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辅导作业?让娃找到北、家长不心梗!(超级实用帖)

小巫养育学堂 小巫Weewitch艺术养育
2024-10-16


文:小巫、鱼游游

图:来自网络


寒假到了,家长们的日子难过了,无它,辅导作业太费妈!因为辅导孩子作业把手给拍骨折的、心梗的、脑梗的…都来了!(这都不是段子,全上过新闻。)

最近,这个视频又火了,一脸无辜两眼懵懂把爸妈气得七窍冒烟的娃,苦口婆心到张牙舞爪再到挠墙捶胸最后哭笑不得的爹…家有同款的你和我,是不是该同声一唱one world,one dream?




向上滑动阅览


视频一开始,爸爸一边拿着橡皮使劲擦,一边念叨:“这么简单的题你能写错了,你要脑子干啥?你脑子一天到晚在干啥?”

孩子,正襟危坐,不吭声。

爸爸说:“看例子!”

孩子看了一眼爸爸,爸爸声音升高八度:“看例子!!!你看我脸上有花是不是?!”然后收回八度:“学校~老师,这证明学校里头有啥?”

孩子:“操场……”

爸爸扬手欲打又收回来:“哎…你!学校里头有老师!有学生!不光有操场!人家给你举的例子是学校里头有老师,知道?”

孩子点头。

爸爸声音再收八度:“军队~军人,证明军队里头有啥?”

孩子:“操场……”

爸爸往后欲瘫:“证明军队里头有军人啊!你把操场忘了行不行?!”(听出了咬住后槽牙的声音)

爸爸继续念:“工厂 — 工厂里有什么?”

孩子:“娃娃……”

爸爸整张脸都皱起来了:“工厂里头怎么会有娃娃?娃娃跑工厂里头干啥?你说!”

孩子:“玩哩……”

爸爸高声:“操场里头玩不下他?他跑工厂里头玩?!嗯……多危险哪!” 又双叒叕温和低声:“我给你举个例子,爸在咱家扮演个啥角色?”

孩子战战兢兢:“保姆……”

爸爸瞬间黑脸:“谁说我是保姆?谁?!”然后蒙脸一阵苦笑,笑着继续问:“爸除了保姆还扮演啥角色?”

孩子:“老公……”

爸爸继续笑问:“除了老公还扮演啥角色?”

孩子:“爸爸。”

爸爸:“哎……对了!那爸爸现在进了工厂了,爸爸是工厂的啥?”

孩子:“爸爸……”

爸爸凶神恶煞:“你咋不说我是厂长呢!”

孩子快速擦了一下眼睛。

爸爸按捺着继续问:“工厂里除了爸爸还有啥?”

孩子:“别人的爸爸。”

爸爸继续按捺着解释:“这些爸爸们进了工厂,穿上厂服,是工厂的啥?”

孩子:“爸爸。”

爸爸以头撞桌,边笑边说:“你把老子气死了,真的!我穿上厂服之后进了工厂,是工厂的工啥?!”

孩子:“工人。”

爸爸:“是工厂的工啥?!”

孩子:“工人。”

爸爸:“回到家之后是家里的啥?!”

孩子:“爸爸。”

爸爸:“写!”“写好了没有?你这写的啥?我是工厂的啥?!”

孩子:“爸爸!”

爸爸咆哮:“我是工厂的啥?!”

孩子响亮回答:“爸爸!”

爸爸嘶吼:“我穿上制服进了工厂我是工厂的啥?”

孩子:“爸爸。”

爸爸彻底笑倒,拿起靠枕猛砸自己,然后吼:“我穿上制服,进了工厂,我是工厂的工啥?!”

孩子回答:“工人”。

爸爸歇斯底里:“写!写!写!”

孩子拿起橡皮一阵猛擦,爸爸还关心了一句:“工人两个字会写不?”然后重整旗鼓:“第二题,水果里头都有啥?水果 — 苹果,说明水果里头有苹果,动物 — 花猫,说明动物里头包括啥?”

孩子:“花猫。”

爸爸:“嗯,文具 — 后面应该写啥?”

孩子:“老师。”

爸爸变色:“老师手里头有教鞭呢,你怕不怕?”

孩子:“怕。”

爸爸:“那写啥?”

孩子:“教鞭。”

爸爸再次笑倒:“文具里头能有教鞭吗?文具里头——这文具盒里头装啥?”

孩子:“装糖。”

爸爸:“你是认真的吗?”

孩子点头。

爸爸:“你文具盒里头天天装的是糖?”

孩子连连点头。

爸爸抓起文具盒:“我让你看看文具盒是用来装啥的!”

掏出一颗糖的爸爸已经笑不动了:“谁给你的糖?”

得知是旁边的大女儿给的,爸爸瞬间变脸让老大滚,回头又对小女儿继续:“文具盒里头有啥呢?”

孩子:“有糖呢。”

爸爸严肃脸:“现在我把糖扔了,里头有啥?”

孩子:“有空气呢。”

爸爸:“你是不是瞎,你给我说这是啥,这是啥这是啥这是啥!”

孩子:“铅笔。”

爸爸挫败:“快写!”


什么时候娃才能开窍,什么时候爹能不冒烟?——梦想是美好的,万一实现了呢?且让我们静下心一起来看看,面对这样的情况,该肿么破:



Part

1

不做教鞭做镜子


家长被气得七窍生烟,往往源自“一定要让孩子现在立刻马上写出标准答案”的执着,而忽略了眼前这个孩子的特性。

老祖宗谆谆告诫我们: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因材施教!那么我们需要首先观察一下,眼前的娃,到底是什么“材”吧?

从短短的视频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可爱的孩子,代表了一类典型的儿童先天体质,他们往往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幻想丰富

娃娃跑工厂里玩,文具盒里有空气 … 说得上是联想力天马行空,不按常理出牌,经常给你出其不意的回应;在成人世界的标准下,符合预期的出其不意,就是“想象力丰富”,不符合预期的出其不意,就是成心和大人作对,把爸妈气出病来。

2

很难理解抽象概念

工厂~工人、军队~军人、文具~铅笔、水果~苹果、动物~花猫,等等,属于非常抽象的逻辑对应关系,即抽象类别对应具体概念,而且在命题思路下只能挑选一个才符合标准答案。场景~职业,整体~个体,普遍~特殊,理解这样的关系对刚上小学的孩子来说,多数是有难度的,而对视频中这一类幻想型的孩子来说,单刀直入地“质问”,更是让他们摸不着头脑。

在孩子眼里,爸爸就是爸爸,进了工厂也是爸爸;她也无法理解,文具盒里有铅笔是指普遍情况,而坚持文具盒是装糖的,因为自己的文具盒里的确有糖啊!你跟她说她错了,她会很委屈,不知道错在哪里了。

3

不够“专注”

孩子无法理解成年人期待的“理想模式”,表现得好像是不能把心思放到题目的要求上,而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更进一步说,这种类型的孩子会表现得对教学内容,在理解力和执行力方面“慢半拍”,甚至会被某些成年人贴上“笨”、“脑子不好使”的标签。

如果我们像视频中的爸爸那样急于求成,而没有首先去如实观察孩子,从孩子的视角出发,那么再脑汁绞尽也只能收获鸡飞狗跳的混乱、鸡同鸭讲的无奈。至于威胁、恐吓、斥责,也都是无效的,甚至起到反作用。

爸爸一开始就训斥娃,娃一下子进入懵圈状态,让娃“看例子!”娃可能根本没听懂什么叫做“例子”,于是看爸爸;爸爸又是一通吼,孩子就更加不知所措。

此时孩子的内在已经启动了应激防御,类似于动物的“逃命保命”状态,肌肉一直紧绷着随时预备弹起、逃跑。全副精神大部分用在“求生”上面,就没多少能用在“发展”上面,这种状态,距离家长期望的专注、有效率的学习有多远?而这恰恰是家长“自作自受”。

着急上火的爹,如坐针毡的娃,该共情哪一个啊!



Part

2

在孩子所在的地方迎接他


孩子的世界的确与成人的不同。我们往往急于让孩子进入我们的世界,而忘记了,作为更成熟更有能力的成年人,我们需要首先进入孩子的世界,才能拉着他们的手,让他们慢慢地走入我们的世界。

看见了孩子,那就要做到这四点:①接受孩子的先天体质;②接受孩子的“慢半拍、不开窍”;③深入灵魂地认识“关系大于一切”;④认识到孩子只有在安全温暖的氛围中才能启动有效学习模式。

再回到案例来看如何实战辅导孩子作业,咱们挨个解套:

1、娃说学校里有操场、军队里有操场、工厂里有娃娃、文具袋里有糖有空气。这些表现都很有趣,说明这个娃并没有理解题目的逻辑关联(在这个年纪也很难理解因果关联),所以我们需要帮助她来理解。

对幻想丰富的孩子来说,仅仅通过抽象的语言和文字,很难让他们理解其代表的含义。最好利用具象的辅助工具,让他们亲眼看见画面,通过图景来理解,比如用父母亲手制作的娃娃/动物,或者哪怕小石头子、小木头块,来代表抽象概念。

2、娃说“学校里有操场”,没说错啊!那么父母可以先肯定“是的哈,学校是里有操场哦,你喜欢在操场玩儿吧?”(可以摆一圈小石头子代表“学校”。)

娃可能眼睛一亮,点头如捣蒜,那就顺藤摸瓜:“玩儿的时候,操场里都有谁呢?”

乐观的预测,娃会说,有同学啊!还有谁?老师在不在?恩,在的!(用小人偶或者动物来代表这些“人”。)

悲观的预测,或许娃说一堆不相干的,再引导她想,操场上都有什么“人”?(老师终归是会出现的。)

那么数一数,学校里都有什么?(数一数摆好的“教具”)…哦!原来,学校是一个大名称,它包括了很多很多具体的名称,都可以对应上呢!

然后回到书里,看到书里挑选了“老师”。

这样,初步解决大概念与小概念之间的关联,为后边的题目铺平道路。

3、娃说,爸爸在家扮演着“保姆”“老公”“爸爸”三个角色,说明娃并不糊涂,观察力很强,也说明这位爸爸其实很尽力尽责,把家里照顾得很好(视频里能看出来,爸爸是使出了洪荒之力来帮娃辅导作业,尽管自己几度都快心脏病发作了,还是尽量忍着不打不骂不发火)。

爸爸进了工厂还是“爸爸”,其他成年人是“别人的爸爸”,都没错儿,娃很在意爸爸啊!

(这里有个疑问:孩子去过工厂吗?她知道“工厂”是什么吗?如果她从来没有见识过工厂,那无法想象工厂里有什么就很正常。)

或许可以让娃换位思考:要是别人跟爸爸说话,肯定不能叫“爸爸”吧?要叫其他的称呼(娃肯定听见过其他成年人称呼她爸爸)。

然后呢,这些人在工厂做什么呢?(做工)那他们在工厂里就有了其他的身份,我们管他们叫什么呢?如果娃还不懂,就跟她说:你看,军队里的人,叫“军人”,那,工厂里的人呢?是不是可以叫“工人”?

通过这样的引导,让娃领悟,原来题目是在说场所和人的关系啊!每个特定的场所对应特定身份的人!那么军队里有什么特定身份的人?工厂里有什么特定身份的人?而且这个身份是和场所相关的哦。

对还没有建立抽象概念的孩子,不能单刀直入,而是要迂回,慢慢来,让孩子自己发现,再点拨他总结。

如果孩子顺利理解了学校~老师,工厂~工人,军队~军人的关系,第二道题目水果~苹果,动物~花猫,文具~铅笔,自然也就迎刃而解。



Part

3

从小题目到大题目


帮助孩子打开思路、建立概念、理解逻辑关系,这只是面对一道一道具体题目的工作;而面对培养学习习惯、提升学习效率、构建学习能力这样更大的题目,我们还有更多的工作可以跟孩子一起做:


1

多做身体游戏,拓展感官体验

教育是一个整体,做题能力对应的是孩子整个生命的发展状态,各个感官的综合平衡。我们以为的学习问题,比如不能理解题意、写字写半边、数字认颠倒、看书看跳行、坐不稳站不直、注意力不集中…往往是孩子身体或感官某个方面发展不平衡。

而做题能力的提升,只靠屁股坐在板凳上,眼睛盯在书本上,无休无止地讲题、做题,是事倍功半的。做题做不好的孩子,往往更需要丰富多彩的身体游戏、艺术活动、自然漫步来扩展感官体验。坚持一段时间之后再看,孩子身体的能力发展了,感官更平衡了,很多学习问题就不翼而飞了。

延伸阅读:

《什么是真正的智力开发?》

《所有的教育都是体育》

《所有“问题”行为,都是在满足一个最基本的需求》

《运动塑造生命,游戏开启智慧》

《户外一小时,胜读一日书》


2

多做家务,让身体帮助头脑更有条理

不要小看做家务哦!家务能培养孩子的专注力、意志力、脚踏实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也包括提升学习的能力。

一个能把被子叠整齐、衣服放整齐、鞋子摆整齐的孩子,书桌和书包就不会乱七八糟,回答老师的问题也不会前言不搭后语;能把各种课外读物分门别类放到书柜里,每次取出都及时放回原位的孩子,不会记不住每天回家要写什么作业,各科老师姓甚名谁也不会张冠李戴;能熟练洗菜切菜洗碗扫地拖地倒垃圾的孩子,卷子就不会写得七零八落、朗诵也不会读了上句漏下句。



3

增加社会生活体验,建立基本概念和常识

对低年级孩子来说,不会做题往往不是能力没到,而是生活体验没到,就像视频中的孩子,能看清爸爸在家里的三个角色(有体验),看不到军队~军人,工厂~工人的对应关系(没体验)。

所以,在学习之外,带孩子去工厂、去警察局、去消防队参观,去认识更多的行业,更多的社会角色;带孩子去田野、山林,认识各种动物植物,体验季节和天气的变化;带孩子去博物馆科学馆,认识人类历史的发展、各种发明创造的由来……当然这在孩子年龄小的时候自然是比较费妈的做法,等有了基本的积累,后面就“省妈”了。

辅导孩子写作业是个“一把辛酸泪,满纸荒唐言”的庞大话题,本文涉及的只是冰山一角,更多吐槽、跳坑体验、出坑绝活,欢迎评论区留言。

做父母的总感叹为何没有摊上一个“别人家孩子“,有没有想过,孩子和父母总是成对出现的呢?

左手救心丸、右手棍子的生活,哪天是个头?也许就从“我能尝试做个别人家父母吗?”的念头开始。



新添免费宝藏:视频号!
想听小巫老师聊什么,
欢迎在视频号下留言!


— END —

还有近五百篇精彩文章,请进入公微查看~

微信平台博主简介

关注小巫养育学堂

关注小巫微信公众号

小巫,美籍儿童教育专家,人智学者,两个孩子的妈妈;毕业于北京大学,美国Rutgers大学教育学硕士,国际母乳会哺乳辅导,清华大学特聘讲师;华德福学校联合发起人兼特约顾问;国际人智医学学士后培训(IPMT)讲师兼项目发展顾问;开创艺术养育父母培训课程,创办小巫养育学堂网络课堂,创立家庭联结力亲子互动模式;著有《让孩子做主》《接纳孩子》《小巫教你讲故事》等十余本畅销书,累计销售百余万册;开发家庭联结力、儿童成长力、放飞想象力等系列课程,线上线下学员逾百万人次;当选新浪教育首届中国榜样家长

微信改版 想要常看 勤点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小巫Weewitch艺术养育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