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何镜堂院士:城市IP的关键是文化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纯干货,不啰嗦





何镜堂院士

在城市建设中,挖掘城市的地域特征,彰显城市的文化内涵,紧跟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从整体性和可持续性的高度去认识城市风 貌问题,才能体现一个城市独一无二的个性,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的需求,使之成为人们美好生活的载体。

1
 文化建筑

文化建筑是城市的灵魂城市是人与资源聚集的产物,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形成的宝贵的财富。城市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城市也是应用建筑的母体。城市与建筑的发展都离不开文化的作用,所以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更是城市赖以延续和发展的根基。


文化建筑也常常是城市一定历史阶段的缩影,是城市的名片和标志,更是城市重大事件记忆的载体,因此文化建筑的风格和风味体现了一个城市的特征、素质、追求和发展。


2
 两观三性

中国特色的城市如何形成的”是我多年研究的课题。为了更好地彰显和传承本土文化的特性,也基于建筑的本体融合环境,一个城市的建筑常常与其他城市不同,建筑本身是技术和艺术,科学和精神的融合,所以没有绝对正确的建筑,有些建筑甚至是见仁见智的。


影响建筑的因素可以归纳为“三性”,即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地域性包含了当地的环境、气候和情况,也包括了当地的文化;文化是一个建筑最高的层次,体现了当代的文化,历史的文化,中外的文化,具备文化性是体现文化自信的一个根本;时代性体现了建筑的发展。再从哲学角度理解这三个要素,可以提升到空间是整体的,即整体观;时间是可持续发展的,即可持续发展观。


有特色的建筑,自然不会千人一面。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地域是赖以生存的根基,文化是建筑的内涵和品位,时代则体现建筑的精神和发展。世界上没有抽象的建筑,只有地域性的建筑,一个合乎逻辑的设计构思过程,常常是以从最根本的地域中挖掘的有益基因,作为设计依据,从文化层面加以深化提升,与现代科技结合,从空间的整体观和时间的可持续发展观加以把握,从而创作出三性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我在人民日报发表过一篇题为《和谐理念与建筑“三性”》的文章,两观三性和中央思想是一致的。


3
 两观三性理论指导下的建筑案例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建筑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国馆必须要兼具“中国特色 时代精神”,这也整个建筑设计最根本的定位。任何一个建筑都有甲方,而中国馆的甲方是13亿人民,中国馆设计方案的竞赛全世界都可以参加,在344个方案中,我们的方案被选中,并与清华大学和上海一起合作。

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很难用一个建筑去体现,每个人都对它有不同的理解。如全世界都认为斗拱很麻烦,同时这个建筑又非常注重生态。中国馆总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架空3米,悬挑49米,屋顶140米乘140米。中国馆经过几年设计,注重每一个细节,比如中国馆的红色,公众看到的红是由四种红色组成的。最终这个建筑得到了大家的认同,获得了非常好的声誉,被称为“东方之冠,鼎盛中华”。相信每个走进中国馆的人,都会感到自豪。



可以看到,中国馆的构图非常现代,它将传统印章的形象、风格通过现代通风洞来构架同时屋顶花园平台吸收了圆明园“九州清晏”的概念,在2.7万平方米的范围内,共设计了九个岛,全面表现出中国山河的特色。众所周知的会动的清明上河图,现在已经被改成了中外艺术宫,秉承了生态的概念,吸引非常多人参观。


江苏南京·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是国家级的工程,是国家每年举办公祭活动的地方。为什么纪念馆的形状像尖刀一样,因为地是尖刀形,所以利用这个地形做了一个断刀,也代表我们最终抗战的胜利,断刀建筑内部就是一个展览馆。



走进这里自然会有震撼的心理,这是了解当年日本屠杀30万中国人后带来的感受,是永远不会忘记的历史。同时,我们也希望将人们最终引到走向和平,而不是仇恨哪个国家。这就是我们的土地,也是战争的土地。



通过建筑特有的语言可以形成场所感,通过空间组织、材料、肌理、色彩和光线形成的场所感,使参观的人群产生相应感受。走路时发出的沙沙声,带着严肃而沉重的表情,建筑已经把人的情感整合起来。

再如纪念馆中冥思场景的设计,点灯后各种光线反射,向各处延伸的同时也引发了思考。走进和平公园,则是非常平静的,有山、有水、有树,让人们感受到和平。


整体建筑像一个诗篇,有开头,有高潮,有结尾。


黑龙江哈尔滨·侵华日军第731部队罪证陈列馆和遗址



这是在哈尔滨侵华日军731部队屠杀中国人的地方,是用人体实验做毒气的场所。我们就在旁边建一个博物馆。大家知道飞机出事的时候,找到黑匣子就能找到真相了,我们这里就是破碎的黑盒子,一半地上,一半地面,在参观的过程中逐渐了解其中的真相。


这个遗址现在已经是国家文物。这个建筑非常震撼,整个建筑和人类意志融合在一起,充分展现了建筑的力量。在陈列馆一侧的铁路还是原有的,开裂的地方正对着遗址。


河北廊坊·大厂民族宫

大厂县是回民聚集区,是当地人民心灵栖息的家园,建筑要做的是将“伊斯兰文化”这种典型特征用现代手法表现出来。


2016年大厂民族宫评为世界十大建筑,2017年10月获得美国建筑奖。建筑将伊斯兰文化与建筑结构结合得非常好,通过照片可以看到这个建筑非常纯净,非常神性,有殿堂感。

建筑上方的圆顶被做成屋顶花园,同时圆顶包含了一个有着大礼堂和舞台的剧院,设在整个大楼的中心,上面是半露天的屋顶花园,空的地方阳光可以照进来,在北京下雪飘进来的时候,场景非常有诗意。


在夜晚,建筑是白色的,衬托在黑色的夜景中,在白天,可以看到天空是白的,建筑内部是黑的。由此可见,建筑有自己的特色,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IP,这是中国的特色,文化的特色。


广东珠海·澳门大学横琴校区 

澳门大学横琴校区被建设成为一所书院式的大学。校区建设立足于山海环境资源和生态自然条件,同时通过建筑设计,校区内的学习与生活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这个校区的书院特点非常明显,我们平时谈起的很多书院,都是假的。

但这个书院是真的,因为院长要住在这里,每个书院里面都是各个专业的学生,是培养创新人才非常好的途径。从建筑风格看,校区没有使用一般的玻璃幕墙,而是融合了岭南的特性和南欧的风情,充分考虑自然通风采光。


澳门大学横琴校区虽然盖起来才四年,但走进去会感觉这是有些历史沉淀的大学。建筑和景观的联系得非常自然,有国际化的感受。2016年习总书记参观过这一校区,今年张德江委员长参观过,凡是到这个城市的领导几乎都去了这个校区,现在澳门大学横琴校区已经成了珠海一个新的文化标志。


广东云浮·六祖纪念堂

六祖纪念堂是非常新的建筑,刚刚开放。六祖纪念堂建设在六祖的诞生地,使用了新的材料。我们没有用木头,而是用石头做柱子。屋顶有中国传统的风格和特色,但是更平缓,材料由金属构成,整个建筑感觉非常宁静、怀着诚意,可以一边用来开会,一边用来展示,中间是纪念堂。


这个建筑也有新意,在纪念堂的设计中,我们用莲花形成了天花图案,很有中国文化特色,其中六祖的像整体用汉白玉雕刻而成,希望大家有机会到现场看看。


广东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很多小镇、老房改造是现在的热点话题。以我工作的地方为例,华南理工大学在上世纪90年代,还是一堆破烂的房子、一个废墟,我用11年时间不断改造,改造成现在的状态。



它是历史建筑的重生,是地域建筑的理想典范,是眷念的精神家园。它既保持传统建筑的文化特色,又容纳全新的功能。建筑群落与景观相互交融,通透的玻璃盒子、轻盈的连廊、茂盛的树木和灵动的鱼池,构成通透、开放、幽静、舒适的岭南园林。




如今,一百多人的小团队在这里工作。整个建筑设计研究院分成四期建设,现在已经建设完成,一共十间房子,六个是坡顶的,四个是平顶的,共计四千多平方米,进去之后感觉非常舒服。这个地方既是我工作的地方,又是培养博士的地方,还是学生交流的地方,已经被列为科普基地。同时还有岭南园林,为这个地方赋予诗意。


国家南海博物馆 


设计结合狭长海湾地形,应对热带滨海气候,融合地域海洋文化,紧扣时代主题,营造一座热带滨海绿色建筑。


从船屋发展而来的建筑形态,在通风、遮阳、隔热等绿色生态节能方面具有较为突出的优势。从建筑的体型、室外景观、通风廊道、立面遮阳等多层面进行优化,满足海南的气候适应性要求,达到节能的目的。


汶川大地震震中纪念馆 

建筑设计没有采用突兀的庞大体量,而是将最主要的建筑体量嵌入到当地独特的山地景观,以低俯的姿态与地形紧密结合,平静而有力,质朴而厚重。人们在空间的下沉上升、开合、收放的节奏中,情绪由凝重、悲伤逐渐走向舒缓、希望。


钱学森图书馆

建筑形体以“方正的石头”寓意钱学森心系祖国大地的赤子情怀以及“两弹一星”的“石破天惊”伟大事业。“石头”立面的肌理呈现钱老的亲切形象,犹如深情地注视着东二甲,呼应了人物纪念馆的主题。


海心沙人工桥

人行景观桥横跨珠江,宽15m,长436m,主跨196m,采用分幅设计,为东侧漫步道,中部花舟景观带,西侧通行道。设计以“珠水飘绢,岭南花舟”为概念,提取岭南花舟、粤曲水袖意向,结合台地花卉,打造独具广州特色的岭南花桥,成为广州CBD核心区展现广州城市魅力、独具岭南特色的创新名片。



广东美术馆、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广东文学馆“三馆合一”项目

项目位于白鹅潭产业金融服务创新区核心区,总建筑面积约13.8万㎡。设计从大湾区的背景中寻找时代印记,从白鹅潭的小环境中获得灵感,采用现代建筑语言抽象写意,表达文化巨轮、鹅潭飞虹的设计概念:一艘满载艺术宝盒的巨轮扬帆起航,在丝绸之路起点助力湾区建设;在白鹅潭中心商务区以飞虹跨越时空,营造千年商都新地标,激发滨江都市活力。


4
 应对新需求

我是一名建筑师,又是一个老师,要靠作品说话的。以世博会中国馆为例,现在很多建筑无论建设的规模,建设的速度都是史无前例的,如何应对这样的需求?需要从理论、创新人才和创作团队三方面提出解决方案。


第一是理论,指中国特色的创作理论,包括两观三性等;


第二需要创新人才,这也是我为什么回到学校的原因,1983年我从北京回到广州,走一条将设计和研究结合的道路,从而培养我们的博士和硕士,本届论坛执行主席林竹就是我培养的非常优秀的博士;


第三需要好的创作团队,当今中国这么快的发展速度,只有好的理论、好的人才,但没有很好的创作团队是不行的


5
 建筑人生感悟

建筑设计需要直面发展的中国,与社会的发展进程融在一起。同时还应当有所坚持、有所创新。建筑师需要融入社会,要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结合,为社会服务。在我看来,弘扬奋斗精神,把个人的拼搏和努力融入时代发展的洪流中,就一定会建功立业,走出最美的人生道路。


1学建筑首先要学会做人。


2不怕输,输多了总会赢的。


3对每一天都抱着真诚的心思,爱她,尊敬她,竭尽所能。


4我选择了一条设计与研究、创作与教育相结合的道路,一条辛苦但快乐的路。


5做100个作品,不如做一个精品。


6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的,不完满才是人生。


7建筑要有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建筑创作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的和谐统一。


8当你感到一筹莫展的时候,坚持一步,转机就在眼前。


9“勤奋、技能、人品、机遇”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要素,缺一不可。


10当你能够工作的时候,尽心尽力为社会多做有益的事;当你不能工作的时候, 大家依然能够想到你,关心你,呵护你,你就会感到幸福。


人物简介

何镜堂先生1938年4月2日生于广东东莞,1965年华南理工大学(原华南工学院)建筑学研究生毕业,现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名誉院长,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总建筑师。兼任国家教育建筑专家委员会主任,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全国第九、第十届政协委员。

何镜堂先生长期从事建筑设计、教学和研究工作,创立"两观三性"建筑论,坚持中国特色创作道路,探索出产、学、研三结合发展模式,主持设计了一大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优秀作品,先后获国家和省部级优秀设计1、2等奖100多项,在"建筑学报"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共培养博士、博士后八十余名。何镜堂曾先后受邀在哈佛大学、米兰理工大学、威尼斯建筑学院、奥克兰大学等以及美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和地区进行专业学术讲座。

何镜堂先生尤善长文化、博览建筑和校园规划及建筑设计,主持设计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大厂民族宫、胜利纪念馆、侵华日军731部队罪证纪念馆、映秀震中纪念地、天津博物馆、钱学森纪念馆、南京明清城墙博物馆、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重庆理工大学、澳门大学横琴新校区、中山大学深圳分校和珠海凤凰山景观塔等一大批精品工程。1994年获中国工程设计大师称号,1999年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自2001年以来先后获首届"梁思成建筑奖"、"十佳具行业影响力人物大奖"、"国际设计艺术终身成就奖"、"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科技奖"和"广东省科技突出贡献奖"。其主持的建筑教育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更是荣获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一等奖。在中国建筑学会建国60周年建筑创作大奖评选中,以13项作品获奖成为新中国成立后获奖最多的建筑师。


本文内容来自作者在“2017中国城市运营论坛”发言和2020年5月30日在江苏大剧院国际报告厅《地域·文化·时代——漫谈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与建筑风貌塑造》的演讲。未经作者审核。

图片来源:中国城市运营联盟、搜狐网、中国建筑学会网站、世界华人建筑师网站、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等。



添加城市设计联盟助理微信,加入社群

城市设计联盟

内容定位:传播城市设计理念,分享经典项目案例和专家观点

面向人群 :政府主管部门、城市设计相关从业人员和设计爱好者

视频访谈节目:定期邀请采访城市规划,建筑,市政,园林领域专家

打造跨专业交流、咨询、媒体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