTR已经完成了工程设计,极有可能成为全球首个可控核聚变示范堆。被视作全球科技合作典范的ITER依然在艰难的推进中而原本有望成为全球首个示范堆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ITER),因为疫情、工程契合度等种种原因,完工时间一再拖延——现在还叠加了地区冲突的影响。“最新消息是最早也要到2025年。”一位刚刚参加ITER会议的同行这么告诉黄凯博士,“但这也许是个乐观的估计。”黄凯博士曾经说过,ITER项目是“不是一个国家能完成的,甚至可能不是一代人能完成的”,尤其在科技壁垒重新浮现的当下,我们必须对ITER保有希望,必须对国际科学合作保有希望。惟其如此,我们才能造出“全人类共同的太阳”。学术支持:羽
2023年4月15日
其他

杨培东X李永乐:纳米飞刃、太空电梯,现实中能实现吗?

科幻小说、科幻电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想象和构建出来的未来世界,同时又让我们返回来重新审视我们的现实世界。科幻有一种独特的能力,可以通过激发新的想法和观点,引发创新,并扩大我们的集体想象力,从而改变世界。科幻小说、电影里所呈现的场景,在现实生活中有可能出现吗?新一期的《科学家请回答2022》节目,邀请到2015年麦克阿瑟天才奖得主杨培东和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教师李永乐,从《三体》的纳米飞刃聊到《流浪地球》的太空电梯,从《复仇者联盟》的钢铁侠黑科技聊到美剧《火星》的纳米导线,从碳排放、碳中和聊到液态阳光……深度解析科幻与科技的关系。杨培东教授是国际顶尖纳米材料学家,因其“通过半导体纳米线和纳米线光子学的变革性进展,为应对全球清洁可再生能源的挑战开辟了新的视野”而获得2015年美国麦克阿瑟天才奖。李永乐老师是北京人大附中知名教师,精通物理与数学;也是科普视频创作人,凭借伶俐的口才与浅显易学的科学语言,全网收获2000万+粉丝。《科学家请回答2022》系列节目迎来收官之际。收官之作本周上线,请大家关注“今日头条”,在首页搜索“科学家请回答2022”,即可收看精彩对话。编
2023年3月22日
其他

每天放飞近1000个,为什么气象气球对全世界很重要?

每天,从世界各地近900个探空气象站地点、有近1000个气象气球被放飞。它们扶摇直上,进入大气层的不同高度,收集弥足珍贵的第一手观测资料。人们很少亲眼看见气象气球,大多时候几乎不会意识到它的存在。但近期加拿大和美国在其境内击落了几个飞行物、其中包括一个气球。这个热点新闻迅速将气象气球带入了大众视野。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2月17日强调说,气象气球传回的数以百万计的数据在庞大而复杂的全球观测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个全球性系统是过去60年来最雄心勃勃和最成功的国际合作实例之一。
2023年2月20日
其他

9位华人获得过沃尔夫奖,包括袁隆平

在世界科学舞台上,我们当然会格外关注华人科学家的身影。迄今为止,获得过沃尔夫奖的华人科学家共9位,他们的成就也覆盖了沃尔夫奖所设的医学、农业、数学、化学和物理等领域。物理方面,核物理学家吴健雄在世界科学界被誉为“中国的居里夫人”,1978年沃尔夫奖首设物理奖就颁给了她,足见她的科学成就。农业方面,“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研究对世界粮食安全有着重大意义,在这位科学巨人的引领下全球水稻产量普遍提高了20%,而中国水稻产量提高了50%;杨祥发教授在乙烯方面的研究延缓了农产品的老化过程,今天的人们在享用长期保鲜的水果时都应该感谢他。医学方面,华人科学家唯一的沃尔夫医学奖来自钱永健,他是大名鼎鼎的临安钱氏后裔、钱学森先生的堂侄。数学方面,陈省身很早就预言丘成桐将会“改变数学的面貌”。这对大师级别的师徒,先后都摘下了沃尔夫数学奖。化学方面,邓青云教授创造了有机材料中最活跃的两个领域,即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和有机光伏(OPV);翁启惠教授是全世界首位成功以酵素技术大量合成复杂多醣物(多醣及醣胜肽)的科学家;何川教授在实验室里发现了第一个RNA去甲基化酶的,他完成了阐明RNA修饰的化学和功能后果的开创性工作。历年获得沃尔夫奖的华人科学家吴健雄1978年沃尔夫物理奖“表彰她对弱相互作用执着而成功的探索,帮助建立了这种新自然力的精确形式和不守恒宇称。”陈省身1983年沃尔夫数学奖“表彰他对全球微分几何的杰出贡献,对数学产生深刻而全面的影响。”杨祥发1991年沃尔夫农业奖“表彰他为理解植物激素乙烯的生物合成机理、作用方式和应用做出了杰出贡献。”袁隆平2004年沃尔夫农业奖“表彰他研发杂交水稻以及发现水稻杂种优势遗传基因,为增加粮食供应发挥的贡献。”丘成桐2010年沃尔夫数学奖“表彰他在几何分析方面的工作,对几何和物理学各个领域产生深远而激动人心的影响。”邓青云2011年沃尔夫化学奖“表彰他探索有机固体的性质及其能量分布、结构和动力学,创新生产有机材料的方法。”翁启惠2014年沃尔夫化学奖“表彰他对复杂的多糖体和糖蛋白的合成有非常多原创性的贡献。”何川2023年沃尔夫化学奖“表彰他在可逆RNA甲基化和其在基因表达调控作用的发现。”部分内容编译自“沃尔夫基金会”官网翻
2023年2月8日
其他

拥有199年历史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奖揭晓,WLA两位成员再添殊荣

久负盛名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奖前不久公布了2023年度9位获奖者,以表彰他们在科学和商业等多个领域的杰出贡献。值得关注的是9位获奖者中,也包括了2位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WLA)成员。2005年沃尔夫化学奖得主理查德·扎尔(Richard.N.
2023年2月7日
其他

开工大吉,科学搬砖,顶科们又送来一波祝福!

新春开工,元气满满。WLA的世界顶尖科学家们又送来了一波祝福。逐渐摆脱疫情影响之后,国际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开始恢复正常。世界各地的顶科们已全面开工!将于今年11月举行的第六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他们无比期待!迈克尔·I·乔丹Michael
2023年1月28日
其他

科学向新 共塑未来—— WLA智库发布2022全球重大科技成果与科学事件大盘点

全球经济正逐步复苏,但随2022年冲突加剧,前景趋于暗淡,风险与不确定性上升。疫情持续,各国正加紧防范可能出现的变异毒株,设计开发新的疫苗。能源、粮食与气候问题凸显,减排与绿色转型需求更为迫切。回顾充满危机的2022,基础科学的重要性与不可替代性深刻体现。联合国宣布2022年为基础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国际年,更是为全球脱困注入科学“强心剂”。而随全球疫情管控的逐步放开,科学界亦携手探索向新解决方案,用睿智、拼搏、担当的科学精神指引我们面对挑战与危机,共塑人类福祉与光明未来。Top
2023年1月18日
其他

开启创新的冒险之旅,“未来科学家”吹响集结号

1月15日,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与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上海中心联合实施的“未来科学家”培养计划以一场高规格的线上迎新沙龙,为100位学员开启了为期近一年的创新之旅。极具亲和力的1994年菲尔兹奖得主埃菲·杰曼诺夫教授,以自己的学习生涯为例,给学员们带来了具有指导意义的演讲。来自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量子科学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青年科学家们,也分别发表了有关科学、创新的主题演讲,并送上了导师寄语。迎新沙龙还有一个重要环节是分组讨论。学员们踊跃发问,导师们言无不尽。话题从宏观的科学趋势到具体的实验步骤,从中学生学业与科创的平衡到科学研究的甘苦……整个讨论过程中,学员们呈现出了活跃的交流愿望和远超同龄人的思考深度,让导师们对接下来的培养计划充满了期待。此次迎新沙龙既是“未来科学家”培养计划给新学员们吹响的集结号,也是导师和学员们对未来一年科学冒险之旅的携手预演。能让你走下去的不是功利,而是兴趣“对你们现在来说,科学探索不是写论文去发表”,杰曼诺夫教授对这群十五、六岁的少年学员们说。他回忆起自己年纪相仿时,老师曾经交给他一道数学题,并没有告诉他这是数学领域的顶尖难题。少年杰曼诺夫单枪匹马发起了反复的冲击,“真的很难,我很努力,但最终还是失败了”,事实上那道题至今还没人解出来。但这段经历让杰曼诺夫教授至今深感骄傲,少年不知天高地厚,只因对数学爱得深沉。1994年菲尔兹奖得主埃菲·杰曼诺夫教授
2023年1月17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大西洋鲱鱼什么梗?“马踏飞燕”顺拐了两千年?《科学家请回答2022》涨姿势了

长期雄踞全球最臭食物榜首的鲱鱼罐头,全世界的人都避之唯恐不及。此物号称比纳豆臭300倍,而瑞典人已经默默地吃了300年。瑞典人永远无法抗拒大西洋鲱鱼的召唤,包括瑞典科学家、2014年沃尔夫农业奖得主雷夫·安德森。在新一期的《科学家请回答2022》中,安德森教授和中国科普大V芳斯塔芙谈起自己的人生选择。在研究农业30年后,他毅然决然重拾大学本科的梦想,一头扎进了大西洋鲱鱼的怀抱,用最新的基因测序技术研究这个不断适应环境的自然种群。虽说全世界有大约一万亿条大西洋鲱鱼,他还是很担心种群存续问题——瑞典人和他们的北欧邻居们,捕捞实在太狠了。安德森教授和芳斯塔芙还聊起了不少涨知识的话题。作为深入研究过一万年来家畜基因变化的科学家,安德森教授对“马踏飞燕”这件中国文物居然也有独到见解。仔细看,飘逸潇洒、腾空踏燕的这匹马,其实同时移动了同一侧的前后腿,这种叫做“对侧步”的步态,俗称“顺拐”。而这匹马“顺拐”了近两千年的原因,是它的转录因子中出现了一个特定的突变。听安德森教授讲完这个冷知识再去看“马踏飞燕”,心里总觉得怪怪的。《科学家请回答2022》系列节目已接近尾声,大家且看且珍惜。新一期节目本周上线,请大家关注“今日头条”,在首页搜索“科学家请回答2022”,即可收看精彩对话。编
2023年1月12日
其他

正式出炉!“未来科学家”培养计划学员名单产生

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与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上海中心联合实施的“未来科学家”培养计划,于12月31日成功举行了复评答辩。来自顶尖科学家协会上海中心的青年科学家,上海多所高校、科研院所的导师们和151名复评学生相聚线上,就学员们发现的科学问题、所提交的课题等进行了探讨和交流,遴选出100名“未来科学家”培养计划学员,未来的一段时间将组织这些学员参加各类培养活动。现将“未来科学家”培养计划学员名单公示如下,公示时间为2023年1月7日至2023年1月13日。如对公示结果有疑义的,请及时联系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杨阳老师,联系电话:64374450,联系邮箱:13816454736@163.com。编
2023年1月7日
其他

平行宇宙真的存在吗?| 谢尔顿&王贻芳对话实录(下)

1月5日,顶科论坛&抖音合作节目《硬核知识局》第二期——《平行宇宙真的存在吗?》在“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抖音官方账号上线。90岁的诺奖得主谢尔顿·李·格拉肖(Sheldon
2023年1月6日
其他

我们只知道了宇宙中5%或4%的能量 | 谢尔顿&王贻芳对话实录(上)

1月5日,顶科论坛&抖音合作节目《硬核知识局》第二期——《平行宇宙真的存在吗?》在“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抖音官方账号上线。90岁的诺奖得主谢尔顿·李·格拉肖(Sheldon
2023年1月6日
其他

盘点2022|面向未来,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如信心之锚,更提供解决之道

Forum首次设置的世界顶尖科学家国际联合实验室学术海报论坛由世界顶尖科学家国际联合实验室(WLA
2022年12月26日
其他

宇宙膨胀已奔向无尽虚空,所幸人类还有科学和诗

无论何其璀璨,头顶的星空都在加速远离我们。宇宙加速膨胀,每分每秒步履不停。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和头条科学联合制作的《科学家请回答2022》第二期节目最新上线。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亚当·里斯和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袁岚峰畅聊人类历史上空间尺度最大的话题:宇宙加速膨胀。“宇宙的非凡之处在于,它根本不在乎我们”,里斯教授这句话颇有些黑色幽默。同样的意思,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人也早已表达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膨胀的宇宙和远眺的蚂蚁“人类就像蚁丘上的蚂蚁。”里斯教授这么形容宇宙尺度下的人类,但丝毫没有悲观意味。因为有些蚂蚁会眺望远山,甚至编织出有关远山的引人入胜的故事——即便它们永远也抵达不了那么遥远的地方。里斯教授本人就是这样一只“蚂蚁”,有两件武器能帮他看得更远——智慧和天文望远镜。“宇宙实在太大了,当我们从地球向外看,其实是沿着时间往回看”。长达数年的时间里,里斯教授的研究工作就是“拿宇宙最初的轨迹和今天的轨迹相比”。通过观测一些“标准灯塔”一般的超新星的亮度、颜色的变化,就能确定它们和地球之间的距离变化,由此测算出它们远离地球的速度,也就是宇宙的“膨胀率”。里斯教授的研究结果表明,宇宙就像是一枚发射升空、拥有足够逃逸速度的火箭,它迫不及待要摆脱自身万有引力的极力挽留,加速逃离自己。宇宙诞生至今138亿年,今后它还将存在千亿年之久。它会一直加速膨胀下去,任银河渐宽、星系渐远、星光暗淡,加速膨胀才是它的常态。往回推算,大约在40-50亿年前的某一天、某一刻,宇宙跨越了从减速膨胀到加速膨胀的奇点。在那个无比重大、又平淡无奇的瞬间之后,宇宙奔向无尽的虚空、不再回头。万一爱因斯坦也出错了呢?“宇宙加速膨胀”这个惊人的结论产生于1998年1月,当时的里斯教授只是一个29岁的青年科学家。科学研究很难,计算容易出错、观测容易出错、电脑编程也容易出错,所以里斯教授的第一反应是“我哪里出错了”?第二反应、第三反应,依然是“我哪里出错了”?周围的同事、科学界的同行也告诉他,“你出错了”。在科学研究中,发现并承认“出错”才是大多情况下的正确反应。其实早在1995年,就已经有科学家注意到了宇宙膨胀现象并发表了论文,可惜他们没有继续深入。或许他们也面对了太多“出错”的质疑,或许他们不确定是否值得继续投入时间和精力。毕竟,有很多科学家在科研生涯中获得了“启示”,最终穷经皓首、无功而返。对此,里斯教授的心得是“如果你要宣布一个非常惊人的发现,那你的科学论证可得更扎实”。2011年,41岁的里斯教授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在颁奖典礼上宣布接下来要研究“哈勃常数”,他开玩笑说“这个研究虽不能再拿一个诺奖,但也够忙一阵的了”。现在十年过去了,“哈勃常数”正陷入一场“危机”。用不同方法进行科学测量,产生的数据却互不相符。测量本身并没有问题,这背后也许存在着某些未知的因素。“我们可能并不了解我们的宇宙模型。”现在的情景或许会让里斯教授联想到1998年1月,很多不合理的数据共同指向了一个惊人的发现,“万一爱因斯坦错了,我们可没有更好的引力理论了。”“复活”的爱因斯坦和“修正”的牛顿“宇宙是一个关了灯的房间,你看不见,但感觉到那里有很多大家伙。”里斯教授是黑暗房间里的导游,他知道那里有5%的物质,有27%的暗物质,还有68%的暗能量。物质被暗物质聚集在一起,但当它们距离足够遥远时,暗能量将驱使它们分离,并让“房间”加速膨胀。这个阐释离不开爱因斯坦创造于1917年的“宇宙常数”,虽然爱因斯坦本人后来抛弃了这个常数,并宣称它是自己“一生中最大的错误”。然而正如袁岚峰形容的那样,里斯教授“复活”了爱因斯坦的“宇宙常数”,并让它在自己的理论中完美登场。里斯教授解释道,“爱因斯坦所犯的唯一错误,是相信了他那个时代的天文学家,认为宇宙是不变的,引力和暗能量是平衡的。”然而在这场宇宙加速膨胀的科研盛宴中,还有很多科学理论参与了竞逐。MOND学派的科学家们明确宣称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是错误的,他们认为修正后的牛顿理论更为合理;“弦论”则希望把极小尺度的量子力学和极大尺度的爱因斯坦理论兼容起来。里斯觉得MOND只是在连接已有的数据点,“不够优美”也无法用于预测;“弦论”的数学概念固然漂亮迷人,但让他疑惑“这些真的会发生在宇宙中吗”?尽管并不认可其他流派的科研成果,里斯也十分尊重他们的科研方向。每个科学家都明白,保持科学研究的多样性很重要,不能所有人都涌向一个方向。但愿科学别毁了诗歌“有人说世界将毁灭于火,有人说世界将毁灭于冰”,2011年诺奖颁奖典礼上,诺贝尔奖委员会的伯杰·约翰逊教授为里斯教授诵读了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这首《火与冰》。由里斯教授的研究成果推理,世界大概率毁灭于冰。《科学家请回答2022》对话当中,袁岚峰把弗罗斯特创作的另一首诗也送给了里斯教授:“森林又暗又深真可羡,但我已经有约在先,还要赶多少路才安眠”。宇宙宿命已定,人类的宿命也已注定。但科学家并不虚无,他们“一路回答问题,一路又发现更多的问题”,如同400年前创造引力理论的牛顿,如同1917年苦思宇宙常数的爱因斯坦,如同人类历史上所有的科学家。唯一的问题是,科学总是希望清晰地回答问题,而诗歌才能让我们享受不确定性。所以,里斯教授开玩笑说“但愿科学别毁了诗歌”。即便我们只是生活在“地球这个宇宙中的暗淡蓝点”上,因为拥有永恒感和诗意,人类才能思考壮阔的命题。编
2022年12月20日
其他

核聚变首次“扭亏为盈”,人类能否掌握星际能量,突破文明维度?

上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从未在实验室核聚变中实现过正增益。核聚变的无穷能量就藏在爱因斯坦的质能转换方程里,E=MC²,但怎样才能把它们释放出来?12月5日,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LLNL)用3个足球场那么大的世界最大激光器NIF(国家点火设施),发射192束激光轰击了胡椒粒大小的氘氚燃料球。最终用2.05兆焦耳(MJ)的能量,换回了3.15兆焦耳的核聚变能量输出,能量增益达到1.5。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所以,美国能源部长珍妮弗·格兰霍姆在美国时间周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这是个“里程碑式的成就”。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主任金·布迪尔表态则有些含混,这一成果的商用转化“可能还要几十年,但不是60年或50年,这种话是我们以前经常说的。”不管怎么说,在这个世界多地因为能源短缺而格外难捱的冬天,高悬于人类未来的这轮“人造太阳”,已经提前带来了一丝暖意。核聚变“扭亏为盈”有多难?这场突破性实验很快就变成了手机里铺天盖地的新闻,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副教授、副研究员张有鹏第一反应是“莫非又是标题党”?!作为一位核裂变领域的专家,张有鹏开玩笑说是裂变已是“夕阳产业”,而“朝阳产业”核聚变却整天“放卫星”。点开新闻一看,LLNL是很有名的实验室,NIF也是很有名的设施,新闻居然是真的。目前为止唯一一次“在不使用氢弹的情况下实现核聚变的正增益”实现了!张有鹏在第五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碳大会”中担任主持人耗资35亿美元的NIF设施,其实已经运行多年。“吃了很多草,但挤出来的奶不多”,上海电力大学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负责人黄凯博士调侃道。他参与过我国核聚变大型科学装置CRAFT的设计建造,清楚地知道核聚变能量增益数值Q突破1意味着什么。人类的核聚变事业做了好几十年的赔本买卖,“终于实现了扭亏为盈”。但LLNL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黄凯记得Nature几年前发表过他们一篇论文,讲述了在实验过程中激光产生X射线对燃料球进行加热时,就已经实现过能量增益的突破。所以外界看来极具跨越性的这个成果,对LLNL实验室的科学家们而言可能是小步前进的结果。黄凯参加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科普活动黄凯举了一个例子,LLNL此次核聚变的首席科学家奥马尔发现,囿于加工精度的不足,燃料球表壳上存在瑕疵。奥马尔因此改进了实验步骤,让氘氚核的内爆更加均匀。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理论是对的,运气也不错,各方面的条件都处于很棒的状态下”,所以张有鹏认为这次实验的成功是“一个完美的产物”。然而对于在微观世界里上下求索的科学家们来说,要想复制LLNL的成功,未来实现商业转化,要克服的难点依然很多——等离子体如何保持稳定?数以百计束的激光怎么保证对焦?那么小的空间里正增益的能量怎么传导出去?甚至就像黄凯所举的例子,氘氚核的加工工艺一旦产生误差,对结果的影响也很大。要商用?还得靠磁约束过去几十年中,全球在可控核聚变研究领域已形成了两大分支。张有鹏介绍说,一种是像美国LLNL这样的激光约束聚变,另一种是磁约束聚变,主要方向叫做“托卡马克装置”。在全世界范围内,托卡马克其实更加主流。张有鹏认为,托卡马克更具备未来大规模转化的可能。因为它的设计初衷就是为了商业用途,从真空腔的体量到点火后可持续运转的可能,以及能量输出的传导装置,万事俱备,就等着一个Q大于1的时刻的到来。托卡马克装置是目前核聚变的主流黄凯也认为,LLNL的燃料球太小,每次反应结束都需要更换。而且NIF设施理论上每天只能完成一次实验,而商用的数据要求是每秒钟几十次聚变。黄凯和张有鹏这样的专业人士心知肚明,LLNL本质上是美国的核武器研究机构,核聚变商业转化并非它的设计初衷。但无论是激光还是磁约束,其实都面临一个同样的瓶颈——材料。核聚变中产生的等离子体是高温度、高密度的,黄凯说哪怕某些金属的熔点再高也就几千度,“世界上不存在任何天然的物质能够‘hold’得住它”。即便等离子体是悬浮的,和环空器或者真空腔内壁并不接触,然而在核聚变点火后等离子体表面还是会溅射到材料上。“材料是目前核聚变木桶上最短的一块木板”,黄凯说。“核聚”需要“人聚”“今天回过头去看,美国当初的曼哈顿工程、登月计划,都是早期聚集数十万人攻关、投资巨大的超级项目。”张有鹏想说明,任何科技跨出第一步都是最难的。然而一旦跨出,就会带来丰厚的奖赏。LLNL此次实验成功的意义不仅是科学的验证,也不仅是工程的奇迹,也是给每一位核聚变科研人员的激励和奖赏,更是对整个领域的一次强劲刺激。“人造太阳”唤起的公众热情,还会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投身核能领域。但其实此前,中国大学里核能相关专业的热度就已上升。黄凯早已欣喜地发现,他今年招收的本科新生人数是去年的两倍,而近一两年来各大高校的核能毕业生供不应求。中国目前的核电量在发电总量中占比只有5%,这个数字在美国是16%,法国则达到了75%。也就是说,未来这个产业可能会出现很多倍的扩张。作为向民间开放的领域,核聚变领域同样也汇聚了很多“思路开阔、十分有活力”的民营企业。张有鹏认为,一旦更多资本、人才、社会资源都进入这个领域,材料、工艺等每个实验环节都累积起技术进步,“在通往理想国的道路上,我们一路采撷。目的地不是唯一的目的,旅程本身也硕果累累。”建造人类的“能源巴别塔”就在此刻,法国南部一处巨大的建筑工地上,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合作项目ITER(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正在建设。建筑厂房已结构封顶,各种巨无霸装置正在吊装。这个数十亿美元投资,由中国、美国、俄罗斯、欧盟、印度、日本、韩国共同参与、涉及全球近一半人口的磁约束核聚变项目,即便疫情、战争也没有被中断。它是人类的“能源巴别塔”。ITER(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项目正在建设中黄凯介绍说,ITER是一个巨型的实验堆,因此投入运行的时间一再延后。按照核能的标准流程,在得到ITER的很多关键数据之后,还要建设规模更大的DEMO堆。“这个全人类共同的太阳,不是一个国家能完成的,甚至可能不是一代人能完成的”。“世界各国的核裂变事业都是在绝密中起步的。而核聚变事业一诞生就在阳光下,它是在国际合作中起步的。”张有鹏也因此对核聚变的未来格外乐观。作为一位核裂变小型化的专家,他调侃自己研究的熔盐堆、液态金属堆是“夕阳产业”,认为“核裂变能量依然是人类尺度的能量”,而“核聚变是星际级别的能量,将把人类文明升高一个维度”。如果核聚变有机会成为一个人类自我实现的预言,“到了理想国一般的核聚变时代,人类将彻底解决能源问题,也就永远地解决了战争、污染、疾病、贫困等所有的人类社会病。”张有鹏的这番畅想,大概是很多人的内心愿景。学术支持:羽
2022年12月14日
其他

脑机接口取代人类思维?为时过早 |《硬核知识局》聊了啥?

你为什么方向感差?emo时大脑里发生了些啥?“保温杯里泡枸杞”真有科学道理?阿尔茨海默病未来或可预防?脑机接口真的能取代人类思维吗?昨天(12月8日)播出的《“定位”大脑,探寻路痴与emo背后的原因》为以上问题带来了科学解答。本节目是顶科论坛携手抖音共同策划的顶尖科学家对话节目的首期节目。节目中,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爱德华·莫索尔,中国科学院院士、广州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院长苏国辉,宣武医院儿童神经外科中心主任曾高,围绕世界脑科学的前沿探索和大众关心的临床应用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你为什么方向感差?还真跟脑子有关爱德华·莫索尔的研究,专注于大脑的空间位置和空间记忆。因“发现了构成大脑定位系统的细胞”,约翰·奥基夫和爱德华·莫索尔以及梅-布莱特·莫索尔共同获得了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世纪70
2022年12月9日
其他

澎湃 | 科学家共议何为好的科普:当摇滚遇到天体物理

11月7日下午,第五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最后一场活动——世界顶尖科学家科学圆桌π:科技共筑人类生命健康共同体举行。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兰迪·谢克曼主持会议。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梅-布莱特·莫索尔(May-Britt
2022年11月23日
其他

文汇报 | 科学圆桌π:AI仿佛能和任何东西结合,就像人类智慧的“集合器”

π是无尽的圆周率,当现实空间的圆桌遇到π,代表对人类对科学的无尽探索。在11月7日举行的“数智未来新突破”世界顶尖科学家科学圆桌π上,不同国籍、不同研究领域的科学家在这个时空里链接成了一个圆。“圆桌”上,他们的灵感时不时被另一位科学家的发言“点亮”;“圆桌”外,他们早已是相互认识的“同路人”。一场热烈的讨论背后,是一个方兴未艾的数字时代徐徐启幕的信号。AI仿佛能和任何东西结合在一起“AI仿佛可以和任何东西结合在一起。”2004年美国总统科学、数学和工程指导卓越奖得主兰诺·布鲁姆的感受正在变成现实。在她看来,人工智能好像是一个智慧的“集合器”,除了把视觉、语言、图像等加入人工智能,神经网络、认知科学、脑科学也在逐渐与人工智能相融合。这些学科交叉,能互相给予启发。首届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得主、美国计算机科学与统计学专家迈克尔•I•乔丹认为,未来20年,人工智能(AI)的进化和发展可能会进一步聚焦在与人的结合上。在医药领域,通过对数据的智能分析,AI将辅助医生进行诊断决策和治疗,而这一尝试已经在癌症治疗方面有所进展。在商业领域,AI能够帮助消费者更便捷地找到商品和服务,也能使商家更精准地瞄准需求和消费者。据此,AI能够产生长尾效应,更平等地满足每个人的个性化需求。清华大学软件学院长聘副教授、机器学习研究组负责人龙明盛正在研究如何让AI更准确地预测天气,目前他仍在为如何获得一个精准的AI模型而苦恼。“现在的AI是不可解读的,我尝试把人类的知识引入AI,比如逻辑学,我的目标是让AI获得更大的应用场景。”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吴飞说。短短两个小时的讨论,提到的AI应用不下数十个。正如1986年图灵奖得主约翰·霍普克罗夫特所说:“现在,一个欣欣向荣的信息时代启幕了。”多学科背景是AI研究的“引线”“噢,这是个好想法。”在听到乔丹说到一群人的活动也可以当做一个智能体来研究时,布鲁姆立刻回应了他。在她看来,科学最理想的状态就是一群不同背景的人围绕着一个主题展开研究,并乐在其中。科学队伍永远欢迎年轻人,但科学不仅是年轻人的运动。年近80的布鲁姆已退休多年,五年前,她开始涉足一个从未进入过的全新领域,“如果有人来叫我去打高尔夫,我根本没功夫去,我每天都有做不完的课题。”她说。敖平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做过拓扑学和量子科学研究,20多年前他把目光投向了量化生物学。他说:“乔丹教授点燃了我,我想将进化生物学的相关变量放到一个简单优美的公式集中,然后我就去做了。”迈克尔•I•乔丹
2022年11月22日
其他

一图收藏科学圆桌π:当世界杯也AI化,人类将走向怎样的数智未来?

世界顶尖科学家圆桌π举行,科学家们说人工智能和生命科技都离不开国际合作红杉中国独家捐赠的科学大奖来了!沈南鹏:希望科学家都找到“尤里卡”时刻科学向新
2022年11月22日
其他

一图收藏亚太论坛:科技发展促进亚太繁荣

世界顶尖科学家圆桌π举行,科学家们说人工智能和生命科技都离不开国际合作红杉中国独家捐赠的科学大奖来了!沈南鹏:希望科学家都找到“尤里卡”时刻科学向新
2022年11月21日
其他

赞誉还在涌来,而盛宴过后他已回归朴素

Reber则无一赘言,她送上了一排香槟酒。和普通公众相比较,科学同行们对迪尔克的成就显然有更深的理解。正如WLA副主席、WLA生物医学奖委员会主席兰迪·谢克曼(Randy
2022年11月21日
其他

回放 | 诺奖得主詹姆斯·罗斯曼:要形成科研传承和学术谱系,需要很多代科学家的接力

第五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已经顺利落幕。在整个论坛21场学术会议和活动中,顶尖科学家们深度思考、开放对话,创造了耀眼的思想火花和宝贵的科学财富。对很多观众来说,论坛诞生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智慧语录”;而对科研工作者等专业观众而言,论坛还是不可多得的“顶科科研干货大全”。接下来一段时间,我们将分享部分场次的直播回放,欢迎大家温故知新、下载收藏,祝愿每一位科学研究者迎来自己的“尤里卡时刻”。第五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回放开幕式主旨会议演讲者:詹姆斯·罗斯曼(James
2022年11月20日
其他

回放 | 诺奖得主安德烈·盖姆:以好奇心为驱动的研究极其重要

第五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已经顺利落幕。在整个论坛21场学术会议和活动中,顶尖科学家们深度思考、开放对话,创造了耀眼的思想火花和宝贵的科学财富。对很多观众来说,论坛诞生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智慧语录”;而对科研工作者等专业观众而言,论坛还是不可多得的“顶科科研干货大全”。接下来一段时间,我们将分享部分场次的直播回放,欢迎大家温故知新、下载收藏,祝愿每一位科学研究者迎来自己的“尤里卡时刻”。第五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回放开幕式主旨会议演讲者:安德烈·盖姆(Andre
2022年11月19日
其他

人民日报·大江东 | 顶尖科学家:唯有开放合作,才能直抵“尤里卡时刻”

传说阿基米德洗澡时突然想到测量皇冠体积的方法,大叫一声“尤里卡(Eureka)”,古希腊语的意思是,“好啊!有办法啦!”。从此,人们把灵光乍现获得重大发现的一刹那称为“尤里卡时刻”。自2018年起,每年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都是一场“烧脑”的科学盛会,探讨学术前沿,磋商公共议题,全球“最强大脑”相聚,奇思妙想迭出,思想火花相撞。今年,首届顶科协奖颁发、永久会址启用、两个学术教育联盟成立、首个科学期刊创设……一系列论坛溢出效应成果集中呈现,短暂相聚的中外科学家坚信,漫长的科学探索历程中,只要彼此信任、开放、合作,就一定能为人类未来找到一个又一个“尤里卡时刻”。出席世界顶尖科学家科学圆桌π的中外科学家
2022年11月17日
其他

一图收藏碳大会:“绿能”未来,我们有哪些绿色能源可用?

世界顶尖科学家圆桌π举行,科学家们说人工智能和生命科技都离不开国际合作红杉中国独家捐赠的科学大奖来了!沈南鹏:希望科学家都找到“尤里卡”时刻科学向新
2022年11月17日
其他

“顶尖科学家校园行”走进深圳中学,WLA主席、诺奖得主科恩伯格亲赴凤凰树之约

大学四年级的一个早晨,美国哈佛大学本科生罗杰·科恩伯格醒来后产生了一个念头,甚至是下了一个决心:考研,学化学。困难的是,他本科所学的专业是英语文学,而他的化学知识储备也谈不上丰厚。“对我的下一步人生来说,那不是逻辑正确的选择。但我的内心就是想学化学。”11月15日下午在深圳中学,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WLA)主席罗杰·科恩伯格,把这段往事讲给一群比他当年略小几岁的中学生听。当孩子们对他的勇气报以热烈掌声时,罗杰主席告诉孩子们,“热爱一门学科,比掌握多少知识更重要”。WLA主席罗杰·科恩伯格造访深圳中学
2022年11月16日
其他

一图收藏碳大会:“零碳”未来,顶尖科学家点名了哪些前沿科技?

智汇临港,智启未来!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永久会场(临港中心)启用暨海智国际研发社区揭牌仪式举行1天倒计时!第五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开幕式暨首届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颁奖典礼大幕将开现场
2022年11月15日
其他

澎湃 | 施蕴渝院士:做科学和读侦探小说一样,都是破案

聚焦首届顶科协奖顶科协执行理事长吴向东:顶科协奖目标是办成世界水平的独一无二的科学大奖中科院院士杨卫:顶科协奖为青年科学家成长树立榜样
2022年11月14日
其他

一图收藏碳大会之“碳策”未来

智汇临港,智启未来!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永久会场(临港中心)启用暨海智国际研发社区揭牌仪式举行1天倒计时!第五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开幕式暨首届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颁奖典礼大幕将开现场
2022年11月14日
其他

澎湃 │ 专访顶科协奖得主格尔利希:有时间思考的自由,是最重要的自由

Prize,简称“顶科协奖”)“生命科学或医学奖”。获奖理由是他“对于蛋白质在细胞质和细胞核之间运输的机理及其选择性的关键发现”。当他收到该奖遴选委员会主席兰迪·谢克曼(Randy
2022年11月13日
其他

《科学T大会》马上播出!今天17:00,CCTV14少儿频道,精彩不容错过!

今天(11月13日)下午17:00-18:00,第五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特别节目《科学T大会》将在CCTV14(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播出。“以少年之名
2022年11月13日
其他

顶尖科学家都梦寐以求的“尤里卡时刻”,如何才能找到

“Eureka!”据说阿基米德在获得测量皇冠体积的灵感后,一边惊喜地跳出澡盆,一边喊出了这句让后世两千多年来的科学家们梦寐以求的“尤里卡”。“鼓励科学家在未知之境中勇于探索属于自己的‘尤里卡时刻’。”第五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开幕式上,红杉全球执行合伙人、红杉中国创始及执行合伙人沈南鹏的这番致辞,让“尤里卡”再次成为焦点,开启了本届论坛脍炙人口的一个热门话题。第五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开幕式
2022年11月11日
其他

新华社 | 以开放聚创新之势——来自第五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观察

“全球正在面临共同的新挑战和新问题,而科学是应对甚至解决它们的有力武器。”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主席罗杰·科恩伯格说,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每年将前沿的科学成果和思考带到中国,为激发创新、实践创新创造了好的土壤和环境。第五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6日在上海开幕。
2022年11月10日
其他

回放 │ 首届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得主迈克尔·I·乔丹开讲人工智能

第五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已经顺利落幕。在整个论坛21场学术会议和活动中,顶尖科学家们深度思考、开放对话,创造了耀眼的思想火花和宝贵的科学财富。对很多观众来说,论坛诞生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智慧语录”;而对科研工作者等专业观众而言,论坛还是不可多得的“顶科科研干货大全”。接下来一段时间,我们将分享部分场次的直播回放,欢迎大家温故知新、下载收藏,祝愿每一位科学研究者迎来自己的“尤里卡时刻”。第五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回放首届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获奖者讲堂演讲者:迈克尔·I·乔丹(Michael
2022年11月9日
其他

人民日报 │ 搭建合作平台,共创美好未来。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连办五届,影响力持续扩大

《人民日报》头版刊发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颁奖典礼消息,二版刊发长篇综述,对第五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进行了突出报道。以下为报道全文: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永久会址
2022年11月8日
其他

红杉中国独家捐赠的科学大奖来了!沈南鹏:希望科学家都找到“尤里卡”时刻

今天,第五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开幕式暨首届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颁奖典礼在上海举行。红杉中国独家捐赠的科学大奖迎来了首届两位获奖者——“智能科学或数学奖”得主、美国计算机科学与统计学家迈克尔·I·乔丹和“生命科学或医学奖”得主、德国生物化学家迪尔克·格尔利希。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分管日常工作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张玉卓院士主持开幕式。中宣部副部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慎海雄,诺贝尔奖得主、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主席罗杰•科恩伯格分别致辞。诺贝尔奖得主、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副主席迈克尔•莱维特、兰迪•谢克曼出席。陈吉宁指出,经过八年努力,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形成基本框架,科技综合实力和创新整体效能实现大幅提升,科技创新已成为我们这座城市发展生生不息的重要驱动力量。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万钢致辞时表示,本届论坛紧扣基础科学的最新动态和人类命运共同挑战,引领广大科技人才不断交流科学新突破、凝聚合作新共识、构建科学新生态、激发科创新力量、共创未来新图景。希望全球科学家加速基础科学的融合性创新,强化科学技术的包容性治理,增进全球科技的开放性合作。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罗杰•科恩伯格表示,论坛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会,使与会者有机会与最顶级的专家进行交流,是名副其实的科学盛会。诺贝尔奖得主、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主席罗杰•科恩伯格红杉中国创始及执行合伙人沈南鹏代表顶科协奖管理委员会和捐赠方在颁奖致辞中表示:“今天科技领域一个显著趋势,就是越来越多的重要突破都来自于跨学科和交叉领域。”这也是顶科协奖设立“智能科学或数学奖”和“生命科学或医学奖”两大奖项的初衷,“鼓励交叉学科领域的颠覆性成果,带动更多社会力量和科学家共担风险、探索新方法论”。红杉中国创始及执行合伙人沈南鹏“智能科学或数学奖”得主迈克尔·I·乔丹正是人工智能这一交叉领域的翘楚,更是被成为“机器学习之父”。在获奖感言中,他预测我们即将见证一个新的跨领域的工程学科的出现——这个学科基于智能科学、统计学和经济学原理,但其目标是建立基于数据建设新型世界。这一学科基于全球网络和数据流,为商业、医疗、交通和娱乐产业提供强大支持,将是第一个围绕人类偏好、价值观和决策的工程领域。“智能科学或数学奖”得主、美国计算机科学与统计学家迈克尔·I·乔丹在谈到顶科协大奖的未来发展时,沈南鹏强调,顶科协大奖未来要坚持做“专业的大奖”和“世界的大奖”。虽然科学大奖最终奖励的是少数科学家“明星”,但最应该鼓励的则是广大努力追求真理的科学家群体,希望所有科学家都能像找到属于自己的“尤里卡时刻”。“生命科学或医学奖”得主迪尔克·格尔利希就是这类在默默无闻的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不断精进的科学家。他在获奖致辞中介绍了自己在细胞领域的研究历程,他和团队发现的一种新的生物体状态——FG相模型的核孔复合体通道,曾经因为遥遥领先于时代而不被学界认可,但最终收获肯定。格尔利希认为这段细胞学研究领域的发展历程使这个奖项于他而言更为珍贵,更是对这一漫长而艰难的科研之旅的巨大鼓励。“生命科学或医学奖”得主、德国生物化学家迪尔克·格尔利希格尔利希的经历也印证了沈南鹏在致辞中希望顶科协大奖承担的另一个角色,那就是“为科学家群体提供更好的翻译和沟通桥梁,避免无谓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去反复解释工作价值,让科学家精神得到更好发扬。”据悉,第一届顶科协奖共收到17个国家及地区的104份提名,这对一个刚从0到1的新生大奖而言殊为不易,也彰显了顶科协奖的基调,即致力于做原创性、突破性、国际性的科学大奖。顶科协奖于2021年11月在上海举行的第四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正式宣布创设,是面向全球科学家评选并对标世界最高学术水平的科学大奖。红杉中国独家捐赠5亿元支持该奖项的永续开展。奖项评选采取提名制,评选机构分为评审委员会和遴选委员会,均由曾获得过诺贝尔奖、图灵奖、菲尔兹奖等国际科学大奖的杰出科学家组成。以下是沈南鹏发言全文:尊敬的各位科学家、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大奖管理委员会和捐赠方红杉中国,对各位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当今时代,人类发展更倚赖科学进步,人类难题更呼唤科技创新,大奖设立正是响应了科技发展新需求、新动向。一方面,全球基础科研出现新特点,基础科研支撑机制需要新变化。今天科技领域一个显著趋势,就是越来越多的重要突破都来自于跨学科和交叉领域,因此大奖专门设立两个跨学科奖项,鼓励交叉学科领域的颠覆性成果。今天的科学发现需要另辟蹊径、甚至弯道超车,希望大奖带动更多社会力量和科学家共担风险、探索新方法论。今天的科学家需要更好的“翻译”和“桥梁”,希望大奖助力更多科学家和支持者们建立更好的沟通渠道,避免无谓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去反复解释工作价值,让科学家精神更好发扬。另一方面,希望扎根上海、面向世界的顶科协大奖,能为全球科学交流带来新动力。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积累的势能,在应对全球新挑战上越来越捉襟见肘,科技肩负为人类福祉寻找新增量的使命。上海作为中国、亚洲及全球的重要大都市,设立这样高水平的大奖,向世界生动展现了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和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我们希望,大奖虽然奖励的是少数科学家“明星”,但激励的是广大科学家群体。我们希望,顶科协奖始终坚守两个品质——“专业的大奖”和“世界的大奖”。最终营造一个更丰富、更包容的科研生态,鼓励科学家在未知之境中勇于探索,寻找属于自己的“尤里卡时刻”。谢谢大家!编
2022年11月7日
其他

上海发布 | 第五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开幕式暨首届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颁奖典礼在沪举行,陈吉宁万钢出席并致辞

第五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开幕式暨首届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颁奖典礼今天上午(11月6日)在沪举行。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出席并致辞。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分管日常工作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张玉卓院士主持开幕式。中宣部副部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慎海雄,诺贝尔奖得主、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主席罗杰•科恩伯格分别致辞。诺贝尔奖得主、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副主席迈克尔•莱维特、兰迪•谢克曼出席。颁奖典礼上,“智能科学或数学奖”得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统计学系杰出冠名教授迈克尔•I•乔丹,“生命科学或医学奖”得主、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多学科科学研究所主任迪尔克•格尔利希分别被授予奖章、证书和
2022年11月7日
其他

成果 | 为全球科学交流带来新动力,首届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颁奖典礼在沪举行

Foundation)上海世界顶尖科学家发展基金会是一家公益慈善性质的非公募基金会,旨在通过汇聚社会力量支持和服务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的宗旨和使命。➤顶科协奖独家捐赠方红杉中国(Sequoia
2022年11月6日
其他

成果 | 百集顶尖科学家大型人物纪录片《璀璨星河》启动,致敬人类历史长河中的科学群星

“它们像耀眼的星辰,闪耀在转瞬即逝的夜空之中”。著名传记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在他的代表作《人类群星闪耀时》序言中,用诗一般的语言,描述那些创造、改变历史的伟人们。百集顶尖科学家人物纪录片《璀璨星河》已开机
2022年11月6日
其他

成果 | 牵手顶尖高校和知名企业,顶科协构建高层级产学研生态

牛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未来这个名单上也许还将出现更多世界顶尖大学的名字。第五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开幕式上,顶科协大学校长咨询与协作委员会宣布成立。首批确立战略合作意向的牛津、上海交大和复旦,将在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科研合作、成果转化等方面,优势互补、相互支持、共谋发展。顶科协大学校长咨询与协作委员会成立
2022年11月6日
其他

论坛预告 | 首届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两大得主,7日首度开讲!

SCHEKMAN本场主持人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副主席,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分子和细胞生物学教授,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库尔特·维特里希Kurt
2022年11月5日
其他

现场 | 精准医学的未来:每个人享有个性化治疗,能实现吗?

11月3日下午,世界顶尖科学家国际联合实验室论坛多组学时代与精准医学论坛在上海科学会堂举办。论坛汇聚了全球顶尖组学研究和临床领域专家,探讨组学技术的最新发展,展望多组学技术在科学研究和生命健康尤其是精准医学方面的应用前景。主题演讲:分享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在主题演讲环节,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巴里·马歇尔(Barry
2022年1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