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方关注我,每日一篇原创日更。读书、书评、历史、心理、写作,在成长的路上,与你们畅聊三百六十五天。
作者:沈好好
排版:沈好好
摄影:网络
正文字数:1950
“在文字产生之前,人类就阅读宇宙天地和社会这部大书;文字产生之后,人类开始了阅读越来越大量文字的时代;现如今借助数字技术和互联网,人类又进入了阅读屏幕的时代。”这句话高度概括了人类的阅读史。当下,依然是阅读当道的时代,只是大多数人的阅读载体变了。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内容。广告窗口跳转不停,打开手机连接网络,哪怕是某个APP的VIP用户,依然随时处于广告之中。在这样的信息流之中,普通人所缺的是一双善于发现好内容的眼睛和在实践中不断提升的检索能力。有人说,“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深以为然,表达者,尤其是拥有一定话语权但是肯定会有多方桎梏的那类人,被误解是一种宿命。而没有足够话语权或者无表达欲的人,自然不会被误解,属于沉默的大多数,一部分是真正的弱势群体,另外一部分则为乌合之众。在这个娱乐至上的大环境当中,对事物缺乏多思维看待的能力,对某个新闻或者热点事件不明所以的情况下妄加非议,随波逐流过这匆忙的一生。在群体里,千万别提“改变世界”这个让人笑掉大牙的想法了。在社会身份中,有时需要站队,无法冲破形同虚设的玻璃门去传递一些想法,如同一个普通而又恪守职业素养的人在一个萝卜一个坑的职场上,无形的规则让他有时哪怕掌握到了行业第一手信息,虽然面对离职的同事闪过恻隐之心,但是无论如何他都无法违背自己的职业道德。所以是非对错,没有一个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作为指标衡量的标准。这个世界乱套了。还是有些人就像是圣·埃克苏佩里笔下《小王子》里的掌灯人一样,负责开灯、熄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墨守成规的人未必不知道创新探索的勇者他们的立场,也并非不知道自己这样做可能毫无意义,但是有时候过于平凡的人只能对说风凉话或者对自己表示同情的人摇摇头,说不通。而智慧的人或者自诩聪明的人可能会说:夏虫不可语冰。有一天刷到一个谈论理想主义的视频,视频底下的评论引起很多人的思考,也同样引起我的反思。评论区的谈论让我隐约洞察到绝大多数人将各种主义,例如,理想主义设有门槛,并非人人都能达到那个标准线。于是有些人自诩理想主义就会得到别人的驳斥,认为他并非理想主义或者提出伪理想主义的概念来。那么所谓的门槛,那些肉眼无法看到的门槛,到底是为了让人们进不去而设置还是为了让人跨过去而设置,这是一个问题。这是一个不能深思的问题,仿佛以此窥得生活真相的一角,乃至于对通透的人为什么更容易感知到痛苦有了更深的理解。条条框框,虚虚假假。人想象的世界太过于美好。往往会放大它们的美好,因而当看到不美好的一面会有冲击感,乃至于出现一些抱怨的杂音,陷入另外一种纬度的痛苦当中无法自拔,自成困境。反映社会现实的新闻当中同样的事件,有人因为看到残酷的真相而瑟瑟发抖,对周遭的人事物再度陷入新一轮的怀疑;还有人因为对长文并没有读下去的耐心而直接忽略,它甚至会觉得新闻小题大做。无论如何这都不会影响他们在这件事之后继续投入工作与生活,依然会贡献自己的社会价值。在这里,我看到了价值观的差异,会让人有截然不同的心理感受。很多时候人们所经历的烦恼与痛苦来源于他们的价值观。既如此,我们每个人更应该以谦卑之心,生活在这人世间,放下急功近利之心,坚定自己,方能在不乱于心,以不变应万变。有人说通透达观是一种天赋,刚开始不甚理解。但是后来又不免联想到了,有些人非常容易被非常小的事情被打击到,也容易接连遭受挫败感之后变得逃避,不能谓之错。只是不免想到逃避的人若不喜欢这样的自己,身边但凡有一、两个引导者,也会在潜移默化之间产生影响,对别人产生的善意来自于愿意相信每个人都愿意自己更好。从不觉得一种天赋如果不能做到每隔一段时间去加持,会一直保持下去。拥有某种天赋固然可喜,可是最终还是要靠每一天的累积。达观所指的是一个人除了顺境里笑逐颜开,逆境当中也能在谷底吟唱。一个人会逐步在世事的捶打和历练中明白,个体不要妄想改变世界,不被这个世界改变才能找到自己存在的位置。看到了一段令我颤抖的文字,作者毛泽东,与诸君共勉之:“我自己在北京的生活是十分困苦的。我住在一个叫三眼井的地方,和另外七个人合住一个小房间,我们全体挤在炕上,连呼吸的地方都没有。每逢我翻身的时候,都得预先警告身旁的人。不过在公园和故宫的宫址,我看到了北国的早春,在坚冰还盖着北海的时候,我看到了怒放的梅花。北京的树木引起了我无穷的欣赏。”小小沈同学,全名沈好好(原笔名:一口牙)。
抖音:好好爱读书
个人微信:lx_always_sh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