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景观·课程回顾 | “留级生”给我们上的第一课
站在象牙塔的入口,《风景园林概论》开启七扇小窗户,通过八位校友的主题分享,向新生介绍学科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从而提升新生对本专业的认知和专业自豪感。
“
“留级生”给我们上的第一课
分享嘉宾:庞伟
广州土人景观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兼首席设计师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景观设计》杂志学术主编
记录、撰文 / 罗佳怡 詹若野 张冰馨 殷晓慧 黄尹声
校核 / 林广思 刘明欣 李娟 申宏宇 田娟
PART 1
初识庞老师
《风景园林概论》第一课,老师们邀请了一位“诗人”作为主讲嘉宾,他是国内知名的景观设计师,也是知名设计机构广州土人景观的首席设计师。
课前我们通过翻阅“诗人”的作品,感受到主讲嘉宾庞伟老师的不一般。他的诗是白话诗,通俗却不乏思考,率性而不失深度;他的微博里有着许多对人生的思考,文字功底深厚又颇具大家风范。从庞老师主创的景观作品中,我们模糊但强烈地感知到风景园林和文化的关联,我们期盼庞老师的第一课。
▲图 / 广州土人作品:美的景观大楼景观设计
▲图 / 广州土人作品:深圳福田记忆公园景观设计
▲图 / 广州土人作品:中山岐江公园景观设计
PART 2
课堂分享
光头留须,仙风道骨,他走进了教室。
境界说
课堂初始,庞老师幽默而又引人深思的发言已经捕获了同学们的兴趣点。“在座的同学们想必都是中学里的佼佼者,但你们这些佼佼者未必能够在未来的人生之中成为佼佼者,这是我需要给大家传达的信息。今天,我并不想在你们面前扮演一个‘老朽’的角色,我即使说一些以前的事情只希望给你们提供一个参考的'坐标'。”
“我们是谁?风景园林是怎么一个行业?我们能做什么?……第一堂课我们需要思考一些宏观的问题。”
“一代大学者王国维先生的‘境界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第一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第二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第三种境界。我们在这个阶段,如果一下子就陷入到具体的技能里面,这就狭隘了,‘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就是在告诉我们,着眼于宏观,获得一个远眺的视野。”
▲图 / 庞老师在《风景园林概论》课堂
话当年
“后来偶然在杂志上看到汤桦老师的国际竞赛获奖作品‘瓦屋顶的小学’,设计说明居然是一首诗,诗中描绘了‘每个人心中的校园都会有一处斜屋顶,当月亮升起的时候,月光沿着斜屋顶倾泻下来’,这个作品产生的美感具有诗性,充满了让人感动的力量。由此我发现建筑可以是诗歌的,可以是形而上的,可以是思想的。后来我能把设计学下去,并且至今仍然在设计第一线,这是很重要的原因。”“直到后来我见到汤老师,和他成为了朋友,我跟他说:‘汤老师,你把我留在了设计界。’”
“我是个留级生,不是中学留级,是大学留级,而且不是留一年,是留两年(休学)。老留级生还上来给你们讲课,多丢人呐。人要有些挫折的经历,不要太害怕挫折,要强大一点。当年的我多丢人呐,跟我同时进学校的同学都领工资了,我才三年级。人家上班了请我吃顿饭,把我感动得呀,然后人家工作两年了,我才毕业。所以,年轻的时候有点挫折也没那么可怕,挫折就挫折,擦干眼泪,我还不是老泪纵横地到红楼拿着毕业证走了。第一节课,我就特别想给你们打打气,今后你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想想我说的。”
设计:设一个计
今天的设计还是这个意思吗?不是了但也还是,设计仍然是最需要智慧的工作,它是我们人类大规模造物活动的灵魂和准绳。你看看你的周遭,无不充满了设计物,房屋、城市、汽车、手机、电视、书籍、服装………哪一个不是设计出来的?可以说,除了自然界,人的世界就是设计的世界。如果是上帝创造了最初的世界,那么是设计师们,延续了他老人家的工作。
无法想象没有了设计,文明会是什么模样。但我们过往更多推崇的是:政治、宗教、科技、医疗、文学艺术等对世界的重要,对设计我们说的太少太少。设计,在我们这里,是一种被严重低估的文明活动。低估,说明了我们在认识上不够重视;低估,也导致了我们在水平上不能提高。
现在的国民教育里,知道重视美育,已经不错了吧?不够,还需要重视设计教育,设计不只是设计师们的事,它必须依靠社会整体设计素养的全面培育。否则,设计师就永远是个小众,吐槽甲方和社会的可悲小众。
至于需要那么多人搞设计吗?要也不要。社会的确有大量的设计工作,需要大量的设计师为之服务,但粗制滥造、拷贝复制的设计师可以休矣,你往上愧对诸葛亮刘伯温你的先祖,往下会被智能化革命的脚步碾得粉碎。
设计总是从一个个难题开始,人们付费给设计师,购买解决之道,设计,意味着在困难上开一朵花。
学设计的同学们,你们应该是学校里最美的一拨人,也是学校里最足智多谋的一群人。
设计师:空间知识分子
相对于传统人们熟悉并且认可度颇高的人文类和科技类等类型的知识分子而言,我们所说的空间知识分子至少有两点特征,一是他们的工作围绕设计这种重要的创造性活动,二是他们肩负着人类空间生存环境的营造使命。
为什么要造出空间知识分子这个词?造词的目的,是人们总体低估了这个人群对于社会和文明的价值和意义,更多的时候,人们仅仅以专业人士视之,他们称呼你张工、李工、黄工(都是工程师),不管你多资深多厉害,你依然是“工”,这太不好了。
在城市化发展迅猛,环境问题日益尖锐、人地关系恶化……此等问题已经完全无法回避的今天,关于这方面的文明或者思想成就已经不是人文和科技类知识分子能够驾驭胜任,驰骋疆场的事情了。人类的空间文明(规划、建筑、景观、室内……)应由空间知识分子去思考、设计以及实现完成,应该由空间知识分子直接面对大众和社会,而不是像以往那样,交由哲学家、文学家、社会学家甚至科学家为之代言。
在演讲的末尾,庞老师表达了对我们的期望。他说:“什么时候,社会上一谈到设计师,就联想到思维睿智、生活精彩、敢于发声与行动、免于流俗毒害的活力人群,这设计事业就有戏了。做人、做设计都要勇敢,凡事四平八稳,但求没有风险,出来的东西好不到哪儿去。”
PART 3
问答
A:读书跟我自己的阅历有关。我早年的生活其实是很贫瘠的,身处封闭的年代、偏僻的地方,我最早尝试突破自己局限的方式就是阅读。通过阅读,可以直接跟古代的人、异国的人去交流、对话、产生共鸣。
我认为读书要自信地读、广泛地读。过去因为要准备高考,你看小说家长们和老师们就觉得你是读闲书。实际上在“有用没用”、“闲书正经书”的问题上,大家慢慢地要打破过去的功利主义,难道能帮你考分高的就是有用的书吗?有些看起来有用的书,实际上可能是没用的,比如我自己学的一个高中化学知识,一辈子都没用上。我在设计岐江公园的时候,在“没用”的情况下我读了张永和老师撰写的《向工业建筑学习》,这篇文章对我当时的设计创作就很有启发。
我曾经给高校的老师提过一个建议,我建议开一门选修课:文学与景观。学景观要修文学。文学帮助我们深刻理解土地与人的关系,理解人的生活与社会,应当养成阅读小说、诗歌、散文的习惯,人有内涵了,有意思了,设计才会有内涵、有意思。
▲图 / 庞老师在《风景园林概论》课堂
A:主要是人家告诉你它厉害,所以你才觉得它厉害。比如我刚才拿苏州园林里的那些石头问你们美在哪里,其实你是说不上来的;那是因为大家公认它很厉害,所以你才会觉得它美。还有毕加索,大家都说它厉害,但你能说出它厉害在哪吗?再比如说,华工的大教授,你就说“哇”,但他到底有没有学问呢?其实你并不了解,情况是相似的,多数的东西是因为它的地位才被追捧的,这有点盲目。
有些东西是亘古不变的,比如说自然审美,一代代的人都确实具备。这就涉及到美实际上是很复杂的东西了。推荐同学们读一读美学的书,我推荐两本书吧:一个是李泽厚的《美的历程》,适合大学一年级,这本书谈得比我要深刻,而且文采好;第二本就是宗白华的《美学散步》。
▲图 / 同学们与庞老师合影
PART 4
后记
广州土人安在一个烟火气十足的住宅小区内,经过街坊邻居的指引,我们找到了公司隐秘的入口,在一丛繁茂的绿色植物掩映中。推门而进,映入眼帘的是一面橙红色的墙,墙上“广州土人”四个字在暖黄色的灯光下散发着质朴的气息。庞老师带着我们参观个性十足的广土办公室,“我们不想变成一个大车间,每个人可以自由地’圈’一块地布置自己的工作空间,可以把自己心爱的物品带过来。”庞老师说。正值办公时间,设计师们正在忙着做设计,他们的办公桌周围围绕着书架、咖啡机、自行车、吉他、cd机、滑板……
我们来到了庞伟老师的办公室,他的办公室像是一个私人博物馆,摆满了他从世界各地收集而来的”“宝贝”,看得我们眼花缭乱,其中最大的藏品是书籍,满墙的书,书香扑面而来,他说他是一个大“书虫”。据说他收藏了上万册图书,其中有一部分是旧书,他书桌上正好摆有两本,一本是五十年代出版的《信天游》,一本是1949年出版的军事丛书《夜间教育》。说到我们的文稿,庞老师滔滔不绝:“我试图在非常短的时间内给你们一个视野,这个行业不光是要关注一个技术的问题,实际上我们是在做一个创造性的工作,我们得把自己放在一个文化、传统、知识这样的语境里面去,清楚我们自己的知识状态,明晰我们关怀的方向,知道我们自己是谁,空间知识分子也好、对设计的解析和认识也好,都是在回答我们自己是谁的问题。景观设计师,是大地的守望者,也是以大地为纸的‘作家’、‘艺术家’,这其实是高贵和幸福的职业。”
▲图 / 庞老师办公室
▲图 / 庞老师诗集《神仙》
从庞伟老师走进课堂给我们上课到今天登门拜访,这是饱满而令人感动的第一课!一位不凡的“留级生”给我们上的第一课!
“
课程介绍
华工建院风景园林系明境社
我们是由本硕博学生联合运营的团队
致力于建立师生共享平台
实现学校-学生-社会的多方联动
共同筑建华工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