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忍无可忍,这个家庭终于决定硬扛新冠病毒!丨终于“如愿以偿”感染了新冠时,却遭遇了"始料未及"的病症

M Hanson临床科研 2022-11-27

用数据,来辨清事实。


关键词:COVID-19;感染;家庭


导言:


我们之前发布过“一位在美国的朋友记录了他自己及其家庭备战及感染新冠的历程”系列,极富戏剧性。

后台很多朋友留言,问了更多问题。并希望做成一篇推文,从而方便阅读。


这个家庭病例的推文尽管是流水账,不过其病程对于接种了疫苗的朋友及其家人仍有很好的借鉴。

随着冬季来临,我们又到了备战COVID-19的重要时刻

所以我们就整理到这一篇推文里面,并做了适当补充和删减。



Day 1丨我,终于被清零了



2022年暑假的一个周日,6:30,晨起,

感觉全身酸痛(4/10),非常疲劳(5/10);咽喉疼痛(3/10),有一点点痰。


备注:4/10是指严重程度,即0是没有症状,10是最严重;从而根据症状打分,如下图。

(疼痛评分)


我并没有在意。

自从妹妹2个月前回到幼儿园,她几乎每周都要咳嗽发烧几天;我也经常跟着有点这样那样的症状。


回复了工作上的几封邮件;早餐后送上小学的哥哥去打网球。

似乎是和平时没有什么区别的周末。


10:30,

把孩子们接回来。和哥哥讨论了打球的几个技巧。


来美国这几年,跟着孩子把自己小时候没玩过的体育项目玩了一个遍,滑冰、滑雪、棒球、冰球、乒乓球、网球,等等。

只是为了让孩子们挨个体验,找到他喜欢的运动项目。

可惜,我们家都没有运动细胞。。。


11:00,

感觉更加不舒服,就顺手测了一下体温:37.5度。

想起来之前一周刚刚外出玩了一大圈。

得,再测一个新冠的快速检测吧:阳性。


11:15,

拨通了好友、也是我们的家庭医生J医生的电话,兴奋地说:

告诉你一个好消息。

我,终于阳性了!


随后,戴上存放了许久的N95口罩,把家人都赶出了大卧;另外也通知了最近3天见过的朋友。

还好,除了我之外,家人和其他朋友都没有症状。


12:25,

通过电话门诊,J医生给我开了抗新冠病毒药物Paxlovid。


13:00

在CVS拿到Paxlovid

一共五天的剂量,早晚各三片;间隔12个小时口服。


14:00,

被清零的兴奋还没过,感觉却更加不舒服。体温达到了38.5°;还好,脉氧饱和度一直在98%以上。


领导提醒说,你不需要等到晚上再吃药啊。现在就可以吃上。

一句话惊醒梦中人。马上吃了白天吃的3片药,也是第一顿Paxlovid


整个下午,

全身酸痛更加明显(6/10),还出现了头痛(5/10);持续发烧在38度以上

但仍只是稍有咽痛,偶有咳嗽、少量痰;脉氧饱和度一直在98%以上。


晚上,

体温一直在37-38度之间;头痛和全身酸痛似乎有一点缓解。


23:50,

吃了晚间的抗新冠病毒药,在昏昏沉沉中睡去。


第一天的补充:

好多好多年没有发烧到38.5度了,一天都在昏睡中

清醒的时间就是在吃饭、喝水、出汗;吃饭、喝水、出汗


这时候特别听张文宏医生饮食建议:吃鸡蛋羹、喝牛奶;但这时候没有任何食欲,所以就也听反对张文宏的人意见:吃榨菜、喝粥。

一天喝了几壶水,怕电解质紊乱,用上了补液盐。

另外补了大量维C片,把平时不屑一顾的金施尔康也吃上了。


临睡前,我告诉自己:

我终于Be Positive, Be Patient了。



明天会怎么样?

撰写了两年的新冠推文,见过了太多的新冠病死,也相信疫苗和Paxlovid会提供足够的保护。

但到了自己头上,我还是有些心烦意乱。


朦胧中,我看下股票账号;想着明天开盘后就换成现金,万一有个三长两短。。。

毕竟,新冠感染后,前几天会持续加重。


P.S.,


后台很多朋友问我的新冠疫苗接种史

我接种了2剂基本免疫+1剂加强针的Moderna mRNA疫苗;加强针于2021年12月份接种,是感染前的7个月。


Day 2丨难怪,美国新冠感染人数持续居高不下



周一晨起,

昏睡了一夜,晨起时仍有轻微咽痛、有痰,偶有咳嗽。

但体温竟然降到了37度,四肢酸痛(3/10)和头痛(3/10)也较第一天也都有缓解,所以早餐比平时多吃了不少。


领导和孩子们挨个检测了体温,都正常;也都没有任何症状。

暗自庆幸没有把新冠传染给家人。


饭后,

趁着领导带孩子们外出购物,和小狗Jackson在院子里玩了会踢球;仍有比较明显的疲劳和乏力(4/10),因为明显跑不过狗。


10:30,

体温恢复了!!!

测体温为36.5度。

不仅如此,乏力、四肢酸痛等也基本消失;整个就是全身通畅、神清气爽的感觉。


难道这么快就恢复了?

难道,病号饭和病号待遇,并全家人服务着、关怀着,真的就这么快就失去了?

非常不甘心!


哦,终于找到了残存的症状。目前还有咽部疼痛(2/10),少许痰。


11:30,

服用了第二天早上的Paxlovid。正好家庭医生J医生随访,问我服药后有无不适。

感觉就是口苦,没有其他不适。

和J医生说起来病情变化,感慨Paxlovid真是“特效药”。


疫苗接种 + 抗病毒药物,使得新冠感染真的成了流感

难怪,美国COVID-19的感染人数持续居高不下。


想到这里,再次打开了股票账号;不过不是如昨晚决定的清仓,而是加了一些PFE。


12:00,

家人回来后,知道我的症状改善,都非常高兴。

尤其是妹妹,总想进我的屋里抱抱我。那肯定不行啊。

妹妹就主动要求给我送粮食。把三餐和水果,不停地搬到我的门口;然后趁机拉开一个门缝和我说话。


13:00,

完全恢复,没有任何症状了!!!

好得如此之快,真的令我很不适应。


是的,我好了!!!



P.S.,

真是没有想到,新冠感染以这种戏剧性的形式结束。


全家在美国这个疫情中心,已经坚持了两年半。

期间领导一直在医院上班,最初真是心惊胆颤;好在美国的医务人员是第一批接种新冠疫苗的。

2021年下半年开始,两个孩子陆续回到学校,全家也基本恢复了正常的旅行及与朋友们的聚餐。


恢复正常生活,也就意味着感染COVID-19不可避免


所以我们全家也早就为“迟早会遇到的新冠病毒”做好了准备。

除了所有人都第一时间接种疫苗之外,还准备了新冠家庭用快速检测试剂盒、大人和孩子的退烧药体温计和脉氧饱和度检测仪这些医疗用品。

另外,与家庭医生提前预演诊治流程,包括获取paxlovid的流程。


万事俱备、只欠新冠。

对于感染COVID-19的预期,竟有点像女孩盼男朋友:既怕他不来,又怕他乱来

每有不适检测阴性时,还会有少许失望;但真正感染了,第一天的发烧及症状又令人惶恐不安,甚至想到了最坏的结果。


现在,我完全恢复了;似乎这次COVID-19感染完全结束了。


但后面几天的新情况,却显示远未结束。。。


Day 3丨面对COVID-19,到底是什么救了我的命?



周二,今天是COVID-19发病第三天。


晨起,

体温为36.5度;没有任何症状。

实际上,从发病第二天下午1点开始,也就是COVID-19发病30小时、开始服用Paxlovid的23小时后,我就完全恢复了。


所以昨天多位朋友在后台留言问:咋13点之后就没有更新了?是否漏了。

答:因为那之后就完全好了。


家人也挨个检测体温,以及询问症状,都正常。


顿时,一扫阴霾。

人在得意的时候啊,就喜欢总结点啥。

我自然也无法免俗,所以开始对着电脑猛敲字,题为:


面对COVID-19,到底是什么救了我的命?



我总结了四点:


1,年龄


老龄是COVID-19重症和死亡的第一危险因素。

中国香港特区从2021年底开始的Omicron疫情尤其非常清楚地展示了这一点。


未接种疫苗组的病死率:

40-49岁:0.19%;50-59岁:0.85%;60-69岁:2.05%;70-79岁:5.46%;80岁及以上:16.20%!



美国给50岁及以上年龄组或者有免疫功能低下危险因素(如伴有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等基础疾病)的人群以第2剂加强针,也是基于这个原因。


2,疫苗


正如香港特区的病例显示的,疫苗接种可以大幅降低Omicron感染的病死率;尽管目前疫苗接种已经几乎无法预防感染Omicron毒株。


根据数据世界,5月份美国新冠周死亡率显示,未接种疫苗的人群为5.49/10万人口,完全接种疫苗的人群为0.92/10万人口,1剂加强接种疫苗的人群为0.72/10万人口,2剂加强接种疫苗的人群为0.23/10万人口。

疫苗接种显著降低了新冠死亡风险。



3,抗病毒药物


尽管我的年龄并非高危组、也已经接种了3剂新冠疫苗,但我仍然感染了,并且第一天出现了发热(38.5度)、极度疲劳及全身酸痛、头痛等症状。

按照COVID-19的自然病史,症状在第一周会持续加重。


但抗病毒药物Paxlovid能够将病毒载量降低10倍,从而改变了病程,使我在服药后不到24小时就完全恢复。

但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所有抗感染,关键的都是早治疗。所以注意自己的症状,并早期发现尤为关键。


4,饮食


需要说明的是,前面提到的年龄、疫苗和药物,都是有充分的科研证据。

尽管没有研究显示饮食能够改善COVID-19预后,但我私心里认为有。

确诊COVID-19后,领导变着花样给我准备各种可口而蛋白质丰富的饭菜和水果。所以感染前三天,我几乎就是睡觉 + 吃、吃、吃。



P.S.,


M的COVID-19似乎就这么皆大欢喜地结束了;但明天出现的新情况,却令人始料未及。而后面他面临的问题,也更复杂、更严重。。。


Day 4丨我的新冠完全恢复,家里其他人却全被我传染了!



周三,也就是我发病之后的第四天。


晨起,

听到妹妹在隔壁房间的咳嗽声,顿觉不妙。


我自己周日COVID-19发病,立即与家人隔离;此后家人每日的体温都正常、也没有症状。本以为过了3天潜伏期还没有症状,家人就避过了来自于我的新冠病毒传播。

但我发病之前,一直和家人在一起;包括给妹妹每天睡前读书、周末一起玩。


立即检测体温,领导、哥哥和妹妹都是37度;快速抗原检测显示:领导和哥哥都是阳性,妹妹就不需要测了。


万般小心,还是没有阻止新冠在家庭内的传播。


询问领导症状,她感觉全身乏力、头痛和肌肉痛;同时咽喉疼痛,稍有咳嗽、有少量痰。症状和我第一天的症状几乎完全一样。


哥哥除了稍有发烧之外都没有其他症状,妹妹则比哥哥多了一点轻微咳嗽症状。


得知自己感染了新冠,两个孩子竟然高兴地手舞足蹈。


妹妹马上给我一个大大的拥抱,不停地亲我;终于不用隔着门缝和我说话了,并且妹妹钦点今晚要我陪着睡觉。

哥哥则声称:自己终于和好朋友一样了。

最逗的是领导,竟然略带自豪地打电话告诉了她在国内的妈妈!


看着他们得知感染了COVID-19之后的兴奋,我终于相信:新冠感染确实会影响大脑、降低智力。


我这个新冠康复者,得努力保持自己的头脑清醒。


所以,我做的第一件事是:拿了自己的一板Paxlovid,给了领导,命令她现在就开吃。

然后,给每个人准备了一个煮鸡蛋,一杯牛奶,一块蛋糕和很多水果作为早餐。

最后,把所有人都按到自己的房间,准备还给他们一个大大的照顾和关怀。


随后,再次走了一遍我周日的流程:通过电话诊疗开到Paxlovid,然后去药店取药。


领导也开始了我周日的睡、吃、睡、吃模式。

两个孩子则开始了在家隔离,也就是各种不用学习的耍闹历程。



发病当天,领导的体温最高到了38.5度,全身乏力6/10、头痛3/10和肌肉痛5/10。同时咽喉疼痛。

领导比我多的一个症状是眼睛疼(5/10),其他症状几乎完全一样。


晚上,

领导的体温降到37.5度,症状也稍有改善。

按照我第二天就完全恢复的体验,似乎这次COVID-19正在成为一次全家的“自然免疫”。。。



P.S.,


补充家人的疫苗接种情况。

领导,因为在医院工作,所以属于美国第一批疫苗接种者,2+1疫苗接种。也就是2剂基本免疫+1剂加强,都是辉瑞的BNT162b2 (30ug/剂)。

哥哥,美国小学生疫苗获批后第一批接种者,2+1疫苗接种。同样是2剂基本免疫+1剂加强,都是辉瑞的BNT162b2(10ug/剂)。

妹妹,美国婴幼儿疫苗获批后第一批接种者,2/3疫苗接种。即,完成了辉瑞的BNT162b2疫苗3剂基本免疫的2剂接种(3ug/剂)。


影响COVID-19感染后病情严重程度的两个关键因素是:年龄和疫苗接种。


您认为哪个更重要呢?

我们后面的更新,会从一个家庭的病情严重程度回答这个问题。


Day 5丨全家人,都基本恢复了!



周四,我发病第五天,家人发病第二天。


晨起,

全家人集体检测体温,都不超过37度。


领导,昨天发病、发热到38.5度,并有极度疲劳、肌肉酸痛、头痛等症状,另外就是有咽喉疼痛和轻微咳嗽;当天就开始口服Paxlovid。今天只剩下轻微咳嗽症状。

哥哥,昨天晨起检查体温37度,没有任何症状;但此后检查体温恢复正常。今天仍然没有任何症状。

妹妹,昨天晨起轻微咳嗽,体温37度,没有其他症状。今天体温仍然是37度,仍有间断咳嗽。


作为家庭第一个感染的,周日发病,第一天体温一度高达38.5度,感染当天开始服药,在感染第二天就完全恢复,此后一直没有症状。


中午和晚上,

体温检查仍然都在37度以下。

全家人顿时送了一口气。




Day 6丨发烧到39.5度!原本被认为最安全的家人,COVID-19病情却最重。



周五,我发病第六天,家人发病第三天。


晨起,

被妹妹剧烈的咳嗽声惊醒。

赶紧给她查了体温,竟然到了38.8度;赶紧给她测了脉氧,显示100%。肺部听诊没有明显异常。


很显然,妹妹的COVID-19加重了。

而与此同时,家里其他人目前都基本上完全恢复。


当天,妹妹发烧多次达到39.5度,这时候需要口服退烧药;而其他时间,则主要给以物理降温。


但妹妹的咳嗽却越来越厉害,没有痰、只是干咳

同时,持续检测的脉氧饱和度和肺听诊均显示正常。


烧得厉害的时候,妹妹只能趴在床上休息;但只要体温稍微降到39度,妹妹就又开始精神起来。


不知不觉中到了晚上,在忐忑不安中睡下。。。





Day 7丨在美国坚持两年半,终于“如愿以偿”感染了新冠病毒时,却遭遇了"始料未及"的病症



领导,都在发病第二天就几乎完全恢复了。

哥哥则只是检测出来是阳性,一直没有症状。

但妹妹症状却最严重。


妹妹新冠发病后的第二天,一度发热到39.5度,此后三天体温一直在37-38度之间。

尽管仍然没有痰,也没有出现其他症状,但妹妹的咳嗽更加严重

且一直持续了一周时间,才逐渐停止。


随着妹妹咳嗽最终消失,这场“如愿以偿”却又“始料未及”的家庭新冠疫情终于结束了。


之所以说“如愿以偿”,是因为在经过两年半的严防死守之后,我们决定放弃了;甚至之前还和朋友讨论过多次,根据疫苗接种节奏而“主动感染”新冠病毒。


之所以做出硬扛新冠病毒的决定,是因为:


1),美国的新冠疫情下,几乎防不住。


尽管想继续完全躲避新冠病毒的感染,仍有可能;但需要付出的代价也越来越高。尤其是两个孩子都在学校,需要参加很多活动和运动。而夏天会有很多水上运动和室内活动,则更难以完全预防住。


2),我们已经做好了准备。


两个成年人都接种了加强针,并和家庭医生沟通好能够及时获得抗病毒药物Paxlovid。

尚在小学的哥哥尽管不能用到抗病毒药物,但在暑假之时接种了第三针,所以暑假期间是他免疫保护最好的时间段。

在幼儿园的妹妹则已经接种了2针新冠疫苗,但由于她的年龄最小,所以曾被认为是家里最安全的人。


但COVID-19病情显然不会完全按照我们的意愿进行,令人始料未及。


1),无法阻止家庭内传播。


新冠病毒感染后有3天左右的潜伏期,这段时间感染者没有症状,但却会传播病毒。这意味着只要在一起生活,就极难避免被传染

我出现症状后,马上在家庭内进行了严格的隔离,但三天后家人仍然出现了症状。


2),4岁儿童感染后症状仍然很重。

妹妹发烧一度到了39.5度,这还是她已经接种了2剂辉瑞婴幼儿疫苗的情况下出现的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辉瑞6个月至4岁的疫苗接种需要3次才是完成基本免疫(primary series)。所以妹妹实际上尚未完成基本免疫接种。


想想也有些后怕,如果在没有接种疫苗的情况下感染了,我们会遭遇什么呢?


所幸,所有家庭成员在感染一周后终于都恢复健康,由此,一次家庭COVID-19疫情也终于“有惊无险”地结束了。


但即使做了充分的准备,而且这个暑假我们就抱着阴性“清零”的心态、外出活动(包括去饭店就餐)都没有戴口罩,但感染降临时,过程中仍然充满了风险。

我和领导都极罕见地发烧到了38.5度,且都出现了很严重的疲劳和肌肉疼痛。

妹妹发烧到39.5度和咳嗽持续一周,也是令人非常担心。


最终聊以自慰的是:在接种疫苗的基础上,有了这次感染加持,也就更加放心地继续恢复正常生活。



最后回答公众号后台留言问到的一些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这只是一个家庭的个案所以没有普遍意义;所以下面的回答和解释主要是结合已经发表的文献。


1,疫苗接种是否有效?


我的回答是:疫苗接种仍有效且非常必要。


已有的研究显示:尽管疫苗接种预防感染的保护力已经很低,但有充分的证据仍显示:疫苗接种仍然能够有效降低感染后的病情严重程度

尤其是对于老年人,加强接种仍是预防重症/病死最有效的手段。


就我们家的情况:疫苗接种保护了我们

哥哥接种了3剂疫苗、且加强针是在感染前4周接种的(感染时免疫状态最好)。如果不适被检测出来有过一过性体温到了37度,哥哥就是无症状感染者。

反观尚未完成基本免疫接种的妹妹,则成了家里症状最严重的成员。


2,Paxlovid治疗后仍有复阳,是否还有效?


答:辉瑞的Paxlovid仍然是目前COVID治疗药物中最值得信赖的药物。


根据文献:目前报告的1%应用Paxlovid的患者出现复阳,包括哥大的何大一教授、美国白宫首席医疗官福奇博士和美国总统拜登等;而且实际上肯定更多,因为很多人症状好了就不再检测了。


我的理解是,病毒通常需要10天才能被完全清除;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是大幅降低病毒复制的成功率(降90%),想彻底清除病毒还得靠个人免疫系统

所以如果用Paxlovid治疗了5天后病毒还没有被彻底清除,那再次检测就很可能再次阳性。

新冠病毒是急性传染性病毒,急性期却是病毒处于明显优势,因为这时候人体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激活。

过了5天,人体免疫系统已经充分激活而占据优势;如果这时还有残余病毒,免疫力特弱的可以再次服药,再一个疗程后(目前美国FDA未批准第二个疗程的治疗),这次感染也就结束了。但是绝大多数人都不需要再一个疗程。


就个人体验来说:我很信赖和依赖Paxlovid。因为我和领导都是在服药24小时后症状就几乎完全消失,体温恢复;而且没有复发

但如果没有口服Paxlovid,症状会发展到什么程度,真不好说。


但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每个人、每个家庭的情况都不一样,在能够预防新冠感染的情况下,还是尽可能预防感染。



编者按:


由于疫苗接种和抗病毒药物的应用,COVID-19病情确实已经与之前大不相同。

我们也找到了在疫苗接种之前一位在美国的华裔医生感染新冠后的经历。

对比之后,更是感慨万千。。。

生命有时就像翻过一张扑克牌。感染新冠的65岁医生记录生死22天



本期编辑:Henry,微信号healsan。

Hanson临床科研团队,由6位在美国的医生及医学科学家组成;目前在美国主要从事新药研发和临床科研。


点击👆,关注医学科研进展


更多新冠信息,点击👇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