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美国医生不需要做科研?你又被忽悠了...

The following article comes from 医学界肿瘤频道 Author 姜飞熊

导言:

中国医生面临的压力,不仅仅有繁重的临床工作、复杂的医患关系,还有职称晋升。
职称晋升这么重要的事情,当然需要有国标;既然是为了区别,标准低了显然又不行,由此发表论文成为所有医生晋升的需要。

作为曾经的国内医生,我自认为曾是晋升制度的受益者;但我也一直坚持:要求所有医生晋升高级职称时发表论文,是多么荒唐的事情。

但平等,还是公平?从来都是这个世界上最复杂的难题之一。

为了更加公平,大家纷纷出谋划策。要求取消医生做科研及晋升中的论文要求,是重要的呼声。
还有朋友写了一篇文章,论证美国医生不需要做科研,并要供国内参照。问了其他在美国的医生朋友,大家对此观点纷纷摇头;并直接举例:美国的很多住院医师在培训期间,自费去做科研课题。为啥?刚需呗。更不要提大学医院的医生了。

但实际上,医生是否需要做科研、发表论文,这是一个伪命题。需要对不同医生区别对待才是好的政策。
正如,很难要求初级保健医生在晋升时都发表论文,但是
对于大学附属医院的医生,
推送医学进步本属其职责之一,
做科研就成为必要。
退一步讲,即使没有晋升的外在硬性要求,很多医生自己也会因压力 / 雄心 / 或者兴趣使然而主动去主导或者参与临床科研工作。

正好,有朋友推送了下面这篇推文,我们做了转载,供大家参照。

Mark


什么铸造了约翰·霍普金斯医院
“圣地”级的地位?


“约翰·霍普金斯医院”一直都是全球医学生和医生心目中“圣地”级别的地方,在中国,其名自然也是如雷贯耳。巨大的名声之下,是约翰·霍普金斯医院完全有资格承载这份名誉的强劲实力。


约翰·霍普金斯医院连续21年全美排名第一,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出了27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从这些荣誉中我们可窥一斑。那么,

到底是什么使得约翰·霍普金斯拥有如此强大的实力呢?我们中国的医院又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约翰·霍普金斯医院夜景

6月20日,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的两位医生--放射科医生胸部肿瘤多学科项目主任Dr. Russell Hales和神经外科医生神外颅底中心主任Dr. Gary Gallia,与《医学界》聊起了在约翰·霍普金斯医院当医生的日常……
正是这样的日常,铸造了约翰·霍普金斯医院“圣地”级的地位。

“最好的研究创意来自临床!”


临床医生做科研是中国医生非常头疼的一个问题,在某些方面甚至可以用“怨声载道”来形容。

出人意料的是,约翰·霍普金斯医院作为拥有世界顶尖临床水平的医疗机构,非常重视临床医生做研究。
我们的两位受访者,尽管一位是胸部肿瘤放射科医生,一位是神经外科医生,都同时手头有着研究工作,并且已经发表了大量的科研论文。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情况在约翰·霍普金斯医院属于日常,而并非个例。

神经外科医生Dr. Gallia的部分研究成果,大家感受一下

更重要的是,不论是Dr. Gallia还是Dr. Hales,对这样的临床科研双边都要兼顾的职业生涯,并无抱怨,反而还乐在其中。

在被问及为什么的时候,我们高大儒雅的神经外科医生回答:
“因为最好的研究创意来自临床啊!

与部分抱怨研究工作的中国临床医生不同,在这位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的主任看来,医学研究工作并非是可以一股脑交给脱离临床的专业科研人员的东西,临床医生在研究工作中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只有临床医生有机会在临床工作中发现最好的需要研究的问题。

“同时,医生做研究的动力也来自临床工作啊,”Dr. Hales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解释与补充,
“来自我们对患者的同情心。

这位放射科医生从自己近期的工作中举了一个例子。前不久,他进行了一项临床研究,主要是为了弄清哪些转移性肺癌患者将会从放射治疗中受益。

而产生这项研究的初衷正是由于他对患者的同情和关怀:如大家所知,放疗本身有它的副作用,并非每位转移性肺癌患者都会受益于放疗。每天接触着这些患者,让Dr. Hales迫切想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医学治疗绝不能比疾病带来的结果更糟,”他的研究将改善肺癌治疗的预测模型,有助于IV期肺癌患者免遭弊大于利的治疗。

Dr. Hales

毫无疑问,
他们作为临床医生,
做研究的动力来自对临床的热爱,
对患者的关怀和对事业的责任心,
而不是为了应付评职称而去完成某些指标。

可能有些读者会说,这两个人都是主任级别的,做做科研也不奇怪,毕竟我们国内的顶级医院的主任基本上也个个手里一堆科研项目。

但是约翰·霍普金斯医院从制度上保证了--低年资医生也要做科研。

作为住院医师培训的鼻祖,约翰·霍普金斯医院要求住院医师在培训过程中科研、临床两手抓。据Dr. Gallia透露,神经外科的住院医师需要7年的规培,其中2年需要规培医生进行科研工作。
尽管这并不是美国医院统一的规定,但却是一直以来约翰·霍普金斯对神经外科医生的要求。


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的实验室

这对我们中国的规培医生来说,恐怕是非常让人震惊的规定,但是约翰·霍普金斯医院这样设计规培,自有它的理由。

“这是由于我们鼓励医生选择不同的职业志向,”对于这样的规培内容,Dr. Hales认为,“这创造了让医生更自由选择的机会和氛围,不论是更愿意做临床,还是更愿意做研究,都能获得机会”。

医学“圣地”的医生也很辛苦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约翰·霍普金斯医院在全球医学界混到如今的江湖地位,背后自然是医务人员付出的辛勤和努力。

与所有一流医学机构一样,约翰·霍普金斯医院同样对“临床”、“科研”、“教学”三驾马车狠抓不放,要求颇高。在这样的目标下,大家不难想象医院医生的工作状态。

中国医生吐槽“996算什么”,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的医生一样有资格吐这个槽。

比如Dr. Gallia,又要看病又要开刀又要做研究的他,每天是从7点以前到岗开始的,晚上10点以后下班是常态,礼拜六礼拜天也常常要工作……可以说是一个标准的“见不到太阳的美国外科医生”了。

Dr. Gallia(中)和外科同事

他觉得,对这份工作的热情非常重要,当然,对于高年资医生来说,建立一个成功的团队、管理团队成员,是现在工作的重心。

同样辛苦的Dr. Hales谈起了自己平衡忙碌的事业和个人生活的经验,他说:“你要把各种事情考虑成不同材质的球--有些是橡胶球,有些是玻璃球。工作生活很紧张,有时候有些球会从你手里掉到地上。那么,就要思考哪些球是不可以掉的了。比如,我女儿的毕业典礼--这是一个玻璃球,掉到地上会碎掉,再也没法弥补了,所以绝不能让它掉。”

同时他也根据自身经验,幽默地提示同行们:“工作中有些球有时也会比较‘调皮’,你如果把它扔出去,它可能会弹回来打到你……”


后记:


医生是否需要做科研的问题,正如下面的问题。

很多在国内的朋友说Mark,美国是孩子们的天堂,小孩子们整天玩。太幸福了。

还有问:听说中国孩子到了美国高中,不用学习都可以考第一。美国孩子都不学习,是吧?


这类从英国贵族为了维护其自身利益而制造的舆论陷阱,止于智者啊。

他们经常会说类似的话:你看看,做个出租车司机多好,三饱一倒、不用操心。看我,年纪轻轻都已累秃头。

潜台词却是:好好留在底层,不要和我的家族竞争抢资源。


所以,事实却是:

美国的中产和富裕阶层的孩子从学前班就有严格的规划和刻苦的训练;课后班的安排比华裔一点都不少、比国内多多了。只不过他们更重视让孩子们体验以发现天赋、尝试以找到爱好。

美国好高中的学生比中国高中用功多了。所有课程(一般8门)每周都要有考试,并且成绩需要在申请大学时递交;很多高中孩子平均每天睡眠只有5-6个小时。并且他们需要自己规划和执行。


回到医生是否需要做科研的话题。

是的。医生不做科研,也可以做个好医生;大部分医生本来不需要去做科研。

但是对于国内大学附属医院的医生,目前的现状是:不做科研带来的痛苦、要远远高于做科研的辛苦。更不要说做科研给医生带来的诸多现实利益

以及更重要的,大学附属医院的医生做科研,本就在其职责范围内。


Mark


本文除了导言和后记,首发于医学界肿瘤频道
作者:姜飞熊;责任编辑:Sharon
版权申明: 本文关于约翰霍普金斯部分为医学界肿瘤频道原



本期编辑:Henry,感谢医学界肿瘤频道授权转载。Hanson临床科研,

专注于医学课题设计和论文发表,

搭建跨学科国际交流合作平台

申请加入Hanson临床科研系列微信群,必须备注姓名+专业方向

每天都有头脑风暴;

每月一个主题,

专家在线分享交流

联系微信:healsan


广而告之

(我们自己的数据库账号,安全可靠)

既往相关推文

2019年9月【学术交流】国自然课题设计思路
什么样的临床科研是好的研究?NEJMJAMA主编给出一致答案
牛津博士发表在Nature杂志:给博士生的20条建议
协和博士建了西藏第一个风湿免疫科,这位中国最美医生留给我们“三个习惯”
用临床常规检查后剩余血样做科研,需要伦理审查和知情同意吗?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