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何谓好的艺术摄影作品? \\ 特辑

艺术摄影圈的柴柴 艺术影社
2024-08-31


“何谓好的艺术摄影作品?”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由于每个人的个人趣味、知识阅历、对艺术(摄影)的理解的不同,加之时代大环境的影响、变化,等等,可谓是因人因时而异。所以,当我提出这一开放式、有些宽泛的问题时,就没有期望得到一个统一的、标准的、唯一的答案,而是抱着相互分享、相互理解、相互吸收的态度,以助大家加深对艺术摄影的理解,拓宽自己的思维,指导自己的创作。






©柴柴


柴柴:艺术可以说是人类审美、情感、精神、智慧等方面的伟大结晶。现阶段我认为好的艺术摄影作品,首先是内容上让我有感受、想象、思考的复杂多样空间。这种感受、想象、思考的复杂多样空间,或者是让我切肤的、回味的、延展的、把玩的、异样的、微妙的,或者加深、拓宽、更新对世界、时代、人生、艺术(摄影)本身的认识,等等。换一种说法,就是这种感受、想象、思考的复杂多样空间,会让我起鸡皮疙瘩,让我如痴如醉,让我心境悠然深邃,让我思绪翩翩,让我感到卓诡不伦,让我身上的某根弦突然断掉,等等(观看感受不太好用语言文字描述概括);再则就是形式与内容要做到统一、融贯、完美;最后,作为系列艺术摄影作品,要达到一定的整体统一性、丰满度、完成度与逻辑性等。当然,如果能在形式语言、表达内容方面,有某些突破、创新,能拓宽艺术摄影,那更好,更是求之不得。所以,在我眼中的好的艺术摄影作品,不是单一的、标准的,而是多元的、变化的。




©陈亮


陈亮:所谓艺术,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在吃饱喝足后,精神层面的满足、享受以及追求。艺术摄影也离不开这一基调,对于好的艺术摄影的理解,我偏向于内心平静的表达。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不管有多少挫折,物质生活贫瘠还是富有,感情生活爱还是不爱,平静的活着才更有意义。像儿童般的天真,思绪的天马行空,摒弃掉烦恼,此时内心趋于平静,你所拍摄的画面就是内心的写照,自然的馈赠。不需掩饰、不需忌讳,就在那里,平静的生活便是艺术。




©高仕源


高仕源:有一些照片,即便已过去一年、两年、五年、十年……每隔一段时间回看都不是之前的感觉,但依旧能吸引我们安静凝视。




©高岩


高岩:艺术摄影应该不仅是指从问题意识出发所完成的“艺术家的摄影”,还包括那些通过观看能力触及到事物本质的图像,好的照片就是艺术的。




©黄秋杰


黄秋杰:艺术摄影作品简单概括为三种基本范式:审美——形式主义;社会意义;表达层面——表现主义,三者互相交殖(cross-fertilization)。这三种范式的作品在艺术摄影的发展史上形成的路径有迹可循,但其节点并不明显。这里讨论的艺术摄影同样也可以追溯上世纪80年代以摄影作为创作手段,投身于艺术实践的相关作品,比如Thomas Demand、Yoshio Itagaki等人的作品。对我而言,好的艺术摄影作品是基于是否令人感动?是否引发思考?是否具备一定的时代意义?三者既可以相辅相成,但单独成立也并不冲突。




©刘斌


刘斌:对现存流行游戏规则形成某种挑战甚至打破。




©梁風有信


梁風有信:山是山,山不是山,山还是山,山已经不是那座山。




©刘涛


刘涛:我的认知就是一幅好的艺术作品,首先要回归到作者的本心本性上来,一个摄影艺术家的文学修养、艺术修养等等的积累,然后通过照相机来呈现。其次我认为艺术摄影作品首先不能按照大众审美来判断,真正的艺术作品,我的认知还是服务于少数人的,起码你的文学修养、审美修养到达一定的程度,你才能读懂一幅艺术作品。




©李伟


李伟:我选择在2021年拍摄的一张照片。在内蒙古陈巴尔虎旗草原深处,一位鄂温克妇女站在房子前。5月的呼伦贝尔草原已经变绿了,但草还没有长很高。房子背后的山坡上,可以隐隐约约看到放牧的牛群。这位妇女穿着深蓝色的袍子,戴着头巾。


那么什么是好的艺术摄影作品?我认为好的摄影,让观众能通过照片感受到一种情绪。艺术品最终都是以情动人。比如在这张照片里,能感受那种自然之美,鄂温克妇女的笃定,草原上的宁静,从而让人心旷神怡。




©罗子昂


罗子昂:在聊这个话题之前,必须先明确一个概念,评价艺术摄影作品的主体是谁?是个体还是群体,是艺术圈的人还是非艺术圈的人?换句话说,对于一幅艺术摄影作品,“好”即“有价值”的体系是建立在哪类群体基础上的。


个体、社会、艺术圈、非艺术圈、国家等,对艺术的需求皆不同,每类侧重点都不同。个体看重自我情感表达,社会看重是否揭露问题,艺术圈看重这个作品在艺术发展史当中的作用等等。


站在我的角度上,好的艺术摄影作品在于平衡,摄影师能够平衡好各方利益,即可以表达自我情感,又能引观众思考,再就是有助于艺术摄影的发展。当然这必定是一个严苛的要求,所以当下我在努力要求自己表达自我情感的同时,又能让别人看的不那么费力。毕竟艺术本身首先是作为一种高级交流手段存在的,言语多论理,艺术多达情。文字帮助我们形成逻辑,论述道理,是常用的理性表达手段,艺术帮助我们跳过逻辑,直至情感中心,是常用的感性表达手段。




©人水刀客


人水刀客:我认为好的艺术摄影作品,应该给人一定的想象空间和思考。既包含看到的和未看到的两层信息。它是我们看待世界和镜鉴自己的窗口。




©尚哲峰


尚哲峰:对于我目前的理解来说,首先视觉效果要看着有感觉,尽可能好看些,当然美无标准,我个人更喜欢残缺笨拙的无形美。目前更看好其作品表达的实质内容,小到自我,大到社会层面,也可以是提出的未知新概念,也有偏重特殊技法的。当然自我意淫也可以,无论哪一种,都必须逻辑自洽,作者对于自己创作的图像解释的通。对自己或对社会有没有意义也无所谓,感觉是标准之外无标准,大象无形,当然纯抽象到更高的视觉维度,也可以是很好的艺术作品。


艺术摄影,大家都可以玩,但你要玩到什么程度,你得搞清楚,或者在玩的过程中,你要判断自己有没有能力把它玩好,这时候就要有标准了,有主题了,你可以寻找在地球上的任何可能性观点,是关于生态、政治、身份、种族、性别,或比如记录几千片树叶的肖像等等,但对于每个人来说,你的生存环境、经历、知识、世界观,这些将对你的作品塑造起到关键性作用,用自己的视角与观看方式,去诉说你的感知与故事,我想就够了。


回到当下来说,你要能提出新概念、新视角,你的作品就已经成功了一大步,当代摄影风格林立,总归离不开视觉与概念。




©王江云


王江云:在大众的传统认知里,艺术是用来表现美鞭挞丑的,那么艺术可不可以用来表现“丑”甚至将“丑”看做美呢?上世纪初,法国超现实主义者安德烈·布勒东追求自由想象,摆脱传统美学的束缚,提出“痉挛之美”,拓展了艺术表现的新领域。


在摄影界,上世纪60年代,美国新纪实摄影的先驱之一黛安·阿勃丝,一改之前肖像摄影一直都是拍名人的历史,第一次将镜头对准了那些生活在社会边缘的被大多数人视为肮脏丑陋的人群:畸形人、裸体主义者、变性人、同性恋者、和流浪汉等,用一颗近乎于崇拜的心理去与被拍摄者们做心灵上的交流,把他们当作正常人拍摄下来并拿到博物馆郑重展出,取得了让观者感到恐惧痉挛的效果,引起了很多人的反感和巨大的争议。我第一次看到阿勃丝的作品,同大多数人一样,感到震惊和不适。但通过仔细了解阿勃丝的拍摄意图,反复观看其作品后,对作品中表现的人物产生了由衷的敬意,感受到他们的真实、从容、坚定以及生命力的强大。阿勃丝认为:人常常要装出一个正常的样子让别人了解,而那些畸形的人虽然是畸形的,但却是真实的畸形。他们被阿勃丝尊为“贵族”:大多数的人都在惧怕将会遇上什么不幸,而畸形人与生俱来就带着创伤,他们已经通过了生命的考验。正如摄影评论家顾铮总结的:“阿勃丝通过自己的摄影行为使人们看到存在于生活暗部的另一群人的生命尊严,而摄影则把她转化为一种生命仪式,以影像还这些已经跨越了生与死、完美与残缺、高尚与卑琐的界限的人以尊严。”


表现“痉挛之美”的摄影师还有很多。沃尔夫冈·提尔曼斯认为世间万物同样重要,众生平等,因此他密切关注和表现边缘、少数、无用的事物的“异”,目的是不让世间这些“非正常”的事物遭受被人忽视的命运;罗杰·拜伦把是否具备令人惊悚的“痉挛之美”作为他影像取舍的判断标准,通过拍摄怪异的画面来揭示存在于现实中的超现实和非理性的力量;理查德·阿维顿的《在美国西部》,以拍摄英雄肖像般的手法拍摄了美国西部底层的弱势群体,这些被摄者虽然有的身体残疾,有的衣衫破败,但人人目光充满了坚定和自信,给人以震撼和力量;还有尤金斯拍摄的水俣病患者、吕楠拍摄的精神病患者、石内都拍摄的广岛原子弹爆炸中死者的遗物等等,都闪耀着“痉挛之美”。


当今社会充满了浮躁浮夸和满满的“自信”,林立的高楼宽阔的街道出入着衣着光鲜的人群;报章杂志、大小屏幕上充斥着千篇一律平庸廉价粉饰太平的“红光亮”并冠之以最美大美的摄影作品,摄影偶尔表现底层人物也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态抱着猎奇或怜悯的心理,展示他们的困顿和窘态。所以,以艺术摄影的手法,以平等尊重的眼光,拍摄边缘的异于常态的人和事,既拓宽了艺术摄影的表现领域,也展现了与大众传统认知不一样的美,呈现一种全新的视觉感受。一开始观看这类作品可能会震惊甚至反感,但正像阿兰·德波顿和阿姆斯特朗在《艺术的慰籍》一书中写道的:邂逅一件自己一开始觉得厌恶而后能够从容面对的艺术作品,可以唤醒我们麻木的心灵,拓展我们日常经验的疆界,以新的眼光来看待自己周围原来视而不见的事物。这些作品所蕴含的各种观念和态度,可以让我们吸收内化,促进心理的成长,丰富自己的人生。


这也是我喜欢观看具有“痉挛之美”摄影作品的原因。




©汪滢滢


汪滢滢:我所欣赏的艺术,它不会离生活太远,不会离真相太远,不会离一颗赤忱的心太远。所以,所有虚伪的,过度修饰的,形而上的人或事物是不会被我喜欢的。艺术摄影亦是。




©徐俊


徐俊:既然是个人的看法,我就不妨大胆一点。在我眼中,好的艺术照片美不是第一位的,排第一位的始终是真实。揭示生活中的真相,思考这个世界的神秘,他们始终吸引着我。


这是我新项目的一张,它对我来说意义非凡,但刚开始的时候我也不是很理解这张照片。随着时间的流逝,这张照片在我脑海里却一直挥之不去。我后来意识到,这张照片对我来说就是一个困局,一个闭环。我的生活就像是图里的圆,我渴望挣脱却又一直陷入泥潭,这张照片的压抑感和大门上的灰尘无不诉说着我和故乡的过去:被历史捆绑,孤独而沉闷。




©鱼子


鱼子:摄影可以是时光的证据,可以是情感的表达,可以是记忆的载体,也可以是光影色彩等形式构成本身的视觉美感……所以,好照片有许多纷繁复杂的定义,只要形式与内容得以统一,并在其对应的语境内形成意义自洽,就不失为一个好的作品。


但是对我而言,我不希望自己仅仅停留在美好的画面本身,而是希望通过学习,进入艺术(而不仅仅是摄影)的当代语境,去反思人们对“美”的认知之局限所在,去探索摄影与不同媒介融合进行的表达的可能性,去研究观念如何对观看产生规训,去结合个人特质,用非理性的形式抵达理性的结果。


这次的作品,是我长期艺术项目《游神》在去年底拍摄的其中一张,我拍摄这个命题,也不是从惯常的“纪实”切入,而是试图从宗教的灵性体验的角度出发。说来也是机缘所在,我以这个项目为契机,学习了大量的宗教学理论,为自己之后的其他艺术项目打下基础。




©张丁凡


张丁凡:不久以前,我可能会觉得这个问题太宽泛不好回答,但是现在,我认为这是个好问题。近几年我常听人这样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艺术没有绝对的标准,自己喜欢就好”,面对这种话语,有时真是无力反驳。在这个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盛行的年代。


“何谓好的艺术摄影作品”真的是个好问题。


脱离真实的生活情景,我也给不出一个评判好坏的标准,但是好的作品都拥有一种类似“家族相似性的”东西,也就是说,在一定的语境下,具体的作品放在我们面前,好坏是绝对可以被分辨的。生活中我们分辨好事和坏事也是如此,我们只需要去看看他为什么会做这件事,这件事带来了什么后果,好坏一目了然。这就好比你去帮助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你为什么要帮助他人?因为他人需要帮助,后果就是那个人得到了帮助,那你做的一定是件好事。而你的同事A向领导打小报告,说同事B讲领导的坏话。同事A为什么要打小报告?因为他要讨好领导获取利益,后果就是同事B会被领导讨厌,公司里举报之风盛行等等。那同事A做的一定是一件坏事。


回到摄影艺术作品,道理也是一样,我把摄影看作一个事件,而不是一个凝固的平面。因此判断眼前的摄影作品是好是坏,我就要看这一图像生产前后都发生了什么,即他为什么要做这个作品,以及图像作为作品它和这个世界(观看者)之间都发生了什么?


废话不多说直接举例子,我们就用最耳熟能详的艺术家和作品来作为正面的例子——辛迪.舍曼的《无题电影剧照》。让我们来复盘一下这组作品生产前后都发生了什么。她为什么做这组作品,首先因为她热爱艺术,其次她从大学时代开始就一直在探索用自己的身体作为媒介来表达(她早期的作品可以证明这一点),以及她作为电视和电影时代长大的一代,对于电视电影媒介的反思和自我身份建构的批判(尽管她自己不承认)。因此她选择把自己装扮成各种不同的女性想象(影视作品中典型的女性形象),用摄影作为媒介来呈现。这组作品上个世界六十年代问世,它令一代一代的观者感到困惑,使以往的视觉经验无处安放,直到今天这组作品仍然被广泛的讨论和引用。它留给世界最宝贵的成果就是开始了一种新的艺术的可能性,可以说之后的很多艺术作品都是它和这个世界生的儿子。


我直到今天仍然很喜欢给姑娘拍照,而且以此赚钱。很多人都说我拍的很艺术或者很有艺术感,但是我心里清楚,即使地球人都这样说,那也不是艺术。那是因我个人对于异性的视觉欲望为动力生产出的图像,它会让人觉得美或者不美,但是透过它到达不了任何地方,它和世界的关系在生产出来那一刻就停止了,人们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忘掉它的存在。


摄影作为事件产生的这两个问题,也不是什么评判作品好坏的标准,但是这两个问题给出若干纬度让我们去判断作品的优劣。首先“他为什么要做这个作品?“这个纬度看的是艺术家要说什么,什么促使他要说,说的是不是真心话等等。而“图像作为作品它和这个世界(观看者)之间都发生了什么?”是看艺术家说的好不好、精不精彩,有没有在观者脑子留下疑惑,有没有把观者的完美生活撕开一条口子等等。


这里我认为顶顶重要的是“艺术家说的是不是真心话!”在我自己的实践中,我给自己定下的原则是:不是真的关心这件事,就不要去碰这个题材;永远都不要去消费苦难!


以上与大家共勉。




©张兰坡


张兰坡:在一张摄影作品里表达自己的心性并不难,可贵的是同时能对外部世界有所发现。更难得的是,对其潜在规律进行一定程度的揭示。能有所揭示的作品最可贵。




©周焱


周焱:好的艺术摄影反映了拍摄者所处时代的风貌。




©张晓武


张晓武:何谓好的艺术摄影作品?当艺术前置于摄影并称之为作品时,这几乎是一个无解的话题,一旦产生所谓的好的标准的时候,这种“好”,我们都是要去质疑的,所以史论上的“好”基本上是对过去的审视,而不是对未来的定义。我不是评论家,平常也会感知“好”的作品,但那也仅仅是我作为个体肤浅的认知而己,不符合大众式也不具备标准式,但我会抛弃艺术的光环、摄影的形态、作品的概念来理解摄影。


首先它应该不局限于简单的复制,不固化于内容的意义,不停滞于粗浅的形式,不模仿于简单的概念。“好”一定会链接于现实,来自于体感,源自于内心,所有一切最终转换呈现于视觉的虚构,并在视觉的沉淀下和思维达成共谋,获得情境和语境,这样的视觉结果我称其为“灵体”。就如你的孩子一样,源自于你,但他拥有自己的生命力,和你相依却又独立成长,不会被你单方面定义,并在不同角度的审视中和不断延长的时间维度中,散发魅力,激发共鸣,联通起他者的意识,到达精神的共同意境。这样的作品是不是艺术也就不重要了。当我凝视于这些“好〞的作品时,我会产生这也是我的作品的错觉,因为它已经激发了我的体悟并让我融入其中,甚至改变我对于影像、对于世界、对于自己的认知。“好〞无法定义,但一定可以强烈感受。




©知行


知行:艺术是智慧的必然结果。人类有了智慧,必然会产生艺术行为,人类也只有依靠艺术、科学、政治、哲学思考等等,才能滋养和进化自己的智慧。


好的艺术摄影作品,就是有一种概括提炼的能力,把那种能够打动你内心的东西都揭示出来,而把多余的因素都去掉,让你看清事物或者一种关系的本质。好的艺术作品就像沙里淘金一样,来自于沙,最终只能看到金。






助力支持“艺术摄影家”

欢迎并感谢星标、分享、点赞、在看
入群,戳👇
“艺术摄影高级群”会员招募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艺术影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