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ower Station of Art,简称“PSA”)荣幸地宣布第13届上海双年展“水体”第三阶段“一个展览”于2021年4月17日正式开幕,展览将持续至7月25日。此次展览由来自6大洲18个国家的64位/组艺术家参展,参展作品总计76件/组,其中33件/组是新委任作品,这也是上海双年展历史上新委任作品数量最多的一届。作为上海双年展历史上时间跨度最长、渗透领域最广的一届双年展,第13届上海双年展“水体”以交响乐渐趋增强的展览结构,在9个月的展期内划分为环环相扣的三个段落。经历了跨学科思想激荡的“湿运行”、多领域协作共生的“生态联盟”这两个阶段的渐强演绎后,最强音“一个展览”于今年4月17日至7月25日正式奏响。展览现场,图片由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提供
本次展览将分布在两个场所:主展场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另一个展场为“城市项目”的孙科别墅。作为上双的有机组成部分,“城市项目”将更加深入地发现和挖掘上海的历史文脉,以黄浦江为线索串联起一座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通过“一个展览”,让来自不同地区社会文化背景的声音在这一片海域交汇。
展览现场,图片由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提供
“水的流动与翻涌不仅维系着我们身体的运转,也将我们与其他身体、与人类之外的世界相连。”——阿斯特里达·奈伊玛尼斯(Astrida Neimanis)第13届上海双年展“水体”主题概念图,设计:保拉·比拉普兰纳,图片由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提供谈及此次主题,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龚彦讲到:“双年展是对心灵的慰藉,艺术在那么长的历史中始终没有被淘汰,始终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艺术是最好的人和人沟通的方式,最能抚慰心灵。其次,正是在这样的时期,更需要我们联系、团结。这时大家对主题有更多的想法了,“水”不仅是基础的生态环境,它更象征着人与人心的连接的方式。人的身体是由水组成的,当人和人之间有了隔阂、屏障以后,是不是还能用流动的方式把思想、身体、感知全都带动起来?有些策展人是学机械的背景,对机械工程很有兴趣,她们会对一些无人操作的机械工程或水利工程有兴趣,像是深水港、水库,她们也把这些内容补充进来,会谈到水和上海的关系。所以疫情让“水体”的内容更具体了,情感也更充沛,这届双年展把理念、情感,以及大家共同面临的困境综合起来讨论。”本届上海双年展的主题“水体”与上海独特的历史与地理息息相关。上海是各种流动性场域的汇集之处,其发源史与青藏高原的冰川融水紧密相连。冰融形成的水源从五千米高地疾驰而下,直抵东海海平面,6300公里的长江干流所裹挟的种种沉积物颗粒经过新陈代谢,最终孕育了长江三角洲(中国最肥沃的农耕区之一)里可食用的作物,悬浮在水体中的矿物和有机物也由此化作新的“身体”。水流亦重塑了地理环境,为生命带来新的活力。
展览现场,图片由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提供
正如本届上海双年展主策展人安德烈斯·雅克所言:“第13届上海双年展着眼于人类、超人类和后人类的液态性,着眼于他们之间互渗互生的流动方式。它探索历史与当代的张力,探索那些过度和未被充分研究的可能性,以及那些可能由水体创造的共识、差异,和他法。”
第13届上海双年展将是上海双年展历史上时间跨度最长,与上海城市历史、网络平台、国际机构连接最为广泛的一次。从2020年11月10日至2021年6月27日,在跨度8个月的时间里,上海双年展将打破传统“展览”形式,联合艺术家、研究者、行动者、机构和社区,以交响乐的结构为观众打造环环相扣、渐趋增强的三段式体验。
(上)段落一:湿运行 特别项目活动现场,《海洋呼吸》,伊西娅尔 欧卡丽兹,图片由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提供
(下)段落一:湿运行 特别项目《很久以前——PSA》,童文敏,图片由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提供
本届上海双年展以一场具有表演性的高峰对话拉开序幕,不同领域的参与者将集聚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一楼大厅进行思想交锋。与此同时,以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为始发点,这场峰会还联动长江沿岸的艺术空间,以及网上的虚拟空间。段落二:生态联盟 (2020年11月15日至2021年4月9日)(上)段落二:生态联盟活动现场,M+寰游 x PSA:Archigram城市论坛,图片由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提供
(下)段落二:生态联盟活动现场,特写——当代影像的思考与实践,第1场:王兵 x 余世存 x 项飙:时代中的无名者,图片由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提供
在5个月的展览生长期中,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成为活动发生和向外辐射的基地,而流媒体、电视频道、社交网络、高校,以及与城市动态息息相关的系列干预行动将成为内容生产与输出的基建,联合创造线上线下社交与公共生活的新模式。段落三:一个展览(2021年4月17日至7月25日)段落三:一个展览开幕表演,图片由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提供
第13届双年展的最强音出现在2021年春季的实体展览中。展览以庆典的形式拉开帷幕,覆盖当代馆1至3楼以及烟囱空间。展览希望观众能在思考和对话中组建流动的社群。作为上双的有机组成部分,“城市项目”将更加深入地发现和挖掘上海的历史文脉,以黄浦江为线索串联起一座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安德烈斯·雅克,摄影:米盖尔·德古斯曼,图片由策展人提供
安德烈斯·雅克(Andrés Jaque),是一位工作生活于纽约的建筑师、写作者和策展人,现任哥伦比亚大学高级建筑设计实验室主管。雅克亦创立了政治创新研究室(纽约/马德里),并领导该机构在建筑和艺术的交叉领域展开工作。雅克的实践专注于探索作为生命、身体、技术和环境交互域的环境。雅克曾获弗里德里克·基斯勒奖(艺术与空间交叉实践领域最重要的奖项),第14 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银狮奖最佳项目,以及狄奥尼西奥·埃尔南德斯·希尔奖(嘉奖其针对历史飞地的介入实践)。2018年,他担任第12届欧洲宣言展(巴勒莫)的联合策展人,展览主题“行星花园:孕育共存”对巴勒莫在边境状况和“交叉授粉”中作为场所和行动者所扮演的生态、技术和政治角色展开了质询。前不久“青策计划2O2Online”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官网正式上线。两组获选方案《平面游击:起来!数字失神者》(策展人:吴月、何竞飞)与《他山之石,新代理人》(策展人:蔡星洋、龙星如)历经4个月的深化与落地正式上线,向公众呈现展览成果。展期将持续至6月27日,欢迎大家通过PSA官网进入展览,随着鼠标的移动见证青年策展人们对互联网技术以及网络世界的想象,与策展人、艺术家们一同探索线上展览的更多可能。
“平面游击”是一次当代艺术试图侵入互联网世界的尝试。艺术品藏身于日常网络,以出人意料的方式闪烁于各个网页的浮窗、菜单栏、甚至某个特定的图标之中,如同游击战一般诡秘莫测、风驰电掣。互联网世界的一切势力:各大平台、App、激进的策展人、艺术家、尚不明真相的群众,全都联合起来。展览采取群众路线,试图动员“失神者”从互联网的逻辑中突围,重新审视与反思那些习以为常的网络行为:聊天发表情包时的会心一笑,关不掉小广告时的嫌恶烦恼,还有被“猜你喜欢”算法包围的自我认知,进而意识到“平面”之外的维度:荒诞的狂欢,加速的焦虑,被剥夺的注意力,流量背后真实的个体……当“失神者”重新对互联网产生不同以往的认知,她/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葛宇路,《对视》,2021,监控影像,网页,尺寸可变,图片由艺术家提供《对视》中,艺术家在城市里游荡,搜索公共空间中的监控镜头,并与其对视,直到探头背后的监控者出现为止。这段视频出现在已经关闭的监控视频直播平台水滴直播的网站中,让用户代入监控者视角,在被艺术家盯牢的过程中,体验一段被倒转的监控关系。叶甫纳,《美甲秀秀》,2021,新媒体艺术,尺寸可变,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Exhibitionist 展示癖 #指甲计划# 是艺术家叶甫纳发起的艺术项目,试图将“画廊”、“美术馆”等当代艺术展示空间和机构所发挥的功能模式,集中在“指甲”这个特定的狭窄空间。嵌入进美甲的网站里,模糊“日常”和“艺术”展览的边界。吴月,哈佛大学东亚研究硕士在读,本科毕业于纽约大学艺术史系,获Magna cum Laude荣誉学士称号。当代艺术家徐冰工作室前经理人(2018-2020) ,策划与统筹徐冰多场重要展览,包括大型回顾展“徐冰:思想与方法”首次海外巡展、今日美术馆“世界剧场:蜻蜓之眼”等。曾于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灰色艺术艺廊、军械库艺术展实习。何竞飞,建筑师、策展人,撰稿人,耶鲁大学建筑系硕士在读。致力于在多媒介交互的过程中,重构“系统”的界面以及空间属性。本科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东京堺工作室联合创始人,曾任日本建筑期刊《建筑杂志》专栏作者,供稿于日本艺术杂志《美术手帖》,作品《剥于裸生・软禁之城》获日本毕业设计比赛“日本一决定战”全国第一名,刊登于中国建筑期刊《建筑学报》。策展项目“幽灵地景”入围2020年HyundaiBlue Prize中国青年策展人大赛终选。本策展与研究项目意图绕道“跨学科合作”幕后,观测其“生产资源”的具体建构和流动模式。科技公司对于当代艺术的支持在为其获取推广和游说功能之时,是否也在认领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和话语资源)的代管权?相关机构如何通过议程设置,在艺术家与科技公司所提供的资金与技术赞助之间扮演活性角色,使学科之间的沟通更流畅,创作与技术企业之间的关系更为暧昧、灵活、双向,甚至为潜在的批判性张本与赋能?项目主展览围绕参与到此类跨学科协作项目中的11位(组)艺术家及其在相应合作中实现的成果展开,以研究采访、数据可视化、调查报告为手段,结合网页展示,考据这一生产关系得以形成和运转的种种应变节点与联动逻辑。同时,项目设置了与展览同期的线上驻地环节,试图以前期的研究发现与经验总结反哺本土语境下跨学科知识生产的新情境。刘艾真,《粉红肉渣凯撒扩散》(影像静帧),2018,单通道4K 影像,24'20'',图片由艺术家提供粉红肉渣凯撒扩散是一个整合了实时表演与动画的录像作品,它的创意前提是四个在大批量生产的体外汉堡里改造DNA的提案,通过这个方式,来传递某个经济特区工厂里劳动者暴乱的秘密信息。Maya Man,《身体,运动,语言》,2019,交互式应用,舞蹈,图片由艺术家提供作品是和知名编舞Bill T. Jones共同完成的,创作于谷歌创意实验室的驻留期间。作品受到了Bill长期以来关于演讲和舞蹈之间交织即兴的启发,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邀请观众探索关于语言和运动之间的创造性可能,并通过一台电脑,重新发现和Jones的那件经典之作之间的关联。
蔡星洋,艺术家,策展人,关注可见和不可见系统的运作机制,后全球化等话题。作品曾在罗德岛设计学院,弗吉尼亚联邦大学等地展出。自2018年运营“Trigger触发”艺术平台,负责策划,管理和主持活动;两年半组织学术活动超过50场。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雕塑硕士,目前在帕森斯设计学院在读第二个研究生。龙星如,策展人,写作者,研究方向为艺术创作与数据环境及技术的关系。在中央美术学院开设数据艺术课程。译《重思策展:新媒体后的艺术》并获AAC艺术中国年度艺术出版物提名(2016);第一届IAAC国际艺术评论奖英文入围评论者;策划展览包括《撒谎的索菲亚和嘲讽的艾莉克莎》(Hyundai Blue Prize),今日美术馆第三届未来馆《机器人间》;联合策划《脑洞——人工智能与艺术》(McaM),《潜在故土》(UN Art Center)等。2019年ISEA电子艺术研讨会国际评委。2020年SIGGRAPH ASIA艺术板块国际评委。研究发表于德国ZKM媒体艺术中心“艺术与人工智能”会议,香港城市大学运算媒体艺术国际论坛(ISCMA),英国格林威治大学数字人文与艺术研究国际论坛等。英国皇家艺术学院艺术评论硕士,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士。地点: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 上海市黄浦区花园港路2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