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巫家的自由与规则
小巫按
疫情在全球蔓延,大洋两岸的孩子们先后开启了在家网课模式。我们家也不例外,20岁的儿子在上大学一年级,17岁的女儿就读高中十一年级。两个人每天认真听课、按时完成作业、独立设计展示项目、自觉遵守规则考试,女儿还坚持每天跑步,保持田径队训练。我和丈夫在家工作,仅须为他们提供餐食,跟他们一起外出爬山,无须操心他们的课业。
我知道不是每位家长都像我们这样幸运,有两个自我负责的孩子。无论中美,都有很多孩子不能适应网课,没有动力学习,无法完成作业,陷入抑郁状态,也有因此而跟家长发生激烈冲突甚至酿成惨剧的。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觉性,一直是很多家长关心的话题。爱和自由似乎总是会被放到规则与责任的对立面,被误解为娇惯放纵。今天分享多年前《父母》杂志邀约的一份稿件,或可给大家提供不同的思路。
本文原发《父母》杂志2013年1月刊
小巫的自由观
01
很少有人知道获得足够自由的正常孩子是什么样子
我们当中大部分人从小到大都没有享受过真正的自由,所以也不知道给孩子爱和自由之后,他所呈现的状态是否正常?尤其是当受到主流价值观的评判和质疑时,很容易怀疑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什么。
真正自由的孩子,内心有坚定的信念,当遭遇不正常环境时,他们会本能地感觉不舒服(即所谓的“不适应”),但他们不会逆来顺受,而是会想办法去应对、反抗或者着手改变。
02
自由有多大,责任就有多大
自由和责任相辅相成,有多大的自由,就需要承担多大的责任。我们讨论给孩子自由,重点都在父母身上。给孩子多少自由,取决于我们的价值观和能承担责任的空间。孩子越小,我们需要承担的责任就越多;这个责任的转交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我们言传身教的影响下,孩子逐渐学会为自己负责。
03
不要把孩子的问题当成自己的问题
也不要把自己的问题变成孩子的问题
当看到孩子的某种行为不合己意时,我们往往会要求孩子立刻改正,否则就感到是自己做父母的失败;有时候,听到孩子的哭声,我们也会感觉内疚自责,会想尽办法平息孩子。
父母需要学会和孩子划清心理疆界,让孩子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负责;同理,父母也要为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负责任,而不要把自己的问题变成孩子的问题,让孩子为父母的情绪负责。
小巫家的自由与规则
审时度势,把握当下重点
○
实例1
儿子Sam五岁多的夏天,我们去郊外爬山。在一处餐厅吃完午饭,Sam发现停车场上有几只三角筒,出于好奇和好玩,把它们全都推倒了。停车场的管理员看见后,火冒三丈地训斥Sam。我赶忙说对不起,把所有的三角筒扶起来。事后,没有外人在场的时候,我对他解释为什么那样做是不合适的。
通过这个事例和大家分享
1、五岁的孩子做出一些“调皮捣蛋”的事情,是很正常的表现,因为他有好奇和玩乐的需求,只是缺乏对后果的预见和判断。比如Sam虽然早已知道这些东西是摔不坏的,却并没有预见到碰翻它们会引来什么样的情绪反应。(过几年,这类需求满足了,你就是怂恿他弄翻三角筒,他也不会感兴趣了。)
2、如果那个管理员本着理解孩子的态度,就事论事地要求他把三角筒扶起来,我会敦促并且协助Sam修正自己的行为。但在当时那种情况下,我的首要任务是带领孩子远离暴力语言,所以选择替他道歉并扶起三角筒。当然,事后我会给孩子解释其中的道理。只是非常遗憾,那个管理员怒不可遏的样子给孩子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以至于碰翻三角筒这个行为的对错,反而不那么重要了。
3、如果父母碍于面子坚持让孩子当场复位或者道歉,我猜想很多孩子都很难做到,尤其在骂声不绝于耳的情况下。强势态度永远不是明智的选择。
4、人类学习和成长的基本模式就是试错(尝试—犯错),孩子不可能生来就表现完美,从不给父母找麻烦;如果秉持让孩子自由成长这个理念,我们就需要做好心理准备,孩子肯定会做错事甚至捅娄子,这些麻烦都是上天的恩赐,是帮助孩子(也是帮助我们)学习和成长的大好机会。
5、当被别人质疑为“坏妈妈”或“坏爸爸”时,不要为了保全自己的面子而不考虑孩子的感受、强制执行规则。我给很多朋友提过如下阿Q式建议:心里这样想——我又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养孩子,别人对我养育手段的评判,跟我没什么关系。
分清到底是谁的问题
○
实例2
有一年,我们全家去新西兰省亲+度假。最后一晚在奥克兰的酒店里,11岁的Sam在客厅里看电视,不小心把一包焦糖爆米花撒了一地。我当时正在收拾行李,对他说最好马上清理,因为走来走去很可能会踩到,那么黏的东西会很难清理。
原因和后果都阐明后,Sam只说:“待会儿。”继续看他的电视。又提醒了一次,还是不理。此时如果换作是你会怎么办呢?
通过这个事例和大家分享
1、这种情况下,恐怕很多人会感到气愤,也感到自己的权威被孩子忽视了。在脾气升温的当口,最好退后一步,审视一下“这是谁的问题?”即谁这会儿感觉不舒服了?有助于决定采取什么对策。
如果是孩子的问题(比如受欺负哭了),我们需要倾听,帮助孩子找到解决方案,而不是比孩子还难过,甚至跑过去替孩子出气算账。
如果是父母的问题(比如孩子把大人的东西摔坏了),我们需要向孩子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并讨论解决办法;如果是观念冲突(要不要弹钢琴),我们需要反思自己的观念,也许可以坐下来和孩子一起探讨。
2、爆米花撒一地,看上去好像是Sam做错了,应该马上纠正,但当时实际上是我的问题,因为我觉得那会影响我收拾行李,是我感觉不舒服,我想立刻收拾干净。
既然是我的问题,那么好,我开始捡那些爆米花。两分钟后,Sam也开始和我一起捡。
3、Sam为什么开始不帮我,两分钟后却帮我呢?那是因为他刚才全神贯注在看电视节目,不想因为收拾而错过精彩的情节;两分钟后,到了广告时间,他可以分神了。也就是说,他其实认为应该帮我捡,也愿意帮我捡,但他想等到广告时间再捡。
试想,我可以一怒之下把电视关掉,然后呵斥他去捡爆米花,但结果会怎样呢?我不敢说别人家的孩子会如何反应,我们家这两个被自由惯出来的孩子,是不会吃这一套的。很有可能,爆米花还在地上躺着,一件小事升级为一场大较量 ... 我觉得这才不划算呢。
4、另外,拆爆米花袋子时弄撒,乃非错误,而是意外事故,谁都可能碰上,成年人也不例外,我们也会失手打碎杯子。没有必要批评孩子,更不要自作多情地以为,如果不呵斥他,他就会不把这当回事儿。很多情况下,狭隘的定势思维会让我们弄巧成拙。
5、规则的建立和执行确实有很多技巧在里面,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调整。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练习并掌握有效的亲子沟通,都能够帮助孩子认清规则、内化之并自觉遵守,帮助我们营造充满爱和信任的和谐家庭氛围,远远强于说教、强制、奖惩等硝烟弥漫的外在手段。
跟着小巫学养育
线上课程
长按识别左边二维码,进入《21天解密无条件养育》专栏。
02
小巫养育学堂
长按二维码进入
小巫养育学堂平台
长按二维码进入
小巫养育学堂报名处
线下课程
如果您有意参加或者举办
小巫家庭联结力
小巫儿童成长力
小巫放飞想象力
请咨询静仪文化
朱静 13661686964(微信同)
添加微信好友时请注明“小巫工作坊”
— END —
还有四百余篇精彩文章,请进入公微查看~
微信平台博主
简介
关注小巫养育学堂
关注小巫微信公众号
小巫,美籍儿童教育专家,人智学者,两个孩子的妈妈;毕业于北京大学,美国Rutgers大学教育学硕士,国际母乳会哺乳辅导,清华大学特聘讲师;华德福学校联合发起人兼特约顾问;国际人智医学学士后培训(IPMT)项目发展顾问;开创艺术养育父母培训课程,创办小巫养育学堂网络课堂,创立家庭联结力亲子互动模式;著有《让孩子做主》《接纳孩子》《小巫教你讲故事》等十余本畅销书,累计销售上百万册;开发家庭联结力、儿童成长力、放飞想象力、教师领导力、十二感官力等系列课程,线上线下学员近百万人次;当选新浪教育首届中国榜样家长。
喜欢请点赞 爱看就打赏
原创是付出 稿费来捧场
因腾讯设置缘故,本微信公众号仅可关联两个个人微信号收取原创赞赏费用,因此本公号所有原创都关联到【小巫艺术养育】或【小巫养育学堂】微信号上,欢迎大家慷慨赞赏,所有费用皆会悉数交到原创作者手里!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