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放派》:有趣的科学很重要,有效的执行很必要
《嗨放派》是继《奔跑吧》之后,由《奔跑吧》导演姚泽添及其团队推出的另一大力作。《嗨放派》将节目定位在了“奇趣实验体验”,王嘉尔、任嘉伦、陈飞宇担任“嗨放探索员”,李荣浩、魏大勋担任“嗨放特派员”。嘉宾们共同入驻嗨放基地,并会在每期开启一箱快递,凭借快递中的实验指南及道具,展开一整天的科学探索之旅。
《嗨放派》由8月14日正式上线浙江卫视及腾讯视频,从目前四期的数据来看,《嗨放派》并未达至理想预期,在第一期备受关注后,随后几期的热度不升反降,且显现出了明显的下滑趋势。
但在豆瓣平台上,《嗨放派》却斩获了7.2分。 虽然科学题材早已不是全新的设定,但确实在近几年的综艺市场中较为少见,在国产快综艺及综N代普遍陷入僵局的情况下,可以说,《嗨放派》大胆的突破与用心的设计还是得到了绝大多数观众的认可。
挖掘科学的多重展开方式,契合真人秀叙事逻辑
《嗨放派》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搞笑诺贝尔奖”,即致力于挖掘“乍看之下令人大笑,思考过后却发人深省”的科学研究。节目以生活为土壤,以科学作为切入口,辅以“有趣的手段”将两者连接,通过一些看似无厘头的实验揭露令人惊叹的科学结论。
《嗨放派》的每一期都是以生活中十分常见的元素为核心主题,前四期分别为太阳、动物、橘子及社交中的尴尬场面,其中的部分实验,例如“用太阳的热量真的能做饭吗?”,“酸橘子如何变甜”等都是十分流行的“坊间传闻”。而另一部分实验,例如“在鸡面前画直线能成功将其催眠吗?”,“给猪挠痒痒可以让猪快速睡着吗?”则是以不寻常的方式接近人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事物,实验看似天方夜谭,却又让观众忍不住地猜测结果。
在设计某一元素主题下的实验时,《嗨放派》也注重了实验内容与真人秀内容的结合。例如第一期“太阳的力量”中,第一个实验“海拔高的人会比海拔低的人更早看到日出吗?”,节目组在海边的山坡上制作了一个如同《飞屋环游记》般的巨型气球堆,依靠气球成功将王嘉尔升至了7米的高空。 五彩的气球堆、湛蓝的天空、日出的光亮共同营造出了极致梦幻的场景。作为开场的第一个实验项目,《嗨放派》成功利用视觉的冲击力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
随后的第二个项目,“用巨大的放大镜可以做熟一顿饭吗?”则更像是一场团队的破冰。在去采购的路上,王嘉尔和任嘉伦意外地发现两人竟然是出道同期生,瞬间拉近了彼此的距离。而在超市选购的过程中,李荣浩 “大家长”的形象也开始逐渐显现。“做饭”一个既无需消耗太多体力,又能促进团队合作的项目,配合实验的模式呈现,恰好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第三个较为温和的“晒太阳”实验作为缓和后,四位嘉宾终于迎来了最后的重头戏。在太阳的照射下,四人需要乘坐3吨的冰川,在海上航行300米。事实上,由于海中的大量的盐分非常利于冰块的融化,因此,冰川在航行还不到半程时就已经无法承载四人的重量。
在这样的关键时刻,为了完成挑战并保护不会游泳的任嘉伦,李荣浩、王嘉尔、陈飞宇三人直接跳入水中,推着冰船前进。而最终,随着冰船的不断融化,任嘉伦也最终克服了恐惧,和队员们一起将仅存的冰川残片推到了目标点位。
从实验规模、刺激程度的安排,到成员们友谊的逐步递进,四个实验所对应的正好是真人秀第一期在情节与内容上应有的推进节奏。《嗨放派》能在追求题材创新的同时,保证真人秀的叙事,是非常难得的事。
实验实际效果难以刺激观众,真人秀片段略显刻意
一档科学实验类节目能否成功吸引受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验本身及实验效果的惊艳程度。而遗憾的是,虽然《嗨放派》中众多实验的设定及其与主题的融合都让人眼前一亮,但落实到具体的实验效果,《嗨放派》的表现就没那么尽如人意了。
首先,《嗨放派》中实验的整体完成度与成功率一直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第二期中,“人打哈气能传染给狗吗?”的实验几乎还没开始,就以迅雷不及掩耳的程度宣告了实验失败。而第二个“画直线可以让鸡快速休眠吗?”的实验在反复尝试的过程中虽制造出了不少笑点,但整个实验最终仍以失败告终。
其次,《嗨放派》的实验过程缺少更为科学的测量标准及更直观更具有冲击力的呈现效果。在第四期“如何唱歌不破音”的实验中,节目组给出的几种方案,例如“蹲着唱”、“穿高跟鞋唱”等方式可能在科学的角度上确实成立,但在具体的呈现效果上,参与实验的人们反复唱青藏高原的测验方式仅能凭借听感进行判断。
其音高的变化完全没有准确数据的测量,且这样的音高转变除了李荣浩之外,连在场的其他嘉宾都很难判断。这样一来,观众既无法获得感官的刺激,又沦为了完全被动的接受者,对实验毫无参与感。
除此之外,在三、四期中,科学实验与真人秀的比重也出现了明显的失衡。第三期以“让酸橘子变甜”为主题的实验中,嘉宾需要带着橘子一起乘坐大摆锤、激流勇进从而刺激橘子,以达到让橘子的酸度降低的目的。
可正如节目中的嘉宾所说,“我们不需要上去,其实可以让橘子自己坐。”嘉宾坐大摆锤的安排并没有足够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包括后续的“弹弓飞椅”项目,其中整蛊嘉宾的意味也完全盖过了科学实验的价值,让整期节目更像是《奔跑吧》中的某一环节,丢失了《嗨放派》最大的特色。
更令人遗憾的是,《嗨放派》并没能完全利用好嗨放基地的场景建构。令嘉宾惊呼地嗨放基地中,有设备齐全的工具间,专业的音乐室、健身房等多个可以进行环节设计或让嘉宾自由表现的场景,可在后续的节目中,嗨放基地的场景仿佛消失一般,嘉宾在基地的画面只剩下了在客厅拆快递和晚间复盘。
而实际上,如果能在前几期中,多设计一些可以在基地中操作的实验,或是在流程上更多利用工具间等更形式化标志化的实验场景,整个节目的科学基调则会更加牢固,科学的主题也能在视觉及情感的层面上找到更明确的落点。
总体来看,《嗨放派》的先导片和第一期节目确实质量上乘,热度与口碑也很稳定,具备着成为黑马的趋势。然而,在第二期,尤其是三、四期中,《嗨放派》的发力点就开始模糊甚至跑偏,真人秀与科学实验的比重出现了明显的失衡,情节又落入了俗套。甚至能感受到,在后期,连嘉宾对实验本身的激情也在逐渐递减。
有趣的科学很重要,有效地执行很必要,可以见得《嗨放派》在前期对实验设计的打磨还是少了一点,科学价值的呈现最终悬浮在了真人秀的表面。
友情提醒一下大家,因为公众号平台改变了推送规则,所以,如果你还想经常看到我的文章,需要在每次阅读后,给我的文章点一下“在看”。
这样,每次更新推送才会第一时间出现在你的订阅列表里。
本文图片均来源网络
文/慕桐
推荐阅读
《借你带轮子的家》:“家”的概念可以有千万种
《大有可为的我》:当“大码女孩”终于成为主角
《仅三天可见》特别实验季,一场终点未知的浪漫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