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位顶尖科学家参会,超过15亿人次流量,这一论坛究竟给上海带来了什么
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闭幕一个多月了,除了参会顶尖科学家多达137位,吸引了超过15亿人次的全网流量,它给上海——这座正致力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究竟带来了什么有形和无形的价值?接下来,还有什么可以让人期待的?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为此专访了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秘书长王侯。
1. 顶尖科学家常驻实验室
“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主席罗杰•科恩伯格教授,每隔几天都要向我们催问国际联合实验室的进展。”王侯说。
顶尖科学家落“沪”,是论坛最直观的成果体现。
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世界顶尖科学家社区“云”启幕,首批世界顶尖科学家国际联合实验室进驻社区,其中包括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杰•科恩伯格领衔的、以抗感染和微生物耐药研究为主要方向的生物大分子实验室;1994年沃尔夫化学奖得主、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前主席理查德•勒纳领衔的,以免疫和免疫相关药物开发为方向的免疫化学实验室;糖生物学创始人、牛津大学生物化学系糖生物实验室所长雷蒙德•德威克领衔的,以糖生物学研究为主要方向的糖生物学实验室。
位于上海临港的这三所实验室,将以镜像实验室的方式建设,即以科学家原有实验室为模板,新、老实验室互为镜像。三位负责人已明确,每年常驻新实验室的时间将不少于三个月。罗杰•科恩伯格原先在以色列和美国设立了实验室,决定在上海建实验室之后,他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上海。
罗杰·科恩伯格在WLF上进行演讲
图|上观新闻
目前,在市科委和临港管委会积极支持下,联合实验室的筹备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实验室整体架构将分为学术版块与转化版块,学术版块对标“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注重基础性、前沿性科学研究,罗杰•科恩伯格将出任学术委员会主席;转化版块对标欧洲顶尖的技术转移机构“生命爱科”,注重研究成果全产业链输出,著名结构生物学家、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教授雷蒙德•斯蒂文斯将出任转化委员会主席。
王侯说,虽然科学家身处不同国家,但都热心地推动各项相关工作,就各自实验室的具体建设细节,以及联合实验室的运营管理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指导意见。“中外研究员怎么招募、科研经费如何筹集,科学家了解得非常细。甚至实验室的物业、安保怎么做,他们都考虑到了。”
继首批入驻的实验室确定之后,第二批意向实验室正在对接中,包括机械键(化学)、室温超导、干细胞、数字健康等多个科学领域。
2. 留下顶尖科学家,更留下科学精神
“让顶尖科学家来到上海、留在上海,这是论坛有形的价值。通过论坛这个窗口,让更多顶尖科学家了解上海的科创环境,为国际科学交流合作埋下了伏笔。而论坛带来的无形价值,则是唤起公众关注科学、热爱科学,培养科学精神。”王侯说。
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顶尖科学家参会人数,相比第一届从35位增长到了137位,吸引了超过15亿人次的全网流量,多个视频播放量超千万,多条相关微博冲上热搜,科学家成了炙手可热的偶像,也拉近了普罗大众与科学的距离。
与会嘉宾在WLF小科学家论坛上展示作品理念
图|上观新闻
经过三届的筹划执行,论坛形成了完整的顶尖科学家-青年科学家-小科学家梯队体系,有助于科学后备人才的培养。“几乎所有参会的青少年科学爱好者都反馈,能与诺贝尔奖得主面对面交流,对自己继续进行科学研究是非常大的激励。”王侯介绍,谈方琳、李依庭等在论坛上出现、拥有上亿流量的科学“小网红”,也为同龄人树立了榜样。
3. 科学家的“朋友圈”+市民的科学节日
如何进一步固化论坛成果,将数天之中密集交流的科学思想、学术成果进行更有高度、更为常态的展示?依托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上海有无可能设立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大奖,有无可能主办一份国际一流的科技期刊?
王侯介绍,在市科委、市科协的支持下,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上海中心已广泛征询顶尖科学家意见,并对国际一流学术期刊、知名科学奖项等进行调研,正参照国际先进经验,设计工作方案。这一设想如能落地,将发挥显著的科技创新影响力,但其投入大、难度也高,需要协调各方力量参与。目前,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的6位(副)主席已做出分工,各自牵头负责具体模块,整合国内外资源,尽早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方案。
接下来,还有什么可以让人期待的?“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不仅要继续做科学家的‘朋友圈’,也要成为市民的科学节日。论坛活动将多样化、常态化,并不局限于会场,而向云端和上海的各个场所延伸,真正成为永不落幕的科技盛会。”王侯介绍,论坛将继续以“科技,为了人类共同命运”为主题,推动基础科学、倡导国际合作、扶持青年成长,汇聚全球创新智慧,传播前沿科技资讯,探索科技进步与产业转化的新路径,助力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
图|上观新闻
(文 |《上观新闻》记者 黄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