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三天蒸发四百亿元,海天酱油墙倒众人推丨氪金 · 大事件

36氪Pro 2022-10-30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36氪财经 Author 王林 潘心怡

酱油白马股走下神坛。


王林编辑潘心怡来源36氪财经(ID:krfinance)封面来源 | 视觉中国

10月10日,海天以上市企业的身份发出了第三份公告,对“双标风波”作出解答,一句迟来的“在国内外均有不同档次产品出售”算是缓和了不断发酵的负面舆论。
这透露出海天味业的焦虑——由于前两份公告引发了舆论的不满,继国庆节后开市首日大跌超9%后,海天味业连续三个交易日已跌超15%,总市值合计蒸发400亿元。
抛开添加剂这个难有定论的问题不谈,几则公告背后的高姿态从侧面反映出,海天这个旧时代走出的王者还未适应新的消费者主权时代。
海天开始崛起的90年代是典型的短缺时代,彼时,谁能够低成本高效率的大规模生产生活必须品,只要质量和功能不太差,就能够成为这个时代领先的企业。
在供给大于需求的现在,消费者意志占据主导位置,互联网的链接更是将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弱关系转变为实时在线、产生交互的强关系。
事实上,海天面临的不仅是一次严重舆论危机,在业绩焦虑和转型阵痛困扰下,消费者的背离无疑成为了悬在海天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靠时代红利发家

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中国仍一直处于短缺经济的状态,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联合创始人张维迎作过形象比喻,称此时市场上到处都是无人的山洞,企业随便找个洞就能当“菩萨”,自有人来进贡,赚钱很容易。
海天酱油正是抓住这个窗口期顺势而起,较早地北上、东拓、中垦、西进,抢在竞争对手之前将产品铺向了全国,从而抢得先机。
直到21世纪初,北方广大地区的酱油仍是单一的色重味浓。而海天味业却凭一己之力将广东地区特色的老抽、生抽概念带出了圈,乃至推广到全国。
凭借先发优势,海天建立了庞大而精细的线下渠道。2021年年末,海天经销商已经高达7430家,而中炬高新(厨邦母公司)、恒顺醋业、千禾味业、加加食品分别为1748家、1829家、1899家、1525家。
值得一提的是,海天依托低价建立了在餐饮业的渠道壁垒,而这一消费场景占据了酱油消费总量的40%。鉴于餐饮对菜品味道的一致性有严格要求,通常不会轻易改变调味品品牌。海天通过与厨师学校合作,培养厨师使用海天酱油的习惯。再结合渠道的持续推广,海天在B端更加易守难攻。
财务表现来看,自2014年2月11日于上交所上市以来,海天味业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速度,2014-2020年,公司营收年均增速为15.3%,归母净利润年均增速则是达到了惊人的21.9%,展现出极高的成长性。
具体到产品毛利率,海天味业所在的调味品行业毛利率高企,比如海天2019年主营产品毛利率合计为47.52%,其中酱油的毛利率达50.38%,远远超过石油的15%。
而且,海天味业的摊薄ROE(净资产收益率)常年保持在30%左右,比调味品行业整体ROE高出近10个百分点。
业绩稳定、主业突出、高ROE都符合典型的白马股特征,也是价值投资者的最爱。此外,机构投资者对酱油行业高溢价认可度较高,36氪总结公开报告发现,主要原因如下:
其一,与其他快消品相比,传统的调味品赛道具有生命周期长、行业变迁慢等特点。在传统调味品行业中,酱油又以稳超62%的比例占据主导地位;
其二,我国独特的烹饪饮食习惯,使得酱油天然可抵御外资产品的冲击,以文化为依托构建起较高的行业壁垒;
最后,较低的价位和消费频次使消费者对提价反映并不敏感,低于同期CPI的小幅提价策略则构成了业绩增长的另一重动力,同时也赋予了酱油行业可以转移通胀风险的能力。

有了上述逻辑支撑,在疫情之初对稳定性要求压倒一切的大前提下,海天味业成为继茅台、五粮液之后的消费抱团股。其总市值从2020年低点的2500亿,一路暴涨至2021年初的7000亿大关,创下“一瓶酱油”贵过“一桶油”的神话。

股市里的“酱油神话”

然而,7000亿巅峰之后,不仅没有诞生市场热议的“万亿新王”,海天股价更是直接步入下行通道,公司市值在此后半年多的时间内一路腰斩至3600亿元左右。
究其原因,对海天味业的理性期待是持续稳健增长的、完美的慢牛,而其后的抱团热情则给出了高成长性企业都难以企及的估值。2021年中旬,对比白酒龙头贵州茅台56倍PE、粮油龙头金龙鱼67倍PE,海天估值依然达到了80倍。
针对增量空间有限,对海天的增长故事便是基于龙头整合行业提升市占率的逻辑。此前许多机构线性对标日本酱油行业老大龟甲万33%的市场份额,认为中国今天的酱油CR3仅有20%,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但调味品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地区代表性口味不一,这对海天味业的全国化发展有一定的挑战。受限于地区市场割据和散乱的市场竞争格局,进一步集中的难度要比想象大得多。根据华经产业院数据,2020年海天酱油在C端的市场份额最多,但也仅仅占比7.3%。
另一方面,从基本面来看,在餐饮渠道受到疫情重创及行业及上游材料影响下,酱油企业近年普遍营收、利润大幅放缓。
2021年,海天味业营收同比仅增长了9.71%,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同样只有4.18%,是上市以来的最低值。
原本餐饮渠道是海天味业的一大优势项,据浙商证券数据,餐饮渠道的营收占海天酱油营收总额的比例超60%。而在疫情侵扰下,线下餐饮渠道占比过高却加大了业绩的不稳定性。
据机构的最近渠道调研,多数经销商反馈餐饮端出货仅恢复疫情前的70%左右,基于此,酱油消费的绝对核心之一——餐馆饭店对酱油的整体需求有所下降。
日益严峻的原料价格也在压制着企业的利润空间。2021年四季度,海天终于决定将酱油、蚝油和酱料等部分产品出厂价上涨3%至7%,但鉴于白热化的同业竞争及低迷的消费环境,海天提价速度并没有跟上成本上涨。去年,大豆、包材等价格上扬,公司直接材料同比增长了18.17%,营业成本同比增长了16.3%。

因此,到了2022年,海天的颓势并没有得到实质性扭转,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135.32亿元,增速放缓至9.73%,归母净利润33.93亿元,增速放缓至1.21%。

“零添加”战事
如果酱油企业还有增长故事,相比提升行业集中度,产品的升级换代更加重要,毕竟这可以直接为企业带来利润的增量。从这一点上看,无论是售价还是利润,零添加酱油都优于普通酱油。
这场引发全民讨论的“添加剂风波”,对存量搏杀中的酱油企业无疑是新的机遇。随着消费者越来越关注成分和配料表,且更愿意为绿色、健康和原生态的产品支付溢价,“零添加”这把营销利器在变得越来越锋利。
事实上,碍于海天等在餐饮渠道和平价产品上建立的壁垒,其他酱油企业想突围只能围绕C端发力,走产品差异化路线。
欣和于2003年推出了13元一瓶的六月鲜,拉开了酱油高端化的序幕。从四川起家的千禾味业,自2008年转型高端酱油后便以“零添加”、“健康有机”作为推广要点。9月28日,千禾味业在互动平台回复投资者提问时表示,其零添加产品营收占比已超过50%。
在海天深陷舆论漩涡之际,与海天味业节后开盘首日重挫8.9%形成对比的是,主打零添加的竞争对手千禾味业股价开盘一字涨停。而此前酱油股的涨跌多具有同步性,2022年初到9月底,海天味业跌幅超过20%,千禾味业的股价也跌去了三成,中炬高新年内最大跌幅超过41%。
沉浸在金标、草菇、味极鲜等平价大单品红利中的海天则稍显滞后。直到2013年10月,海天才推出自己的高端酱油海天老字号系列。此后,又陆续推出了有机系列、特级系列等高端酱油。
尽管海天高端产品迎头赶上,但在市占率上不再具备压倒性优势。据凯度数据,高端品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的海天约18%,其后的欣和、李锦记、鲁花、厨邦、千禾则分别为15%、13.7%、13.5%、7.2%、7.1%。而在超高端市场,千禾以30%的市占率位居龙头。
因此,与海天因餐饮渠道明显受阻后利润几无增长相比,千禾2022年的中报则显得成长性十足。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15亿元,同比增长14.5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9亿元,同比增长80.56%。
在高端酱油市场的争夺战中,“零添加”的风的确吹起来了,但与平价酱油10元左右的单价相比,这类产品动辄标价20元以上,在完全攻占消费者心智之前,还很难说“零添加”酱油迎来了破局时刻。
实际上,无论有无这场舆论风波,酱油行业都需思考怎样撬动更多消费者为差异化概念买单,最终比拼的还是酱油企业在产品、品牌、渠道的功力。
目前的中国酱油市场仍较为分散,在市场集中化和高端化的过程中,海天味业一直被视为最具潜力的“霸主候选人”。这次被推上风口浪尖后,海天味业存在的其他问题也逐渐暴露在聚光灯下。
考虑到调味品市场的稳定性,海天作为行业领头羊的地位短期内难以被撼动,但在这个多变的新消费时代,格局的改写往往发生得悄无声息。至少目前来看,海天味业这支“大白马”已经跌下了神坛。

36氪旗下官方公众号
真诚推荐你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