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文宏团队对于2022年上海Omicron疫情的首篇论文,到底说了什么?

Henry 博士 Hanson临床科研
2024-09-06

用数据,来辨清事实。



关键词:COVID-19;上海;Omicron


导言:



2022年6月中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报”发布了一篇重要的状态为in press的文章,由张文宏医生作为通讯作者【1】。

in press指已被接受并将在随后的一期中正式发表。


由于这是首篇关于上海2022年Omicron疫情的研究论文,所以立即引起广泛关注;但这篇论文又不是对上海疫情的完整分析,所以也引起了一些误解。

我们用数据来展示,这篇文章到底在告诉我们什么?



这篇研究的题目是“Preplanned Studies: Dynamic Disease Manifestations Among Non-Severe COVID-19 Patients Without Unstable Medical Conditions: A Follow-Up Study — Shanghai Municipality, China, March 22–May 03, 2022”。


1,上海2022年Omicron新冠疫情的总病例数

研究给了我们一组数据,2022年3月1日至6月4日,上海共报告了626,863例Omicron感染病例。(可以据此计算IFR了)


2,这项研究的研究对象


受试者初始表现为非重症无不稳定性伴随疾病Omicron感染者

initially non-severe Omicron-infected paitents without unstable medical conditions

观察时间:2022年3月22日至5月3日;

研究中心:华山医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等四家在上海的医院。


最终共纳入33,816名受试者。


分组:研究者将有下列因素之一的人群列入到高风险

1)年龄60岁或以上老年人;

2)或有基础疾病(但呈稳定状态),包括心血管病、糖尿病、肺部、肝病、脑血管病、肾病等;

3)或伴随免疫功能障碍,如HIV感染、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剂等。


3,主要结果:

1)初始表现为非重症、无不稳定性伴随疾病的Omicron感染者中,最终进展到重症的比例为0.065%

即33,816名初始非重症的Omicron感染者,最后有22人进展为重症,总体重症率为0.065%(22/33,816);这些发展到重症的患者都在高风险组,故该组重症率为0.238%(22/9,260),非高风险组重症率为0%(0/24,556)。


最终诊断来看,高风险组的76.2%、非高风险组的78.6%被最终确诊为无症状感染者(图1C)。

咳嗽咳痰是该研究组中最常见的症状,占19.0%;其次是疲劳,占5.2%,发烧占4.0%。



2)发展到重症的感染者的临床特征


在研究者关注的研究对象中,只有22名感染者发展到了重症;由此研究者对其临床特征与未发展到重症的进行了比较。


结果显示,年龄更大、未接种疫苗是发展到重症感染者两个显著的临床特征。




3)出现新冠肺炎的感染者临床特征


研究者对出现了肺炎的Omicron感染者与未出现肺炎的感染者进行比较,显示老龄、男性是与出现新冠肺炎相关的临床危险因素;是否接种疫苗的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

淋巴细胞减少、C反应蛋白增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是与新冠肺炎相关的临床检测指标。


4)病毒脱落时间


研究者发现,老龄、伴随基础疾病、症状更重、初始就有症状的患者病毒脱落时间更长,而全程或加强接种疫苗者病毒脱落时间更短。

简析:

1,简单总结这篇论文的主要结果:
1)“初始表现为非重症、无不稳定性伴随疾病的Omicron感染者”中,最终进展到重症的比例为0.065%76.2%-78.6%最终诊断为无症状感染者。
2)年龄更大、未接种疫苗是本研究组中感染者发展到重症两个显著的临床特征;老龄、男性是与出现新冠肺炎相关的临床危险因素。

上述是我们单纯从本研究的结果中读出的数据。

对于作者想通过这项研究传递的临床意义及对防疫的价值,我们仅引用作者的表述。这些会在引言的立项依据中提出,并在讨论部分最早呼应。

引言部分:
Omicron传染性太强了,都收入院会导致医院没有足够资源收重症患者。所以,要找到预测指标,筛检出哪些患者可能会发展到重症

讨论部分:
最大可能降低疫情压垮当地医疗资源的风险

研究者也确实找到了答案:
上海市四家大医院收治的“初始表现为非重症、无不稳定性伴随疾病的Omicron感染者”中,最终进展到重症的比例为0.065%都在高风险组76.2%-78.6%最终诊断为无症状感染者。

相信这些非常有价值的研究会在以后的新冠患者收治中起到重要的分流作用。

2,被误解之处

这篇论文上线后,立即被广泛解读,但也不泛误读。其中最常见的误读是0.065%的重症率被当成了整个疫情群体的重症率。
而作者在讨论部分也确实拿这个特定的研究群体与整个武汉疫情群体进行比较,并说有“低很多的发展到重症/危重症概率”。这个对比,也容易让人把这个数值当成整个Omicron疫情的重症率。

(下面仅为学术讨论)
这种baseline严重不对等的群体,在做匹配或者校正前不适合做对比。
一方面,本研究只是所有感染者中轻的那部分,和武汉所有感染者对比,不合适;其次,目前的感染者中大部分接种过疫苗;第三,上海是全民筛查,筛出来的所有感染者;武汉疫情当时是有症状来看病的人群。
如果强行对比,也没办法;需要慎重给出结论。但很不幸的是,作者对比后给出第一点结论是“Omicron看似引发对肺脏更轻的攻击”。Omicron感染确实很可能更不容易累及肺脏,但本研究却无法得到这个结论。
实际上,武汉疫情比同时期其他省市重症率、病死率就高很多;而当时只有原始毒株。


3,作为临床研究,仍需要更仔细定义受试者。
(这部分仅为学术讨论)

我们逐一确认:
1)非重症(non-severe):
作者的文章中对于非重症的定义指向了参考“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的通知”【2】。不过这个诊疗方案中并没有给出非常明确的重症、危重症诊断标准。
很多临床试验采用的定义为:重度(Severe)则指脉氧饱和度低于93%或呼吸频率大于30次/分;危重症(Critical)则为出现呼吸衰竭而需要机械通气。
有了清晰的定义,才能有统一而可执行的处理。

2)无不稳定伴随疾病(without unstable medical conditions):
作者的文章中对无不稳定伴随疾病的定义指向了附件。
不过在In press的文章中附件尚不可见,所以我们目前暂时无从得知具体细节。

3)初始(initially)
我们没有看到作者给出初始这个关键词的定义。是感染者被确诊时、还是被收入院时、或者是发病的第一周被定义为初始阶段?这个也需要明确定义。文中说入院时符合诊断即入组,故应为入院时

结束语:

尽管从我们这些书生气十足学术呆子的学术讨论里,这项研究仍有一点瑕疵。
但瑕不掩瑜。

这项研究仍然是非常出色的临床科研,抓住疫情中“防止医疗挤兑”这个重要的防疫课题,给出了科学的解答;同时,研究也指出了“哪些患者是容易发展到重症的脆弱群体而需要得到更积极的救治”。

原文链接:
【1】https://weekly.chinacdc.cn/en/article/doi/10.46234/ccdcw2022.115
【2】 http://www.nhc.gov.cn/yzygj/s7653p/202203/b74ade1ba4494583805a3d2e40093d88.shtml


本期编辑:Henry,微信号healsan。
Hanson临床科研团队,由6位在美国的医生及医学科学家组成;目前在美国主要从事新药研发和临床科研。
点击👆,关注医学科研进展

更多新冠信息,点击👇阅读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Hanson临床科研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