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成就令人瞩目,但也离不开国际合作
编者按:第四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于今年11月1日至3日在上海临港新片区举行,10月30日至31日开展了论坛的先导活动。全球“最强大脑”围绕“开放科学: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年度主题,就近百个前沿科学议题展开了交流与讨论。我们将逐步带大家回顾精彩的论坛内容。
“我们在广东省的中微子实验,一些关键部件需要外国合作方进行安装。当下对我们来说,这其实是一个大问题,有可能会延误构建探测器的日程安排。”中科院院士、2016年基础物理科学突破奖得主王贻芳,在第四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道出疫情之下,国际科学合作的实际困难。
王贻芳主导的大亚湾中微子实验是中国在基础科学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王贻芳也以此获得基础物理科学突破奖。但无论是大亚湾中微子实验,还是后续接力的江门中微子实验,都离不开国际交流合作。
世界顶尖科学家国际协作论坛I:构建全球科研协作网络上,王贻芳与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村修二(Shuji NAKAMURA)、2018年生命科学突破奖得主唐·克利夫兰(Don W. CLEVELAND)、1990年盖尔德纳国际奖得主徐立之(Lap-Chee TSUI)及西湖大学工学院材料学讲席教授黄嘉兴(Jiaxing HUANG),共话疫情之下的国际科研协作。
01科学合作的跨境流动难题
江门中微子的实验设备,来自意大利、俄罗斯、法国、德国、智利等多个国家。由于疫情原因,一些关键部件的合作方无法来到中国安装,研究就会受到影响。王贻芳介绍说。
王贻芳 | 图:WLF
为保证研究能够顺利进行,他们开始尝试通过各种现代技术来克服困难,比如远程安装。国外的合作方通过视频来对安装进行指导,安装的过程则由在中国的人员执行。“我们还不知道这种方式行不行得通,但无论如何,我们正在尝试这种创新的想法。”王贻芳说。
王贻芳表示,这样的国际合作不仅限于粒子物理学领域。对于其他很多领域,比如核物理学、天文学、宇宙学研究、甚至还有生物学而言,国际合作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多的大型设备,如自由电子激光器、生物固碳设备等面向全世界科学家的设备,分属许多国家,靠国际合作联合在一起。
“所以我认为我们会看到越来越多这样的国际合作。当然了,我们目前面临困难,但我相信国际合作的趋势是无法改变的。”王贻芳说。
02线上交流无法完全取代线下互动徐立之则从“人”的角度看问题。他说:“我觉得合作的时候,大家应该一起去喝杯啤酒,吃个饭之类的,这样可以让你选择跟你了解的人进行合作。”
他进一步解释说:“科研跟制造业不一样,做鞋子,你来做鞋底,我来做鞋带,这很简单;但对于实验上的合作,你必须要知道的不单单是你的合作者可以做什么,你还要知道他们喜欢怎么跟你互动。如果跟与我合作的人没有和我见过面、握过手,我不知道该如何信任这个人。我们毕竟是人类,我们喜欢了解彼此的性情,会看彼此是否合得来。”
徐立之 | 图:WLF
以企业研发科学家身份拿到诺奖的中村修二,看到了疫情影响的两面性。“我们和世界各地的企业合作。过去我们所有的合作都是通过面对面的会议进行,尤其是亚洲国家,商务会议主要是在餐桌上进行,所以虚拟会议行不通,国际合作就非常困难。”他说。
中村修二 | 图:WLF
但是从科研角度来看,反而有了些意想不到的好处。“我们现在没法到处跑了,必须留在大学里,所以跟学生合作非常密切,取得了不错的成果。最近,我们有了重大发明。”中村修二透露。
03开放科学合作中的公众教育一场疫情也让不少科学家们开始反思,要如何才能更好地与公众沟通,帮助公众理解科学,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从而反过来推动科学的进步。一些科学家认为,因为缺乏充分的科学教育,公众对科学的理解非常有限,看不到国际科学合作如何造福于当地社群,对疫情防控形成了一定的阻碍。同时,一些科学家期待,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公众对科学的充分的认知与理解能够将开放科学合作重新推上正轨。
“在生命科学领域,我们可以以惊人的速度制造疫苗,然而,美国、欧洲有部分人,却拒绝接种疫苗,但解决方法明明就摆在你面前了。”唐·克利夫兰教授在分享自己对于开放科学合作的观点时说道。
唐·克利夫兰 | 图:WLF
“所以,我觉得我们还是需要非常积极且大声地表达信念,积极宣传为什么科学是在做贡献,以及为什么合作是推动科学进步的关键因素。”克利夫兰表示。他表示,科学家应该多尝试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加强与公众的交流。
一些科学家认为,科学家和科学组织承担着教育公众的责任,而教育公众对于推动国际开放合作也很重要。只有公众形成了对科学进步有了切身的认知,才能形成一种力量,来化解复杂的国际形势带来的阻碍,推动国与国之间的合作交流。
王贻芳表示,粒子物理学这一领域的发展就得益于该领域几十年来所坚持的非常健康、非常成功的国际合作。“从大约60年前的欧洲核子研究组织起,从重复性和再现性分析起,就已经发明了这种合作方式,很多程序以及很多方法等等也被其他领域采用。”王贻芳说。目前,国际合作深受复杂国际局势的困扰,公众教育的重要性就体现了出来。
与会科学家们还列举了不少科学领域合作带来积极效果的例子。主持人黄嘉兴曾担任美国西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的教授。他提到在美国疫情初期,美国西北大学曾邀请一位中国新冠治疗小组首席医学专家,去给西北纪念医院的医生们分享临床经验,如何对患者进行分类,如何快速诊断。黄嘉兴表示,希望能够看到更多这样的例子,让人们能够意识到这种国际拓展与合作的益处。
“让我们允许科学,以及让我们利用科学,像艺术和音乐那样,用它来推广知识分享的文化,让我们更加努力用心地去培养更多青年学者,使他们愿意与他人分享并且愿意听取别人想要表达的话。”黄嘉兴总结说。
扫描二维码观看本场论坛精彩回放
备注:如无法直接跳转,请搜索关键词“构建全球科研协作网络”
延伸阅读
1、当“新材料”逐步替换病人的一个个身体部件,最后,他还是人吗?
2、生命科学“颠覆式创新”呼之欲出,年轻科学家甚至“无需向前辈请教”
3、人工智能会出现自主意识取代人类吗?科学家们这样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