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ncy和她的《武汉留学沙龙》,把一周最珍贵的日子,星期六给了我。邀请我在6月26日,在线上分享家长和学生都关心的一个话题:如何规划美国大学申请的课外活动 。感谢沙龙成员精心地帮我把讲的主要内容,整理出以下的文字稿与更多的朋友分享。最后包括了讲座的部分答疑。 课外活动的英文名字是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它是相对于Academic Curricular Activities (学术活动) 而言的。学生在学校正式规范性学习之外所做的任何事情,都可以称为课外活动。美国人对它的定义和理解,比我们中国人的认知程度要宽广得多。只要是与学校指定的学习课程无关的事,都可以列在课外活动栏中。这包括寒暑假、周末、每天放学后做的任何事情。课外活动的含义和内容无穷无尽,它的实施也是无边无际。我大框架地把它归纳为下面几类:1. 学术类:例如物理俱乐部、奥数比赛、作文诗歌写作竞赛等等。这些都是与学习相关的活动。2. 艺术类:比如唱歌、跳舞、音乐、绘画、手工艺的编织等等。3. 体育类:所有的球类、滑板、游泳、划艇、登山、骑马等等。4. 创意创业类:比如成立公司、创造出新的产品、设置了新的App等等。5. 社区服务类:比如帮助弱势群体、为孩子课外辅导补习英文或数学、为边远山区的学生捐钱捐书、授课等等。我也把这叫做 “为人民服务” 类。因为,这些都是服务于他人的活动。6. 打工类:我们中国家长对这类的理解可能比较狭窄些。
1) 有报酬的: 例如,去summer camp (夏令营) 做辅导员、帮助管理学生、在社区的体育场当救生员、修理房 屋等等。在美国,这些工作好多是有报酬的。2) 无薪水的:比如,帮助家长照顾弟弟妹妹、看护陪伴祖父母、做饭洗衣打扫等等。这些是义务性或者是责任性的家务工作。Internship也可以属于这类。有的internship是付钱的,有的不付。在美国的初中和高中,最受学生喜爱的两大课外活动,一是体育,二是乐队戏剧等艺术表演项目。
(二)课外活动为什么重要? 美国大学招生办如何看待课外活动?大学招生办非常渴望了解,每个申请生在课堂外,是怎么安排规划度过自己的业余时间的。之所以感兴趣,是因为从课外活动中,可以看出学生的个性、能力、熏陶、家庭对学生的影响等。能力包括很多种,如领导能力、集体合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等等。这些才能都可以通过所做的活动体现出来。此外,在大学申请评估录取的整个过程中,课外活动是第二个重要组成部分。最重要的部分自然是学业表现了,包括学习成绩 (GPA)、所修课的深度、标准化考试 (SAT、ACT、AP等)的分数、和大学申请文书写作等不同项目。由于疫情的影响,上千所美国大学采用了Test-optional policy (标准化考试选择政策)。就是说,考了SAT或ACT后,如果成绩不理想,学生申请大学的时候,可以选择不上报分数。这是去年新冠造成的结果:很多安排好的考试被取消,学生没法考试;考场和考试时间的平凡更改,对学生的成绩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今年和明年,还是有不少高校继续执行标化考试选择政策。有些大学会一直延续下去,有的可能会有所变化,现在都不是特别清楚。这和疫情的控制有很大的关系,也有一些政治上的因素。有的高校采取了Test blind policy (盲试政策,即根本不考虑标化成绩) 。无论是标化考试选择政策,还是不要求标化成绩,这都降低了最重要的学习表现部分的比例。申请生其它项目的比分显然就被拔高,课外活动部分的考量也就随之提升。特别top的大学还常常把课外活动划分为两个范畴:一个是 Impressive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优秀的课外活动)。比如说,那个为维护环境、解决气候变化冲锋陷阵的瑞典小姑娘,就会被认为具有特殊的才能和领导力。她所做的事情就归于Impressive的课外活动。另一个是与学生申报的专业相关的课外活动。例如,孩子上大学想专修数学。高中期间,始终不渝地投入与数学有关的活动:参加数学竞赛或者奥数比赛等等。这种活动就能让大学招生办相信,学生确实是真心热爱数学。以上提到的两种分辨范畴,只是在精英高校中存在。一般的大学就不会分得这么细了。在此,只是给大家一个提示,建立个概念。以后听到这个术语的时候,不会感到陌生。在900多所美国 (也有加拿大和英国等国家) 大学使用的Common Application (大学通用申请表)上,课外活动会归纳为三个级别:- 第一个是国际级别或国家级别的活动。上面提到的那位瑞典学生,就属于这个级别;
- 第二个是省市级别,例如,湖北省绘画比赛,或者是武汉市机器人竞赛等;
- 第三个是学校级别的活动,如学校的话剧社的主席、AI俱乐部的创始人或者负责人等。
只有从高中开始的活动,也就是美国9年级到12年级这个阶段的活动,才会被重视。换句话说,大学只在乎9年级至12年级的课外活动。在此之前的任何活动,不管多么的奇特辉煌,大学招生部都不会给予理睬。现在大家知道了,美国大学只在意9年级起的课外活动。为什么呢?因为美国人的观点是,孩子就应该是孩子,就应该欢蹦乱跳、天真烂漫,就应该有个自己的幸福童年,不应该受逼压。高中前应该是多多开阔眼界,尝试不同的爱好,找到自己的兴趣的时候。打一个不恰当的比喻,不是说谈一个朋友就成了。课外活动也是如此,不是做一个就喜欢上一个。如果不喜欢,也没关系,不需要让它给禁锢住,可以再去选别的事。阔展视野和心怀更重要。而不是尝了第一个番茄,就停止去吃其它的蔬菜了。这也算是美国开放自由的认知和想法吧。如果给孩子机会,去试着做不同的事情、不同的活动,他们就会逐渐地发现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如果他们喜爱某个活动,就会有积极性主动性;因为是自己的选择,肯定会认真投入进去;一旦上心投入,就会努力专心地去做,那结果一定不会差。逻辑就是这么简单。所以美国人喜欢谈Passion, 就是这个道理。要找到自己心爱的东西,自己的兴趣和愿意做的事情。有的美国家长觉得亚洲人多的学校压力太大。因为亚裔,尤其是华裔父母会逼迫孩子去攀比。这种“不必要的竞争” 会影响孩子的幸福感。在这儿,不想评判这种看法的好坏。只是想说,作为家长,知道了高中开始的活动才被大学接受和考虑,相对于 “别输在起跑线上” 这一说法,课外活动有没有一个清楚的起跑线?大家心里肯定也就有数了。看清了事实,便于自己把握该做的事情,明白应该怎样对待孩子,帮助他们更好地规划活动。另外,美国的课外活动不是说越多越好,这不是一个比“量”的竞赛。大学招生部不喜欢蜻蜓点水式的活动。如果每个月都做截然不同的事情,朝三暮四地变化无常,怎么知道学生的Passion在哪里?大学希望申请生能够从事循序渐进的、深入持久性的活动。比如,孩子从9年级到12年级,一直做帮助残疾人的义工。大学一眼就能看出来,这个学生的个性和内心想法,也不难评估活动的质量。生活中也是如此,谁喜欢蜻蜓点水式的处世态度?分享一个又好笑又不好笑的事实。如果将学生申请表的名字、国籍或族裔遮盖起来,给在优秀大学的招生官审阅的话,从活动上就可以辨出谁是国内或华裔申请生。我在《如何培养学生的软技能》 一文里,比较过中国和美国学生课外活动选择的差异和区别。总的说,个性鲜明的美国学生,更喜爱参与团队精神凝聚力强的活动,如篮球、足球、棒球、曲棍球等等;以集体主义精神著称的中国学生,往往选择注重个人的单打项目,如乒乓球,羽毛球、花滑、钢琴等等。没有批评国内学生课外活动的意思。在这只是想从另外一个角度展示,在课外活动的筛选上,还是能够看出取舍的有限性,和有时的刻板性。课外活动无好坏之分,只有合适与否之别。选择课外活动时,要明确这是否是孩子发自内心想做的事,会不会充满活力和热情去自觉地坚持参加,真是Passion所向往的吗?不是说人家弹钢琴,我也跟着弹。你为什么要弹钢琴?是因为同学朋友在弹?还是家长逼的?是因为自己真的喜欢还是别的原因?这也再次表明,为什么美国孩子在高中前多尝试参与不同活动的重要性。一旦有机会多接触,扩展了眼界,找到了自己的Passion后,等进入9年级时,一般来说,决定主要的课外活动,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不必再经历纠结折磨过程。美国是一个极为注重语言和表达的社会。孩子从小的游戏都是与语言文字连接在一起的。前面提到,体育和戏剧乐队是在中学生里最popular的课外活动。这也是出于语言和交流的缘故。戏剧和艺术表演必须要表达;体育项目、尤其是团体项目,一定要求队员互相沟通交流。
很高兴在这里分享美国课外活动的规划。有些内容也许不适合国内的情况,请大家自我判断鉴别。总的来说,家长不要把事情看得过于狭隘,也不要自我局限于某个定义中。想得宽一点,看得远一些,规划起来就会有更大的余地,才有助于孩子课外活动的安排。Q:美国孩子是怎样参与最喜欢的课外活动之一、戏剧的?他们都做些什么?
A:好多美国公立私立中学都有学生戏剧队或是俱乐部。学生在戏剧老师的指导下,会把百老汇或着有名的剧作简化上演;也有学生自编自导的节目。和专业的成人演出相比,规模很小。但是,仍然有主要部门的分工:编导、舞美设计、表演等等。虽然是小模型,好多的制作演出还是很吸引人,有的也挺“专业”的。Q:每年暑假,国内有的学校会组织学生,去欧美著名的戏剧学院访问,参观教学方法,与当地的小朋友一起演出。这个算戏剧方面的课外活动吗?
A:算。上面提到的几类课外活动划分,只是大概笼统的归纳。不要让那些框架把广义的活动含意给限制住。学校设计的任何学习以外的事情,都可以称为课外活动。Q:孩子在初中时,就开始参加了高中的课外活动。大学会一点都不考虑吗?
A:Common Application (大学通用申请表) 根本不问9年级以前的活动。即便写了高中前做的事,大学招生办也不会搭理。很多出色的美国华裔孩子,在9年级前,就得过国际荣誉奖励。他们很清楚,申请大学时,无需提及这些事项。Q:美国精英大学的学生,一般会做几项课外活动?他们会在什么方面发展?精英大学非常重视公益,不管多少活动,必须要有公益这一项,是吗?国内学生有什么好的公益项目可以做?A:再回到Common Application (大学通用申请表)上。申请生可以填最多10个课外活动。申请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UC,加州大学) 的学生,要用UC自己的申请表,可以填20个课外活动。这并不是说,一定要把申请表的活动全部填满了不可。质比量更重要。没有一个课外活动是必须的。美国孩子的活动丰富多彩。最关键的是,他们做自己感兴趣的、适合个性的事情。美国社会的公益意识确实很强。国内学生最近几年也做公益。只是,有的时候好像是随大流。应该是真心热爱和热衷地去做,发自内心的。只有这样,在做公益时,会尽心尽力;也会琢磨是否有改进现状的可能性,或者是创新的意识和建议。如果只是凑个volunteer的份子而做公益,那质量是不同的。高校希望学生在做公益时,能体现出爱心和软技能。比如,某公益项目的创始人、组织者和号召者,要比仅仅是一般的参与者,像走形式似的,重要得多。如果没有心思去做,只是充个数,那还不如不做。否则的话,你的心在哪儿?贡献在哪儿?在国内,应该有不少好的公益项目可以做吧?除了帮助穷困山区外,对残疾人和老年人有关注吗?还有哪些没有被社会顾及的群体?如果在这些被忽视的方面建立组织公益活动,更能引起大学的欣赏赞美。Q:国内开始流行让高中生做科研项目,甚至有一些专业机构在辅导高中生做科研,这算不算课外活动中的一种呢?
A:算。但是,要清楚,科研不是一两天的事,是以年为单位计算的,很多的时候是以失败而告终。高中生参与科研,经历失败不是坏事。体验了失败,也可以知道科研是什么。如果能出成果,或者发表有分量的科研文章,那也算是一个收获。学生要明白做科研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成果?为了发表文章?为申请大学镀金?还是想去经历尝试一下失败感?或者是想发现自己是不是喜欢学习STEM和做试验?说实话,美国高校也知道国内一些科研的水分。所以,学生参与的科研文章也要看在哪儿发表。有的刊物的出版对学生的大学申请,并没有什么益处。找大学的科研项目做,对美国高中生来说,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很多的时候要认识人,也有别的原因。Q:国内目前有一个单词非常流行,叫内卷(involution)。拿五年的时间跨度来说,五年前的学生与现在的学生在申请大学时有无内卷现象?比如说为了获得同样的机会,现在的孩子是否面临着更大的竞争?承受的压力更高?需要做的事情也更多?有没有在某一特定项目的要求上也更加严格了?比如课外活动或学业方面?A:有的。任何一个行业都有它的上下起伏,或者是螺旋式的变动。有些已经或即将毕业的学生,按照现在的招生标准,去审评他们当年的申请材料,是会被拒的。我在《如何培养学生的软技能》一文中, 也回答了这个问题。没有让大学招委会一锤子敲板下决定的“最关键的要素”。否则高校也不会让申请生提交那么多的信息和材料。极少有专攻一项就被录取的申请生(那个瑞典孩子可以算是个例外吧)。年年都有无数SAT满分的学生被top高校拒之门外。美国大学的申请并不完美,存在不少缺欠,有好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我在《再看万花筒中的美国高校申请》和《美国大学标准化考试,考还是不考》文中都谈到这些。现存的弊端都会加大学生面临的竞争力,在某种程度上,还会使他们承受更猛的挑战。家长和学生有时也因此抓瞎似地给自己升压,抢做好多不必要的补习和活动。但是,总的来说,美国大学申请的审查录取,还是一个全面权衡学生的过程。
【作者简介】 曼哈顿的阮老师,毕业于北京大学国政专业,美国教育硕士,在美国从事大学招生和服务工作20余年,现在曼哈顿做教育咨询和美国学校申请顾问。
推荐阅读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