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闪闪发光的你》第二季:比真人秀更沉浸,比行业剧更真实

冷眼编辑部 冷眼看电视 2023-04-09


今年六月,聚焦金融行业的青春职场类观察真人秀《闪闪发光的你》第二季即投行季在江苏卫视播出。节目以投行工作为切口,聚焦9名即将毕业的学生初入职场的状态,以及经历种种任务考验之后的成长过程。

 

《闪闪发光的你》第二季去繁就简,在第一季的基础上从情节设置、观察室嘉宾配置等环节上做了全面的调整。就目前的节目观感和舆论评价而言,第二季确实能称得上一档“优秀的职场真人秀”。


而在冷眼看来,《闪闪发光的你》第二季做好了两件事情:


一是呈现了一个真实的行业和职场现状。


二是塑造好了在这个行业里面的人物形象。


冷眼也将从这两个角度出发,去拆解一档好的职场真人秀是如何做到的。



多角度地呈现真实行业


职场真人秀,首先要选择一个“职场”。


《闪闪发光的你》第二季选择的投行是一个非常适合拍摄职场综艺的行业。


首先,观众对于这个行业都有所耳闻,但大部分人对它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而这使得它既在大众圈层中有了一定的认知度但同时又充满了神秘感。


同时,投行是为其它行业服务的一个特殊的行业,它其中包含了各行各业的信息,与观众的生活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更重要的是,投行有一定的专业性,但是专业壁垒却不是那么高,不至于让观众完全看不懂。

 

当然,选择一个适合综艺呈现的行业只是做好职场真人秀的第一步,如何呈现这个行业是更重要的事情。


冷眼将《闪闪发光的你第二季》节目中对行业的呈现策略梳理为了以下三点:



1、纵向深入:以投行人的工作成长线展现真实的工作内容


与《闪闪发光的你》第一季开场就进行了一场有如“最强大脑”的面试形式不同,第二季的节目的整体调性明显更为沉稳和扎实,开门见山,直接切入投行的实际工作内容。


节目中的第一集,实习生们就接到了一个在投行中比较基础但是及其重要的工作:“更新招股书”。

 

紧接着,节目又以非常紧凑的节奏安排了行业调研、面对客户陈述和企业尽调三个工作任务。


而仔细观察完成任务的过程和最后的结果,冷眼发现,任务在难度上逐级递增,对实习生能力的考验和展现也愈加丰富。


更新招股书的工作考验的是实习生们对细节的把控能力。


行业调研的任务需要很强的逻辑性和洞察力。


直面客户进行方案阐述则非常考验表达能力。


企业尽调在以上基础上还需要更多的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


 

观众通过实习生们的工作成长线可以清晰地看到投行工作是如何层层递进的,也得以了解投行人需要具备的素质。


快速切入实际工作状态,将行业工作内容进行细致而扎实地拆解,节目组将一个行业的底层逻辑做了全面且深入的呈现和分析。



2、横向连接:投行工作串联各个行业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前文冷眼提到,投行是一个适合综艺呈现的行业,其中的一个原因便是它包含了各行各业的信息,并且能够与观众的生活产生连接。


《闪闪发光的你》第二季非常好的展现了投行这一特点。


以第二集的行业调研为例,实习生们以奶酪、脑机接口、植发、汽车四个行业作为研究对象,分组完成行业研究报告。其中,奶酪、植发和汽车是与生活相关,脑机接口则是很容易引起观众好奇的技术。通过任务方向的组合,《闪闪发光的你》让节目兼具了生活的相关性与趣味性。


 

另外,让冷眼比较印象深刻的是第四集的“企业尽调”任务中丛广赫、刘坤酿、薛梦淇的课题,他们的调研对象是一家医药企业,企业目前有两个适应症的临床研发方向需要推进。实习生们需要完成一份市场调研报告,帮助企业做出研发优先级的判断。


面对难度最大的课题,他们三人拜访了企业,同时也采访了医生和患者。其中,刘坤酿发挥了自己医学专业的优势,查阅大量的研究和数据。最终他们将癌症治疗的手段和目前的药物研究情况给导师们做了深入浅出的汇报。


而另冷眼最为之惊艳的是,在与患者及企业进行了访谈之后,实习生们在考虑企业市场占领与利益最大化之外,将药物未来对患者的救治,与患者们对生活质量的需求视为了更高层次的追求。

 

在医药组汇报收尾的阶段,节目组将刘坤酿面试的镜头穿插进了这一段内容。


在面试中,专业是医药的他选择投行的其中一个原因便是他认为金融能够给国家创造难以用金钱衡量的价值。


节目以刘坤酿为切口,通过面试和课题任务的前后呼应,拓宽了人们此前对投行“经济价值”的固有认知,带领观众从社会的角度重新思考投行的意义。




3、专业的观察室嘉宾:补充行业信息,提炼职场技巧


毫不夸张地说,《闪闪发光的你》第二季的“闪光投资团”是近些年来冷眼看到的最专业的也是配合度最高的一组观察室嘉宾。


节目中的“闪光投资团”由主持人马东,创投基金的合伙人张泉灵,金融学者唐涯,财经作家温义飞,知名律师王益为组成。其中,王益为为众多知名企业的IPO提供法律服务,也做了第一季《闪闪发光的你》的高播放量reaction内容。


六位嘉宾虽然都在同一个领域,但基于职业方向的不同,他们总能在点评中给出不同的角度,让观察团整体成为了一个“全能专家”。张泉灵作为创投,是甲方的视角,唐涯和温义飞能给出金融知识的补充,王益为的“犀利”特点,让他能在第一时间给出最直接的反应,调节整个观察室的情绪。

 

嘉宾团的“硬核”和“全能”让他们能够将投行相关知识进行拆解,同时嘉宾们也站在职场前辈的角度,总结归纳出诸多值得职场新人认真思考的问题,并给出了合理的建议。


在企业尽调的任务中,朱光晔小组汇报时的效果欠佳,观察团成员唐涯直接指出其尽调的目标错误,应该是独立判断,而不是一味夸奖。她的补充很好地让观众了解了投行中关于尽调的知识。

 


在职场技巧方面,以第一集“上班第一天该如何和领导打招呼”为例,三位实习生选择了三种不同的打招呼方式。观察室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小细节,通过对每个人的行为及效果的具体分析,给出了薛梦淇的“站在门口简单问好”的方式是最好的结论。

 

此外,比第一季节目相比,第二季节目新增了一个“工作日志”的板块,用一句话总结一段节目的主要内容,观察室的点评在工作日志后出现。

 

在很多同类型的节目中,职场观察室的成员通常需要对上一段内容进行简单总结后再输出观点,“工作日志”板块的加入让观察室直接进入观点输出的环节,让节目的节奏更快,信息密度更高。


整体来讲,从行业呈现的角度,《闪闪发光的你》一方面从纵向扎实且清晰的呈现出了投行工作的具体内容,而同时,以横向串联社会与生活,并辅以合适的观察室嘉宾进行提炼,投行在《闪闪发光的你》中得到了更丰富、更细腻的全新刻画。



全方位地塑造多元人物


人物是一个节目最重要的部分,选择什么样的嘉宾以及如何塑造人物是一个节目价值表达中的关键一环。


冷眼认为,《闪闪发光的你》第二季对于人物的塑造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减少固有标签,强调“职场成长”


《闪闪发光的你》第一季找来了30名来自海内外名校的求职者,通过四大象限考核、导师4V1压力面试,争取9个实习名额。面试环节被吐槽像是“最强大脑”比赛现场,而不断被提及的学历也让节目陷入了“学历内卷”的争议。


《闪闪发光的你》第二季去除了“强面试”的环节,在介绍实习生时虽然都提及了各自的毕业院校,却也能明显看到节目组对学校的弱化处理,不过多地强调,只是提出了实习生之间的经验差异。

 

弱化面试环节,不强调学历。可以让实习生们更“纯粹”地进入职场环境,尽可能地去掉他们身上除去业务能力之外的印记,如面试带来的学历标签和性格特征,以此推动人物的塑造更加聚焦在职场当中。



2、人物形象多元,成长路径各异


在弱化了学历的标签后,节目组迅速用一系列高度还原真实工作场景的任务展现了各个实习生的特点。


在更新招股书的任务中,朱光晔和王睿表现出了自己的经验优势。在第二轮分组的行业调研任务中,丛广赫展现了自己的聪明和过人的洞察力,薛梦淇则因为自己外向的性格显得有些“锋芒外露”。

 

在后续的节目中,他们每个人都遇到了自己需要克服的难题,也走出了完全不一样的成长模式。


以稳健著称的朱光晔在和姜成、潘俊彬组成三人小组后,要学着当一个更有魄力的领导者。个人能力突出的丛广赫在团队中一时无法发挥出最大的能力,团队协作是他需要面对的课题。薛梦淇也意识到了自己显得有些“飘”,需要更沉下来一点。

 

不同的成长路线让人物群像更加丰富,也让不同的观众都能找到自己的共鸣对象。另外,硬核而真实的职场进阶过程让人物塑造更自然,少了一些“编剧感”和真人秀的“跳脱感”,让观众有了更沉浸的“追剧体验”。



3、涵盖更多职场层级


另一个让冷眼十分惊喜的设置是这一季的人物更加的多样,除了实习生之外,还有由职场前辈组成的实习指导团。

 

由中层业务骨干组成的实习指导团是实习生们完成考核任务的好老师,比如贾光宇教实习生们使用思维导图,细心地教他们如何跟客户沟通等等。

 

而这样的设计一方面让可能会超出实习生能力的考核任务有更高的完成度,同时,职场多层级人物的出现也使得节目的职场群像更加丰满。


《闪闪发光的你》第二季层层深入、全面立体地呈现了行业并塑造了行业人。


究其原因,冷眼将其总结为节目组牢牢把握住了“职场”和“真人”两个关键词,不管是从观察室嘉宾的选择,还是任务的设计和节奏的把握等,都是为了让观众看到一个纯粹而硬核的职场节目。

 


在内容竞争越来越激烈,行业面临新的巨大挑战的时候,去繁就简,将每个节目做得足够“真”和“纯”,也许更能够抓住观众的眼和心。


友情提醒一下大家,因为公众号平台改变了推送规则,所以,如果你还想经常看到我的文章,需要在每次阅读后,给我的文章点一下“在看”。


这样,每次更新推送才会第一时间出现在你的订阅列表里。


本文图片均来源网络

文/椒酌



推荐阅读




综艺制作能否也做到去中心化?



《百川综艺季》:探索长综新赛道,下一档大众爆款在哪里?



《未来中国》:顶级科学大咖X青年脑洞,如何让观众对科学“上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