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了顶级演员,却难见顶级舞台
10月26日,终于迎来浙江卫视《我就是演员》的第三季节目,前有腾讯视频《演员请就位》,后有优酷《演技派》,毫无疑问,2019年第四季度的综艺市场真的和“演员”杠上了。影视行业的发展困境,让观众鲜少能看到优秀的戏剧作品,这几档综艺节目的出现,可算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演员拍戏的刚需。
浙江卫视《我就是演员》历经两季,共有百余名演员登台表演,是演员竞演综艺的先行者。今年,新一季节目全新改版,邀请成绩斐然的导师级嘉宾参与竞演,为观众呈现演技巅峰对决。
对于节目组来说,这是一场制作升级的挑战;对于观众来说,这也会是全新的视听体验。以“巅峰对决”为核心概念的第三季,决定了节目整体叙事逻辑和赛制规则的设计,也决定了这档节目势必要打造出一个“殿堂级”舞台。
“殿堂级”的舞台?还不算
首期节目在开篇中强调:来到这里的演员根本不需要再用舞台来证明自己。这就表示每一位的参赛演员都已经走上神坛,获得过演艺界的多项荣誉,“自带光环”。所以,与前两季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在于,这不是演员试炼的舞台,而是一场“巅峰对决”的舞台。
为了匹配“导师级”的选手,节目整体配置都做了升级。不论是高希希、陆川、许鞍华、李少红等知名导演助阵,还是整体舞台场景的设计,都在试图全方位去达到最高级别的水准。
基于这样的定位,这一季《我就是演员》核心是希望能为观众呈现最好的表演,揭示优质演员的特质,为行业指明职业演员的正确发展方向。但遗憾的是,看似一切高配,但实际却还离“巅峰对决”有不小的距离。
导致表演无法最佳呈现的最大原因,不是演员的演技不达标,而是历经了两季竞演的节目组,还是没有想清楚“影视化表现”和“话剧式表演”的矛盾之处,这是舞台表演中的最大痛点。
话剧式的舞台,给了表演不少的限制。固定空间对场景转换、情节叙事有很大的约束力,所以节目就借用影视语言,用画面重叠、转场协助叙事。这就导致演员自己也找不准表演的具体方向,像是无头苍蝇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使劲。不清楚应该对着镜头表演还是对着现场观众表演,就会在一开始影响戏剧的表现。
第二期节目中李冰冰与郭涛演绎的《冬之光》片段,需要每人饰演两个角色,节目后期使用影视化的处理方式,省略了中间场景转换部分,直接按照故事发展节奏连接前后剧情,光影交错、淡入淡出的画面,看似是给屏幕前的观众呈现一个完整的作品,实际上却让人质疑现场表演带来观众真正的视听体验。
由于现场的观众和导演共同在一个较大的场景里观看戏剧演出,没有大屏幕、多机位的信息反馈,远距离很难看清演员神情、动作等细节。同时,对于舞台上的演员来说,这种“对象感”的表演需求,会对整体戏剧表现产生一定的影响。
所以,影视化表现的方式与现场话剧式的表演构成了一种不可调和的矛盾。剧场式的空间,让现场观众无法关注到演员情感表达的细节,同时也会让剧本题材的作用被无限放大。有反转有力量有前后差异的表演具备足够的优势,选择情感色彩厚重的片段也成了在这个舞台上制胜的技巧。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最根本的矛盾导致了演员状态以及表演效果都不尽如人意,也让“巅峰对决”成为了一场望尘莫及的空想。
复杂的人物关系?不紧密
在这个舞台上,首发阵容中的八位演员是核心人物。除了共同参与到表演创作中的导演和编剧之外,节目在本季还专门设计了“学徒”的角色,邀请八位青年演员以学徒的身份,跟随顶级演员学习表演。
其中既有金马奖提名的文淇,也有综艺咖、歌手等跨界演员。他们的加入缔造了一种“师徒关系”。原以为学徒可以通过老戏骨一对一的指导来提升演技。但两期节目下来才了解到,这档节目只是想让青年演员们以学习前辈认真敬业的职业道德修养为目标。
在节目中,他们甚至没有太多表演的机会,大多时候只是扮演场外应援者的角色。表演结束后,他们登台为师父拉票,同时总结自己的学习所得,即反复感叹演员们的辛苦和不易。所以这层“师徒关系”只是空有其名,二者更像是演员与经纪人的关系,两者命运一体是唯一的紧密联系。
但这只是第一层关系的扭曲。除此之外,导演与演员之间,也看不出正确的人物关系。随机分配的搭档,让导演与演员之间没有紧密的联系。导演的作用就是为演员提供表演剧本,协助演员理顺人物关系。彼此之间并没有命运共同体的凝聚力。
演员不具备自主选择剧本的权力,青年导演也不具备“指导”老戏骨的能力。由于演员已经走上了神坛,所以他们并不需要舞台来证明自己,更多的是完成突破自我和挑战自我的诉求,在准备表演的过程中他们也更注重自己的理解和主张,导演的意见并没有那么在意。
青年导演去指导老戏骨演戏,老戏骨选反而择更相信自己的实力,这一层关系本来就不对位。导致导演的作用也没有发挥出来,这是第二层扭曲的人物关系。
最后,演员与评审之间的关系,让观众看到这个舞台一致的不可兼容性。专业导演、知名编剧的赞誉,让这个舞台已经不能容纳任何质疑的声音。首期节目里姜思达对喜剧选段表演的意见不被专业导演认可,也没有被演员认真聆听。
所以这个舞台仅有一种可能性,就是所有表演注定成功的必然性。只有好与更好,没有失败与差劲。所以导演不会批评,演员也不会认真倾听,更不会对这个舞台怀有敬畏之心。他们带着“光环”而来,本来就没有打算带着谦卑的态度去接受任何质疑。
他们势必需要代表职业演员的最好水平,也需要将“最高”“最好”的评价和自己永久绑定。所以这档节目自始至终都是在给职业演员立标准,用“不辞辛苦”的精神来强调和告知观众,这些走上“巅峰对决”舞台的都是行业内被专业认定的顶级演员。而这也是观众最不满也不能接受的原因。
演员版《歌手》的竞赛机制
最后不得不提到本季的节目赛制,《我就是演员之巅峰对决》其实与《歌手》的竞赛模式没有太大差异。每期竞演按照排名累积票数,从第二期开始末位淘汰。为了呈现最高级别的表演,这样的赛制似乎最能营造出节目想要的激烈氛围。
相较于2017年《演员的诞生》设计的导师制、2018年《我就是演员》的导师下场比拼,这一季的全新赛制注定要围绕着核心理念来进行设计。八位演员两两组队共同完成舞台表演,接受专业鉴影团和观众鉴影团的投票,最后一位被淘汰后,会有新的演员来补位。
从节目的规则设计来看,这样的双重打分机制似乎没有太大的问题,也会让演技的比拼更加残酷。但问题在于,这样的评判并不是受到表演的单一影响,多重因素会共同左右票数的高低。
首先,演出结束后,先由知名导演、编剧、行业人士等组成的影评团,对演员的作品及演技进行点评,尽管这些鲜有负面评价的点评对作品本身没有太大影响,但还是会一定程度影响观众鉴影团的判断。
其次,上文提到的话剧式舞台会对表演的题材提出特定要求,会从表演上干扰非专业观众的认知。舞台上的呈现需要依靠激烈紧凑的剧情和演员悲喜情绪的变化,所以当整体表演具有强大的爆发力时,就会更加符合大众的审美,也会容易获得票数的认可。
第三,学徒的综艺表现和拉票方式,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影评团的判断。不仅有学徒备受感动的真情流露,还有经纪人登台去诉说拍戏的辛酸往事。这种“人情”票也会在其中占据不小的作用。
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观众对表演本身的期待值,也让舞台的“神圣感”明显降低。当表演不够纯粹,当演技的评判标准无法统一,当综艺只想展现演员的成长故事和艰辛努力,那么观众无法真正欣赏这样一个演技对决的舞台,就不会没有道理。
作为一档综N代,《我就是演员》能够继续深耕原创表演内容,实属不易。第三季度的赛制创新能够有效激发观众对节目的关注热情。也许,走向巅峰的对决是一场漫长的战役,不仅是整个影视行业,也是综艺制作承担的使命。期待节目未来会出现更多兼具国民度与时代性的优质作品。
推荐阅读
《奇葩说》第六季,有提升也有不足
《这样唱好美》:这样的“回忆杀”不高级
强调认真经营的《亲爱的·客栈3》,将有一个怎样的故事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