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分析 | 从四方面着手,打赢健康扶贫攻坚战

观察君 健康中国观察 2022-04-10


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是人幸福快乐的基础,是国家文明的标志,是社会和谐的象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经济要发展,健康也要上去,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都离不开健康,要大力发展健康事业,要做身体健康的民族。

因此,实施健康扶贫工程,事关贫困人口健康权益,事关脱贫攻坚成败,事关健康中国建设进程,事关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今天是全国扶贫日,观察君就来与大家一同分析,如何才能让贫困人口“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看得上病、少生病”。也同大家一起回顾,在健康扶贫道路上,我们已经取得的成绩。


提高医疗保障水平,

努力让农村贫困人口“看得起病”


提高农村贫困人口医疗保障水平,一方面,就要充分利用现有医保制度对贫困人口实施倾斜照顾政策,提高报销水平,减轻费用负担;另一方面,引导地方探索为贫困人口增加一道保障线,建立补充保障机制,实现贫困人口医疗兜底目标。具体可以通过以下五点实施:


1.加大财政补助力度,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保筹资水平。

2.通过城乡医疗救助对农村贫困人口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缴费部分给予补助,确保城乡居民基本医保100%覆盖农村贫困人口。

3.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

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对农村贫困人口在起付线、报销比例和封顶线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

4.进一步提高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水平,充分发挥医疗救助对农村贫困人口医疗保障的托底作用。

5.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即时结算,贫困患者入院不用交押金,只需在出院时支付自付医疗费用,减轻贫困人口就医时垫资压力。



实施疾病分类救治,

努力让农村贫困人口“看得好病”


疾病的分类,是确定救治群体,合理分配医疗资源的前提。对于农村人口而言,疾病可以分为大病、慢病、重病三类,每一类疾病患者,都对应着不同的扶贫救助方式。


1.大病:医疗费用负担很重且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严重影响患者及其家庭正常工作和生活的疾病。

采取“定临床路径,定定点医院,定单病种费用,定报销比例,加强责任落实,加强质量管理”的“四定两加强”措施进行集中救治。

2.慢病: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影响劳动力或生活质量,医药费用负担重的疾病。

建立农村贫困人口健康卡,优先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高血压、糖尿病等重点慢病的规范管理和健康服务。

3.重病:指不一定能一次治愈、医疗费用持续发生且巨大的大病,往往导致完全丧失劳动力、丧失经济来源。

落实政府兜底保障措施,开展相关医保、救助政策在定点医院通过同一窗口、统一信息平台完成“一站式”结算。



提升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让贫困人口“看得上病”


贫困人口“看不上病”,除了经济能力不足支持医疗费用之外,更多的往往是由于贫困地区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跟不上,贫困人口无法在当地接受科学有效的医疗卫生服务。因此,做好健康扶贫工作,需要加快推进贫困地区的医疗卫生机构的标准化建设,培养贫困地区的医疗卫生人才,加强对口医院帮扶和远程医疗服务,从而让贫困人口“看的上病”。


1.在改善医疗卫生机构设施条件方面

按照“填平补齐”原则,加快推进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力争使每个贫困县达到“三个一”目标,即每县至少有1所县级公立医院,30万人口以上的县至少有1所医院达到二级甲等水平;每个乡镇建设1所标准化的乡镇卫生院;每个行政村有1个卫生室。

2.在人才综合培养和利用方面

加大对贫困地区人才培养项目的倾斜力度,支持增加实用人才的供给。鼓励贫困地区实行特殊人才利用制度,增加基层岗位吸引力。

3.在三级医院对口帮扶方面

以贫困县医院服务能力提升为目标,以重点专科建设和临床专业技术人才和医院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每年为受援医院“解决一项医疗急需,突破一个薄弱环节,带出一支技术团队,新增一个服务项目”,全面提升贫困县县级医院服务能力。组建国家医疗队,定期赴贫困地区开展义诊和巡回医疗工作,让贫困地区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国家级医院专家的服务。

4.在加快发展远程医疗服务方面

全面建立从三级医院到县医院互联互通的远程医疗网络,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和远程会诊,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实施“互联网+健康扶贫”,开展应用试点项目,创新健康扶贫机制和形式,提高贫困地区医疗卫生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5.在创新医疗机构管理机制方面

实施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县乡村一体化管理,构建三级联动的县域医疗服务体系。



加强公共卫生和疾病防控,

努力让贫困人口“少生病”


相对于其他人来说,贫困人口患病率更高,疾病的疫情也更加严重。这和贫困人口的居住卫生条件较差、对于疾病的重视程度不够有关。因此,健康扶贫工作更要从源头抓起,努力让贫困人口“少生病”。


1.在传染病、地方病、慢性病防控方面

加大人畜共患疾病防治力度,包虫病综合防治试点推广到四川藏区、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玉树及果洛州。加强对结核病疫情严重的贫困地区防治工作的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开展重点人群结核病主动筛查,规范诊疗服务和全程管理,进一步降低贫困地区结核病发病率。在艾滋病疫情严重的贫困地区建立防治联系点,全面启动凉山州艾滋病防治和健康扶贫攻坚行动,加大防控工作力度。综合防治大骨节病和克山病等重点地方病。加强肿瘤随访登记及死因监测,扩大癌症筛查和早诊早治覆盖面。加强贫困地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筛查登记、救治救助和服务管理。

2.在妇幼健康服务方面

继续实施农村妇女“两癌”(乳腺癌和宫颈癌)筛查等项目。全面实施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农村妇女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新生儿疾病筛查等项目,推进出生缺陷综合防治,规范落实孕产妇保健、儿童保健、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妇幼健康服务质量。

3.在爱国卫生运动和健康促进方面

切实改善贫困地区人居环境以及卫生状况,提高农村贫困人口健康水平。实施农村厕所革命,加强农村饮用水和环境卫生监测、调查与评估,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推进农村垃圾污水治理,综合治理大气、地表水等环境污染问题。全面开展“三减三健”等健康教育,提高贫困地区群众健康素养,促进养成良好生活卫生习惯,力争少生病、晚生病、少生大病。


数据说:健康扶贫政策落地成效


健康扶贫工程实施以来,各地围绕贫困人口“基本医疗有保障”的目标,积极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健康扶贫政策措施落地生效。


1.截至2017年底,在国务院扶贫办建档立卡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981万户、2856万人中,已经脱贫了571万户、1730万人,脱贫率达58.2%,因病致贫返贫户脱贫进度与全国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整体脱贫进度基本同步。

2.截至2017年底,累计核实贫困患者849万人。其中,大病患者196万人,慢病患者608万人,重病患者47万人。已有804万人入院治疗或接受签约服务,救治比例达95%。从救治进度来看,大多数省份均在90%以上。

3.监测数据显示,2017年建档立卡贫困患者人均医疗费用为6729元, 实际报销比例达到84.2%,人均自付比例为15.8%,较2016年下降了26.6个百分点。

4.截至2017年底,已有17个省份出台了贫困人口补充医疗保障政策。比如,安徽实行“三保障一兜底一补充”政策;云南建立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政府兜底“四重保障”体系;重庆设立4亿元健康扶贫医疗基金,对大额自付医疗费进行特殊救助;江西为贫困人口购买补充医疗保险;四川实行“十免四补助”和“两保三救助三基金”政策。一些省份的贫困人口医疗费用人均自付比例已低于10%。

5.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组织城市三级医院向全国26省区的955个项目县,每家受援县医院每年派驻5名医务人员,2017年派驻人员共4705名。加强全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累计培训“5+3”(5年大学教育加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科医生3.4万人。为中西部地区农村乡镇卫生院订单定向培养了5万名本科医学生。

6.截至2017年底,贫困地区的儿童营养改善项目累计受益儿童580万,新生儿疾病筛查项目累计受益儿童605万。

7.积极探索包虫病医防结合新模式。中央财政对流行区的包虫病患者外科手术治疗人均补助8000元、内科治疗补助人均1728元,包虫病得到有效遏制。将包虫病综合防治试点推广到四川藏区、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玉树和果洛州。

8.截至2018年上半年,共组织了963家三级医院对口帮扶834个贫困县的1180家县级医院,帮扶医院间均已建立紧密工作联系。组织建设从三级医院到县医院互联互通的远程医疗网络,已实现所有国家级贫困县远程医疗网络全覆盖。在陕西汉中市开展了“互联网+健康扶贫”试点项目。

9.2018年1月,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对22省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人员进行健康扶贫满意度电话调查。调查数据显示,贫困人口对健康扶贫政策在本地执行情况满意率为83.9%。其中,表示“非常满意”的占46.7%,“比较满意”的占37.2 % ,“一般”的占11.8%,“比较不满意”的占3.7%,“非常不满意”的占0.6%。


排版 | 李冰莹

责编 | 王萌杰

来源|《中国健康扶贫发展研究报告》,数据来源于全国健康扶贫动态管理系统

封面|原创


精彩推荐健康扶贫 | 安徽省五河县:“三注重”精准精细推进健康扶贫工程
健康扶贫|扶贫大省接连出招,健康扶贫工作扎实推进
健康扶贫 | 新一轮基层医改注重能力提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