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景观·广州市白山村村庄规划
关注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全国村庄规划试点”——广州市白山村村庄规划
1
1
编制单位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获奖情况
2015年度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村镇规划类)二等奖
2015年度广东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村镇规划类)二等奖
设计人员
赖寿华、李开猛、胡峰、徐进勇、李晓军、宋瑞、冯润泉、王锋、周晋诚、罗珂、祝文明、郭雨露、张蕾、何豫、张讯高
1
1
@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太和镇白山村
FIRST
规划背景
广东省唯一的“全国村庄规划试点”
为协调城乡发展,使农村与城市共享改革发展红利,党和国家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首位。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农村改革的《决定》”更是明确赋予农民更多权益、推进城乡一体化和乡村自治。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科学规划村庄建设的精神,提高村庄规划水平,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开展了全国范围内的村庄规划试点工作,广州市白山村入选国家住建部在广东省唯一的全国村庄规划试点,其规划成果将作为指导新时期岭南地区乡村规划建设的重要示范。
白山村是典型的都市边缘型村庄,是一个青山、秀水、具有客家风情的岭南村落,面积10.2平方公里,人口2350人。
白山村区位
SECOND
规划构思
①
“自上而下”落实国家农村改革的新政策、新要求,创新和改进村庄规划方法,为国内其他村庄提供示范借鉴;
②
立足广州市农村特点,破解以往历次村庄规划存在的问题,“自下而上”探索广州市今后村庄规划与建设的新思路,构建实施型的村庄规划编制路径。
1
自上而下——
落实国家要求,探索解决
村庄规划的核心问题
住建部要求本轮全国村庄规划试点工作,要从村域发展与控制规划、村庄整治规划、田园风光及特色风貌保护规划、村民住宅设计及规划指引4个方面,探索符合农村实际的村庄规划理念,形成一批有示范意义的优秀村庄规划范例,提高村庄规划编制水平,增强村庄规划的实用性。
2
自下而上——
破解广州以往村庄规划
存在的问题,寻求改进路径
广州市村庄规划编制探索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大致经历了“目标导向”的农村居民点规划、“问题导向”的新增分户规划、“政策导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指标导向”的宜居村庄规划以及“任务导向”的北部山区帮扶规划5个阶段。
广州市历次村庄规划对推动农村地区的发展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各阶段的规划要求、关注重点有所差异,但整体上还存在着操作性和实施性不足的问题:
①
有规划、无策划:
农村地区要实现“自我造血”发展,策划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但目前策划多是应用于城市地区,村庄规划少有涉及,导致村庄规划成为城市规划的翻版,难以解决村庄的发展问题,特色不突出,千村一面的规划现象经常发生。
②
重空间、轻发展:
历次村庄规划往往是落实上位政策或解决问题的被动式指南,关注的问题基本集中在完善村庄配套设施以及整治村庄环境等方面,缺乏对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引导。这种“外部植入式”的规划理念过分依赖于政府的资金投入,没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区分政府与市场分工协作的“项目库”来指导村庄建设。
③
重编制、轻参与:
以往村庄规划没有充分调动村民“自己编规划”的积极性,反观国外,已采用了“多回合的村民座谈会”的方式来提高村民参与村庄规划的积极性。在当前国家强调村民自治的大背景下,规划成果只有得到村民的全面认可,才能解决村民自治所面临的外部环境问题以及内部机制问题,建立更为完善的村庄规划实施体系。
3
规划思路——
构建“策划+规划+计划”的
实施型村庄规划编制路径
白山村现状存在村民收入偏低、岭南村落风貌特色逐渐丧失、村民生活环境亟待改善等问题。本次规划从“策划+规划+计划”3个方面,全面构建了实施型村庄规划编制路径。发展策划主要是明确村庄的发展思路,提高村民收入;村域规划主要是制定村庄的规划方案,整治村庄环境、保护岭南村落特色、提升村居品质;建设计划主要是通过“项目库”,确保规划落地实施。
THIRD
规划内容
“1+6+1”的成果框架
充分发掘白山村“青山、秀水、生态村”的比较优势,以提升村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为核心,全力打造能够体现客家风情和岭南村落风貌的“美丽白山村”,规划内容包括1个发展策划、6大村域规划重点和1个建设项目,形成了“1+6+1”的成果框架。
1
发展策划——
“定位策划+旅游策划+项目策划”的
系统谋划
以往村庄规划基本是以空间规划、景观整治为主,鲜有针对村庄特色和资源条件进行专题性质的发展策划。白山村规划在传统村庄规划“规定内容”的基础上,以专题研究的形式,从3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发展策划:
①
明确定位策划
依托紧邻国家4A级帽峰山景区的区位优势,连通“青山、秀水”,打造以生态旅游、农业观光、休闲度假为特色,体现客家风情和岭南村落风貌的“美丽白山村”。并基于“青山、秀水、生态村”的主题定位,提出了“支撑、生态、文态、业态、形态”五位一体的功能策划。
②
关注旅游策划
针对基础条件及市场资源分析,对市场客源、组织形式、出游时间和开发时序等方面进行研究,确定旅游定位、旅游项目、游线规划、节日策划等内容。
③
实施项目策划
基于功能策划,规划了旅游支撑项目、生态保育项目、文化植入项目、休闲引领项目、美丽白山项目等五类项目。项目资金筹措采用多口“筹钱”,一口“花钱”的策略,包括借助政府资金、引入社会资金,村自筹资金等途径,保障项目能够实施。
2
村域总体统筹——
“一盘棋”式统筹考虑
将全村域作为一个整体,不仅考虑村建设用地的规划建设(主要为农民居住生活用地、村经济发展用地等),同时将非建设用地(主要为农村生态涵养地和农田水域等)也纳入规划进行通盘考虑。将白山村划分为“五大功能区”,包括产业经济发展区、居住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配套区、农业发展区和生态控制区。
“居住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配套区”以及“产业经济发展区”主要为村民生活服务的村建设用地,规划严格限定其边界,防止其过度扩张而造成对基本农田的侵占;“农业发展区”和“生态控制区”为农村非建设用地,主要功能为农业种植生产,同时兼有发展乡村旅游功能,此区域严格控制与农业生产或乡村旅游无关的建设项目。
3
村建设用地布局——
“共性”和“个性”有机协调
“共性用地”主要包括村生活用地、村属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村属道路交通用地、村属市政设施用地和村公园绿地等,是保障村民基本生活所必须的用地;同时结合白山村自身的资源本底特色,增设“个性用地”,主要为发展乡村旅游相关的服务设施用地,重点发展乡村旅游配套产业,建设星级农家乐、养生谷、山间酒店等旅游服务设施项目。两大用地之间通过农田和自然山体分割,既保障了旅游项目的高质量,也避免了对本地村民的干扰。
4
村民住房建设——
“拆危、改造与新建”三管齐下,
全面提升村居品质
规划按照村民自愿的原则,对于部分不愿搬迁的村民,其泥砖房采用原地改造的方式,但需按照《广州市城乡规划技术规定(试行)》(2012)的要求,每户住宅建筑基底面积控制在80平方米以内,建筑面积控制在280平方米以内。对于现无人居住(户主迁出)的危旧房,在与其取得沟通的前提下,进行拆除;或虽有人居住,但愿意搬迁的村民的危旧房和泥砖房,由镇(区)政府以新建农民公寓的方式进行集中安置。农民公寓建设形式以多层为主,首层设置杂物间,用于放置农具。
5
村基础设施建设——
“生产型”与“生活型”设施协调考虑
从村民日常活动的角度出发,将村设施分为“生产型”和“生活型”两大类,“生产型”设施主要分布在农田之间,如农田水利设施,主要方便村民的农业生产活动使用;“生活型”设施则相对集中布置,利于形成村的公共活动中心,以增强村的“凝聚力”和“认知感”,白山村围绕村委楼,建设卫生站、文化活动室、老人活动中心、幼儿园、篮球场等设施。
6
田园风光整治——
“房、田、山”三次景观面整治,
打造“岭南新村居”
岭南乡村田园风光的基本要素主要是民居、道路(里巷)、祠堂、风水塘以及其他自然环境等,重点对这几个方面的要素提出整治要求,以突出岭南村落特色。根据白山村现状特点,结合视觉感受的远近,将村落景观界面划分三个层次,即由人文建(/构)筑物组成的“一次景观面”、由村庄绿化景观构成的“二次景观面”和由山体林相景观构成的“三次景观面”:
“一次景观面”
包括建筑立面、道路、活动广场、基础设施等。整治重点包括清洁并整饰建筑立面、统一建筑色调以及对无坡屋顶的建筑增加坡屋檐;改善道路路面状况,实施沥青罩面,增加路灯、标识牌;增加户外活动广场,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
“二次景观面”
包括宅前屋后绿化、滨水绿化、道路和节点绿化等。整治重点包括鼓励村民在宅前屋后空地种植瓜果蔬菜,减少裸露空地;提升滨水区、道路和节点绿化,并适当引入木棉等观赏树种等;
“三次景观面”
包括原生山体植被群落、风景林等。整治重点包括恢复裸露山体植被,保育现状原生的以荔枝和龙眼为主的常绿阔叶林;以及重要视觉节点引入木棉等观赏树。
7
乡村旅游发展——
策划精品乡村旅游项目,
打造“乡村节事”
白山村依托帽峰山旅游景区以及和龙水库“青山秀水”的生态资源,结合城市周末经济的兴起,重点发展休闲度假和生态旅游,将白山村建设成为国家4A级生态旅游景区,保护村内的生态环境,带动村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规划打造一日游及两日游精品游线,串联客家坞、艺术画廊、青青农庄、白山植物园、农业观光园、农家精品客栈、国学公馆、旅游度假酒店、体验式农家乐、乡村俱乐部、国际养生谷等旅游项目。同时结合传统节假日、旅游季节等情况,策划一系列乡村旅游节日(油菜花节、采摘节、欢乐农家乐节、岭南文化艺术节、登山节等),为白山村打造乡村主题旅游专属品牌。
8
建设计划——
设立“项目库”,实现村庄自我发展
在充分尊重村民意愿的前提下,白山村从“旅游支撑、生态保育、文化植入、休闲引领、美丽白山”等五个方面设置37个项目的“项目库”,并分到2013—2015年三年实施。
其中2013年的23个项目,重点是改善村民生产生活环境、打通旅游通道,为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奠定基础;
2014年的8个项目,重点是通过旅游公司引入文化和旅游项目,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提高村民收入、增加村民的就业机会;
2015年的6个项目,重点是建设村民住房安置区以解决90户村民住房安置的问题,建设国家4A级生态旅游景区。
同时在规划中明确了哪些是政府投入的资金、哪些是需要引入社会资金,并对社会资金的引资渠道都有通盘考虑。
FOURTH
规划特色
规划在成果表达、村民参与、村民创收、农地盘活和实施管控等5个方面进行了创新探索:
1
成果表达——
“报批版”与“村民版”相结合,
使规划政府用得上、村民看得懂
传统村庄规划成果主要包括规划说明书、图纸和村民参与报告,属于专业性较强的技术文件,主要针对专家评审和政府审批,并不适合进村与村民沟通交流。
广州市白山村规划结合前期调查发现的村民重点关心的问题,将所有成果浓缩表达在若干A0尺寸的展板上。每张展板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运用“项目引领、航片定位、前后对比”的总体思路,结合通俗易懂的文字,向村民清楚地展示了村庄规划要“干什么项目、在哪里、建成什么样子”等内容。
规划图解(村民版)
2
村民参与——
引入规划工作坊、助村规划师、
村民规委会、广州参客,
使规划真正转变为“村规民约”
村庄归根到底是“村民”的村庄,村民期盼什么,需要什么,他们最有发言权。广州市白山村村庄规划在前期调研访谈、方案编制、规划公示和村民审议的全过程都保证了村民的深度参与,并重点引入了“规划工作坊、助村规划师、村民规委会、广州参客”四大措施:
①
在“规划工作坊”过程中,规划师与村民一起进行分组讨论规划方案,规划师向村民展示易看懂的图片,用粤语讲解规划方案,听取和记录村民的意见,并及时反馈到规划成果中。
②
助村规划师制度主要是明确每一个村都有一名固定的规划设计人员作为与镇、设计单位和规划分局沟通的桥梁,保证规划编制的现状调查、设计、征求意见、方案审查和村民代表大会等环节能顺利衔接,此外,通过助村规划师,还可定期向村民宣传规划法律法规,增强基层干部群众的规划意识。
③
“村民规委会”制度本质是村民实现村庄规划管理工作的专职“自治机构”,成员主要是村社干部、以及村内学历相对较高的村民,对村庄规划各阶段的成果提出本村的需求,并至少每季度向村民代表会议汇报一次工作;同时还要协调解决村庄规划实施中存在的有关问题和困难,并反映给规划管理部门。
④
规划还邀请了“广州参客公司”, 他们综合运用了包括工作坊、村民论坛、沙龙、体验营、集思会、政府信箱等手段,以及诸如问卷调查、深度访谈、PPGIS系统、电话调查(CATI)、面访系统(CAPI)、影像记录等调查研究方法,协助规划团队进行村民参与调查,让规划团队更好地掌握村民的真实诉求。
3
村民创收——
“景区化管理+农户经营”,
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实现“造血式”发展
与以往单纯依靠政府扶持资金的“输血式”模式不同,规划全力做好“转化文章”,变美丽环境为“美丽经济”。结合白山村的区位条件和资源优势,设立若干乡村特色经济项目,以村民“自愿入股”的方式,成立了一家集体经营公司,采用“景区化管理+农户经营”的模式,统筹管理村内的经营性旅游项目。公司制定了一系列的章程,包括一年内各季节农户应该统一种什么农作物以保证村田园风光的协调、村内农户服务意识的培养等方面都有详细的规定。
4
乡村治理——
“三级五维”政策梳理,
探索“三民合一”的村民自治
乡村治理方面,通过系统梳理国家、广东省、广州市三个层级的村庄土地、建房、农业、规划建设和财税政策,探索了新时期以村民为主体,民主自治、民意导向和民约规范为特色的“三民合一”的“村民自治”模式,即村庄“民主自治”方面,引导实现村民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意导向”方面,注重倾听民意、整合民意、回应民意;制定“民约规范”方面,重视明晰规程、纳入规程、遵守规程的原则。
5
实施管控——
“一项目、一乡村图则”,
引导村民“自我建设”
为保障村庄规划具体的建设项目实施,规划采用了“一项目、一乡村图则”的形式,制定了细致的实施方案,包括项目名称、项目位置、用地规模、建设规模、完成时间、投资估算、资金来源、建设主体等内容,以村民看得懂的形式表达出来,纳入村庄规划的法定成果,形成村庄未来一段时间规划建设的长效机制。
FIFTH
实施情况
1
完成了国家住建部试点要求,
规划经验纳入《中国新农村
规划示范案例集》在全国推广
2013年4月,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启动了全国村庄规划试点工作,白山村规划成果得到嘉奖,白山村也因此入选广东省唯一的“全国村庄规划试点”,并作为国家村庄规划的优秀案例编入《中国新农村规划示范案例集》中,规划经验将在全国推广。
2
探索广州村庄规划的先进经验,
成为制定《广州村庄规划编制
技术指引》的重要参考
重点从村庄现状摸查、村庄发展策划、村域空间规划、岭南乡村田园风光整治、村庄经济发展等方面,探索了符合广州实际的实施型村庄规划编制路径,其核心成果和有益经验成为制定《广州村庄规划编制技术指引》的重要参考。
3
有效指导了白山村的村庄规划建设
2014年4月,规划成果通过了广州市白云区政府的审批,成为指导白山村规划建设的重要纲领性文件,主要表现在住房建设、环境整治、发展村集体经济和设施建设等方面:
实施土地整理,耕地面积增加200多亩
通过土地整理和宅基地复垦,耕地面积可增加200多亩,农用地经过流转后,可以集中连片种植,边角废弃地经过整理后可以增加5%以上的耕地。农地流转给合作社,收益有了大幅增加。
实施泥砖房改造,建设农民公寓和乡村酒店,增加村民收入
拆除了空心村内430间泥砖房,多数空置泥砖房由村民自愿拆除。泥砖房拆除之后,土地用于建设农民公寓和乡村酒店,支撑乡村旅游项目的建设,村民可以通过土地入股的方式每年领取分红,旅游项目运营之后,村中的年轻人可在家门口就业,而不必再离乡背井外出打工。
启动田园风貌整治工程,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环境
通过完善农村污水项目、排水排污管道建设、垃圾分类处理池等设施,提升村民生活质量。目前,村正进行绿化建设,环绕村道栽种了20多种花木,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将点缀村民的生活。同时,全村村民住房正进行系统整饰工程。该整饰工程主要由镇、村出资,村民自行对房屋外观进行修缮。为满足村民的审美需求,村里聘请设计人员绘制了多个村居外观整饰方案供村民选择,村民投票选择出白墙、灰瓦、岭南园林的特色设计,庭院景观也有两套设计方案供村民选择,已整治了约30多处村民住房。
通过农用地流转发展乡村旅游
按照本次村庄规划的成果,由村委牵头,在村民代表、全本党员、全体村干部、全村18个社长及老人协会21个理事、老人院院长一致签名同意的前提下,在村内以村民入股的方式筹资兴办了星级农家乐乡村旅游项目。目前,村90%村民入股,筹集了资金1300多万,当年收益170万元。该项目村民集资入股、有效流转土地的方式解决了启动资金和土地问题,同时通过分红提高了村民的收入,具有示范意义。
积极开展“七化、五个一”工程
按照规划陆续启动“七化”、“五个一”等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工程,具体包括在全村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在各社各建一个篮球场、垃圾收集站等,并于2014年11月对乐百氏水厂进行整治,建设水文化广场。
THE END
说明:本公众号旨在搜集、共享优质景观资源,侵权告知。
往期回顾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小编微信:jingguanzhuanji 注明来意,欢迎骚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