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仕源:艺术创作首先重要的是愉悦自己

这就是 艺术影社
2024-08-31


按:本期访谈对象高仕源(社群内微信名:阿高)所创作的作品——《唯有光》,获得了“艺术影社”的“年度先锋作品”荣誉(“年度先锋作品”、“年度优秀作品”揭晓)。为了能够对该作品以及创作者有更多更具体的了解,我对高仕源发出了访谈邀请,让他聊了聊自己的求学经历、商业广告摄影工作,以及创作该作品时的种种。





“‘艺术影社’年度先锋作品”访谈


柴:柴承伟 高:高仕源



商业广告摄影,©高仕源


商业广告摄影,©高仕源



柴:你1996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学的不是摄影相关专业,而是美术教育,这个专业的学习经历,对你日后的商业广告摄影工作以及自由的艺术摄影创作有何影响?


高:当时的美术教育专业学习的特点是多能一专,学习和美术基础知识相关的课程很多,除了基本的素描色彩,还有平面设计、广告基础、图案、材料艺术、雕塑、陶艺、纸雕、模型、立体设计、电脑绘图等等十几个专业,但每个都是短期课程,浅尝即止。摄影也是其中之一,不过并不是我最感兴趣的,自己喜欢的是艺术木雕。这种大杂烩式的学习经历,对于日后从事广告摄影和艺术摄影创作非常有用,因为它们也需要很多各种综合性的专业知识做基础。


柴:你1996年从广州美术学院毕业,1997年开始从事商业广告摄影。刚开始你对摄影的认知是怎样的?摄影最吸引你的地方在哪里?


高:我自己接触摄影较早,在职业高中时期就自己拍黑白玩暗房了,大学时的摄影课也比较简单,就是教些技术方面,比如相机操作和暗房技巧。那时对摄影的认知,只是觉得是一个方便框取并美化真实世界的工具,还有就是能把女同学拍美了,并在暗房里像变魔术一样和她们一起见证奇迹……后来从事商业摄影后,更觉得它是一种夸张美化真实事物的好工具,同时是一个能比较踏实赚钱的好职业。


柴:1997年至今,你的主业是商业广告摄影,但除此之外,你还自由创作艺术摄影作品。对于艺术摄影与商业广告摄影这二者之间,你有怎样的感触和认识?


高:长期的商业广告摄影行业需求逼迫自己要极大的提升摄影技术,另外就是还有机会接触一些广告公司拍摄制作“飞机稿”的需求(“飞机稿”是广告人为了参加行业比赛,比拼天马行空的创意而制作的假广告),和各种有艺术学习背景的广告创意人有所交流,了解背后的创意思考逻辑。那些创意想法,有些其实和艺术只有一步之遥,其中很多的点子与创意,和当代艺术相差无几。这也促使我自己在工作之余,利用广告摄影的手法,以精致、夸张、写实、美化、清晰的特点,来创作自己的创意影像作品。



选自《小强先生》,©高仕源


选自《蜡像馆》,©高仕源



柴:你至今为止创作的艺术摄影作品,有《小强》、《我的蜡像馆》、《五感》等等。观看这些作品的创作方法,都不是采用国内比较主流的直接摄影方式,而是编导式。为什么当初选择这种方式创作艺术摄影作品,而不是直接摄影方式?


高:一方面是之前对摄影的认知不深,并没有摄影就只有纪实摄影、人文摄影、新闻摄影等等的固有认知;另一方面是早就知道新闻纪实摄影也作假,现不现实不重要,摄影师想表达的是什么才重要;还有,编导式摄影方式是商业广告影像获取的主要手段,顺手就用了。但反过来看,我反而惊讶原来有这么多人会固执地忠于直接摄影,因为我觉得能达到表达目的就行,不用去在意是直接还是间接,甚至不在意这叫不叫摄影,只要最后看起来像“影像”即可,能以图传意就行。


柴:有些人在观看你的这些艺术摄影作品后,直言商业广告摄影的痕迹很重,具体来说,就是视觉效果方面很“精致炸裂”,表达内容方面有些直白粗暴。对此,你怎么看?


高:他们的感觉是对的,这的确就是那些作品的某些特点。



选自《唯有光》,©高仕源


选自《唯有光》,©高仕源



先锋,我认为是一种突破固有概念的新的可能和新的存在,是一种改变和破坏的力量。“‘艺术影社’年度先锋作品”,我推荐《唯有光》,这组作品在很多方面具有了先锋的品质。创作者阿高应用电子物影直接成像的方式输出影像,让影像不再是视觉观看的复制,方式的改变让传统摄影控制的空间也随之消失。各式各样的物态包括电子信号、闪光、烟火等现象成为作品的能量之源,和CCD接触、体验、生成的过程成了作品的内核,感知和体验的概念转化生成了一种去影像的视觉结果。摄影成了实际的接触和现象发生的过程,影像的视觉呈现不再反推现实的所感所见,变成了不可预知的想象,影像中看的见抽象结构和色彩也不再是抽象的概念。影像的异化让我们不再坚持于摄影概念的固化,新的表达带来新的挑战。现在还无法判定作品到达了怎样的高度,但作为改变和破坏的力量,作为摄影新的可能,我们要给予更多的支持和肯定。我相信阿高一定还会继续、持续去拓展和实验影像的概念,我也相信以后的作品还会更具生成性和代表性,所以我推荐《唯有光》。

———张晓武


柴:你最新的艺术摄影作品《唯有光》(点击作品名,观看完整作品)获得了我们“艺术影社”的“年度先锋作品”荣誉。这组系列作品的创作方法是“把物件直接放置在面阵式CCD图像传感器上,通过控制通光量,单次曝光直接获取1:1大小的影像,记录透过来的光迹和物影”。你能聊聊当初是什么引发了你选择这种不同常规的方式创作这组作品吗?


高:虽然利用摄影从事职业二十多年,但其实相对系统的接触艺术摄影也才三,四年时间。之前也不知道自己早期做的创意摄影叫做编导式摄影。同样,当时也不知道有“无相机摄影”、“物影摄影”,只是有暗房印像的经验,也尝试过可以把各种物件影印在相纸上并留下剪影。后来买器材时,当看到数码后背那颗相对硕大的CCD时,也曾联想过暗房中的经验,如果也用它来尝试印像,会有怎样的图案呢?反正后来相机也用成退役器材了,就拿来折腾玩一下,没想到后面就玩出了一个系列的创作。


柴:物影成像在摄影历史上可谓古已有之,但你这组作品的新颖之处在于与时俱进,是利用面阵式CCD图像传感器的电子物影成像。对于摄影历史上的物影成像,你之前有何了解?与你的电子物影成像二者之间,你有何思考?


高:有这个想法后,开始实验试拍了可行性,且尝试一些简单的投影影像时,还是对物影成像的历史没有了解的,只有以前在画册和影展上零碎的见过一些用这种手法的作品。后来在系统的接触现当代影像艺术案例时,才知道原来影史上有这么多出名的摄影家、艺术家使用这种方式进行过艺术创作,也知道前人多用的是相纸、感光胶片、复印机扫描仪等传统器材多,似乎还未见到利用CCD直接感光的案例,这进一步增强了我利用CCD材质进行探索的兴趣。


柴:在《唯有光》这组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有何难度,以及惊喜?


高:利用CCD做物影成像,有个不利因素是它成像面积太小,只适合做类微距一样的小影像。优点是可以立马见到影像,能做及时的调整,效率还是快的。在开始阶段,我还是按以往的创作习惯,想给创作作品找意义、上价值,想与现实有所关联,人为地设置了比如一定要从影像外形辨认出物件、只限定拍某一类物品、固定光源、统一影调等条件,想通过规矩来形成统一的风格,但发现这样下去拍得很艰难很别扭,有点进入死胡同的感觉,当时停止了一段时间,将样片和艺术摄影行业专家朋友探讨,并且结合起以前的学习经历,在绘画、材料、陶艺、木雕的研习过程中,都有相通的一点:“形是一切”、“材料是最重要的”,并不需要有具象的外观或现实的意义,作品才能成立。于是在第二阶段的尝试中,放弃了以往那些限制,自由发挥,特别是改变了光源和使用了液体材料后,创作就像打开了魔盒,每次尝试都能出作品,且过程变得轻松愉悦。



选自《唯有光》,©高仕源


选自《唯有光》,©高仕源



现在的相机是科技和规范的高度集合体,便利和智能程度使一切图像都朝着一个方向理所当然的发展,然而当放弃某些原以为不可或缺的部件和规则后,似乎可以打开另一维度的自由空间和想象力。

———高仕源


柴:《唯有光》与你之前创作的艺术摄影作品相比,个人观感,是有很大的转变的。请问这种转变是如何发生的?


高:应该是这几年系统地重新学习了艺术摄影,大量的看前人的作品,特别是艺术史、摄影史上被认可的作品;还有就是自我反思。我之前的创作受早期学习和后来行业工作经验影响,老想着要给作品赋予明确的意义、内容、价值等。后来发现很多同类创作还不如现在流行的几分钟的优质短视频传达的信息有效,且脱离了视觉艺术该有的特性,于是又回到了形式第一性的路上,且创作过程松弛,没有了之前创作过程那种艰难用力感。


柴:利用电子物影成像方式创作的《唯有光》,其最终图像是由光迹和物影所形成的抽象图像,好似没有任何具体现实世界的指向性。很多人在观看时,可能会感到困惑、难度以及抵触等,你是如何看待自己创作的这些抽象图像的?对于观众的这种困惑、难度以及抵触,你有何想说的?


高:流行有两个极端观点:“艺术要雅俗共赏”和“创作只为自己,有没有人看无所谓”。由于学习经历和商业广告从业的背景,我还是挺在意别人是否“点赞”的,只是从过去点赞意味着卖相好,追求点赞的数量,到现在点赞意味着自己尝试的路子并没有歪,也许还值得走下去。《唯有光》通过不同编辑方式形成各种不同体量和内容分批发出后,其实相比以前的创作和商业作品,点赞数要少得多,但在自己常展示作品的设计类门户网站的纯艺术板块中,几乎每次发出都能获得网站编辑的推荐,还有业内值得自己学习的前辈的认可和鼓励,以及在此次“艺术影社”的“年度作品”征稿评选活动中得到评委老师的认可,这些都要比数量上的点赞有意义的多。在观众的接受程度和自己独自探索之间寻求平衡,对于我这种世俗的创作者来说,现阶段还是挺重要的。


柴:从2022年到2023年,《唯有光》你一共创作了几千张,最终选了256张,以摄影书的形式编辑成册。而且目前还在进行《唯有光2》的创作。对此,有人可能会认为没有必要重复创作这么多。你认为呢?


高:艺术创作首先重要的是愉悦自己,才有动力主动持续下去。就像之前的《小强系列》,到了某个时期,即便还有想法,还有未完成的手稿,我也停下来不再继续了,好像那个阶段过去了。而目前,《唯有光》依然意犹未尽,还有可进一步探索的余地,也不想这么多,继续下去就是了。也许到某天突然无感了,停了也就自然停了,不去计划它。


柴:对于艺术摄影,你经过这么多年的具体实践、学习思考,与最初相比,有何变与不变的?


高:前几年我经过这样一个时期:工作压力骤然增加,开始重新思考工作的意义,开始意识到了自己的年龄,以及接踵而至的疫情,亲人的病与故,又在这段时期开始系统的接触到了新艺术摄影,以至于对从事了二十多年的本职工作——商业摄影产生了厌恶感,觉得那是在浪费生命,觉得做艺术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事情。但从去年开始,我的想法又变了。现在每天不管是拍客户的商业摄影工作,还是做自己的艺术创作,我都觉得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且会沉浸其中,轻松、安静而放空,不用想太多。不知道这是不是艺术摄影带给我的变化,我想多少会有一点吧。






高仕源(社群内微信名:阿高)简介:1996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1997年开始从事平面广告摄影至今。2013年获得全球华人摄影传媒大奖(南都全媒体)人物奖“年度商业类华人摄影师”荣衔,2015年度在IPA国际摄影奖中国大奖赛中获得“年度摄影师”和“年度广告摄影师” 荣衔。作品曾参展平遥国际摄影展、伯奇杯创意摄影大展、露西奖大师作品暨IPA国际摄影奖最佳表现作品展览、“窗口2020”疫情时期图像档案展等。目前生活工作在广州。


柴承伟(网名柴柴、此木)简介:1987年生于重庆巫山,大学本科学历,自由摄影师,现独立运营自媒体“艺术摄影家”和社群“艺术影社”,致于艺术摄影的传播、教育等。



相关阅读

阿高:四十年、两天、一个半小时、一百分之一秒


助力支持“艺术摄影家”

欢迎并感谢星标、分享、点赞

入群,请戳👇

“我们一起艺术摄影吧!”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艺术影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