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THAD:万载古城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THAD清华建筑设计院 Author 清华建筑设计院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纯干货,不啰嗦





万载古城
1
 项目背景 Project Background
万载县地处赣中西北边陲,锦江上游,峰顶山以北,东邻上高县、宜丰县,南接袁州区,西连湖南省的浏阳市,北毗铜鼓县。处于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武汉城市群等三大城市群围合之中,拥有绝佳的区位优势。

▲项目基地 © 是然建筑摄影

万载县现有汉族和壮族、满族、瑶族、回族、苗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彝族、侗族、土家族、哈尼族、畲族等13个少数民族。

至2018年年末,全县总人口为577327人,其中城镇人口209958人,占36.37%;乡村人口367369人,占63.63%。

田下古城现存明清古祠堂20余座,其中核心区内一类保护建筑尚存九座。九座祠堂在空间和构筑上各具特色,或多进院落,或有精美木雕,或藻亭保存完好,或有巧夺天工石刻。

虽然部分装饰构件损坏严重,但仍有许多旧时元素得以留存,极具修复价值。核心区内六条主要古街巷空间也得以保存。

众多民居、水井、红砖黛瓦等旧时元素都能在巷弄街坊之间寻到。行走于厚重的红墙之间狭小的巷道,曾经的商号林立,街市繁华;曾经的邻里亲和,静谧和谐仿若都穿越千年一幕幕重现。

▲万载古城鸟瞰 © 是然建筑摄影

2
 设计构思Design Concept
项目由古老的以“宗”为核心逐级外扩的意识形态中得到灵感,指导聚落中新旧空间重构,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重重困境。创造出具有地方特色,推广性强的古镇更新模式。

延续控规中提出的“统筹发展、环境优先、个性塑造、有机更新、弹性规划”的理念,规划首先保护古城核心区的历史遗存和传统肌理,其次围绕核心区对周边用地进行有机更新,适当增加商业、娱乐、商住、旅游服务等功能。

通过保护和更新使田下古城成为城市区域内的历史文化和旅游中心,达到万载城市历史底蕴和文化旅游展示的新高点。

▲商业区夜景图 © 是然建筑摄影

规划设计突显 “家和文化”,以家族精神为核心逐级外扩的意识形态,指导空间形态层层铺展。

在核心区范围内,通过“忆古”方式保护修复古祠堂、古商街、古公建;外围区域,

通过“融今”方式融合现代商业、旅游、休闲、非遗保护、有机农业等功能;通过“忆古融今”开创古与新的积极城市空间,指导聚落内外新旧空间融合布局。

同时解决现状中的生存环境差的严峻问题,创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生机勃勃且推广性强的古镇更新模式。

▲空间构成

 家合宗法—哲学意向
在华人社会中,人们的生活可视为一连串的同心圆最中央的圆是自己的家庭,然后是亲戚、家族、朋友接着是社交、文化或学术圈、运动、休闲等。

保存完好且独具特色的放射祠堂群即为核心区精神内核,空间规划形态解读哲学意向,以空间层次暗合亲近疏离。

家核心向外逐步发散的意识形态,以空间形态意会比附,形成由祠心、祠围、内溪、中间功能区域及商业功能墙界直至龙河, 以核心放射状古祠堂群为圆心逐步环状向外发散,形成由古及新、由静及动、由家庭及社会的空间意向拟合。

体现中华民族自古传承的生活信仰及社会秩序。

▲项目总平图

规划以核心祠堂的保护为主,在延续主要原有街巷空间的机理下,结合现状保存较好的古祠堂及古民居,将整个田下古城保护区分为六大功能板块区,分别为:祠堂保护区、祠围精品合院区、非遗文化展示区、生态体验区、下沉水景商业区、南门街游憩区、河畔艺术游闲区。

环形布局,放射状梳状切入,交织出核心区的道路网络。区域对外四周与城市道路相邻,交通便捷。对内以古祠堂保护区环形道路为第1环,祠围精品水巷合院环路为第2环,扩展至南门街步行街成为第3环之局部。

以古祠堂区向外呈放射状辐射道路,与各个环路交织,直至像各个沿街面呈现若干主、次入口。并且于东侧延龙河一岸,由梳状路直通龙河。

▲古新融合 © 是然建筑摄影

意古融今—空间意向
以如下层层展开的空间手法,布局古镇,完成设计意古:“精神核心-祠堂中心群”、“生活载体-民居片段”的修复发源,逐步展开“事件场景- 修复公建、水体及构筑物”、“防御工事-城墙边界”的空间拟合。

▲古新融合 © 是然建筑摄影

融今:“打破-与城市空间交融”、“对话-与核心空间呼应”、“填充-与内部空间调和” 、“激活-与外围空间碰撞”一系列崭新空间手法,实现古祠与现代城市生活的融合与创新。

▲古新融合 © 是然建筑摄影

3

 建筑设计Project Design
整个区域的总体建筑轮廓以低层建筑为主,仅在中心地标处规划有视觉中心的制高点。

外围商业建筑轮廓,通过整体性一致的连续屋顶设计,通过历史城墙的形式引入现代生活方式,通过打破、对话、填充、激活等多种形式,创建了新的城市建筑整体轮廓。

▲连续屋顶设计 © 是然建筑摄影

万载田下地区历史绵长悠久,至今明清时代的祠堂古屋建筑仍保存众多,结构完好。静默叙说尘封百年的故事。

这不仅是古迹遗存的宝贵财产,同时也是此处亘古长存的精神空间,唯有回归与传承,保护与发扬,存留其原汁原味的风土,不加后世的雕琢,方可展现其穿越历史的风华。

▲保留古迹遗存 © 是然建筑摄影

古与新,不同的论调终究归结于一处,即融合。各取所长,融汇贯通。彼此尊重,而不是单纯的附和与拷贝。对历史的解读,对生活的发展,田下给出自己的答案,这也将是中国众多古城镇发展开拓的必经之路。

建筑设计突出赣派建筑文化,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适应性建筑,创建建筑的可识别性,建筑由于在单体、材料等方面的一体化设计,形成了突出的建筑特色,易于识别,形成独特城市景观。

保留原有古祠堂赣西民居风格,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实验性新中式民居。从建筑的体量、形式、布局和材料的表现手法入手,呈现意古融今的最大和谐度与独创性。

创造出具有地方特色,推广性强的古镇更新模式。

▲古新融合 © 是然建筑摄影

4


 技术创新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通过对万载环境的考察,得出与之适应的低技术生态策略细则,指导规划设计。通过区域技术导入水系,引导巷道风;通过单体技术营造冷巷。

将根据上条生态策略设计的项目模型进行再模拟,得到理想的结论。并进一步对细节进行改良。

对当地的风土墙构造和效果进行研究,结合新的技术和构造方式对其进行改进:墙体之间加入轻型保温材料增强其保温性能;对砖进行打孔减轻重量提升通风性能。

新建部分墙体砌筑采用新型白砖,砌筑方式沿用核心区保留建筑的空斗砖墙砌法。

▲墙体细节 © 是然建筑摄影
5


 实施效果Implementation Effect
项目试图提出具有推广性的解决方案:保护与发展相结合,基于地域气质重构文脉,改善环境质量,推进区域可持续发展与有机更新。

公众全程参与,保证决策透明公平。尽可能多的保留原住民,使更新区域处在良好的感情氛围中,更利于营造类似于传统社会的归属感。

所有建设涉及到的家庭将得到补偿:由政府补贴搬至周边不远处舒适的回迁房居住;或仍居住在经过修缮的古屋里,享受优先工作机会。

▲良好的氛围 © 是然建筑摄影

区域的综合治理将整体提升环境质量,对外围河道岸线的开发利用,使民众享有舒适的休闲场所;对内部原有水系的治理,提升全区景观质量

原有废弃砖瓦和当地可降解建筑材料将重新使用到新建筑当中去,推广屋顶太阳能集热器使用;透水砖普及、雨水收集系统的建立,垃圾生态处理的实施。

规划将重新布局全区电力、给排水网络,适应现代生活为每户居民提供便利。

此项目的建成将大幅改善整体居住环境,提供就业岗位,吸引外流劳动力回归,互联网商业也将被鼓励,从根源缓解城乡劳动力不平衡问题。

新老建筑的融合共生建立起全新的万载形象,带动城市整体的美学提升。

▲良好的氛围 © 是然建筑摄影
▲古城夜景 © 是然建筑摄影
▲俯瞰街巷

项目地点 | 江西省宜春市

项目类型 | 城市更新

用地面积 | 156,907.98㎡

建筑面积 | 135,135.32㎡

设计时间 | 2013-2015

竣工时间 | 2019

主持建筑师 |  庄惟敏、方云飞

创作团队 | 庄惟敏、方云飞、梁增贤、冯晨、李平、陈青、李楠、陈小可、马水静、周听

建筑专业 | 张葵、张伟、路玥、蔡郑强、吴雪、张怀萍、赵丹、刘永彬、李璞、王子林

结构专业 | 李滨飞、沈敏霞、马宝民、李晋春、王春伟、王彩铃、祝乐琪、郭风建、曹文涛、孟少宾

给排水专业 | 徐京晖、刘程、赵慧天、陈威、程炳玉、陈志杰

暖通专业 | 陈矣人、王一维、华君、周溯、史江新

电气专业 | 武毅、刘力红、刘素娜、金翔、李劲、谢庚、孙丹、柳熙雨

摄影师 | 是然建筑摄影

 
THAD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添加城市设计联盟助理微信,加入社群

城市设计联盟

内容定位:传播城市设计理念,分享经典项目案例和专家观点

面向人群 :政府主管部门、城市设计相关从业人员和设计爱好者

视频访谈节目:定期邀请采访城市规划,建筑,市政,园林领域专家

打造跨专业交流、咨询、媒体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