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看电视

其他

《转学者》:综艺如何向校园要选题?

在成功打造了张圣圭的《Workman》和黄光熙的《协商王》后,高通焕PD再次在Youtube上开更了一档新综艺——《转学者》。节目的模式简单清晰,主MC李昌燮每期“测评”一所学校的一个专业,体验该专业的课程,和同学们共度一天的校园生活,最终用一句话给出该专业的测评结论。
2023年3月30日
其他

冷不丁13|综艺行业或许该推倒重来了

「冷不丁」第13篇,这一篇继续聊聊综艺这个行业。但这篇可能会有点悲观,希望各位稍微有点心理准备。截至目前,综艺行业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萎缩着,各家平台在播的节目也屈指可数。虽说一季度本来相对来说就是淡季,但是像今年这样的惨状也是近年来的首次。也许只有双平台合并之后的芒果在综艺数量上还有所保证,毕竟综艺是芒果的筑底。而爱优腾三家自制综艺极少,基本都在靠卫视版权综艺的分销为平台水位输血。当然爱奇艺依靠剧的强势,正在扭转平台的流量格局。其实综艺行业的很多问题一直都存在,招商难、艺人贵、没创新,只是疫情三年加速了这些问题的恶化,最终使得综艺行业变得越来越艰难。冷眼认为所有问题其实都在指向一个点,那就是钱。或者说是综艺的商业模式导致想要让综艺赚钱,变得越来越难,并且大有进入一种无解的死循环里去的趋势。钱这个问题,绝对是综艺行业一个无解的麻筋儿。经济下行,客户没啥钱,于是综艺也就很难拿到客户本就不多的预算。综艺招不到商,那就立不了项,再好的方案也做不出来。没有好的节目,平台的流量和热度也会受到影响,这就更加影响客户进行决策投放。之所以综艺的商业模式能一直这样,是因为之前经济形势还不错,客户手里的钱还算充足,所以即便是如此单一且不健康的生意逻辑,也可以跌跌撞撞走到今天。但是疫情之后,当这个商业模式里关键因素的客户不行的时候,整个生意就几乎瘫痪了。更要命的是,现在那些少量还有预算的客户,就拥有了比以前更多的话语权,平台半买半送也是常事。于是,他们开始不断对内容提出“无理”要求,制作团队也只能默默接受。让你节目4月上线,你不敢拖到5月,让你生硬的植入,你也不敢有任何Plan
2023年3月23日
其他

全面盘点湖南卫视《你好,星期六》:棚内综艺的制作秘籍究竟在哪里?

湖南卫视《你好,星期六》最新的双周战报出炉。“好六积分擂台赛打响”、“好六门全员民国穿搭”分别登顶全网收视第一,联动话题阅读量破10亿,占据全网热搜300余条。而回看最新的季度数据,2022年第四季度,节目全网累积2300余条热搜,相关话题阅读量累计破百亿,多网收视连冠。从2022年1月首播至今,经历多次改版,不断创新,湖南卫视《你好,星期六》无疑已经成为了周六综艺市场领跑者,也打造出了周六综艺江湖中合家欢棚内综艺的新标杆。为何湖南卫视《你好,星期六》能在棚内综艺中屡屡收视领跑,创建话题破圈?冷眼用几周的时间将节目进行了全面盘点。从节目两大核心组成部分:棚内贯穿始终的叙事线、固定的嘉宾表演秀,冷眼试图找到一些可供创作者们一同学习与探讨的创作经验。叙事上:如何设计棚内综艺的叙事线?棚内综艺,难就难在叙事。固定的场地,要如何在每期都玩出新花样?湖南卫视《你好,星期六》的第一步是将重点放在叙事的“线索”之上。1)从主题递进到悬念递进传统的棚内综艺,多以“主题”叙事为主,即设定好当期主题,再在其中穿插游戏。而在湖南卫视《你好,星期六》中,我们会发现,除了主题的大框架外,节目往往还会进一步设定好一套完整的游戏模式。“发起—竞争—淘汰—胜利”,节目各个板块内容环环相扣,在较为灵活的主题线索中,贯穿了“悬念”的递进。我们可以以2022年7月9日《何炅檀健次体验长沙夜市吃嗨了》一期为例:节目中以两队对决,输者为全场消费买单的游戏模式,串联起了整期的叙事线索。首先,对决的队伍通过嗨吃、嗨玩、嗨唱等不同游戏完成积分,产生比拼。由此一幅长沙夜生活生活画卷徐徐展开。而有了比拼过程,产生了比拼结果之后,节目将会对失败队伍进行买单惩罚。谁来买单、这一单买多少钱、买了两次单的檀健次会不会继续被抽中买单?檀健次会不会变成买单全场的大冤种?种种悬念成为了吸引观众的“钩子”,让观众迫不及待地想要观看到最后比拼的结果。试想,若仅有“主题”作为线索,什么样的长沙夜生活,是先“嗨吃”还是“嗨玩”其实并不会引发观众过多对内容推进的好奇。但当节目有了“悬念”的设定,尤其是以“人物的命运”作为内容牵引:“看喜欢的明星会不会被坑?”观众的兴趣便很容易被点燃,通过游戏模式构建出的命运悬念感,也让节目叙事的推进有了更多动力。当然,在环节中,节目还贴心地添加了诸多细节的设计。把嗨吃、嗨玩摊位直接搬进演播室,营造出真实的烟火气;每一轮比拼结果产生后立刻让嘉宾现场“付款”、被招待的观众齐喊调侃,强化即时的结果效果反馈;利用喷气、泡沫炮等互动,增加输赢结果的命运感;强悬念、强感知,让棚内综艺有了丝毫不输户外综艺的动感与活力。2)原生关系的全新碰撞
2023年3月19日
其他

《激流时代》:在2023年聊商业,我们该聊些什么?

市场很久没有出现纯商业类的纪录片了。对此,冷眼想借用《激流时代》片头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开篇。“是时候重新打量这个世界了,经过了漫长的三年,如今冰河解封,一切重新流动……站在价值重估的十字路口,充满疑问,渴望答案。”2月16日,商业观察纪录片《激流时代》上线腾讯视频。节目由《口罩猎人》、《十三邀》制作团队尤里卡工作室研创,邀请了顶尖财经记者李翔担任全片灵魂人物,切入直播带货、咖啡产业、新消费等五大时代议题,以李翔的第一视角带领观众展开探索。《激流时代》的探索迎来了热度和口碑的双丰收。开播第一期,一句“艺人没想明白别做直播”,让《激流时代》直接登顶微博热搜。后续,由节目引发的“长沙为什么有那么多网红店”、“安福路居民吐槽网红街拍”的话题也在持续引发热议,接连登上微博、新浪新闻等各大榜单。截至收官之际,《激流时代》已登顶微博综艺影响力TOP1,在豆瓣斩获8.5分。在恭喜的同时,冷眼也在对《激流时代》充满好奇。在全新的2023年聊商业,我们该聊些什么?冷眼想和大家一起看看,《激流时代》是如何回答的这个问题。如何走入“激流时代”?作为节目的观察者,李翔要如何开启观察,走入激流涌动的商业世界?是节目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在冷眼看来,《激流时代》回答是,不要着急走入。《激流时代》的全片开始于格格不入的观察。第一集,《直播浪潮》。面前是直播间的忙碌、喧闹、呼喊以及突如其来的惊喜。而另一侧,作为《激流时代》的主人公,采访者李翔略带尴尬。“我查了一下,他们不是一个组合(乐队)嘛,叫飞轮海。”相较于直接对直播的商业行为进行点评,《激流时代》保留了李翔当下最直接的反应。在那一刻,他对眼前发生的一切,最近距离的认知来源于刚刚的网络查询。随后,正片开场,又是一场激烈争论。在遥望科技的工作会议上,CEO谢如栋正尖锐地批评着员工,毫不留情。而李翔则身处其中,一言不发,直视着谢如栋与眼前的一切,默默观察。短短几分钟内,《激流时代》所呈现出了距离感、陌生感要显然比快速的单刀直入更直击人心。其实对于观察类节目,冷眼始终坚持着一个观点,即一场真正的观察也一定要是一场情绪的递进。在《激流时代》中,节目完整地呈现的这样的情绪。突兀、不知所措,是人们站在“激流时代”突然直面“激流”时最真实的状态。而随后的冷静旁观,则是李翔以及《激流时代》所要奠定的态度:先直接去体会冲击,再保持冷静、独立,随后走入“激流”。在摆明了态度后,作为专业财经记者,观察者李翔专业度的效用开始显现。我们会发现,作为商业观察类纪录片的《激流时代》远远不止是“观察”那么简单。在冷眼看来,《激流时代》所追求的其实不是一次细致入微的观察,而是一次次在观察中的“激烈碰撞”。第三集,节目探索长沙“新消费”。面对近几年茶饮行业绝对的闪耀新星——茶颜悦色,对话其创始人小麦,李翔没有把重点放在对茶颜悦色发家史的了解之上,而是直击茶颜悦色经营中的“小店思维”,探讨其中的利与弊。作为经验丰富的商业记者,李翔完美地抓住了对话的要点。以尖锐的议题破局,以“碰撞”的姿态撬开每期嘉宾的“所思所想”。李翔为每一位嘉宾都赋予了最适合与之讨论的“商业议题”。而这也让《激流时代》成功地避免了陷入商业纪录片常有的成功学陷阱,即讲述一个又一个“不同却又类似”商业故事。与此同时,《激流时代》的主动性也要源于观察者李翔对于商业本身的冲动与好奇。讲直播开蚌,就要跟着一起去捞蚌、开蚌。探店新消费,就跟店员要件工作服一起去送货。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激流时代》构建出了一种真正的、自然的、动态的对话。这种对话可以在结束开蚌直播后散步回家的路灯下,也可以在一起送货的途中。参与者完全投入,但也完全放松。另外,让冷眼有些意想不到的是,《激流时代》在成片中特别呈现了很多李翔与制作团队在幕后展开讨论的过程。这样的片段,实际上在商业纪录片中极为少见。就此,冷眼特别请教了《激流时代》的总导演欧大明。“当之前的思路、或者是认知发生了变化的时候,怎么呈现这个变化,李翔和团队是怎么去解决问题的,或者是大家的思想是怎么去统一、怎么去辩论某个问题的,这本身也是大家一起去认识某个问题的一种方式。”为什么《激流时代》可以屡屡登榜热搜,引发讨论?冷眼从欧大明导演的回答中获得了一丝线索。“找到观众好奇的议题实现破圈”是当下纪录片制作中默认的制作思路,然而,《激流时代》迈出了更进一步:把观众的好奇带进去。从开始观察,到与节目中每一位嘉宾的交流与互动,再到最后的制作成片,《激流时代》始终在顺应一个最真实的认知过程。如果是尴尬的,突兀的,就大胆袒露这样的情绪。如果有全新的观点出现,就立刻展开讨论。在某种程度上,《激流时代》抓住了观察类纪录片的本质:观众从来不想看到一个有关“观察”的故事,观众想要的是“一起观察”。形散而神聚的时代“散文”在节目简介中,《激流时代》将自己定义为了“作者式”商业观察纪录片,即跟随商业观察者李翔的第一视角,进行纪记录与讲述。而对于“作者式”的定义,冷眼有一丝好奇。如果是“作者式”纪录片,那么《激流时代》是在用什么样的“文体”进行“写作”呢?自问自答。对于冷眼而言,《激流时代》更接近于一篇商业时代的“散文”。首先,是大胆的“形散”。以第一期《直播浪潮》为例,节目用三个层次构建了内容叙事。第一层,直播行业中毋庸置疑的巨浪。单场带货千万的头部主播及其背后的“电商公司最高楼”。他们的每一个举动,都可以轻易在行业中翻云覆雨。第二层,异军突起的中部主播“小熊出没”、月销700万的开蚌主播海爸。在激流的时代中,他们奋力抓住机会,全力突围。第三层,还有在杭州万象城路边,学着架灯光的新晋主播。很难说,在当下的直播红海中,他们是否还有机会赢得市场,但无论是被时代推动还是裹挟,他们依然在勇敢前行。后续的第二集,《咖啡之围》。节目缘起于探索商业在乡村发展中的作用,在对种植农、村支书、品牌采购端、咖啡品鉴师等产业链中一环又一环角色的观察当中,撞见了咖啡种植外围难以突破的商业桎梏。第三集,《消费不息》。在这一集中,激流更为湍急。小小的夫妻店,成长为了茶饮行业绝对“爆款”,而曾经“爆满”的超级文和友出湘遭遇危机。与此同时,背靠成熟的战略规划能力,柠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疫情期间开设800家门店,站稳脚跟。短短几年时间,各大新消费品牌以不同身份入场,展开搏杀。节目中,当李翔被问及“是观点更重要还是严谨更重要”时,李翔给出了这样的回答:“凡是特别好看的,它一定省略了很多复杂性和丰富性在里面,因为它必须得是一条线才会好看,是有冲突感的,但哪有那么简单。”李翔最终选择了“严谨”,而《激流时代》也尊重了严谨,尊重了商业世界的“复杂”。我们会发现,《激流时代》里并没有设置任何一位可以“代表行业”的主人公,去单独讲他那“一条线”的故事。相反,节目在尽可能地关照商业世界中每一位参与者的故事。巧合的是,这样的设计反而赋予了《激流时代》一种极强的流动感。换句话说,在某种程度上,它向我们呈现出了商业世界的本质:它可以给任何人机会,但也千变万化,让人一刻都不敢停息。在浪潮真正袭来之前,你永远无法预知你将会处于什么样的位置,你不知道你会成为谁,更猜不到谁会替代你。《激流时代》的每一位参与者都在自己的轨道中奋勇前行,但也互相影响,环环相扣。“形散”然后是“神聚”。于浅层,是《激流时代》的每一集都在尝试用商业运作的普遍逻辑去解密各个行业“激流”背后不变的真理。第一集,面对直播突围,行业洗牌,李翔提到了商业世界的普遍定理“创新者窘境”。第四集《宇宙中心》,对于安福路的商业变迁,李翔思考了“商业化”与“本地化”的议题。最新一集《穿越周期》,从李翔吃了十几年的老饭馆出发,到剧场经营,再到老牌车企奥迪,李翔在各行各业行业的交界处摸索“基业常青”、“行业周期”的奥秘。每一期,《激流时代》都在从一个个企业和个体出发,试图编织出行业的全貌,再用商业世界贯穿始终的定理重新审视回看,让观众们顿时有了“窥一斑而知全豹”的豁然开朗。而当观众再略加思索便会发现,此时湍急的激流也不过是商业历史中循环往复的一瞬。于是,刚刚悟得真理的满足与“沧海之一粟”的渺小产生激烈碰撞,《激流时代》构建出了一种商业纪录片独特的爽感。然而,更深一层,《激流时代》真正吸引人的,是它在尝试摸索时代背后,个体的选择与情感。第三集《消费不息》的结尾是冷眼最钟爱的片段。在纪录了一整期新消费企业的激烈角逐后,导演组却选择将镜头落在了一家餐吧中的球赛之上。球赛结束,李翔于街边漫步,背景音延续了球赛转播中庆祝胜利时的解说:阿根廷诗人博尔赫斯曾经说过,任何命运,无论多么复杂漫长,实际上只反映于一个瞬间,那就是人们彻底醒悟,自己究竟是谁的那一刻。极具诗意的一幕让我们得以窥见《激流时代》隐藏在深层的价值选择。所谓“激流时代”归根到底,是由每个个体所创造出的“浪花”。商业的故事最终讲的一定是“人”的选择。《激流时代》完美贯彻了开篇的题眼:沙漠里不长虚弱的草,大海里没有无名之辈。或是做主动的推动行业浪潮的先行者,又或是被行业的热浪所裹挟、甚至不知所措。在其中正抉择着的人们才是让商业激流永恒流动的“灵魂”。《激流时代》是开年以来,很让冷眼动容的一档节目。甚至在撰写本期文章时,冷眼也在客观分析的字里行间流露了很多情感。在与《激流时代》创作团队交流时,制片人刘东啸的一句话十分打动冷眼:我们既在浪中,又是造浪的人。纪录片的创作亦是如此,对于创作者们来说,真的创作永远不是只想着如何去纪录“浪”,而是要尝试走到“浪”里去,并一同成为“造浪的人”。友情提醒一下大家,因为公众号平台改变了推送规则,所以,如果你还想经常看到我的文章,需要在每次阅读后,给我的文章点一下“在看”。这样,每次更新推送才会第一时间出现在你的订阅列表里。本文图片均来源网络文/二二推荐阅读对话《种地吧》总导演杨长岭:敢不敢花半年时间,只是去种地?《地狱法庭》:要不试试直接把“法庭”搬进综艺里?对话《展开说说》制片人赵建忠:这四个人终于聚到一起了!
2023年3月17日
其他

对话《种地吧》总导演杨长岭:敢不敢花半年时间,只是去种地?

“乡村振兴+综艺”一直是冷眼持续关注的议题。开年时,冷眼曾在冷不丁10|谁说主旋律命题下的综艺就不能创新?中重点对“乡村振兴”议题进行了讨论。在文章中,冷眼强调,《种地吧》将是2023上半年冷眼最期待的一档节目。2月4日,《种地吧》开播。的确没让冷眼失望。节目讲述了10名少年真实运营农场的故事,用180天的时间在142亩土地上播种、灌溉、施肥、收获,自负盈亏,并尝试创立农夫集市。踏踏实实地干活种地,努力探索乡村的多种可能性,《种地吧》以清新的姿态进入观众视野,迅速成为Q1综艺市场的黑马,拿下8.7的豆瓣高分。而对于这一档2023年初最特别、最治愈的节目,冷眼在期待之外也充满了好奇。冷眼有幸邀请到《种地吧》的总导演杨长岭,想和他聊聊《种地吧》是如何讲述“种地”这件事的。为什么敢“搞真的”?杨长岭告诉冷眼,《种地吧》的诞生要源于疫情期间的一次出游。疫情初期,各方面的工作都停滞了,大家也有难得的去野外放松的机会。而这一次田野中的放松给了杨长岭极大的触动。在自然中,杨长岭获得了极难得的安定。而杨长岭却想到,现实生活中,人们正在离自然越来越远,特别是都市中长大的这一批年轻人,他们没有时间去田野,去了解农作物之间的差别,他们终日忙于不确定的未来,却始终充满迷茫和焦虑。一方面是对社会情绪的敏锐感知,一方面是对自然“安定感”的向往,杨长岭想,能不能将这两件事结合起来,让一群迷茫的年轻人和自然呆一段时间,试试看能不能擦出什么火花。杨长岭想到了种地。种地实际上是中国人传统意义上特别朴素的行为,它是一件很确定的事情,“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同时,看着种子一天天长出来,长成粮食,也是一件挺有成就感的事。在这个基础上,杨长岭又提出了一个假设,能不能做一档节目,让一群年轻人拿半年时间静下心来,就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去种地,让付出能够有所回报。冷眼将其总结为了“确定性”。在迷茫的大环境下,或许我们太需要回归简单,去单纯做一件事情,享受“收获”的快乐。然而,要想找到“确定性”,仅靠一个假设是远远不够的,节目组必须要先行出动。“我们花了很多时间找场地,我们去过东北,去过北京周边,还去了四川、海南和广西,找到合适的拍摄场地其实挺难的。”而不仅仅是走访,导演组还花了大量的时间调研和学习,研究农业知识,甚至在筹备期间单独把能种的的东西都种了个遍。杨长岭向冷眼自嘲道“别的导演组在忙着写案子,我们的导演组在忙着当农民”。而在冷眼看来,这正是《种地吧》的态度。“做这个节目我们也不知道未来的走向,我们只想做一个凸显真实的节目,所以不敢掉以轻心,只能一点一点地去推进,每次只干一件事,每件事都去经历,每个人都要把环节走一遍,这是我们的传统。”这听起来很笨拙,而且冷眼实话实说,在当下的综艺市场里,这并不是一件很有效率的事。但也只有在节目播出后,观众才能实打实地体会到这样的“笨拙”所带来的最真实的感动。《种地吧》中的“真实”是什么?“真实”是实境体验类节目的核心,特别是对于乡村题材的综艺节目来说,插个秧拍拍屁股就走的事,不仅仅影响内容好不好看,更是涉及尊不尊重土地的严重问题。刻在骨子里的天然基因,让我们无法容忍在土地问题上开玩笑。因此,在节目播出前,冷眼也的确有过担心,“邀请十位男艺人去种地,到底是不是在作秀?”《种地吧》给到了冷眼最“真实”的回答。首先,人物足够真实。杨长岭告诉冷眼,他们在选角上花了极大的功夫。选角是节目的关键,节目组必须要提前明确,邀请这些嘉宾来干什么?杨长岭透露,在面试初期,有很多年轻人是抱着对理想田园生活的期待来的,以为《种地吧》就是每天种菜、养花、放牛,闲暇之时喝茶聊天、分享人生体验。显然,有这种想法的年轻人并不是节目组想要的人,种地是件真实且残酷的事情,真正的农民很少有时间喝茶聊天。何况单靠年轻人的阅历大概率撑不起一档节目厚度,至于分享人生体验,杨长岭说“那是何老师和黄老师该干的事。”在杨长岭看来,《种地吧》是个关于成长的故事,他们更想要的是对生活有热爱、有期待的年轻人。导演组并不在意这些年轻人有没有经验,会不会讨观众喜欢,但他们需要相信土地、愿意尝试、认真踏实。因此,我们会发现,节目在一开始并没有向观众详细介绍这些年轻人,杨长岭透露,他并不想做人设,也不想把他们打造成很会干活的“种地少年”。节目第一期中,赵小童固执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开挖掘机,却导致机器损坏,和村民师傅起争执。而更糟糕的是,一天下来,少年们辛苦割的水稻,却连起烘量都没有达到。年轻人的天真和笨拙在节目中袒露无遗,但导演组反而真实地保留了这些内容。在杨长岭看来,这就是他理想中的少年状态,并不需要有多么优秀,也不需要对未来有多么清晰的规划,只要去坚持、去做就好。有了真实的人物,接下来,是“真实”的种地故事。以前,我们总会习惯于这样一种剧情:少年们总要经历一番艰难险阻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而这也导致,在真人秀中,我们总会特意去设计一些对应的规则来呈现出这样的“主人公剧情”。但或是主动或是被动,这样的故事线好像在《种地吧》不太能行得通。“种地”是一个看天吃饭的事情,任谁都没办法确保“种地”一定有一个圆满的结局。因此,在冷眼看来,《种地吧》实际要讲述的不是一个“人”的故事,而是“人与土地”的故事。换句话说,在种地这件事上,
2023年3月11日
其他

​《地狱法庭》:要不试试直接把“法庭”搬进综艺里?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曾经的一大热门综艺品类“情感调解类”节目,在近些年的网综市场中几乎是销声匿迹。1998年,湖南经视推出的《真情对对碰》让情感调解类节目成为了当年的收视王牌。随后,上海东方卫视的《幸福魔方》、浙江卫视《婚姻保卫战》、天津卫视《爱情保卫战》紧随其后。极致的真实性,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生活感,争执中双方贡献的名场面,都构成了情感调解类节目绝佳的收视密码。而随着网综的兴起,部分综艺创作“阵地”的迁移,情感调解类节目的收视密码仿佛并没能得到网综创作者们的青睐。我们仿佛在无形中形成了一个共识:情感调解类节目无法与年轻群体喜好进行匹配。可事实果真如此吗?近期,韩国SBS推出了一档全新的调解类综艺《地狱法庭》。冷眼在观看过后,有了一些新的思考。调查类节目要“换汤”也“换药”提起调解类节目,冷眼脑海中会瞬间蹦出一些关键词:婆婆妈妈、吵吵闹闹、心理专家……这些下意识的反应侧面反映出了在这些年来调解类节目制作模式的固化。因此,重新思考调解类节目,我们需要去彻底地打破一些固有概念,做到既“换汤”又“换药“。首先是“换汤”。《地狱法庭》顾名思义,节目为了调解问题,把真实的“法庭”搬进了演播室。在节目中,每期的被调解嘉宾会分别以被告和原告的身份来到现场。姜虎东出演法庭调停者,殷志源、姜昇润、Aiki等明星嘉宾作为“明星律师”为双方当事人进行辩护。而为了更进一步强化“法庭”感,节目邀请了真正的法官,为当事人双方进行最终裁决,每期节目更是会针对该期案件邀请1-2名真实律师、或对方证人发表观点。同时,“地狱”也是节目在包装上的一个小亮点。每期调解事件的开端,都会有两位“地狱使者”进入现实生活中“抓走”当事人,而节目结尾,当期败诉的当事人也会被判处“去往地狱”的惩罚。全新的沉浸感“法庭”场景,亮眼的“地狱使者”小设计,不费力,但却足够惊喜。有了“换汤”,下一步要换什么“药”呢?《地狱法庭》在家长里短那点事之外,呈现了更多当下可能更值得我们调解的议题。冷眼最喜欢的是节目第二期“公务员控诉市长”调解事件。在节目中,一名忠州市的公务员将自己的市长告上了“地狱法庭”,理由是工作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作为原告的工作人员称因为自己在youtube上开设了忠州政府宣传频道,不仅收获了大量粉丝,为忠州政府增添好感,还为本市带来一波旅游热度。而这些光鲜亮丽的视频,从创意、脚本、拍摄、后期剪辑等琐碎全由自己一人完成。可惜的是,耀眼的工作实绩、实绩背后庞大的工作量,仿佛都没有被市长有所重视,自己除了一个“象征性”的奖项外,未获得任何实质性的回报。于是,“工作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该怎么办?”一个十分简单,但却困扰着无数“打工人”的议题终于被呈现在了节目之上。在以往以“家长里短”为关键词的调解类节目制作过程中,创作者们常常会陷入一个创作误区,即既然要调解,就一定要足够对立,有足够的争吵才可以。这不免会导致节目陷入“洒狗血”的死胡同,创作者们不断地挖掘那些看似“绝佳“的选题,实际最终得呈现却尴尬得令人哭笑不得,也毫无意义。而在《地狱法庭》上,面对我们都会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打工人有了直面领导的机会。更令冷眼惊喜的是,通过“法庭”元素的引入,我们得以从法律的视角下重新审视这一工作困境。节目中,专业律师的发言引出了韩国的“优迁对象”政策,切实地告诉了作为基层员工的原告,碰到这类问题时如何以法律保护自身权益。其他期亦是如此,配合各个事件,节目组邀请了对应领域的专业律师提供现场辩护,刑事损害赔偿、人身事故、医疗诉讼,“法庭”从一个“换汤”的形式外壳,也为后续“换药”的内容提供了更多元的调解角度。令人喜忧参半的内容呈现《地狱法庭》的形式、选题的确惊艳。但实际内容的呈现却有点让人喜忧参半。喜,是在于内容推进与法庭模式的完美结合。以节目第三期为例。事件围绕“生二胎”展开,女方将男方告上法庭,认为男方一天催5次生二胎,给自己造成了精神压力。明星嘉宾作为律师,以提问对方当事人的方式,引导素人嘉宾们讲述自己需要调解的问题。同时,节目以“视频物证”的模式,在素人嘉宾们结束叙述后,插播了其平日里居家相处的日常片段。曾经调解类节目略带尴尬的插播VCR片段瞬间自然而然地融入进了节目的叙事之中。在此前我们提到的
2023年3月6日
其他

对话《展开说说》制片人赵建忠:这四个人终于聚到一起了!

2021年5月,杨天真、傅首尔、易立竞和杨笠开始了一次直播。其中一句“我们做个聊天综艺吧“,引发弹幕里网友的欢呼,调侃节目名应该叫《惹不起的姐姐》。没有想到,《展开说说》就以这样一句漫不经心的玩笑话开始了。节目上线后成为腾讯视频站内综艺热播榜第二,豆瓣开分8.0,嘉宾的金句也多次登上全网话题热搜。这一次,冷眼有幸邀请到了《展开说说》的制片人赵建忠老师,一起围绕“小鲜综”和“她综艺”两个热门的综艺概念,展开一场对话。
2023年2月25日
其他

冷不丁12|综艺研发,究竟在研发什么?

「冷不丁」第12篇,又是一个周四。这次我们回到综艺制作时,在早期阶段的重要工作——综艺研发。可能很多人都会好奇,综艺研发,究竟在研发什么?国内和韩国、欧美的综艺研发有什么区别?通常来讲,综艺研发主要是针对节目内容的,是制作团队如何从零开始,并最终形成一个比较完整节目方案的过程。但实际上,现在的研发会包括很多内容,制作团队不仅要思考内容本身,还要考虑商业、互动、传播策略等方面的事情,会更像一个系统工程,有时候甚至需要根据这些事情去反推内容。而在这里,冷眼先只想聚焦单纯的内容,试着谈一谈这些年坚持行业观察后,对综艺研发的一些感受。因为内容是基础,只有内容成立了,其它相关的事情才有可能实现价值最大化。应该说,国内不同的团队在研发不同赛道的内容时,方法和习惯可能都会不太一样。但是冷眼接触下来,发现绝大多数的国内团队在研发时都存在着这样几个问题。出发点本末倒置其实说起来,这个竟然会成为一个问题,多少有些荒唐。所谓出发点,就是你最原始的那个研发动力是什么。按理说,我们研发一档综艺节目,那肯定是从内容本身出发才对,一定是有趣的内容在激发着创作者。但实际上,我们现在基本上所有的内容研发,都是在目标倒推或需求倒推。比如我们常常会听到一个制作团队说,我们要做一档平台S或S+级别的xx节目,也就是说整个研发其实都是在思考如何能把节目的体量做大,而不是把重点放在内容具体的设计上。而吊诡的是,能不能做到这个体量,平台和制作团队在内容上是没有一个绝对能够共识的标准的。那什么可量化呢?艺人。头部艺人、港台头部艺人、亚洲头部艺人,甚至是欧美的头部艺人。所以大家就玩命的在艺人选择上制定标准,至于内容究竟会怎么做,只要能过审,也就没人会在细节上较劲。更要命的是,行业里也逐渐出现了不少只追求艺人盘面,对内容完全撒手的畸形团队。所以当我们在出发点上就有问题时,又怎么能奢望制作团队们能静下心来研发出好内容呢。研发过于理性这个问题跟第一个出发点密切相关。因为这样的环境,使得创作者们不得不去思考一些所谓的方法,沉淀一些可被量化的指标,用逻辑性的思考去研发一个也许能够给观众带去快乐的综艺节目。很难想象一群综艺人在开会时,抓手、逻辑和闭环等词会如此高频。荒谬吗?当然。可是有办法吗?短时间内不会有。冷眼一直认为综艺的研发一定是感性的,之后的录制执行可以是理性的。但是国内目前的情况往往是反过来的,研发时无比理性,执行时感性中透着各种凑合与妥协。这样的内容自己都会感到麻木,又怎么期望能让观众感到快乐呢。但是在韩国,很多PD和编剧在策划一个新节目时,那种头脑风暴的氛围是非常典型的综艺研发该有的场景。不敢说每一个都很成功,但至少在研发阶段,团队从上到下都对这个内容充满了信心,那种单纯的因为内容而带来的快乐,是很容易上头的。冷眼曾问过很多韩国的PD和编剧关于研发的问题,问得最多的就是你们为什么会想到做这个内容?答案总是出奇的一致,因为我和我的团队觉得这个设计很有趣,一想到如果能把它拍出来就会开心的笑出来,所以就决定制作成节目了。羡慕吗?当然。可是有办法吗?短时间内不会有。生意大于内容前面说了出发点和感性的问题,其实归根结底还是会落到综艺的招商上面来。过于单一的商业模式,使得这个行业实际上非常脆弱。所以每一个愿意跟综艺合作的客户都是天使般的存在。即便他们有诸多的要求,即便播得不好还会撤单,到了明年,制作团队依然会拿着方案屁颠屁颠的再去给客户提案。当生意大于内容的时候,分配给内容的精力一定就会变少。于是在研发时,与其说我们是在研发内容,不如说我们就是在算账,不停地算账。在这个内容成立之前,它首先是一门生意。不是说算账不对,而是应该回归内容的基本规律,不然后面一系列的动作都会变形,且会对行业造成不可逆的影像。所以当我们在研发阶段的时候就有这么多问题,最终出来的节目的成功率一定不会高。另外,这样的现状,几乎不可能再出现爆款了,即便有,一年顶多一只黑天鹅。那综艺研发在欧美是怎样的呢?当然每个国家都会因为自己的文化差异,有一些方法上的不同。但是冷眼接触了一些欧美的公司之后,其实会发现,欧美的综艺制作者还是有一些通用流程在的,总结之后见下图:不难发现他们也有理性的一面,但是创意的起点总是源自一个有趣的点子,而且之后的一连串步骤也分别有自己的方法与要求,这里冷眼就不展开说了。最后只想说,当下的国内综艺行业非常艰难,希望各位还能坚守住。虽然难,但也要像一个成年人那样,找到综艺带给自己的乐趣和价值感,并与之好好相处吧。友情提醒一下大家,因为公众号平台改变了推送规则,所以,如果你还想经常看到我的文章,需要在每次阅读后,给我的文章点一下“在看”。这样,每次更新推送才会第一时间出现在你的订阅列表里。本文图片均来源网络文/冷眼编辑部推荐阅读冷不丁11|“元宇宙综艺”是不是伪命题《Physical
2023年2月23日
其他

冷不丁11|元宇宙是不是伪命题?

自2021年元宇宙热潮的开始,综艺市场对元宇宙的探索就没有停息之势。特别是刚刚收官的虚拟现实游戏闯关类真人秀《元音大冒险》,结合音乐元素构建了一个全新的虚拟世界“元音大陆”,嘉宾也需要穿上动捕服与虚拟人链接,完成真人在虚拟世界的游戏闯关,这让“元宇宙综艺”的概念又火了一把。其实,“元宇宙”对现实世界的虚拟化、数字化和综艺节目的真人秀属性有天然的适配性。从《奔跑吧》开始,综艺节目的背景设定和嘉宾的身份设定就有着极强的“假定性”,可以说真人秀是现实世界的另一种延伸。而技术的发展又让视觉上的虚拟化、数字化呈现有了更多丰富的可能性。从《明日之子》虚拟人赫兹的小范围探索,到《2060》、《跨次元新星》的虚拟偶像竞演,再到《登录圆鱼洲》、《元音大冒险》的平行游戏宇宙,综艺节目以科技赋能真人秀,打通“真实”和“虚拟”的边界,探索各种元素与元宇宙的碰撞,通过高投入、高成本、高概念不断开拓“元宇宙综艺”新的内容生产方式。但热潮逐渐平息,“元宇宙综艺”的概念似乎越来越不能抓住观众,而放眼整个产业界,也并未出现一个真正的元宇宙产品。这让冷眼思考,元宇宙究竟是不是个“伪命题”?在当下,“元宇宙+综艺”到底该怎么玩?技术是元宇宙绕不开的话题元宇宙的出现是建立在技术基础之上的。在《2060》、《跨次元新星》中,节目利用CG、全息投影、增强现实等技术让虚拟人从二维的世界里动起来,与艺人嘉宾同处在一个三维空间内对话和互动,并能够在虚拟场景里舞蹈和演唱。这看起来很有未来感。将虚拟偶像引入音乐表演,虚拟场景替换传统舞台,以视觉呈现为节目看点,音综非常适合成为元宇宙综艺的主流赛道,刚刚收官的《元音大冒险》,以及还未播出就备受期待的《元宇宙唱将》、《元宇宙歌唱大赛》都是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发展。但实际上,这类节目以技术出圈,却难以大“爆”,观众对内容的评价多持观望态度,其根因不难推断,目前的技术有创新,但没有成熟到可以支撑起一档节目。一方面,流于表面的技术,让形式远大于内容。美国FOX推出的《Alter
2023年2月16日
其他

​《Physical 100》:肉体版鱿鱼游戏的暴力美学

痴迷健身的韩国人,又搞出了一档全新的体育竞技类综艺。1月24日,Netflix上线了一档韩国新综艺《体能之巅:百人大挑战》。节目邀请拥有超强体能的100名男女进行竞技游戏,争夺最终3亿元的奖金。类鱿鱼游戏的百人竞技模式和视觉上肉体荷尔蒙的双重冲击,让这档节目在豆瓣上取得了8.9分的高分。而在国际市场上,据韩媒报道,节目上架2天后,很快登上了Netflix韩国和新加坡地区的收视榜首位。在香港、马来西亚、美国等地也跻身十大。节目制作方韩国MBC电视台的股价也随之上升,五天之内股价升幅达6.5%。借由这档使人肾上腺素飙升的体育竞技节目,我们可以探讨一下,在综艺中如何展现一场极致的“暴力美学”。鱿鱼游戏模式下的差异化体育类综艺从2021年北京冬奥会,到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在世界级体育赛事的带动下,综艺行业的“体育热”也持续了2年。其实在国内也有一档相似的综艺,就是湖南卫视推出的运动少年热血竞技秀《运动吧少年》。同样是通过不同类型的体育竞技,角逐“年度最强运动少年”的称号。然而,在大体相似的主题设定下,《Physical:100》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节目气质。《运动吧少年》被网友亲切地称为“不穿上衣的弟弟”,阳光帅气的男孩子们为荣誉而战,热血青春是节目最核心的气质。而《Physical:100》则更像一场成人世界的殊死搏斗。它让身体竞技回归人类最原始的本能:对生存的需求,并就此创造出了一场硬核身体竞技的暴力美学。在节目的大规则设计上,《Physical:100》无限贴近2021年全球爆火韩剧《鱿鱼游戏》。100名玩家通过身体对抗,角逐“完美体格”的荣誉,并争夺3亿韩元的最终奖金。每轮50%的超高淘汰率,让每一次PK,都是生存与淘汰的决战。而当选手淘汰时,他们必须屈辱地亲自砸碎代表自己身体1V1复制的石膏雕像。在竞技任务的设计上也颇具创意,节目组用大型装置和沉浸式场景,极大提升了竞技的刺激感。热身赛比单杠吊挂,从天而降的大型钢架让50名选手密密麻麻如同腊肉一样吊在一起,彼此之间还能清晰地看见对方的表情和状态,极具视觉冲击力。第一轮淘汰赛的舞美场景模仿古代的斗兽场。入场的通道狭窄仅容一人通过,随着倒计时开始,铁丝网打开,两名选手冲入场内。其余玩家则以观众的身份,居高临下看着人类肉搏,让人血脉偾张。而两个竞技场景:泥潭和丛林,则将选手拉回原始社会的生存场景。当选手从人类被还原为野兽,普通的抢球游戏更添几分“野性的呼唤”的意味。值得一提的是,在任务进程中,节目组不断用编剧手段和小环节设计,在紧凑的节奏内层层施加新刺激,增加选手心理压力的同时,也为观众营造了紧张感和刺激感。第一个任务公开时,50名选手挤在逼仄的场地中,上一秒才公布节目的最终奖金数目高达3亿元,下一秒就宣布第一个环节就将淘汰掉一半选手的残酷规则。随着头顶的巨型钢架缓缓下降,选手刚刚匆忙抓住钢架,地面平台就缓缓打开,下方的干冰如同迷雾,让脚下仿佛悬崖深不见底。参赛者仿佛落入陷阱的小白鼠,前一秒还对巨额奖金志在必得,下一秒就被吊在空中挣扎,只剩对坠落和淘汰的恐惧。观众陪伴着选手在1分钟内从天堂到地狱,带来了Netflix出品一贯的快节奏和观看爽感。除此以外,在PK中增加突发情况,同样能搅动局势。如第二轮竞技中,高空中的木板桥的吊绳将会在后半段突然断开,仅保留两端和地面的联结。增加桥体摇晃的同时,也会让选手失去平衡参照物,从而增加心理压力。正是通过规则、场景和编剧手段,《Physical:100》成功打造了一出荷尔蒙和肾上腺素爆炸的暴力美学综艺。身体对抗的尽头,是心理对抗就像所有的体育竞技比赛一样,选手的身体能力和素质是基础,而选手之间心理素质的高低将决定最后竞技的胜利。就像在第一轮单杠悬吊竞技中,一名选手就表示:其实只有刚开始比拼的是体能,到后面就在比拼心理了。这一点对节目而言也是如此。肉体荷尔蒙的冲击始终是短暂的,很快观众就会渐渐适应这种程度的刺激,如果刺激不能层层加码,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如何塑造人的故事,将成为这档节目能否长期吸引观众的关键。但比起优秀的肉体看点,《Physical:100》在这部分真人秀的呈现上,还是单薄许多。在人物塑造上,面对乌泱泱的100个选手,节目组显然有些“平均用力”。而对100个选手“平均用力”的结果,就是每个选手的塑造都过分潦草,仅凭几句台词和匆匆扫过的几个画面,真正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选手并不多。其实节目在选角上有非常广阔的视角,也为多种真人秀关系留下了许多想象空间。初登场环节里,迅速用选手们的身份背景,搭建了基础的原生关系。但仔细回味就会发现,这些大多是比较常规的综艺人设和人物关系。不同韩国特种部队的选手碰面的荣誉感之争,在《钢铁部队》里已经有了很极致的展现。韩国元老级格斗选手秋成勋前辈的登场引发全场的致敬。网红健身博主沈音灯和啦啦队成员赵妍周的出现,如同在鄙视链低端,受到众多专业选手的质疑。恋综《单身即地狱》中的男嘉宾兼宣美的御用舞蹈員车炫承登场,则让一众肌肉男感叹“只有我以为这是恋爱节目吗?”这些无论是圈内的鄙视链,还是前后辈的关系,其实是常见的综艺人设。反倒是中国网友们在弹幕里玩儿梗玩儿出的“胖版周杰伦”,以及动作和表情诡异的僵尸舞选手,成了为数不多能留下深刻记忆点的选手。更可怕的是后续人物关系进展的乏力。其实节目中设计了可以展现选手之间关系的通道,就像第二期中1V1对抗选择对手,或是第四期中集体项目对抗前选队长和选队友。但从最终呈现的结果来看,人物塑造蜻蜓点水,初登场时埋下的关系,鲜有长线发酵的机会。节目进展到第四集,我们很难看到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养成、升级或是反转。丰富的真人秀规则和最终的呈现效果之间产生了脱节。这跟节目有限的时长和缓慢的进展脱不开关系。其实,在一档节目中想要一口气塑造100个选手,本来就是地狱级难度的任务。同样是100个选手,Mnet的《Produce101》整季节目长达12期,平均每期超过2个小时。更不用说国内的《创造营》《青春有你》等养成类节目,整季24期的体量,单期时长也超过3个小时。除此以外还有海量的衍生综艺、直拍等内容。而《Physical:100》,根据Netflix揭示的更新计划,整季节目只有9期,单期时长1个小时不到。与以上那些节目相比,《Physical:100》的真人秀空间真的太少了。时长有限的同时,节目的进程却过分缓慢了。每轮淘汰一半选手的赛制固然刺激,但当100名选手参加1V1对抗,意味着同样的任务要重复整整50遍。尽管节目组在后期剪辑上,已经将大部分相对没有那么精彩和有看点的对抗进行快剪,但一遍遍的循环重复,还是极大地带来了审美上的疲劳感。随着节目进入第四期,整季进程已经将近一半,但第3个挑战才刚刚开始,淘汰赛也才过去一轮。“大逃杀”的整体气质氛围之下,快节奏高强度是观众对节目必然的期待。节目拖沓的进度却与调性产生了明显的割裂。当原本刺激的肉搏变成单调的循环,观众自然忍不住将手伸向进度条。就像所有“大逃杀”类电影,在最开头都会用无关紧要NPC的牺牲,奠定剧集残酷和恐怖的调性。《Physical:100》也大可以在第一期直接淘汰掉半数选手,将节目暴力美学的刺激感立住,在给予观众第一波冲击的同时,也能为重点选手留出足够的时长和内容空间,集中发力,从而完成更饱满的人物形象的塑造。作为一场暴力美学的视觉盛宴,《Physical:100》无论是让颜粉舔屏的满屏肌肉,颇具创意的竞技任务,和充满原始美感与残酷感的场景设定,节目都有十分出色的表现。这延续了Netflix综艺一贯以来带给观众的极强冲击力。但视觉冲击终究只是一时,引领观众追下整季节目的,仍然是丰富饱满的选手形象和剧情的起承转合。然而节目进入中段后逐渐失效的视觉刺激,加上拖沓的竞技节奏,还是为这档调性独特的体育综艺,留有些许遗憾。友情提醒一下大家,因为公众号平台改变了推送规则,所以,如果你还想经常看到我的文章,需要在每次阅读后,给我的文章点一下“在看”。这样,每次更新推送才会第一时间出现在你的订阅列表里。本文图片均来源网络文/无花果推荐阅读《无限超越班》:新意满满,诚意不足冷不丁10|谁说主旋律命题下的综艺就不能创新?对话《闪亮的日子》总编剧绿头鱼:豆瓣9.3,分账综艺如何降本增效?
2023年2月13日
其他

冷不丁10|谁说主旋律命题下的综艺就不能创新?

开年的第一篇冷不丁,我们来聊一聊“乡村振兴”。近年来,无论是宣传侧的导向,还是各平台内容端的热度,以“乡村振兴”为议题的创作早已成为大势所趋。实际上,“乡村”一直是文娱创作的重要来源:2021年的大热剧集《山海情》、2022年刷屏朋友圈的《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2023年《乡村巴士带走了王孩儿和神仙》,这些都是以乡村为主题的成功案例。但令人遗憾的是,相较而言,除了早期的《向往的生活》曾掀起过一阵“乡村热”,“乡村”主题在综艺中的呈现优势并不明显。换句话说,乡村之于综艺创作应当还存在着大量可挖掘但仍未被关注到的空间。那么,“乡村振兴”的亮点在哪?“乡村振兴+综艺”应当如何破题,冷眼想和大家开开脑洞,一起盘一盘。“乡村振兴”综艺的前世今生聊具体创作前,我们先简单的梳理一下乡村类综艺的前世今生。冷眼大致将其梳理成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乡村背景板《爸爸去哪儿》、《向往的生活》这一类是最早,也是一直以来热度最高的一类。以《向往的生活》为例,该类节目通常是以明星的视角出发,内容以乡村风景游览、乡村生活体验类为主。通过嘉宾的“乡村慢生活”,实现都市观众对于乡村的憧憬、好奇,激发观众的情感需求。然而,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一阶段中,节目的本质依然是“看明星”。“乡村生活”的内容也主要围绕明星展开,乡村呈现较为浮于表面,时常也会存在一些偏离实际,过度美化的倾向,与真实乡土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诚然,节目对当地旅游业起到了极大的助力作用,只是“乡村”始终处于“背景板”的位置。第二阶段:乡村成绩单《奔跑吧·共同富裕篇》、《宝藏般的乡村》
2023年2月2日
其他

对话《闪亮的日子》总编剧绿头鱼:豆瓣9.3,分账综艺如何降本增效?

首先,再次欢迎大千做客冷眼。继对话《欢迎来到蘑菇屋》总导演赵浩:聊聊慢综艺的“有为”与“无为”后,冷眼再次邀请到了大千另一档强势综艺IP,《闪亮的日子》总编剧绿头鱼来冷眼对谈。开年,借着《闪亮的日子》热播,冷眼想和大家聊一个2022的综艺关键词,当然,也是2023年所有综艺人都要继续突破的议题:降本增效。在去年一整年的尝试下,大千无疑是“降本增效”领域内最亮眼的制作公司,没有之一。一档小成本、轻制作、无剧本、全程裸播的分账日更综艺在豆瓣斩获了9.3分。《闪亮的日子》的成功给市场带来了一个积极的信号,即在分账模式下,综艺或许也能不再依赖广告主而靠内容取胜。在“降本增效”的驱动下,大制作、强明星、重资源的S级项目、综N代的内容垄断局面或将被打破,“小而美”的综艺将迎来更多浮出水面的机会。那么,《闪亮的日子》究竟是如何完成降本增效的?从制作端到内容端,又是如何“保质又保量”?冷眼与《闪亮的日子》总编剧绿头鱼展开了一次深度对谈。制片层面要“降本”更要“增效”众所周知,制片的核心要以就是在不伤内容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但如何界定“不伤内容”?绿头鱼向冷眼抛出了两个问题:这个东西有必要吗?真实的诉求是什么?在绿头鱼看来,制片的核心就是要满足节目内容的核心诉求,在此基础上,团队总能找到更低成本的替代方案。以2022年夏天播出的休番特辑内蒙古之旅为例:摄像保证镜头足够丰富就行,于是团队砍掉了近一半的摄像,让艺人和艺人PD手持GoPro进行补充;日常旅游节目不需要呈现过于精致的妆造,艺人自身就可以完成,于是跟妆团队可以减免;本地制片直接换成当地旅游团;砍掉多余的艺人PD让现场导演、总导演、总编剧兼任。更精简的团队配置,也让节目能更关注于核心的表达。节目中常有的“表演环节”也正是顺应了这样的逻辑。比起声光电包装来说,表演状态更重要。节目组在民宿、在陆虎公司搭建的小舞台,用横幅、礼花炮搞出了一些“没钱的”仪式感。在外部要素被极简后,反而因为能看清嘉宾们表演的情绪,而让节目显得更加饱满。当然,这还只是能被我们看到的“精简”。在绿头鱼看来,《闪亮的日子》团队最核心的“精简”是:恰好能让团队维系在一个能保证所有环节顺滑推进的状态,确保每个录制环节之间的转场都严丝合缝。说起来容易,但每个综艺人都明白,这在实操过程中极为困难。为何如此要求?绿头鱼向冷眼介绍了罗导《反正竞赛还很长》一书中提到的制作理念:一个好的节目最重要的在于一个事情的细节和完成度。中间有1%的差池,就会让节目组的情绪和状态慢慢死去。在《闪亮的日子》拍摄过程中,嘉宾转场前,下个环节的布点已经完成、各工作人员已经就位;嘉宾完成转场即可马上开录下一环节。同时,无论如何精简,为了确保录制时的情绪和状态,绿头鱼团队仍会花预算保证开录前进行过试玩彩排。内容、情绪的连贯性其实是我们在制作中常常会忽视的问题。无论是户外真人秀还是棚拍录制,其实很多节目组都把大量的时间消耗在了场地变换或环节推进后“重新进入状态”的情绪调动的过程当中。如果说,人员、场地的精简是“降本”,那么“对环节推进的关注”则是《闪亮的日子》中最为核心的“增效”。或许这不是一个像“降本”一样可以被完全经验化、方法论的策略,但这是冷眼最想呼吁创作者们去花心思琢磨的,“内容与制片层面相互磨合”的创作趋势。内容层面要“降本”但不降“真”与在制片层面类似,“真实的诉求是什么?”这一问题在内容的考量上也同样重要。敢于进行“降本增效”的前提是,节目一定要抓稳自身不依靠预算高低而变动的核心,对于真人秀而言,则是降本不降“真”。冷眼一直有一个观点:二流的真人秀做台本,一流的真人秀画迷宫。闪亮的团队属于后者。1)减少在结果预设上的推导,把功夫用在抓手的设计上作为一档日更综艺,《闪亮的日子》的创作任务是繁重的。绿头鱼告诉冷眼,《闪亮的日子》可能是自己从业以来,做过的最累的一档节目。从选题执行到粗剪、精剪、定剪,一周至少要审30多遍片子。但也就在这样的“锻炼”下,导演组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创作方法论。“我们找到了一块地,但一块地里有什么,需要靠他们自己去发掘。”在录制过程中,导演组从不进行结果的预设,只是给出框架台本。拿内蒙古特辑来说,绿头鱼团队只是事先进行了踩点,找到了市民文化生活丰富的广场、特色马车项目和内蒙古特色冰淇淋等能让导演组都立刻想玩、觉得好玩的地方。把它们作为抓手,剩下的就交给闪亮家族自由发挥。自由到什么地步?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一个高端定制游。闪亮家族不需要进行分房、抢夺资源等各种体脑力游戏,而只需要作为游客沉浸在旅游体验中。“我相信,导演组觉得好玩的地方,他们到了那也会最真实的反应,这些反应会是足够好看的。”这暗含了绿头鱼的一个创作理念,同样来自于罗导的《反正竞赛还很长》:“只要过程有趣、结果正确,是什么结果都无所谓。”《闪亮的日子》既不通过台本预设结果、也不操控结果,甚至节目组不制定规则。绿头鱼完全将规则的定义权交给嘉宾。在绿头鱼看来,如果将规则喂给嘉宾,那么嘉宾会习惯在规则下办事,给到节目组的东西只会是意料之内的东西,甚至可能消耗掉嘉宾的体力和情绪。想要意料之外的精彩,节目组必须克制地将节目最终的目的传达给嘉宾,随后等待结果的自然发生。当然,嘉宾也很争气,给了导演组足够有趣的过程。例如在“厨艺争霸赛”一期中,怎么比拼、比什么完全来自于嘉宾自己的创意。于是,闪亮家族贡献了各种奇葩菜名,过程也意外百出,例如有人不会杀鱼、切到手、糕点没蒸熟。试想,如果是流程清晰规则明确的厨艺争霸赛,这些意外绝对会被排除在镜头外。但恰恰是《闪亮的日子》选择保留了这些意外,才能让节目中流淌着真人秀的“真”的况味。不会杀鱼就开启场外救助、王晨艺暖心送上创口贴、没蒸熟就改菜名。达到结果有很多方式,怎样达到的不重要,结果正确就好。最终闪亮家族评选出心中最爱的菜品,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中完成了一次团建。通过抓手去刺激嘉宾产生最真的反应,而不是通过台本去消耗嘉宾的情绪,让嘉宾演出预设的反应。这是《闪亮的日子》能做出清新、独特、不作秀的真人秀观感,进而获得好评的关键原因。2)要有做减法的勇气冷眼追问道,如果嘉宾发挥出来的内容不好看怎么办?绿头鱼很坦诚地表示,《闪亮的日子》每一次的放手录制的确不是100%成功。例如内蒙古特辑的白桦林部分,就因为抓手设计得过散,没有让嘉宾形成有效的互动。绿头鱼反思道,如果再来一次,会在录制阶段就把这部分拿掉。这样就可以减少嘉宾情绪的消耗,从而下个环节也能被呈现得更加精彩。在剪辑阶段,《闪亮的日子》也拿掉了很多不够精彩的部分。《闪亮的日子》要求剪辑节奏要快。“要大胆做减法”,绿头鱼说道,“如果节奏太慢,快乐会很晚才会到。”特别是在分账模式下,观众如果觉得无聊就会流失掉,这将直接影响到节目收益。《闪亮的日子》的素材与成片比要高于同类的绝大多数真人秀。绿头鱼透露,节目在粗剪阶段就会出约1个小时的样片,从中精简到15分钟;有些片子甚至为了保证素材量跟拍了十天。
2023年1月29日
其他

《会画少年的天空》:当艺术也被“模式化”?

对行业的挖掘和呈现一直是综艺所热衷的题材,芒果TV《会画少年的天空》巧妙地选择了艺术题材,以美术生作为独特切口来展现艺术行业,这本身是极具吸引力的。节目邀请60位青年画家进行艺术交流和切磋,通过多轮竞技选出1位“当代新锐美术家”,将“策展”模式融入到节目呈现中,试图打破绘画艺术“高高在上”的悬浮感,拉近艺术与普通大众的距离。独特而新颖的美术选题,试图带来美学潮流的破圈。《会画少年的天空》一开始的表现的确让冷眼惊喜。节目一开场,冷眼就惊叹于节目整体的机制设计和场景设计。第一期,节目设置了一个公共的大厅场景作为策展人与画家的对话空间,画家和作品直接成为被审视和挑选的对象,策展人凭借对于作品的第一视觉印象选择想要深入交流的画家。这个过程实际上模拟了当下的艺术品市场,节目中策展人与画家的对话则引出了绘画作品背后的故事。但是,原创美术综艺的亮眼选题却没有得到期待中的好评,节目在开播之初就被诟病,豆瓣评分仅3.7分,1星评价占62%,甚至引发了众多艺术学生和从业者的争议,原因何在?“会画少年”的定位是否合理?“会画少年”是节目提出的一个特别的概念。从节目呈现出的内容来看,“会画少年”指的是成长中的青年画家,类似于“美术生”的概念,他们还没有成为成熟的艺术家,因此他们有性格,有天赋,同时也有不足,有棱角,他们有足够的成长故事可讲。但是,这群“会画少年”真的具有代表性吗?毕业于美术学院的科班画家,尝试跨界、追求潮流的先锋艺术家,业余绘画的艺术爱好者……节目将不同类型的“会画少年”置于同一个平台之上,试图表现出艺术的多元和包容,但选手在普遍的“高颜值”之外,作品的艺术水准却相差过大,反而让节目的专业性受到质疑。王振宇,以新闻图片为灵感创作的《背影》被其他选手评价为绘画成人班作业的程度。王钧浩,刘宸羽,作品内容不够突出,却靠煽情的成长故事获得陆蓉之的邀请卡。这样的例子在《会画少年的天空》中比比皆是。对于这些“会画少年”来说,他们的故事性大于作品的艺术性。事实上,有些选手并不是真正从事美术行业的青年画家,而是参演了多部青春偶像剧的演员和模特。节目试图用故事立住人物,但是对于这些缺乏实力的“会画少年”来说,作品不够深刻,故事不够真诚,仅靠煽情,已经不再能够引发同情和共鸣,反而让观众抵触和排斥。另外,只选择男性,却忽视了女性画家的存在,也让“美术生”这个群体不具有代表性。冷眼查阅相关信息,发现国内美术院校大多处于“女多男少”的状态。中国美术学院的女生比例约为71%,中央美术学院的女生比例约为55%,清华美术学院的女生比例约为77%……占数据压倒性优势的女性创作者实际上才拥有更强的群体代表性,而作为一档强调拓宽艺术边界的综艺作品而言,性别本不应该成为划分的标准。如果说《会画少年的天空》试图复刻《声入人心》的成功,通过打造“男团”的方式,在拓宽高雅艺术的边界之外,也期望收获女性群体的青睐,那么它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实际上,《声入人心》和《会画少年的天空》的行业逻辑完全不同。美声表演本身就有着强烈的“秀演”属性,而男声和女声在音乐行业中也有着不同的划分,因此《声入人心》选择实力出众的男性美声演唱者作为尝试是合适的。但对于《会画少年的天空》来说,艺术作品本身的美学底色才是核心看点,而创作和审美并不因性别差异而区别对待,对于“画家”群体的刻画应从行业本身去洞察。清一色的“美少年”让节目在所谓的“美学破圈”的概念下有了“选秀”的刻意感。然而,就算一定要用“会画少年”这个概念,节目也没有找好适合于“会画少年”的节目发力点。用作品挖掘少年背后的故事是一个方面,但仅靠作品的积淀却远远不够,节目应该讲新的故事,而绘画课题则是激发故事的必要途径。但节目在绘画课题的挖掘上明显缺少思考,尤其是第一次以策展人为主题的设定,让冷眼十分不解。作为策展人的嘉宾可挖掘的空间并不大,画家多以具象的形态、名字的拆解作为绘画内容,但这样的绘画作品内涵较为单薄,因此节目组只能通过画家之间的意见不合,选手自身的故事作为填充,来弥补内容空洞的硬伤,这样的手法并不高明。其实,绘画课题本身就可以是故事。一方面,课题的设定可以挖掘新故事,艺术创作本身就是自我表达的过程,节目组大可以将课题设计地更加自由,让画家以自己的故事做诠释,呈现少年视角下对世界万物的思考。另一方面,课题的创作过程中也可以有新的故事产生,比如节目中顾天予以综合材料创作的《熔》就引发了“到底是艺术品还是工艺品”的出圈话题,带来美学的深度探讨。因此,节目能否在绘画课题中加入艺术创作更多的可能性?展现绘画过程中最真实而动人的创作瞬间和情感流动,或许才是打动观众的关键所在。并非“讲出来”而是“做出来”的艺术表达和勇敢坚持,实际上才是真正的“少年感”。但目前看来,定位不清的“会画少年”并没有展现出冷眼所期待的青春内心,反而更像是一个噱头。因此,选角的单薄也直接削弱了节目的艺术厚度。对于专业的艺术从业者来说,“会画少年”的故事很难引起他们的强烈共鸣,而缺少实力的艺术作品也不足以展开对艺术内容和艺术价值的深刻探讨。“绘画”可以被“竞赛模式化”吗?选角的单薄只是内容薄弱的一个方面,而赛制模式的不合理,才是让节目与其初衷背道而驰的核心原因。从画作展示,到策展人发邀请卡互选,再到画家分组竞技,冷眼发现,这个赛制像极了我们在综艺节目中常见的竞赛模式。先不论这种同质化的竞赛模式会不会引发审美疲劳,冷眼最想问的是,没有任何标准的艺术是否适合以这种方式呈现?“成员展示、导师互选、分组pk”的竞赛模式适用于各大音综、舞综,乃至表演类综艺、职场类综艺,虽然模式同质化但至少逻辑是合理的,这是因为“好”与“不好”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但对于《会画少年的天空》来说,艺术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衡量标准。不同的绘画风格对应着不同的审美特色,而不同的艺术类型也需要从不同的视角去欣赏。没有明确的竞赛标准,却刻意突出激烈的竞技冲突,用一轮又一轮的绘画比拼作为节目的叙事线索,这本身就是不合理的,甚至让节目丢失了应有的出口。而策展人的权力过大,却没有令人信服的专业性,让节目矛盾再度升级。虽然李象群可以从专业视角分析绘画,李诞可以从观众视角提出疑问,但其他人的功能作用并不明晰,且作为策展人的他们,在无法显露专业性的时候,凭借自己的主观想法就可以定下选手和作品的“生死”,让节目充满着刻意感和尴尬感。特别是以策展人为主题的绘画课题中,丁绿洲的《生日快乐》以陆蓉之与其家人作为主要对象,以人生历程作为线索创作了一幅表现主义绘画作品,兼具艺术性的同时也有着强烈的人文情怀,得到了其他画家和嘉宾的一致认可,却因为和策展人的展览主题不相符而遗憾离场。艺术的重点是发现美,而不是定义美。艺术的出现让人们可以用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看待世界,所谓的印象派、抽象派、野兽派、未来派等等,都只是观察世界的视角发生了转变,而不是构建起一个新的标准去评判艺术。艺术作品的欣赏是需要从时代、思潮、艺术家的个人经历等多个维度去思考的,因此“美”并没有单一的标准。而美学节目应是带领观众的节目,而不是让观众评判画作本身。《会画少年的天空》并没有挖掘出“能用艺术看到的东西”,设置不合理的竞赛模式,利用各种娱乐比拼和争吵冲突来弥补内容的单薄,反而让节目模糊了原本的核心。艺术本身有着丰富的可能性,特别是绘画作品本身的视觉感和力量感,和节目的可视性结合起来,其实会呈现出非常动人的画面。跳脱出模式之外,构建一个真正的艺术空间,让现实中的美与艺术中的美互相碰撞和融合,用艺术作品表达更加重要的社会议题,注重艺术创作本身的过程,呈现艺术创作者不同的视角和方式,引领更加多元的审美思潮。而“策展”作为大众与艺术深入了解的一个路径,可以作为节目的叙事出口。一群“会画少年”为了一个特别的展览发挥所长,共同创作,本身就是一个有趣且吸引人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明晰叙事主线,让“会画少年”更加立体、丰富、真诚,会比让“展览”成为评判画作的标准更有意义。在冷眼看来,《会画少年的天空》对于艺术行业的探索是值得肯定的,但节目如果想做好,就需要丢掉“娱乐至上”的竞赛模式,深入行业本身去洞察。若只是为了突出看点进行“流水线”般的节目制作,那不仅对观众是不尊重的,对这个行业也是不尊重的。友情提醒一下大家,因为公众号平台改变了推送规则,所以,如果你还想经常看到我的文章,需要在每次阅读后,给我的文章点一下“在看”。这样,每次更新推送才会第一时间出现在你的订阅列表里。本文图片均来源网络文/圈圈推荐阅读《乐业中国2022》:职场类纪录片的破题新思路《江苏卫视2023跨年演唱会》:如何把内容与形式做到极致?冷不丁09|自信点,其实综艺本身就是一种趋势
2023年1月14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乐业中国2022》:职场类纪录片的破题新思路

“就业”是冷眼今年十分关注的议题。冷眼曾在《令人心动的offer:2022年,我们需要怎样的offer?》一文中,探讨了目前就业的现状与创作者们应该去思考的节目制作方向。在冷眼看来,面对当下的就业市场,节目需不断拓展行业方向与就业方式,洞察求职者心态变化,寻找与之相呼应的情绪表达,给“寒冬”中的青年群体情感慰藉,并尝试为其打开了“新职业选择”的大门。而不谋而合,冷眼的老朋友,深耕职场纪录片领域多年的BOSS直聘内容厂牌豹思影视推出了他们的全新力作《乐业中国2022》。节目直面了当下的就业现状,向观众“解锁”了各式新兴职业。在主人公选取中,也扩大年龄范围,聚焦不同年龄层。与以往节目不同,《乐业中国2022》把“就业”作为节目线索,讲述了人、工作、
2023年1月7日
其他

《江苏卫视2023跨年演唱会》:如何把内容与形式做到极致?

12月31日,又到了各家卫视最紧张、最忙碌的日子。对于卫视而言,“同题作文”往往最难答。现如今的观众们早已不再满足于跨年演唱会所单纯提供的“仪式感”。让演唱会更极致,让跨年的内容更扎实,在形式与内容上实现双向突破,是摆在眼前的核心关卡。冷眼想将其视作一道年底的必答题,希望每一位创作者们,都可以尝试去提出自己的观点。而冷眼也盘点了一下今年,包括近几年各大卫视已经交出来的答卷。基于整体内容的设计与呈现效果的考量,冷眼想就江苏卫视的跨年演唱会和大家重点聊一聊。回归品质内容本身,以“人”、以“歌”共同叙事我们不难发现,现今各大卫视跨年晚会的重点,已经由“晚会”逐渐向“跨年”转移。这是冷眼十分期待看到的创作趋向:大家开始更关注于“内容”本身,思考“跨年”的意义。江苏卫视是将品质内容与演唱会进行嵌套的先行者,并且始终在跨年演唱会主题设计上保持着极高的连贯性与整体感,这让我们得以更清晰地看到创作者们在内容创作上的思考过程。2019跨年演唱会,江苏卫视正式启用了“用奋斗点亮幸福”的主题。2021跨年演唱会,江苏卫视联合《光明日报》在跨年演唱会期间,开启了以“你理解的奋斗是什么?”为题的奋斗箴言征集。2022跨年演唱会,江苏卫视将演唱会“篇章化”,设计了8大篇章,讲述了航天事业、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抗美援朝精神等时代主题。2023跨年演唱会,同样是“用奋斗点亮幸福”的主题,同样是“篇章化”的设计,但题眼却变成了奋斗中的“我们”。如何诠释“我们”?节目组邀请了来自各行各业的六位奋斗讲述者在各大篇章中依次登台,但有趣的是,在每年必备的“大情怀”讲述上,江苏卫视今年选择了“小切口”。“逐梦未来的我们”航天事业板块中,曾经荣获五次国家科技奖的航天专家陶建中,以退休的航天知识科普工作者的身份出现了观众面前。“热爱生活的我们”家国情怀板块中,节目组选取了黄家伦,作为澳门青年代表,为内地与澳门两地青少年交流发声。“同心同行的我们”脱贫攻坚板块中,媒体人陈贝儿带着今年引发热议的纪录片《无穷之路》开启了篇章讲述。其实一直以来,冷眼都极不建议在跨年演唱会的现场去设计过度上价值、煽情的片段,因为其极容易与跨年演唱会整体的氛围形成割裂。自然、平实的讲述,以最普通的奋斗者的身份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在开篇点到为止,是江苏卫视今年第一个亮眼的设计。而奋斗者的故事只在开篇吗?江苏卫视真正打动冷眼的,是节目组后续在选曲上的用心。在整场演唱会中,每一个篇章奋斗者的故事都和后续的曲目形成了紧密呼应。演唱会的第一位篇章讲述者是甘肃蓝天救援队队长於若飞,10年来,亲自参与救援行动达370余次,曾与队友营救幸存者81人。节目组用一曲《孤勇者》回应了於若飞的故事。观众们跟着小学生们唱了小半年的《孤勇者》,而到底什么是“孤勇者”?江苏卫视用一个简单的“互文”给了我们答案。在陈贝儿的奋斗故事后,谭咏麟、钟楚曦、单依纯、张纯烨为观众们演绎了歌曲《狮子山下》。年轻一点的观众可能不太了解这首歌的背景。歌词中所写的“同舟人
2023年1月1日
其他

冷不丁09|自信点,其实综艺本身就是一种趋势

「冷不丁」第九篇,我们继续说创意和创新这件事。在综艺行业,Q4的压力可以说是一年中最大的。因为这段时间一线团队们都在高强度的策划新项目,而成与不成,直接关系到明年是否有拿得出手的节目给观众。更直白点,关乎着每一个综艺人的收益。所以在这段时间里,大家都会绞尽脑汁去出各种方案,试图脑暴出一个被各方都认可的创意,拿到平台方的立项资格,最好还能一举拿下冠名商。但是创意或者好点子这件事并不是说来就能来的,更不会像约定好了似的,总是在Q4的某个时间点出现。于是,绝大部分的制作者们都会去做一件事,那就是临时抱佛脚般的去搜索一些所谓的趋势,期望能够为自己的综艺创意找到某种契合的论点,让创新变得合理。其实冷眼反复在强调,趋势是动态的,它并不是一个确定的、静止的答案。尤其需要制作者们长期浸染其中,把趋势的监测变成一种习惯。要知道,根据综艺的制作周期,从策划、制作,再到上线播出,往往是一个比较长的时间范围,肯定会覆盖非常多趋势现象的出现。所以在一档节目的全流程里,制作者们需要动态的去调整。但事实是,综艺本身就是一种趋势。那种由节目内容所引发的全民热议,这本身就构成了趋势的形成。很多文化消费的研究,品牌方,也会把一档档综艺节目所产生出来的热点,作为自身战略的重要参考。年轻人们也会跟着综艺节目,不断演变和升华节目的内容。所以当综艺制作者们想尽办法探寻别人在想什么的时候,其实别人也在盯着综艺。趋势并不是互相跟随才慢慢显性,而是始终坚持各自生长,自然串联,最终实现汇聚,趋势才会发生。至于综艺的趋势,冷眼认为包括两点:第一要有基于对一个品类的长期研究,第二要有对某一圈层文化长期浸染后的洞察。所以不难发现,综艺创意产生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趋势产生的过程。那临近年末,基于以上两点,冷眼尝试给出2023年的十大综艺趋势,希望能够为综艺的创作者们提供一点思路。2023年十大综艺趋势1、旅行类综艺一定会复苏,尤其是国外旅行,原因想必不用赘述。谁会是2023年的第一档出国旅行的综艺,有点期待。2、2023年的毕业季,这将是近四年以来,毕业生们第一次拥有真正意义上的毕业典礼。有关毕业季的策划,现在或许该动起来了。3、高校这个宝藏之地在今年已经有所开发,但还不够,很多品类都至少可以继续在高校校园里再做一遍。各类社团、潮流文化、音乐、乐队等等,都成立。4、喜剧,或者说单纯快乐的内容,依然是刚需。但由于制作难度大,观众要求高,使得这个品类的壁垒也越来越高。所以极致解压的游戏类综艺将是一个重要需求点。5、理财或以搞钱为目标的综艺一定会成为关注点,如何帮助普通人赚钱,赚多少钱,一定会比看谁能拿到offer更有吸引力。也就是说,职场综艺会迎来一次比较大的变化,会更实用,比如创业类的题材。但注意是创业,不是创投。6、恋综已经很久没有出现过新模式了,这个品类急需创新,纪实性的、剧感的、长周期的内容或许是思考的方向。7、好音乐永远能够抚慰人心,除了搭上了情绪的便车的民谣,音乐节应该是时候出场了。8、生活方式品类里的断舍离、旧物改造题材始终是年轻人所关注的内容。而借此去关心一下“附近”,去和具体的人和环境产生联系,去解决一些具体的事,过一些具体的生活,这一定是趋势。9、老年题材似乎一直没有找到特别好的角度,随着个人养老金的提出,养老话题已经成为了年轻人中的热门话题。如果让年轻人去经营一家养老院,嗯,后面的你们自己想吧。10、新型的社交方式永远值得关注,每个时期都有一些特定的流行,这个变化的过程本身就是值得关注的内容。比如一些有互动性的社交实验,肯定是创新方向。最后,祝各位综艺人新年快乐,明年的项目都能顺顺利利。我们2023年再见!友情提醒一下大家,因为公众号平台改变了推送规则,所以,如果你还想经常看到我的文章,需要在每次阅读后,给我的文章点一下“在看”。这样,每次更新推送才会第一时间出现在你的订阅列表里。本文图片均来源网络文/冷眼编辑部推荐阅读《令人心动的offer4》:2022年,我们需要怎样的“offer”?《我在岛屿读书》:当下的“诗与远方”该如何书写?《来看我们的演唱会》:“真人秀”能赋予“演唱会”什么?
2022年12月29日
其他

​令人心动的offer4:2022年,我们需要怎样的“offer”?

2022年11月29日,《令人心动的offer》第四季上线。这一季节目聚焦建筑师行业,选择了两家风格截然不同的实习单位:代表国企大厂的北京建院和代表独立事务所的直向建筑,作为实习生们竞争offer的职场环境。从2019到2022,《令人心动的offer》这个职场综艺IP已经进入第四年。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尤其惨烈。进入12月,随着秋招收尾,大量颗粒无收的应届毕业生陷入前所未有的焦虑与迷茫之中。就业市场的冷气之下,《令人心动的offer》这档已经四年的职场观察类综艺,究竟能否承接住年轻人当下的焦虑?“双院赛制”下的舍与得职场观察类综艺面世3年至今,综艺人们都在努力对节目模式进行创新。除了不断尝试新行业,也在努力用更多元的真人秀叙事结构,为观众讲出更新鲜的故事。最开始,一档职场观察节目整季只聚焦一个行业的一家企业,如《令人心动的offer》聚焦法律行业的君合,或是《闪闪发光的你》聚焦金融行业的华泰证券。但单一行业单一企业往往在后期显得疲软,且观众对这个行业是否感兴趣,决定了他们是否会打开这个节目的第一期。于是,职场综艺开始尝试聚焦多个行业和多家企业,如《初入职场的我们》第一季中就选择了董明珠和张翰的两家城市不同、行业不同、职场风格也完全不同的企业。这一设定虽然能产生更多真人秀故事,但在故事的架构上,也同样存在难以解决的问题:如何将完全割裂的两个故事串联在一起?尽管在《初入职场的我们》中提出了南北城市对比、制造业与传媒业的对比,但最后的呈现上,仍然是两条真人秀线在“各说各话”。而第四季《令人心动的offer》则更进一步,选择了同一个行业下的两种风格完全不同的企业,作为真人秀的场域。同一行业让每期实习生的任务来自相同维度,实习生的表现才有可比性。职场风格完全不同,则带来了更多职场话题讨论的空间。一家是代表传统的北京建院。它是大型国有建筑设计机构,企业上下有4300多人。承接的项目也是人民大会堂、大兴机场、奥运会场馆等大型“国家名片”项目。另一家直向建筑则代表市场化更强的创意型独立设计工作室,整个事务所不过40人,但设计的作品却在国内国际享有盛誉。阿那亚的孤独图书馆和海边教堂,早已成为中产的精神朝圣之地。北京建院在带教老师的风格上更强调传承,和实习生之间的关系也更像师傅与学徒,“带教”的意味更浓。相较于严苛的规则和条条框框,老师们则更多用自己过去的人生经历,去启迪实习生。而直向建筑则几乎没有“带教”的感觉。初到公司的第一个会就在“立规矩”,要求实习生们不能迟到,不能将公司项目在网络上发布,不建议实习生请假,着装也有严格的要求,完全打破创意型企业氛围轻松的想象。在构建两家企业的关系上,节目组还设计了两家实习生完成同一任务,从而实现了北京建院VS直向建筑这样富有话题性的PK任务。从中,实习生们为了带教老师和实习企业的荣誉而战等剧情,都丰富了真人秀的故事维度。当然,将留学生们分入两所不同的实习企业,还是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实习生之间的真人秀关系。每个职场中实习生数量偏少,实习生们分组的可能性减少,横向竞争性也相对减弱。不同企业实习生之间发生真人秀关系的机会也偏少,除了首次面试时初见面的匆匆一瞥,两家公司的实习生没有机会进行更多的互动和交流。那基于这样的设定,在冷眼看来,或许两家公司之间工作风格的种种差异,以及实习生们在这之中的选择、期待、落差等内心活动,实习生之间茶余饭后的沟通交流,也可以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出口:安排他们住在一起,或给予更多的交流空间,也许能给节目带来更多编剧的可能。2022年,我们需要怎样的“offer”?从2019到2022年,是整体就业市场受到疫情深度影响的三年。这届年轻人职场之路的起步并不顺利。冷眼特意去查询了当前就业的相关数据。2022年7月,国家统计局发布了我国城镇最新失业率,其中16-24岁人口调查失业率为19.9%。而这一人群,正是综艺的核心受众。所谓的招聘“金九银十”今年也不复存在。秋招对于毕业生只能用惨淡形容,在社交平台上,冷眼看到连大厂HR都感叹,以往非常优秀的履历放到今年,却连简历筛选都过不去。也有企业放话,这届毕业生上了3年网课,肯定专业实力不扎实,还不如今年不招新人,明年再说。虽然每年就都说“今年是最难毕业季”,但今年,这种冷气正前所未有地传递给每一个毕业生,从顶尖大学的精英,到普通学校的平凡学生,无一幸免。艰难的就业大环境之下,年轻人面对职场的心态势必发生变化。“卷又卷不过,躺又躺不赢”,成了大多数年轻人的“两难”。当进入职场施展才干的野心壮志,渐渐变成了“活下去”,每天在社交网络上转发“offer喷雾”、敲“电子木鱼”成为年轻人的日常。青年群体普遍心态的变化,需要综艺内容能在情绪表达上,提供与之相呼应的情绪共鸣。而《令人心动的offer4》依然执着于自己的职场乌托邦,没有承接住这种变化。节目中的实习生,追梦是他们唯一的表达。他们谈论美学理论、谈论精神空间、谈论思想格局,而对真正属于年轻人的,接地气的焦虑、困惑、怀疑闭口不谈,难免让人觉得,镜头里的梦幻和镜头外的现实如同两个温度的世界。而糟糕的观察室,进一步加重了综艺悬浮的气质。相较于律师和医生,建筑师的工作其实离人的生活更遥远。建筑功能分区,绿植步道设计,光与影之间的关系……普通观众很少感知到这些设计的优劣和困难,也就很难代入实习生的命运产生共情。在这个基础上,一个缺乏职场经验的观察团,让“代入感”雪上加霜。《令人心动的offer》系列一直是职场综艺在观察室中做得最好的。而这种优秀,基于导演组对嘉宾的筛选和邀请能力,让何炅、撒贝宁、杨天真、李雪琴、易立竞等在职场问题上“有话可说”的嘉宾参与观察室讨论。然而,内娱有共情、有观点、有经历的艺人毕竟还是少数。随着这些嘉宾的离开,《令人心动的offer4》也陷入了观察室的尴尬场面中。为了避免明星在普通人职场相关话题上“露怯”和“翻车”,观察室最终围着明星自身的经历和八卦转来转去,消费明星的隐私,而真正关于职场的讨论,却如此稀缺。那么在如今的社会环境之下,职场综艺要如何回应年轻人的情绪?一档综艺能否做到帮助年轻人摆脱内卷的漩涡?冷眼认为,核心在于摆脱“理想的职业”的刻板印象,拓宽对“职业”这个词的理解和认知,从而对青年人有所启迪。社会对一个“令人心动的offer”的理解是有固有定式的,受人尊敬、行业高大上、收入颇丰、工作稳定……冥冥之中,这些定式会将所有人都引导到一个有限的资源池内,从而在这个池子里疯狂地“卷”。从考研卷到考公,从外企卷到大厂,从法考卷到教资……只有从认知上脱离这个漩涡,才能帮助青年人重新找回对职场和生活的“松弛感”。在综艺的选题上,有两个可能的方向:首先可以聚焦在非传统的,年轻人感兴趣的新兴职业上。观察《2022青年求职行为洞察报告》可以发现,年轻人在职业选择上已经不再满足于那些传统意义上的“心动offer”,而是兴趣驱动,转而将目光投向了剧本杀/密室编剧、脱口秀演员、电竞解说员、宠物训练师、BJD娃娃化妆师等新兴行业的新型职业。另一个方向则是展现更多年轻人的就业方式。当正职无法给年轻人足够的安全感和成就感,当传统职场“一份工作干一辈子”成为过去式,年轻人也在用更积极的就业方式,拥抱这样的变化。如当下年轻人白天与晚上的双重身份、斜杠青年、灵活就业、GAP
2022年12月27日
其他

《我在岛屿读书》:当下的“诗与远方”该如何书写?

当下,社会节奏的加快、短视频的风靡让人们倾向于以一种“直给”、“具象”的方式来满足对美好生活的想象,但具象之下的深度思考能力却在逐渐弱化。阅读的碎片化是令人遗憾的、心碎的,但是也是无法逆转和阻挡的。但好在综艺的创作者们敏锐地关注到了这一时代议题,推出一档又一档的读书节目,不断呼吁深度阅读和深度思考,这是冷眼一直欣赏和肯定的。《我在岛屿读书》是江苏卫视联合今日头条共同推出的外景纪实类读书节目。节目邀请了余华、苏童、西川等著名作家和其他的爱书人士,在海南分界洲岛的“分界书屋”开启了一场精神和身体的双重旅程。节目延续了今日头条一贯的“知识”风格,通过作家之间的对谈来探讨读书的意义,播出过半,就已在豆瓣斩获9.0的高分。那么今年年底,这档以读书为主题的全新力作,到底表现如何?冷眼想跟大家一起来聊一聊。如何在「岛屿」讲述「读书」这件事?首先,为什么要在岛屿读书?岛屿本身就具有隔绝于尘世之外的未知和期待,极富浪漫和诗意,节目在一开始就给「读书」构建了一个丰富的、可想象的场景空间。其实,“场景化叙事”并不是《我在岛屿读书》的首创。同样是读书节目,梁文道《一千零一夜》的Slogan是“只有晚上,只在街头,只读经典”。节目中梁文道在夜晚的街头边讲述书籍,边丈量城市。夜晚掩盖了密集的人群,灯光让城市成为焦点。随着梁文道的行走和讲述,街头的背景不断变换,讲述的内容也更加深入。场景让书籍有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行走”这一行为成为阅读的隐喻,城市街头的人文性也让读书不再“悬浮”。同样地,《我在岛屿读书》选择“岛屿”作为读书的场景空间,一方面是让大海和岛屿为读书营造一种“诗意感”的氛围,另一方面,岛屿也让读书有一种“探索感”。节目邀请作家来到岛屿,却没有特别的规则限制,在慢综艺的模式之下,作家可以凭自己的意愿读书写作,或是跟老友聊天叙旧,或是去海边独自发呆,具有高度的自由性。从看书、写作、遛狗到环岛骑行、海边烧烤,岛屿有着丰富的可能性,这让作家的读书体验充满奇遇。因此,《我在岛屿读书》比《一千零一夜》更进一步的是故事的“推进感”。不再像《一千零一夜》、《一本好书》等读书节目一样,用“一本书、一个主题、一种方式”的模式来讲述书籍,《我在岛屿读书》选择用不断推进的海岛故事来讲述作家的阅读状态和读书背后的意义,这让大海和岛屿营造的的诗意感不再空洞,而是开始落在「人」身上。《我在岛屿读书》邀请作家余华、苏童、西川,旅行博主房琪作为书屋主理人共同经营书屋,之后的每一期邀请一位爱书老友作为飞行嘉宾参与节目。而每一位老友的参与都给节目的“读书叙事”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维度,让读书故事不断饱满起来。第一期苏童、余华、西川等老友的重逢和相遇开启了“分界书屋”读书故事的序幕。第二期《收获》杂志主编程永新的加入,让作家回忆起自己写作的第一步,也从编辑的维度探讨了书籍、作家和编辑的共生关系。第三期叶兆言的到来又让嘉宾聊到作家之间的相互影响,展现了中国文坛的传承与希望。第四期祝勇的到来,开启了一场海边沉浸式剧本杀,引出对类型文学的讨论。沿着时间的顺序推进,嘉宾对岛屿生活渐渐熟悉和适应,文坛老友也从相遇、怀念再到探索、发现,谈话不断深入,活动也更加丰富。同时,连续的叙事方式也打破了以往读书节目结构单一、节奏平缓的模式缺陷,让观众的选择不只是按照感兴趣的书籍和主题,而是可以追随故事的发展一直看下去,让节目有了持续观看的动力。节目在娓娓道来的叙事过程中,呈现出的自然生动的人物原生关系,也直接消解了读书节目中容易出现的“距离感”和“说教感”。比如程永新来到书屋,聊起作家初登《收获》的往事,余华和苏童互相攀发稿时间和发稿数量,余华打趣说“如果当时不把《许三观卖血记》写成长篇,就能在《收获》开创性地一年发六个短篇”,被西川笑称为“获霸”。这样的对话,并非是一场正襟危坐的“圆桌式”讨论,而是一场“家长里短”式的闲谈。岛屿上的书屋给了作家们的“闲谈”一个可以发挥的空间,从青年糗事和写作经历,再到社会变迁和文学发展,从人聊到书,又从书聊到人,作家之间的对话风趣、亲切而广袤,他们的人生碎片也拼凑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历史地图。这让节目对读书的讲述既能在一个轻松的氛围之中展开,又能够保持它该有的深度和锐度。「读书」还能讲什么?《我在岛屿读书》这个名字是充满想象力的。大海的诗意,书屋的宁静,作家的闲谈,让节目的内容输出足够丰富和有趣。但是,《我在岛屿读书》可以不仅仅是老友叙旧,冷眼觉得,花费太多的篇幅来追忆往昔反倒会错失很多丰富的可能性。下面冷眼想聊聊节目中稍有遗憾的几个地方。第一,嘉宾选取较为单一,导致谈话内容稍显局限。苏童、余华、西川三位作为当代知名的作家,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学造诣,但是对于节目来说,他们的属性是类似的。他们年纪相仿、经历相似、成就相当,即使对于不同的文学领域有着独特的看法,但他们的视角是大体类似的,思维碰撞上的火花有,但是还不够。同时,《我在岛屿读书》缺少一些年轻作家和女性作家的视角。视角的缺乏让作家之间的谈话局限在一个较为狭小的“朋友圈”里,无法扩展到一个更深更广泛的社会层面,甚至让观众产生一直游离在“圈子”之外的感觉。这样的局限性让节目中的谈话有太多的怀旧情绪。怀旧本身是有意义的,从情绪的渲染到经验的积累,长者的怀念往往会给我们启迪与思考。但是对于一档人文类的节目来说,怀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观照当下。节目过于注重对文学历史的挖掘,却少了点对当下问题的审视,反而会让这些怀旧情绪稍显累赘。如果节目能够由广入深,在拼凑文学地图的时候更加重视时间的维度,由过去到当下,由当下到未来,那么「读书」这件事就可以被赋予更深的意义。第二,书屋的功能不够丰富,「读者」的功能有待强化。节目将岛屿上的一个老房子改造成“分界书屋”,整体风格质朴而粗砺,书屋里除了五千多本藏书之外只保留了一小块会客区,简单却充满奇遇,给嘉宾的谈话打造了一个独特的意义空间。其实,节目中“分界书屋”的概念足够新颖,「书屋」意味着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分界”,这让「读书」成为现实生活中的一个“中间地带”。但在节目前五期看来,书屋的功能比较单一,作家们大部分时间还是在书屋的会客区聊天、阅读,节目并没有对「书屋」周围的人和事进行更多的探索,这也让「书屋」和「岛屿」的联系不够紧密。实际上,书屋可以成为一个作家和读者相遇、对话、碰撞的空间。例如,一场极具创意的读书会,一场意义非凡的图书义卖,一场趣味盎然的创作分享……而不管书屋的功能定位如何,读者的参与对于书屋来说异常重要。虽然节目有意选择旅行博主房琪以年轻读者的身份加入到书屋主理人的队伍之中,但房琪和作家的交流不够充分也不够深入,只是充当主持和串场的功能,没有太深入地进入到对「读书」内容的讲述中。其实,「阅读」是一个双向的过程,节目在关注作者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普通读者,「读者」的倾听或许能够更好地突出「作者」的表达。在冷眼看来,《我在岛屿读书》在讲述作家之外,可能需要再挖掘「读者」的功能和意义,甚至可以讲述读者背后的阅读故事,用观念碰撞的方式来寻找人们读书的共性。将读者和作家联系起来,将阅读和生活联系起来,才能真正讲好「读书」这个话题,才能实现现实而非空洞的“诗与远方”的理想。《我在岛屿读书》在充满诗意的大海边展开叙事,用别开生面的海岛会谈作为讲述“读书”的切口,节目将作家的视角代入,为阅读增添了更加生动的注解。但冷眼也希望,节目能“不止于此”,人、大海、书籍本可以有更加精彩的碰撞。期待能够在下一季的节目中看到更多,让「读书」在「岛屿」上充满想象。友情提醒一下大家,因为公众号平台改变了推送规则,所以,如果你还想经常看到我的文章,需要在每次阅读后,给我的文章点一下“在看”。这样,每次更新推送才会第一时间出现在你的订阅列表里。本文图片均来源网络文/圈圈推荐阅读《来看我们的演唱会》:“真人秀”能赋予“演唱会”什么?《再见爱人》第二季:当“爱”被裹挟在冲突之中《老少女奇遇记》:旅行综艺如何与当地发生关系?
2022年12月21日
其他

《来看我们的演唱会》:“真人秀”能赋予“演唱会”什么?

2022年11月19日,一档聚焦演唱会题材的音乐综艺《来看我们的演唱会》登陆腾讯视频。节目瞄准时代当下,观众对演唱会的渴望,邀请了6组具有原生关系的嘉宾组成“好友团”,点燃了一次“放肆嗨”的音乐舞台。整季节目将通过积分赛制,决出观众好感度最高的“好友团”。真人秀和演唱会构成了“演唱会综艺”这一新品类的两大组成部分。当“演唱会”这一线下表演形式被综艺化,究竟真人秀能为演唱会做些什么?我们不妨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演唱会为什么吸引我们?12月4日晚,林俊杰台北演唱会第二场上,周杰伦以惊喜嘉宾的身份空降舞台,两人合作《可惜没如果》和《说好不哭》,完成了一场世纪同框,相关的内容卡段也火速成为全网热点。这并不是演唱会内容第一次引发全网讨论。受疫情影响,国内线下演出市场受到巨大冲击。但观众对演唱会内容的需求从未消失,反而加速反扑。取而代之的是直播形态的线上演唱会、饭拍卡段等,促成了一波又一波热点。在这样情绪的累积之下,“演唱会”已经成为一种符号,它承载的不只是观众对线下演出的渴望,更承载了大众对曾经肆无忌惮的线下生活方式的渴望。这种无处安放的渴望,借由演唱会这个形式得以集中释放。正是捕捉到了这种情绪,聚焦在“演唱会”这一品类上的垂直品类——《来看我们的演唱会》应运而生。“演唱会”这个概念本身,也成为了这档节目最大的卖点。从节目的细节设计上来看,《来看我们的演唱会》诚意满满地还原了演唱会的形式感。单期节目的流程在演唱会的概念包装下,分成了热场、开场、中场、压轴等环节。并特意设计了“安可”环节:整场演唱表演中,观众投票最高的表演嘉宾将获得安可表演的机会,并贴心地用花字和背采等形式,向观众科普了演唱会的“安可”文化。每个嘉宾登场演出前,会启动整场观众一起的倒计时,配合现场大屏和灯光,营造满满的氛围感和仪式感。为了复制演唱会的氛围感和互动性,一些在演唱会中常常出现的话题事件,也融入了节目的设计中。如第二期“毕业演唱会”主题中,就精心设计了观众的“现场表白”。在品冠和黄品源唱完讲述甜甜初恋的《小薇》后,观众席中的3组学生观众先后完成惊喜表白。现场一阵阵尖叫声和明星演唱嘉宾的助阵,更增添了几分校园毕业季的浪漫。演唱会必不可少的大合唱环节同样在节目中得以还原。在节目的选曲上,过半数的歌曲都是观众耳熟能详的,无论是首期节目开场,07+的一首《思念是一种病》,还是第二期节目压轴时的《最初的梦想》,熟悉的旋律和全场大合唱的氛围感,都将观众拉到了演唱会的现场,体验了一把和心爱的歌手合唱同一首歌的仪式感。从这个意义上说,《来看我们的演唱会》已经成功成为了线下演唱会的“平替”,和常态化防疫政策下的又一次线上狂欢。“真人秀”能赋予“演唱会”什么?“演唱会综艺”作为一个全新的音综垂类,除了演唱会的表演本身,真人秀也是节目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综艺的真人秀形式究竟能赋予“演唱会”什么呢?这需要从“真人秀”的内核展开思考。在冷眼看来,真人秀无非就是“人”与“人物间关系”的故事。(1)人的塑造首先是人的部分:以强有力的最终表演为线索,用真人秀带领观众回溯整个舞台的筹备,从中展现表演者个人的性格和特质。从《来看我们的演唱会》目前已经更新的三期节目来看,第一期真人秀集中在描述每组嘉宾内部的原生关系,讲述他们之间的故事。第二期演唱主题是“毕业歌会”,真人秀集中在他们对“毕业”这件事的观点。第三期主题“单身演唱会”前,每组嘉宾在表演前的talking环节也交流了彼此对爱情的观点和态度。单看真人秀部分,都可以说是情怀和话题满满。但真人秀部分和演唱会表演本身却是相对割裂的。作为一档音综,从真人秀中很难感受到他们对表演曲目本身的创意和想法,更不用说从中感受到他们对音乐的理念和态度。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妨看一下在这个方面做到极致的Netflix的音乐综艺《TAKE
2022年12月16日
其他

《再见爱人》第二季:当“爱”被裹挟在冲突之中

去年,当各大平台沉浸在“甜宠系”恋综的创作时,芒果tv推出了聚焦婚姻问题的纪实类综艺《再见爱人》,评分高达8.9。冷眼在当时也对节目也出了极高的评价,感兴趣的朋友们可回看《再见爱人》,本年度情感类综艺中的诚意之作。这档击碎质疑与谣言的诚意之作,仿佛把观众从偶像剧式的幻境泡沫中拉回现实生活,细腻的表达与真实的冲突,让观众直言比电视剧还上头。2022年11月,在大家的期待之下,第二季正式回归。凭借第一季的好口碑和第二季话题点的成功营造,节目迅速出圈,在各大社交平台掀起热议。(图片来源于:豆瓣)冷眼也在第一时间关注了节目。整体而言,《再见爱人》第二季依旧保持了极高的制作水准。冷眼也很欣喜地看到节目开始在叙事、机制的设计上,去尝试作出一定的创新与改变。但《再见爱人》第二季是否撑起了这样的改变?冷眼今天想带着自己个人观感和大家探讨一下。如何巧用节目机制,助推情感“高潮”一档优秀的节目要“叫好”也要“叫座”。如果说《再见爱人》第一季是通过内容价值取胜,成为“叫好范本”。那么在第二季,节目便开始往“叫座”的方向发力。相较于第一季的娓娓道来,第二季在第一期便霸榜热搜。第二季的《再见爱人》采用了近些年恋爱真人秀中非常少见的一种策略:矛盾前置。《再见爱人》第二季在一开篇就先向观众展现出每组嘉宾之间的冲突,迅速将观众拉进了三组嘉宾的感情生活。节目通过第一组嘉宾张婉婷在饭桌上屡次打断丈夫宋宁峰讲话,大巴车上放话“找了宋宁峰这样的拖油瓶”的片段,迅速刻画出了张婉婷在家里高高在上,随意怼人的态度。第二组嘉宾卢歌表示参与节目是为了赚钱,与前妻苏诗丁见面并不期待,三言两语显示出两人的之间的距离与冷漠。第三组嘉宾艾威从头到尾在背采和吃饭过程中吐槽妻子美玲打麻将的恶习,用愤怒与责怪把导致离婚的原因抛给妻子。节目使用矛盾前置的方式,在一开篇就暴露出夫妻间感情问题,少了一分矫情,多了一分坦诚。但在“爆发式”冲突的呈现之外,节目组也通过机制设定,为这些出现感情破裂的嘉宾,重建了一个有温度的矛盾交流场。节目第二期设定了“最后一封情书”环节,让夫妻两人在面对面的情书对话中,委婉讲述对自我婚姻问题的冷静思考。在这一环节,我们看到了总是挑起争端,浑身带刺的张婉婷,通过情书平静地吐露了丈夫在家庭的付出与自身的不足。而不善言语的美玲也借助情书的环节,诉说了在被丈夫指责后内心的委屈。这一刻,情书对话不再止于一个环节设定,更是提供了夫妻诉说矛盾的另一种方式。节目第三期通过夫妻角色互换的设计,每组嘉宾拥有了一个“生活小剧场”,通过生活演绎的方式表现他们之间的感情冲突。一直被张婉婷剥夺话语权的宋宁峰,在角色互换时,生动再现了张婉婷在家中易发怒的坏脾气,而张婉婷也在“被怼”的情景下感受到了另一面的自己。这一刻,角色互换不再止于一个富有戏剧化的设定,更是对冲突表达空间的拓展。第五期,作为观察室专家的易立竞空降第一现场,在夫妻画完画像之后,以相对客观的第三视角对话每对夫妻,针对他们在往期节目中所呈现的冲突进行沟通。当易立竞说她从宋宁峰的自己描述的画像中看出大大的悲伤时,宋宁峰眼眶湿润,随后,宋宁峰讲述了自己与母亲的情感,让身为妻子的婉婷看到了婚姻中丈夫的委屈。通过易立竞的发问,卢哥讲述了自己在苏诗丁朋友面前被无情嘲笑时,妻子并没有出来制止的事情,这不禁也让易立竞质疑苏诗丁,她是否为“讨好型人格”。与易立竞的对话,“局内人”得以了解了无数被争吵所掩盖的问题,借用他人之口进行感情沟通,使每组嘉宾婚姻中的矛盾被放大,展现的更加清晰。我们看真人秀,其实就是在看“规定情境下”,人的真实反应。而“规定情境”通常要搭配“节目机制”来共同呈现。在情感类真人秀中,若机制设定地过于用力,则难免会让节目“真”的部分被蒙上剧本的嫌疑。而相反,若机制设定过于模糊,便很容易失去看点,同时,也失去了对嘉宾最真实、最本能的反应与情绪的挖掘。为何在《再见爱人》中,冲突并不刻意,机制多样但却依然真实,《再见爱人》对节目的叙事与机制设计值得很多创作者去解析与学习。成也“矛盾”,败也“矛盾”
2022年12月9日
其他

《老少女奇遇记》:旅行综艺如何与当地发生关系?

2022年7月7日,台湾上线了一档旅游综艺《老少女奇遇记》,讲述了平均年龄53岁的三名大咖女星,前往台湾五个文化各不相同的地区,进行旅游体验的故事。其实,展现女性“无龄感”和原生关系的旅游节目在国内并不算新鲜的创意选题。然而,节目罕见地没有将主角聚焦在三名女明星身上,而是借由她们的眼睛,“奇遇”了一群为家乡建设默默付出的“憨人”,并在豆瓣斩获9.1的高分。在星素互动成为艺人翻车重灾区的当下,我们不妨来讨论一下,一档明星旅游综艺如何很好地与当地文化发生勾连,并展现深厚的人文情怀?与素人互动,如何消除艺人悬浮感?“内娱到底在高贵什么?”从《新游记》中黄子韬对日结工说“我可以一直换工作,直到找到我喜欢的那份”,
2022年12月2日
其他

《The Zone:坚持才能生存》:「强规则」+「虐星」还能让综艺好笑吗?

Zone:坚持才能生存》依然沿用了「虐星」的方式来提升节目的趣味性。一方面,「虐星」能够放大嘉宾的人设标签,或者带来反差感,让人物看起来更有趣。刘在石和李光洙在《Running
2022年11月26日
其他

《Take One:终极一曲》:从“音综+”到“音综-”,音综创新的新思路

音综作为“综艺大户”,向来是每年各大平台的必争之地。但我们不难发现,在近两年来,音综逐渐出现了疲软状态。虽然各大平台的音综“综N代”都在稳中求近,各类“音综+”的节目也在持续创新,但观众似乎越来越难讨好,市场已经很难再通过新花样来掀起波澜。冷眼今天想和大家推荐一档Netflix最新推出的韩综,《Take
2022年11月21日
其他

《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互联网之下,历史纪录片要如何吸引观众?

历史类纪录片如何更加有趣,吸引到年轻群体,是我们在持续关注和讨论的议题。面对几千年的历史,创作者们其实从不担心缺乏节目的创作灵感,困扰大家的更多是如何以轻松的方式进行题材呈现,避免略带有“教育性”的历史纪录片,被局限在
2022年11月14日
其他

《所有女生的OFFER2》:一次品牌与博主的双赢

时隔1年,李佳琦的个人定制向综艺《所有女生的OFFER2》再次和观众见面。相较于第一季,《所有女生的OFFER2》在节目体量、时长、品牌数量和环节设计上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更为重要的是,作为李佳琦双十一的重要预热营销,节目的出圈构成了李佳琦个人和品牌的双赢:李佳琦强化了自己身为主播的专业和洞察,而品牌则获得了一次不可多得的正面营销。我们不妨来探讨一下,这样的“双赢”中,值得借鉴的点有哪些?一次不让人反感的大型广告片毋庸置疑的是,《所有女生的OFFER》是一个对品牌主非常友好的长视频综艺。在节目里给所有品牌留足了产品的展示空间。我们可以看到品牌的负责人完整阐述自己的品牌理念,也设计了实验区,以实验形式展示品牌的明星产品,强化产品卖点。综艺内容的植入常常面临着一个悖论:获得众多广告客户的青睐是综艺成功的一个重要表现,但过多的广告植入却会影响整体节目内容的观感。很多招商庞大的综艺都免不了被吐槽为“广告里插播综艺”。但这个问题似乎在《所有女生的OFFER》中并不存在。事实上,《所有女生的OFFER》就如同一部大型广告片,意外的是观众却并不反感,甚至在弹幕上刷起了“买买买”,主动吃下这发安利。要实现这一点,节目首先做到了让“金主爸爸”变“金主儿子”,呈现身份地位的巨大颠覆。以往的综艺节目中,嘉宾对广告主们都是卑微的“跪舔”姿态。而《所有女生的OFFER2》中却两极反转:在李佳琦强势的砍价攻势面前,广告主变成了可怜巴巴的受气包。当李佳琦提出的最低价一次次打破了广告主的心理预期,广告主们尴尬哽住的画面屡屡被制成表情包,全网传播。这个过程让无疑让观众获得了巨大的爽感。谁能想到,我们曾经在贵妇品牌柜姐那里受的气,今天竟然在一档综艺节目中“大仇得报”?节目中甚至还专门设计了“求助区”,让品牌方可以给老板打电话求助。这个过程,让品牌接了地气,也让观众对品牌多了几分亲近。另一方面,观众对出镜老板的喜爱,也不自觉地迁移到了品牌本身。《所有女生的OFFER2》中塑造了一系列让人印象深刻的品牌员工,他们成了事实上的品牌代言人,用“打工人”形象与观众火速产生共鸣。Fresh的品牌负责人Eric面对李佳琦的强势砍价,委屈得仿佛下一秒就要哭出来。与此同时,弹幕上全是网友们“心疼Eric”、“给Eric升职加薪”的刷屏。
2022年11月11日
其他

冷不丁08|综艺创新难,要不去街头试试?

「冷不丁」第八篇,我们来聊聊「街采」这件事。相信每一位综艺行业的从业者,或多或少的都曾做过街采这项工作。采访者手拿一只话筒,外加一位摄影师,就是一支完整建制的团队,然后去到街头随机采访行人。通常的设定是去问一两个可以快速给出答案的问题,但也有需要多个问题的深聊甚至是很正式的问答,得看节目的具体形式与需求是什么。看到这里,你的脑海里是不是能够马上出现很多这种以街头采访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节目?不管你想到的是哪个,这类内容的共性一定是非常明显的,那就是真实。还有什么比在街头随机抓到一个毫无防备的行人,靠第一反应回答出来的内容来的真实呢。正因为这个真实,也往往伴随着被采访者回答所引发的震惊、爆笑等真实的情绪,从而达到不同的节目效果。之所以冷眼要提这个话题,就是因为如果我们把镜头转向街头,创作者们一定会收获大量编剧都写不出来的有趣内容,而这些就可以直接构成你创作的素材,或许能借此制作出更多小而美的视频内容。冷眼认为这里面分为三种情况,接下来我们逐一介绍。街采就是内容本身这种就是最传统的街采,早年间多见于新闻采访。其实很多地方新闻栏目都有类似的街采内容,一些关乎民生的事件出现后,最有效的就是直接走向街头去听取大家的真实想法。印象相对深一点的应该是央视策划那个著名的“你幸福吗”的街采系列,出现了大量的神回复与底层人民的黑色幽默。其实这一种形式在当下短视频时代里也在不断被应用。不管是抖音快手,还是B站小红书,都有大量的博主以街采为主要表现形式所产出的内容。在这个快节奏的背景之下,街采也为短视频博主们提供了一种可持续生产的内容渠道。虽然对于当下的综艺创新来说,直接帮助不是很大,但作为一种基础内容的表现形式,肯定会一直存在。建议很多新人从业者也多去经历这种看似简单的工作,这中间也是有不少门道和经验的。比如如何快速准确地提问、如何追问、如何在人群中找到有可能的被访者,最重要的是能借此建立起最初的那份职业自信。街头只是一个内容场景这一类是把街头场景运用得最好的内容形式,相当于把其它节目形态放到了街头,借助于真实的场景,达到最奇妙的效果。可能大家脑海里已经浮现了很久的《谭谈交通》,没错,这就是把素人访谈节目直接放到了街头去完成。节目中,谭警官特别善于捕捉那些行驶在路上的司机,用一次次令人啼笑皆非的对话,逗笑了观众,也普及了交通法规。故事足够鲜活,讲述足够接地气,对话又足够有趣,这样的交通安全的宣教,普通老百姓肯定都能接受。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把这些内容搬回演播室进行比较正式的采访,那种“在现场”的感觉就完全没有了,观众也不会有任何的代入感。我们再来说一个韩国以街头演说为主要内容的节目《说话之路》,这档节目几年前冷眼有专门分析过。节目开场其实有一个演播室空间,简单的开场和自我介绍后会有一个非常中二的穿越,所有人会穿越到韩国的某个街头。在这个街头会有一支立麦,这也是这个节目的视觉识别。主持人和嘉宾会先集中在能够看见这支立麦的街边咖啡厅,通常是在二层。然后所有人依次走下楼,站在立麦前完成一场属于自己的演说。从嘉宾走下去的那一刻开始,街头的行人会慢慢聚拢,非常有秩序的从节目组那里领取坐垫儿,然后坐在即将要进行演说的嘉宾面前,当然,也不是每一个嘉宾都会那么顺利,有时候也需要嘉宾自己去街边拉人过来。但好在每一个演说者的内容都非常好,有温暖的、安慰的、感动的、有趣的和令人深思的。没听完一场,行人会通过刷卡的方式进行投票支持,节目组会把所获得的现金捐给公益组织。所以这档节目就是典型的把街头作为了一个内容场景,把演说变得更加生动,离普通人更近。而且是临时街头行人的聚合,也是第一次听到嘉宾的内容,那种反应也是非常真实的。没常言说之后,嘉宾也都会跟行人有互动,大多数的提问质量也都非常高。同样的道理,韩国其实还有很多把街头作为内容场景的节目,《Begin
2022年11月10日
其他

喜剧综艺需要怎样的评委?

8月底,《脱口秀大会》第五季如约而至。但让冷眼未曾料到的是,第五季《脱口秀大会》刚开播就陷入了争议。实际上,节目第五季的内容输出依然保持着较高的水准,但部分选手的爆冷出局,让观众开始对“领笑员”提出了质疑。“忘记拍灯”的周迅和“拍别人的灯”的那英,成为了观众关注的焦点。提及竞演类节目,我们常常会将关注点聚焦于选手与舞台的呈现之上,很容易忽略“评审”这一角色的重要性。这一次,借着观众们对于《脱口秀大会》领笑员的热议,也赶上同期另一档S+级喜剧网综《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第二季正在热播,冷眼想正好以此为契机,以两档节目为例,聊一聊喜剧类网综评委的选择与考量。喜剧竞演类综艺需要怎样的评审?喜剧竞演类综艺需要怎样的评审,撇开赛制,聚焦于“人”本身,可以概括为三点,一是专业性,二是综艺感,三是同理心。对任何一档比赛来说,评审的专业性都是重中之重。一方面,他们几乎掌握着选手们的“生杀大权”,而另一方面,他们的选择与评价也会潜移默化地左右观众们对选手的判断。因此,他们能否能合理使用手中的权利,理应受到观众们的严格监督。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专业评审的判断标准就一定要符合观众们的偏好。相反,评审专业度的重要性时常是在评委与观众喜好相左时才得以体现。在《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中,有一个让冷眼印象深刻的段落。在第一季第一期,由“三狗组合”带来的表演《三狗直播间》引发了评审们的讨论。节目中,三狗组合“洒狗血”的表演风格将全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甚至让马东笑出了眼泪。但在最终投票环节,于和伟和徐峥却并没有给分。对于自己的选择,于和伟从学院派的角度作出了解释。在他看来,通过“洒狗血”的方式制造出的笑点的确直接有效,但如果能回到正规的喜剧逻辑,可能会让整个舞台完成得更加漂亮。同样没给分的徐峥则认为是导播模式成全了这一段表演,他期待看到不一样的东西。观众喜欢的表演没能得到评审们的认可实属遗憾,但足够专业的评析也为观众带来了对喜剧更加全面与严谨的认知。相较于单纯的“去”与“留”,辩证的思考是一档竞演节目更应该拥有的厚度。第二点是评审的综艺感。喜剧综艺,喜剧只是形式和内容,落脚点仍然是综艺。嘉宾要有综艺感才能制造节目效果。《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的评审本就是“喜剧人”出身,幽默信手拈来。徐峥自黑秃头,黄渤的情商满分,于和伟有反差萌,李诞接梗快,马东擅长“搞事情”,第二季加入的那英心直口快、大大咧咧。综艺感的核心是松弛,评审团正好是“熟人局”,黄渤和徐峥是老搭档,那英和黄渤是老朋友,马东和李诞多次合作节目,熟人之间的聊天氛围和化学反应,几乎不会让节目冷场。观众对明星的窥私欲决定了明星评审一定要“有梗”且“敢说”,那英提醒于和伟“记得交税”,黄渤生动模仿王宝强,李诞的“离婚梗”,都成为了《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的高潮。最后一点,也是冷眼最关注的一点,评审的“同理心”。喜剧是底层叙事的艺术。评审具备同理心,才能和弱势群体共情,理解喜剧文本的精神内涵。弱势群体的“弱”来自方方面面,性别、年龄、外貌、社会资源等等。在《脱口秀大会》中,何广智的标签是“穷”且“单身”,徐志胜的标签是“丑”且“色盲”,杨笠代表在两性关系中处于劣势的女性。而在选手们与领笑员的互动中,当Rock聊到自己的容貌焦虑,领笑员鲁豫会站在容貌焦虑更严重的女性群体的角度看问题,直指问题的核心所在,凸显为弱势群体发声的社会责任感。在《脱口秀大会5》最新一期中,何广智聊到经济窘迫时因为一根雪糕丢失的面子,点评环节,刘震云引用古文《卖炭翁》来形容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再和广智的段子进行对比。大张伟直接分享了切身体会,说自己以前两百多块钱过半个月,因此特别能理解广智的感受,这就是同理心。以上谈到的专业性、综艺感、同理心这三点是最重要的。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加分项,比如一定的知识积累、清晰的表达能力,评审要告诉观众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值得讨论的,引导观众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评委,不只是嘉宾对喜剧综艺来说,评委到底是什么角色?在《脱口秀大会》当中,节目组对领笑员的定位是嘉宾,领笑员也认为自己只是来做客的,录一两期就走,无需承担任何压力。这种认知偏差导致很容易导致领笑员无法履行好评委的职责。罗永浩对《脱口秀大会5》的点评中就曾写到:“领笑员”这个名字太容易误导节目嘉宾了,让人们意识不到这个工作的严肃性。图片来源于罗永浩微博@交个朋友直播间一旦用“评委”的标准来审视“领笑员”,就会发现配得上这个位置的人不多,能够被观众记住的少之又少。合格的评审,在喜剧综艺中拥有多重角色和多重任务。首先,他们是明星,自带粉丝,尤其是热度高、有话题度的艺人,可以提升节目的收视率。比如张雨绮前脚参加《乘风破浪的姐姐》,后脚出现在《脱口秀大会》,张雨绮延续自己大大咧咧的虎妞人设,将前者的热度无缝“输送”给后者。此外,明星坐在那就是嘉宾了,但合格的评委,不能只是嘉宾,还要承担更多责任。首先,评委充当着“意见领袖”的角色,他们要输出多元观点和角度,丰富节目内容。在《脱口秀大会》中,宁静在点评杨笠的表演时,提出了一个经典问题“脱口秀一定要好笑吗?”杨笠的段子时常不是“生理好笑”的类型,但文本高级,这算不算好的脱口秀表演?脱口秀的标准看似简单,却从未在节目中公开讨论过,大家都默认只要段子好笑就行了,宁静的提问给在场的专业人士和观众的“惯性思维”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另外,评委还要兼任主持人的工作。主持人对综艺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他们在一轮又一轮的表演中间承上启下,把控大局,不断制造话题和看点,适时活跃气氛,在场面尴尬时帮忙解围。这就是为什么在《脱口秀大会》中很多主持人作为领笑员时会收获观众好评,因为他们擅长和选手互动,提出问题,主导谈话。最后,冷眼想着重强调的是,或许对于一场比赛来说,标准很简单,公平公正,评审够专业就行。但在一档节目中,评委的存在则构成着整个节目的价值导向。节目的价值导向是一个比较“虚”的概念,其一,价值导向体现在节目组对评委的选择上。《脱口秀大会》不仅邀请明星艺人,邀请罗永浩、杨天真等创业者,最新一期还邀请了何同学这样的科技类博主,多元的“领笑员组合”成为节目组多元价值导向的一部分。而《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的素描喜剧,相对脱口秀来说更“小众”,节目组选取的评委则更”学院派“,强调着鉴赏喜剧也是有门槛的,节目要选拔的是“业内人”认可的喜剧人才。其二,价值导向体现在评审对选手的选择上。在《脱口秀大会》中,比起专业的脱口秀演员,领笑员们明显给予了“跨界选手”更多的支持与鼓励,且热衷于扶持新人,打破喜剧的“次元壁”,容纳多元视角和新鲜血液。与此同时,部分领笑员偏爱讽刺意味强、对现实批判力度大的文本,比如罗永浩欣赏的颜怡颜悦和杨笠都擅长从女性视角批判不平等现象。这也侧面体现了,节目的野心除了娱乐大众外,也希望能在公共议题上引发有价值的讨论。《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的评审更注重剧作结构、表演、形式等方面,依然强调专业性。而且评审给分比较谨慎,会将不同的表演进行对比,反思自己是不是给错了,无论在什么节目中,这种行为都很圈粉,因为这代表了节目组对比赛的认真,对选手的公平,对观众的尊重。评委的多种角色和多重任务,决定了他们不只是嘉宾和看客,而是节目的灵魂人物,评委的个人表现影响着节目的整体口碑。喜剧综艺的评委,绝不是一个人人都能干的活,这个位置看似门槛不高,但是想做得好,标准不低,压力也不比台上的选手小。友情提醒一下大家,因为公众号平台改变了推送规则,所以,如果你还想经常看到我的文章,需要在每次阅读后,给我的文章点一下“在看”。这样,每次更新推送才会第一时间出现在你的订阅列表里。本文图片均来源网络文/Moon推荐阅读《青年理工工作者生活研究所》:你准备好接受硬核知识的暴击了吗?《粉红谎言》:以谎言之名探索恋综的边界冷不丁07|做综艺,本质就是在解决共情这件事
2022年11月7日
其他

《青年理工工作者生活研究所》:你准备好接受硬核知识的暴击了吗?

今年6月16日,腾讯视频推出纪录片《青年理工工作者生活研究所》(简称《青工所》),节目将目光聚焦在科研工作者,以硬核的知识密度和特别的呈现形式,带来科学赛道的全新突破。《青工所》以「青年理工工作者」私人化的探索过程为线索,利用「桌面电影」+「纪录片」的形式向我们展现了青年科研工作者的生活日常,揭示了生活议题背后的科学原理。从呈现到引导,《青工所》试图用「桌面」的形式让公众参与到科学议题的讨论中,这确实是一次大胆而新颖的尝试。桌面纪录片的尝试,可以吸引年轻人吗?「桌面电影」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影像形式,区别于普通影像以第三视角的实景画面(或虚拟画面)来讲述故事,「桌面电影」通过第一视角下计算机桌面上的信息内容和窗口切换来完成叙事。「桌面电影」丰富的信息容量本身是与知识纪录片相适配的,它能够直观地展现影像、文字、图片,将探索的过程以“录屏”的方式记录下来。当谈到为什么想到做一档桌面形式的纪录片时,创作者们也向冷眼分享了他们的创作初衷。“现代的生活已经离不开「桌面」,从日常工作到获取信息的搜索、再到观看视频,使用聊天评论的社交软件等等,使用「桌面电影」的方式,观众能够直观地看到探索的过程,每一个好奇、犹豫、兴奋,都会在鼠标的转动、停顿中呈现。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技术高度复杂的时代,信息爆炸,但是意义匮乏。《青工所》通过一群理科生的视角,希望尝试运用新的工具,新的数据,新的研究方法来分析和探寻当下的这些问题。”当然,节目出彩的不仅仅是「桌面电影」的形式,冷眼更欣赏的是节目在形式之上的深度思考。《青工所》将当下的社会议题与桌面电影的形式相结合,从呈现到内容,创作者们扣住“生活”做出更加年轻化的探索。首先是年轻化的选题。从代糖、猝死等常规的科学议题,再到游戏、流行音乐、美颜相机等贴近年轻人生活的议题,《青工所》的选题从科学到生活,辐射心理、生理、文化等多个维度。不刻意追求宏大议题,《青工所》在探索新奇有趣、贴近青年生活选题的同时,也更倾向于从小切口出发展开叙事。第1期《如何快乐吃糖》从蔗糖和代糖的区别讲到吃糖焦虑,第5集《猝死是不是年轻化》从年轻人的猝死是不是真的变多了的好奇,研究到中国年轻人的心脏是不是变得更加糟糕。节目想要呈现的不仅仅是客观维度下的的科学现象和科学原理,同时也期望能够在社会背景之下用科学的角度来理解和探究现代青年的生活方式,试图重新建立一套新的解释系统,重新认识我们的当代生活。其次是年轻化的探索过程。区别于传统知识纪录片全知全能的解说式呈现,《青工所》以研究员私人化的探索过程作为纪录片呈现的主线,从现象提出问题,从一个问题到下一个问题,观众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和审视画面,而是需要跟着研究员鼠标的移动和页面的流转一步步看下去。私人化的探索也让我们也看到《青工所》每一期节目风格和叙事逻辑的不同。第1期《如何快乐吃糖》的女研究员喜欢采用思维导图的逻辑呈现,而学计算机的研究员小凡则喜欢自己写程序做研究,第7期《理工男死磕美颜》中他用不同时代的技术把自己的脸p了5次。个性化的探索让研究员替代执行导演成为纪录片叙事的核心,研究员的不同特点带来不同的解说风格和结构逻辑,也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有了惊喜感。再次是年轻化的呈现方式。现在的计算机桌面已经不仅仅是软件的“陈列台”,而是成为生活和数据的记录者,隐藏着年轻人的“生活线索”。从使用习惯到内容输出,「桌面」具有无限的信息空间。从影像到浏览器,从文字的高亮到网状的思维导图,从微信聊天到视频通话,从横屏的PC桌面到竖屏的手机桌面……这些影像看似只是一些简单的录屏,但冷眼也可以想象到,实际的制作会非常复杂。《青工所》的制作人告诉冷眼,“
2022年11月3日
其他

《粉红谎言》:以谎言之名探索恋综的边界

爱情到底是由无数个谎言堆砌而成的浪漫?还是一定要有百分百的坦诚才可以换来的真挚?近日,Disney+在韩国推出了一档以“谎言”为切入点观察爱情的新恋综《粉红谎言》。节目中来寻求爱情的嘉宾,每人都隐藏着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随着节目进程不断推进,嘉宾们的秘密也将一一揭晓。究竟爱情能否战胜谎言和偏见?构成了《粉红谎言》的最大看点。谎言如何搅动恋爱关系?《粉红谎言》节目基本框架与《Heart
2022年10月27日
其他

《我们的歌》再度升级:打破“年代隔阂”,传唱每个时代的经典之歌

《我们的歌》是由东方卫视创制的一档原创代际潮音综艺,在2022年节目作为中国原创综艺模式完成了欧洲地区的首次“出海”。毫不夸张地说,在冷眼看来,这将会是今年综艺市场中一个具有小里程碑意义的事情。节目从2019年10月第一季播出到目前第四季上线,收获了观众及业内的一致好评,第三季在音综市场也获得收视率破3的好成绩。而更令人欣喜与骄傲的是,之前中国音乐节目模式受“文化接近性”原则影响,大部分被输出到周边亚洲国家。《我们的歌》则打破“文化壁垒”,完成向欧美市场输出的首个突破。本次“出海”落地的西班牙版本《不可思议的二重奏》在首期播出时也达到了12.7%的超高收视份额。
2022年10月23日
其他

冷不丁07|做综艺,本质就是在解决共情这件事

「冷不丁」第七篇,我们来聊聊「共情」这件事。今年特别流行一个词,叫做情绪价值。对于综艺而言,这一点尤其重要。而且不同类型的综艺,越来越被要求能给观众提供非常确定的情绪价值。可能有人会问,综艺如何能做到提供情绪价值?粗暴点理解,就是观众现在想要的,你马上就得给到,他们一分钟都不愿意等,且要持续不断的提供才是最佳。稍微文雅一点的说法,就是观众的需求要被综艺在乎到,越重视越好。最好还能让观众在看完这档综艺之后,能够理解和直面自己,并化解掉一些问题。
2022年10月13日
其他

《牧野家族》:“独立生活”慢综的看点从何而来?

在打造出《亲爱的客栈》《我家那小子》《我家那闺女》之后,导演陈歆宇决定挑战一档全新的节目,做一场关于独立生活的社会实验节目。《牧野家族》由此诞生。这次他携手情侣王子文、吴永恩,以及艺人张翰、容祖儿,离开现实都市生活,前往乡间小屋,独立生活22天;在近乎与世隔绝的环境里,分别面对各种各样的实验主题,叩问自我,回归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让幸福的多种面貌得以呈现。
2022年10月11日
其他

冷不丁06|内容创新,本就没有方法论

「冷不丁」第六篇,我们来聊聊方法论这件事。这个话题的缘起,来自这两天网上一篇关于字节游戏业务的深度报道。简单说就是,字节投入了几百亿,却没能做出预期的爆款游戏,业务架构也将面临重大的调整。这其实是一个关于内容行业和互联网行业本质差异的问题,而实际情况是,我们总是把二者混为一谈。冷眼认为,不管是游戏,还是影视、综艺和动漫,这些都属于内容行业,只不过这些内容基本上都在互联网平台播出而已。如果完全按照互联网行业的逻辑去运营并影响制作,你会发现内容这件事极其不讲道理。当我们用理性思维去思考和调整感性的内容时,你永远不会接收到你预期的那种反馈。内容不会像调试程序那样,可以通过明确的指令获得确定的结果。所以在互联网平台做内容创新,变得越来越难。
2022年9月29日
其他

《沸腾校园》:将目光转向高校社团,能否带来舞综的再次突围?

《沸腾校园》是腾讯视频出品的一档校园舞社竞演节目,新的校园赛道探索Z世代年轻人的社交群体,精准定位观众喜好。但在聊《沸腾校园》之前,冷眼想先聊一聊这档节目的类型——舞综。2006年《舞林大会》的推出让舞蹈类真人秀进入大众视野,但像《舞林大会》、《舞林争霸》等节目更多强调的是舞蹈表演本身,并未对舞蹈题材做出深入的探索。在此之后,《这!就是街舞》开始融入潮流文化,《蒙面舞王》开始在形式上玩花样,舞综的创作者们开始不断创新,竭尽全力把舞蹈题材做的更丰富更立体,力图实现从小众到大众的“破圈”。
2022年9月27日
其他

《做家务的男人》第四季:学院模式代替家庭生活观察,是舍还是得?

《做家务的男人》是爱奇艺推出的一档以“男人做家务”为独特视角的生活观察类节目,自2019年8月2日首播后,真实家庭空间的展现与观察室内两性话题的讨论使节目成功出圈。从“家务”延伸到婚姻、育儿、代际关系、生活理念、生活习惯,《做家务的男人》紧扣社会议题,除了满足观众对明星生活的窥私和好奇,也在节目之外也引起了观众对现代家庭生活的审视。
2022年9月14日
其他

冷不丁05|内容的归内容,生意的归生意

「冷不丁」第五篇,我们来聊聊创作规律这件事。其实在上一篇专栏里,冷眼曾提到综艺导演的个人表达(综艺的“作者化”趋势,真的可行吗?)这件事,提出了综艺的“作者化”趋势。同时也认为,在当下环境下,总导演不仅要对内容负责,也要对生意负责,甚至要认同综艺首先是一门生意。以上观点冷眼认为本身没错,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想要让内容创作团队肩负太多,那就会导致内容和生意都会出问题。所以在降本增效的今天,无论是平台、还是制作者,可能都要重新去思考一下究竟该如何创造内容,什么才是能够产生价值的好内容。冷眼想先说自己的结论,即,让内容的归内容,生意的归生意。一个非标行业,不会有万能的方法论,每一个所谓的爆款内容都没有直接复制的可能。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时刻都在发生着变化。即便是同样的团队、同样的平台、同样的模式,今年和明年一定会有很大的不一样。但是有一点,创作本身应该需要有一次自我矫正了。我们今年一直在讨论综艺正在回归本质,认为轻松好笑一定是绝大多数综艺的基底。说明在当下这个社会情绪之下,大家开始找到了综艺内容在当下这个阶段的时代价值。但还不够,还应该回到内容创作本身,从根本上矫正现在在创作上的问题。为什么现在的很多综艺大家觉得不好看,为什么创新那么难?冷眼认为是创作者的创作动作在变形。综艺导演们只有真正遵循创作规律与感性的投入之后,才有可能找到那个有趣好玩的内容方向。所以冷眼认为,我们应该重新审视一下创作这件事了。可能有人会好奇,难道现在的创作没有遵循创作规律吗?一个让人很难过的事实,那就是在现在这个环境下,研发一档综艺节目,可能创作者首先思考的已经不是内容本身,而是招商体量、平台定级、艺人咖位等这些因素。听起来,综艺的创作似乎变得简单了,好像掌握了这些因素就等同于掌握了流量密码,至于内容本身,过得去就行。如果你现在问一个制作人,你想做一档什么样的音乐节目?对方很可能会回答,他想做一档S级的音乐节目。当我们谈论音乐综艺的时候,首先讨论的不是音乐本身;当我们思考游戏类综艺的时候,首先抛出来的不是那些好玩儿的游戏;当我们想研发一档生活方式类的综艺时,我们首先研究的也不是时下流行的生活方式有哪些。我们会发现,创作者们的兴奋点和关注点全都不在内容本身了,如果在一开始都没有因为内容本身有感性的创作欲望,靠数据算法、明星堆砌、模式套用等方法堆砌出来的内容,真的好意思让用户买单吗?综艺的创作其实也没有绝对的规律与方法,但是有一个基本原则是冷眼一直在强调的,那就是创作的感性。相信每一位综艺创作者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也有自己习惯的方式方法,以及信息的获取渠道,这很好。但是就像前面说的,综艺的本质还是要有趣好玩,创作者应该从很小的切口进入,且不要在一开始就给自己束缚太多的数据枷锁,然后再一点点的扩充至一个相对成熟的节目方案。比如我们熟悉的韩国综艺,韩综的PD们基本上都是从“人”出发去思考内容方向,根据一个人或一群人的特点去打造有专属特性的综艺,这样的内容至少能保证节目的真实和艺人的高投入度。而我们的操作大多是,定好大框架或所谓的大故事之后,再去匹配合适的艺人。不是不行,是成功率太低。而且从一开始,我们的制作者们就肩负着诸多的考核压力,难免在创意内容的时候,在做相应决策的时候,会动作变形。一档好看的综艺,主题一定清晰的,结构逻辑也一定是简单的,过于复杂的立意,一定会给综艺用户造成接受门槛。试问,现在还有多少节目能用一句话讲明白?我们一直在讨论综艺的工业化可能,看看当下的现状,如果不让内容的归内容,生意的归生意,再加上经济的持续下行,综艺的生产只会离我们想象中的那套工业流程越来越远。友情提醒一下大家,因为公众号平台改变了推送规则,所以,如果你还想经常看到我的文章,需要在每次阅读后,给我的文章点一下“在看”。这样,每次更新推送才会第一时间出现在你的订阅列表里。本文图片均来源网络文/冷眼编辑部推荐阅读《蹦蹦地球游戏厅》:女版《新西游记》,罗英锡“江郎才尽”?《哔哩哔哩向前冲》:十年前的水上闯关节目为何重回年轻人视野?综艺的“作者化”趋势,真的可行吗?
2022年9月8日
其他

​《蹦蹦地球游戏厅》:女版《新西游记》,罗英锡“江郎才尽”?

作为韩国知名度最高的PD,罗英锡曾经带来了《两天一夜》《新西游记》《三时三餐》《尹食堂》《花样青春》等一系列高质量高口碑的综艺。2022年6月24日,罗英锡PD的新综艺《蹦蹦地球游戏厅》在tvN上线,一举拿下最高3.5%收视,并在豆瓣斩获9.4的高分。然而高评分的背后,质疑也同样存在。节目基本模式和《新西游记》几乎相同,简直是女版的《新西游记》,不免让人怀疑年近50的罗PD是不是已经创新乏力,江郎才尽?
2022年9月1日
其他

《哔哩哔哩向前冲》:十年前的水上闯关节目为何重回年轻人视野?

节目对UP主的介绍不仅仅是强调title,而是将UP主与其视频内容联系起来,让内容塑造和丰满选手的形象,让闯关的故事变得有趣起来。
2022年8月29日
其他

综艺的“作者化”趋势,真的可行吗?

「冷不丁」第四篇,我们来聊聊综艺导演们的个人表达这件事。如果把2012年当作综艺的大片时代元年的话,今年正好到了第十个年头。毋庸置疑,这一定是国内综艺高速发展的十年。在这个过程中,卫视平台经历了最为风光的几年,但很快就被几大长视频平台抢去了风头,如今长视频平台又被短视频们蚕食到手足无措。综艺十年,充满了各种话题,也有大量值得反思的事情。但今天冷眼只想从一个非常小的切口进入。总导演,一个以往极少能被普通观众所能关注到的角色。也许最早被大众所熟知的综艺导演,应该是《爸爸去哪儿》里的谢涤葵。一位操着湖南口音,时不时出现在节目中的幕后导演。随后,在《向往的生活》里,我们看到了时刻打码“冷漠”的总导演王征宇。《极限挑战》里和男人帮斗智斗勇的总导演严敏。在《青春环游记》里和艺人打成一片的吴彤。还有深耕一个赛道,并把自己植入到节目案情里的何忱。当然,还有那个在《中国新说唱》里比所有选手都更像Rapper的总导演车澈。一时间,综艺导演被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网友开始将一部综艺和幕后的总导演联系得更加紧密,开始对综艺导演有了一些风格和类型的印象建立。甚至总导演会和艺人一起被写进节目的招商方案,成为一档节目的重要卖点之一。于是,我们慢慢发现,综艺开始有了“作者化”的趋势,像极了电影导演的定位,综艺总导演的地位和权力在被放大。毫无疑问,这肯定是一件好事。至少综艺行业能因此被更多人所知道,幕后团队的价值也在被大家看到。但是这个度,开始有些难以准确把握,总导演们该如何处理好自己与综艺之间的关系,这个边界开始变得模糊起来。“作者化”趋势为什么重要?不管你是否承认,综艺相比影视,总归还是存在着一条鄙视链的。就比如我们经常会说一档综艺的质感是电影级的,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但在冷眼看来,这是因为不同的内容特质所决定的,受众也因此会有很大差别,于是综艺和影视就各自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生产方式。更直接一点来说,综艺是反映当下的现实题材,是内容快消品。所以综艺的创作周期相比影视来说更快,且被反复观看的动力很弱,这样就很难有作品感。而剧和电影的周期更长,且大多都是虚构题材,即便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也没有那么强的纪实性。最关键的是,剧和电影有被反复观看的动力,甚至会有常看常新的效果,所以作品感就会很突出。一旦有了作品感,其背后的导演、编剧也就逐渐被观众所认可,也就让影视行业有了良性运转的可能。而国内综艺行业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萌芽,总共也才走过30年的时间。而高速发展的时期也就是最近的十年,也是移动互联网和流媒体平台爆发的十年。平台的更迭和观看方式的变化,伴随着综艺制作者们的“迁徙”。那些深藏于体制内的导演们开始陆续出走互联网,他们的动向成为了行业内的焦点,他们的新节目更是被重点关注,“作者化”趋势由此开始。就像开头提到的那些总导演们,他们赶上了一波视频平台野蛮生长的红利,也让他们和自己的节目形成了捆绑关系,并建立起了个人品牌。不仅让用户能够与综艺内容产生连接,也能跟总导演产生连接,这种观演关系是前所未有的。有了这个基础,综艺行业开始有了更加细致的分工,“作者化”趋势的最终目标也是希望行业能变得更加规范。只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总导演成为了新的关注入口。因为这个角色,用户有了更多关注内容的理由。如果总导演也能有更多综艺之外的表达,有一套被用户认可的价值观和创作理念,“作者化”趋势会被强化,综艺的价值也会被放大。所以从长期来看,获益的一定还是整个综艺行业。“作者化”的边界在哪儿?踩着移动互联网的红利,综艺的“作者化”趋势,让这些总导演们有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度。但是事情总是有两面性的,当一个人的价值被放大的时候,势必会产生新的问题,那就是总导演们的权力边界。当有了一些成功案例打底了之后,总导演们开始又了更多“企图心”,希望借助综艺完成不同程度的个人表达。无论是自己对当下社会现实问题的态度,还是一些自认为有趣却晦涩难懂的节目立意,甚至一些单纯的个人喜好,都在想办法体现在各自的综艺里。你不能否认总导演们的思考以及对社会的洞察能力,那些才华的部分必须得到大众的认可。但是有一个基本原则也必须遵循,那就是不管在什么条件下,综艺首先是一门生意。总导演们要对内容负责,更要对生意负责。把握好这一点,综艺的“作者化”趋势就会更加清晰。除此之外,冷眼再把这个原则丰富一下,那就是创作要感性,执行要理性。在创作的时候,才华尽显,展现自己的思考与洞察,执行的时候,理性收敛,和制片人一起对生意负责。而现在很多总导演们只是在尽力做好前半部分,甚至有些“任性创作”,后半部分却在刻意回避。要知道,之所以能够实现“作者化”,很大程度也是因为有后半部分的生意做支撑,才会有才华展现的机会。其实今天讨论综艺“作者化”这个话题,很大程度上也是希望在未来,综艺能够有更多艺术性和时代性的表达。从“作者化”到“作品化”,让综艺内容有跟多复看的价值,这也是冷眼希望这个行业最终能够达到的最佳状态。友情提醒一下大家,因为公众号平台改变了推送规则,所以,如果你还想经常看到我的文章,需要在每次阅读后,给我的文章点一下“在看”。这样,每次更新推送才会第一时间出现在你的订阅列表里。本文图片均来源网络文/冷眼编辑部推荐阅读《闪闪发光的你》第二季:比真人秀更沉浸,比行业剧更真实综艺制作能否也做到去中心化?《百川综艺季》:探索长综新赛道,下一档大众爆款在哪里?
2022年8月25日
其他

《闪闪发光的你》第二季:比真人秀更沉浸,比行业剧更真实

今年六月,聚焦金融行业的青春职场类观察真人秀《闪闪发光的你》第二季即投行季在江苏卫视播出。节目以投行工作为切口,聚焦9名即将毕业的学生初入职场的状态,以及经历种种任务考验之后的成长过程。
2022年8月19日
其他

综艺制作能否也做到去中心化?

「冷不丁」第三篇,我们来聊聊去中心化。想必各位都或多或少听过这个概念,简单说,去中心化是一种更开放更扁平的结构。尤其是最近web3.0和DAO等概念的出现,更是成为了互联网行业里的热词。那去中心化和综艺制作有什么关系?冷眼认为,或许这是颠覆现在综艺制作的一个方向,能让综艺的制作更高效、更灵活,观演关系也会因此被重新定义。不一定对,就当开个脑洞拿出来跟大家进行探讨。而要说颠覆,那我们得首先聚焦一下综艺制作的现状,究竟存在哪些问题?明星高片酬、招商难和政策监管,这老三样就不展开说了,相信这是每一个从业者都能感受到问题。但是,这也是几个绕不开的关键点,后面冷眼会结合起来一起说。那在这里,冷眼感受到的是这样几个行业问题。综艺内容的供给问题不管是电视台时代还是流媒体时代,内容的供给始终是以平台为中心的。这本身并没有问题,作为平台方,综艺是获取用户并获得商业回报的一个重要内容形态。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虽然我国的电视台数量有很多,但是一线卫视就那几家。再加上爱优腾芒等互联网平台,其实为全国观众或视频用户提供综艺内容的平台主要就是这些家。再仔细想想,这些平台里能够有决策权的人也基本数得过来。不夸张的说,就是这些平台或频道的综艺负责人们,决定着整个综艺内容的供给。这是不是一个典型的中心化生产模式?可能有人会说,不然呢?内容制作肯定要由这些平台来承担。而且在国内的体制之下,这种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理应掌握在少数机构手里。冷眼当然同意,但是单独看综艺,是不是有可能让它变得更开放。现在的用户越来越分众和圈层化,再加上被短视频挤占和切割了用户时长,综艺内容早已不是用户娱乐消费的首选。以前电视台制作一档综艺节目引来全民热议的时代很难再出现,未来的综艺内容只会越来越细分,能够做到圈层引爆就算成功。
2022年8月11日
其他

《百川综艺季》:探索长综新赛道,下一档大众爆款在哪里?

2022年8月12日起,《百川综艺季》将于每周五中午12:00在抖音平台上线。这档由6个子节目组成的综艺,是抖音对长综赛道的一次发力。借助技术创新和流量优势,《百川综艺季》甄选出满足用户内容消费偏好的话题,筛选出高品质综艺项目,汇聚一堂,旨在打造集强阵容、强内容、强流量于一体的全民综艺季。至此,抖音展现了一种“百川模式”,试图用它突破现在的爆款难题,从面向小部分人群走向大众化。什么是百川模式?抖音为什么选择它?百川模式会为市场探索出综艺节目的新可能吗?综艺爆款难寻,抖音的“百川”新解爆款国民综艺向来以新取胜,可谁为创新买单?根据云合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全网综艺累计正片有效播放同比缩减22%。市场的冷淡疲软成为共识。下一个爆款在哪里?在8月9日《百川综艺季》“综有你喜欢”的媒体看片会上,首次曝光的《非虚构告白:综艺的青春往事》提供了一种解决思路,即回归综艺的源头去审视。《非虚构告白:综艺的青春往事》回顾了内地的综艺史上的一个个历史节点:第一次民选偶像,造就了2005年的《超级女声》,也让品牌看到综艺的商业价值;首代偶像养成,造就了2017《偶像练习生》;首次聚焦于展示30+魅力的她综艺,造就了2020年的《乘风破浪的姐姐》。细数内地综艺史上的爆款,具有新鲜感的创意最能创造价值。但现实的情况是,在近年来的综艺市场上,出圈的全民性爆款出现难度越来越大了。随之而来的,是制作人靠创意取胜的出口越来越小了。先招商、再制作上线。在这样的生产逻辑下,明星阵容、制作模式、制作团队,这是招商过程中资方都会考虑的因素。但明星自带流量高,不代表能带动节目的热度,以往模式成功不代表换个文化环境、换一批阵容还能够复制,制作团队有经验不代表能时刻把准大众的看点。这些企图寻找避险方式的生产逻辑反而束缚住了综艺创新的手脚,做综艺变成一场盘资源的游戏。市场不鼓励创新、不为创新买单,自然爆款的诞生越来越难。面对困局,《百川综艺季》拿出了一条独特的创制方案。首先,百川模式打破了传统的节目制作流程,用一套很互联网的思维管理节目生产。一、最小化原型:投入小成本出样片、通过控量投放在真实传播环境中收集反馈。在「控量投放」的设计中,内容制作方将可验证节目模式的MVP样片投放于抖音流量池内,将用户的评价和反馈传达给制作方。二、自下而上的决策方式:选择二十余只队伍,同时开发短样片;让其在控量投放中各自突围,从中选出6部有潜力的节目。三、不断迭代:将6个节目开发成6个综艺大电影长度的精品节目,汇聚成《百川综艺季》。经过《百川综艺季》这个迭代的中间环节后,受观众喜爱的内容才有机会得到进一步扶持和发展。这一套互联网的节目生产模式让综艺变得更纯粹了。纯粹在于,平台将创作的自主权交回到制作团队的手里,将创作成果的评价权交到用户的手里。而平台、监制只是作为摆渡人,让制作人内心的想法和观众产生连接。“我们是那个划着船,把大家想法输送到彼岸的摆渡人。我们用单集最大的自由度,鼓励大家产出好内容”,抖音综艺负责人宋秉华这样形容自己的团队。这种让创作回归创作者本身的态度,给了制作团队巨大的创作自由,他们得以将内心深处做梦都想做的综艺付诸成片。其次,综艺的好坏也完全交由观众去判断,抖音发展出一套完整的数据体系来评估观众对内容的喜好度。这种方式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由个人决定内容走向带来的弊端,使综艺创作的决定权由somebody转变为everybody,更多曾经不被市场评估方看好的内容有机会大展拳脚。节目起源于用户想看、制作人想做、评判标准也交回到用户手上。在这个逻辑下,也许下一代国民综艺有可能诞生。当综艺变得更纯粹,它有多少种可能性?当生产模式发生变化时,综艺势必会发展出一种新的样态。《百川综艺季》推出的6档子节目覆盖音综、喜剧、文化、游戏、社交等多个品类,以各异的方式探索了百川模式下综艺创制的新可能。冷眼将从话题、叙事和形态三个方面来观察百川综艺季的创新趋势和原则。内容空间的拓宽综艺市场上涉及中老年题材的内容一直不常见。在传统的综艺生产逻辑下,这类内容是不被看好的。拥有综艺创作话语权的少数人会认为这类内容无法讨好综艺的主要受众:年轻用户。但在人口老龄化问题愈发显著的今天,中老年人作为占据1/5总人口的群体,他们的情感状态是值得被记录和讲述的。综艺作为一种反映当下、且与正在发生的热点高度契合着的内容形态,应该在内容领域担当关照当下、表现当下的角色。独居中老年人的社交困境就是一个值得关照的现象。《百川老朋友》由此切入,通过在三天两夜的共宿经历,展现50岁以上嘉宾们的交友观、婚育观。值得一说的是,团队收到了抖音的数据反馈,发现中老年题材也收获了大批年轻人的喜爱。2022年排行榜的歌曲与十多年前的排行榜歌曲质量上不可同日而语,孙燕姿变成了“冷门歌手”,也是一个值得关照的现象。《百川乐时空》让互不相识的歌手与隔代素人置身于相隔只有两三米的生活场景中进行代际音乐交流,展现出好的音乐可以征服年龄和文化理念不同造成的差异。“emo”、“内卷”等流行热词反映出现代人面对着巨大的精神压力,这也是一个值得关照的现象。《百川可逗镇》设置了一个会压缩的房间,比较成功地还原了日常生活的精神压力场景。节目试图打造一个桃花源作为示范,帮助人们寻求释放压力的新途径。可能将来综艺将迎来更大的内容空间,讲人所关心之事,是综艺在话题、场景选择上不会迷失的诀窍之一。叙事方式的更迭先搭建好世界观再叙事,是更符合叙事的底层逻辑的一种叙事方式。《百川文明诀》是用世界观构建叙事,讲好文化节目的一次良好示范。好的世界观能有机地串联起综艺的嘉宾、赛制和选手。《百川文明诀》搭建了一个故事前提:飞向地球的宇宙飞船能源短缺,需要默契之人的力量才能续航。这一故事前提建立了猜词游戏和默契考验之间的关系,又把游戏的惩罚机制也进行了合理化表达。在这一故事前提下,嘉宾和选手都能以剧中人的身份参与叙事。嘉宾以船长、学士、仙人等角色身份出现,他们各带一组进行猜词对决;围绕着默契考验,选手也出现了双胞胎、情侣等多种自带原生关系的组合方式。哪个组合会更多默契?嘉宾和选手被有机结合,形成了冲突有力的叙事。由此,比较枯燥的猜词游戏,通过设置有趣的世界观和玩法,也变得有意思起来,这就是叙事的魅力。世界观叙事比较忌讳的是,规则过于复杂。显然文明诀紧紧围绕着猜词游戏做规则升级,规避了这个问题。可以说,《百川文明诀》是世界观叙事的一次示范,也将文化传播的趣味性做到了极致。《百川高校声》的音综的新故事是通过挖掘新人群来展现的。首先,它选择了高校生这一新面貌和群体,讲述了年轻人热血追梦的新故事。其次,它创造性地引入了“老带新”增加了叙事的层次。明星前辈的母校回忆杀和明星和高校生合演碰撞都是可挖掘的叙事内容。不管是借助世界观、还是新人群,综艺的叙事有多种可选择的方式,但无论何种叙事方式,重点是要让人物发生有趣碰撞,收获成长。综艺形态的创新从文艺时代的曲苑杂坛到综艺时代的真人秀、观察类节目、竞演节目,综艺应该是什么样一直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也许如《幻乐之城》变成一场影像艺术实验,也许结合密室、剧本杀玩法变成《明星大侦探》《密室大逃脱》的角色扮演机关揭秘类游戏。《百川综艺季》也在类型融合上迈了一步,打造出喜剧综艺《百川狂想曲》,给出了关于综艺应该如何的一种可能的想象。《百川狂想曲》开辟了情景喜剧综艺的新赛道。朋友们去理性化的荒诞的想法,在喜剧编导的加持下,实现了一次奇幻的表达。它像剧、像音乐剧、或者也可以称为音乐情景喜剧,是综艺形态的一次新实验,也许它也会给观众带来一次视听呈现上的奇妙感受。依托6亿日活、在全新客观化验证的综艺生产逻辑下,《百川综艺季》给予内容制作人最大的创作空间的同时没有让大数据成为创作的枷锁。或许以《百川综艺季》为起点,大数据将成为鼓足的帆,摇起的桨,载着内容人一路奔向综艺创制的新航路。也许“每一个人都有综艺可看”的未来并不遥远。友情提醒一下大家,因为公众号平台改变了推送规则,所以,如果你还想经常看到我的文章,需要在每次阅读后,给我的文章点一下“在看”。这样,每次更新推送才会第一时间出现在你的订阅列表里。本文图片均来源网络文/十四推荐阅读《未来中国》:顶级科学大咖X青年脑洞,如何让观众对科学“上头”?《顶楼》:顶楼特权+破产恶人,生存节目的全新升级综艺创作者们,该如何关注「附近」?
2022年8月10日
其他

《未来中国》:顶级科学大咖X青年脑洞,如何让观众对科学“上头”?

和普通的娱乐节目相比,科学类节目聚焦晦涩深奥的科学理论,天生有更高的观看门槛。如何将高难度的科学理论变成趣味易懂的大众化综艺内容?东方卫视的《未来中国》选择让顶级科学家和有脑有颜的“科学青年”进行思想碰撞。“科学青年”提供的青年视角和青年语态,让一档科学节目戳中青年痛点,形成广泛共鸣。而“顶级大咖”和“青年脑洞”的思想碰撞,则带来了科学精神生生不息的传承。
2022年8月6日
其他

《顶楼》:顶楼特权+破产恶人,生存节目的全新升级

日本电影《赌博默示录》中,一群背负高额债务的破产者聚到了一个神秘赌局中,压上未来的一切博取一笔足以逆转人生命运的巨额财富。这样极致的“爽文”,终于在韩国综艺中得到复制。2022年7月12日,韩国ChannelA电视台推出了一档全新的生存类综艺《顶楼》。10名“破产者”将通过10天9夜的PK,争夺最终4亿韩元的奖金,实现人生逆袭。极致的真人秀规则加上嘉宾强烈的获胜动机,二者双重作用下,一场“全员恶人”的战争,就此展开。
2022年8月1日
其他

综艺创作者们,该如何关注「附近」?

「冷不丁」第二篇,我们来聊聊「附近」。冷眼在这里要讲的「附近」,其实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最早由人类学家项飙提出。他曾在一期《十三邀》的节目里,与许知远进行过比较深入的讨论。节目中,项飚提出,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可能会是“附近的消失”。那么附近的意思究竟是什么?最直白的解释,附近就是指你日常的那些生活场所,比如你所在的社区以及社区周边的那些能够与不同背景的人产生连接的所有空间。如果稍微引申一点,附近其实是一种想要进入到日常世界里,并形成一种叙事的能力。而与附近相对应的另一个概念就是「远方」。首先,远方可以是物理意义上的远方,包括另一座城市或另外一个国家。另一方面,远方也可以指日常之外的、宏大的、抽象的所有事情。一个不太愿意承认的事实是,当下的很多年轻人对于日常世界开始变得越来越不了解,并且认为这些事情无足轻重,甚至是无聊的。相反,他们会更关注远方的事情,甚至想办法让自己与远方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原因很简单,互联网让“连接”变得越来越容易,某种意义上是在消除“远”,但同时也在摧毁“近”。当二者形成了一种无差别感之后,以前人与人之间的那种亲疏就不复存在。尤其当把远方的视野彻底打开之后,“切近”与“毗邻”也就不重要了,人的潜意识里会更加关注更宏大的叙事。之所以项飚会说“附近的消失”,想必原因就在这里。那么,为什么我们要关注附近?冷眼时常感到,在当下这个社会环境里,人们生活得都特别不具体。比如大家时常挂在嘴边的「焦虑」一词,这是一个典型的情绪词,而情绪是非常容易引发大家共鸣的,于是很自然就会蔓延成整个社会一段时间内的主流情绪。但是为什么会焦虑呢,如果你尝试多追问自己几个为什么,你会发现焦虑变得具体了,不再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情绪。回到综艺,那综艺内容为什么也需要关注「附近」呢?众所周知,综艺是一种反映当下的内容形态,是与正在发生的动态与热点高度契合着的,这也是综艺在内容领域应该承担的角色。而“附近”和“附近的消失”,就是当下的重要问题之一。冷眼始终认为,一档好的综艺是需要有它的时代痕迹的。不夸张的说,综艺完全可以用自己的语言系统构建出一整套时代记忆。
2022年7月28日
其他

“长中短”是故事,但平台没有爆款那就是“事故”

写在专栏开始之前:熟悉我们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冷眼看电视」这些年一直在坚持分析国内外的各类综艺节目,视角多聚焦在具体的一档或一类节目上。如果你还在关注我们,非常感谢。但是,在多年研究和阅片的过程中,团队或多或少会产生很多碎片化的思考,却不太有合适的机会表达出来,有综艺相关的,也有关于整个内容行业的。冷眼认为这些思考应该有被记录下来的价值,也希望能在偶尔抽离具体节目的同时,探讨一些不一样的话题。这个专栏计划在每个月的几个周四“冷不丁”推送,希望我们能够有缘遇见。「冷不丁」第一篇,我们来聊聊中视频。2022年,长视频平台的“降本增效元年”。这其实是一个必然,只不过疫情的反复,加速了这件事的进程。相信每一位从业者,都深切的感受到了由于降本增效所带来的行业震荡。而有一个词,也开始在这两年被频繁提及,那就是「中视频」。一时间,行业就像找到了长视频的第二增长曲线,长短结合的故事越说越真。什么是中视频?
2022年7月21日
其他

《登陆圆鱼洲》:披着元宇宙外壳的传统户外真人秀

2022年6月30日,《登录圆鱼洲》上线腾讯视频。节目邀请白敬亭、李诞、林墨、王濛、杨超越、张子贤作为固定玩家加盟,讲述6人意外登录了一个平行于现实世界的游戏世界——圆鱼洲,经过10天10夜的冒险,完成10场博弈游戏,争夺圆鱼洲的货币“圆鱼珠”的故事。
2022年7月16日
其他

露营综艺如何破题:露营不只是户外真人秀的背景板

疫情以来,露营迅速成为国人新的旅行方式,关于露营体验的分享和装备的科普等迅速在网络上火爆起来。“追逐热点”是综艺内容的特点,在今年,各大平台的综艺内容便纷纷瞄准了这个新兴的赛道,推出了众多的露营综艺节目。其中爱奇艺率先于4月推出了《一起露营吧》,掀起了露营综艺的第一波热潮。紧接着,芒果老牌IP《花儿与少年》第四季回归,打出「露营季」的全新模式,也备受关注。然而,从目前播出的效果来看,这两档节目都很难算作成功。目前的露营综艺或过多地呈现路线和装备攻略,或着眼于陌生人一同露营的社交困境,却均未呈现出露营真正的魅力。在冷眼看来,如何在选角、选址、以及呈现的内容重点上与普通旅行真人秀作出区别,呈现露营的独特看点,才是能否在这个赛道突出重围的关键。按部就班地行动,打折的露营体验露营是一件“麻烦”的事情,但是其魅力也在于战胜种种“不便”后带来的成就感。但可惜的是,在《一起露营吧》和《花儿与少年露营季》中,节目组都犯了同样的问题,即为嘉宾提前做好了过于充分的准备工作,例如装备选择、帐篷搭建和路线规划。《一起露营吧》和《花儿与少年露营季》的第一站都选在了城市近郊的露营基地,从最容易入手的地方开启露营体验。《花儿与少年露营季》分成了三个小组分别分成了帐篷组、房车组和餐食组,学习露营相关知识。在整个筹备的过程中,节目组给嘉宾们邀请了露营达人教授他们一些基础知识,也给他们准备好了装备,以及供他们挑选的大量食材。此外,节目组虽然强调了是自制路线,但是也是选择好了目的地,嘉宾们只需要重新排列顺序而已。
2022年7月7日
其他

《舞痴的逆袭》:“肢障”跳舞,越努力越好笑

2022年6月7日,Mnet推出了一档全新舞蹈节目——《舞痴的逆袭》。节目中,《街头女战士》的8名队长合体担任导师,手把手帮助舞痴选手们“驯化四肢”,最终呈现舞痴逆袭的舞台。节目主MC则是NCT队长泰容。令人惊喜的是,舞痴跳舞“笑果”惊人,名场面cut被全网转发,网友戏称从舞蹈中看到了“丧尸进城”、“猴王登山”、“母鸡下蛋”,活生生把一档舞蹈节目变成了喜剧节目。
2022年7月1日
其他

《怎么办!脱口秀专场》:台下比台上好笑,是好还是坏?

笑果新综艺《怎么办!脱口秀专场》于本月在腾讯视频播出。节目集结了八位观众熟知的脱口秀演员杨笠、杨蒙恩、庞博、徐志胜、何广智、程璐、呼兰、王建国组成“轻轻松松宇宙最强编剧部”,带来十场“行业专场脱口秀表演”。区别于此前的效果王牌节目《脱口秀大会》和《吐槽大会》,笑果这一次创新地将目光从台上放到了台下,展现了脱口秀演员们在舞台之下的爆笑日常以及演出背后的创作过程。
2022年6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