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航天局消息,5月15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成功着陆。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之后,第三个成功将探测器送到火星表面的国家。这也是我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里程碑。 在休整后,“祝融号”火星车——这辆以中国神话传说中火神命名的小车,将依次开展对着陆点全局成像、自检驶离着陆平台,并开展巡视探测。
“天问一号”探测器于2020年7月23日发射,在今年2月到达火星,成功被火星捕获。经过3个月的养精蓄锐,终于在今天完成了中国首次火星着陆。
本次任务高度复杂,将一次性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三大工程目标,以及通过13台科学仪器对火星进行全方位科研,任务整体难度巨大。此前中国对火星的详细了解有限,目标着陆区域乌托邦平原的最新地形地貌和气象条件等,也可能相对科研成果有一定出入,着陆器/巡视器(火星车)组合体也必须依赖稳定运行的环绕器才能成功。因而,入轨火星后必须采取分步走的策略。一方面,是因为工程风险低。乌托邦平原所在的火星北部,是被火星熔岩填平的低矮平原,地形平缓,陨石坑较少,且地质年龄较轻,地壳较薄。另一方面,该平原的科学价值高。乌托邦平原曾是远古火星海洋的所在地,且最新科学探测发现,距离乌托邦平原地面1-10米的浅表底层下方,存在大量地下水冰,储水量相当于地球上面积最大的淡水湖。那么,如果想要知道火星上是否有生命,乌托邦平原是极佳的探索地,因此“祝融号”的着陆点,选在了古海洋和古陆地的交界处。“祝融号”质量约240公斤,为6轮独立驱动,携带6台科学仪器,其太阳翼呈蝴蝶翼形。它在计划的90个火星日(约92个地球日)内,要完成的任务包括:火星巡视区形貌和地质构造探测,火星巡视区土壤结构(剖面)探测和水冰探查,火星巡视区表面元素、矿物和岩石类型探查,以及火星巡视区大气物理特征与表面环境探测。
此前,我们采访了天问一号上搭载的13台仪器之一——火星矿物光谱分析仪的主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何志平。
火星矿物光谱分析仪
图源: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火星矿物分析仪装载在天问一号的环绕器上,与“祝融号”上的火星表面成分探测仪一起,对火星表面元素与矿物成分开展科学探测。关于这次火星探测,快来看看他怎么说!最让人期待的是,这次我们能否在火星古海洋等巡逻地区找到火星生命呢?期待未来“祝融号”的表现。后续我们还将有相关报道,敬请关注!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