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家庭教育中的13个“不要”,你做到了吗?

关注👉 学习园地1号 2023-12-28

点击下面关键词查看
微课视频
儿童故事
国学经典
少儿科普
学生听书
幼小衔接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少儿才艺
红色经典
初中学习


家庭教育中,需要一定的智慧,有时家长的一个举动、一句话都可能是教育过程中的关键点。

今天就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家庭教育中的13个“不要”吧!


01不要说孩子笨

有时我们着急上火的时候,也许会对孩子说“你怎么这样笨”或者“你是木头吗”。


每当这类话脱口而出时,都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给孩子心理蒙上阴影。


如果这样的话成了家长的口头禅,一个没有主见、没有自信、呆头呆脑的笨孩子可能真的会诞生。


02不要恐吓孩子

有时,对调皮、贪玩或屡教不改的孩子,我们也许会说:“再不听话,就让大灰狼来吃你。”或者说:“老妖精来了,还不快跑?”


每当这些恐吓孩子的话语讲出来的时候,确实能起到短暂的效果。


但是它给孩子造成的心理阴影也是巨大的,有些甚至是无法挽回的。


一些孩子怕生人、怕黑、怕独处,很可能就是由于小时候家长的恐吓教育造成的。



03不要“贿赂”孩子

有些家庭,夫妇双方有矛盾,为了扩大势力,都想“拉拢”孩子,想让孩子站在自己一边,而手段多数是贿赂。


但这的确不是个好办法。


这种贿赂会把孩子搅进父母的是非之中,也往往造成孩子是非观念的混乱,不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04不要过度保护、监督孩子

过度保护、监督孩子是很多家长所犯的通病。


他们总觉得孩子还小,还不能独立。因而对孩子的方方面面进行全方位、掠夺式保护。


但这样过度保护,会挫伤孩子的自我观念,削弱孩子的自主能力。


因为当父母过分保护孩子时,其实也是在告诉孩子:“你不能照料自己。”


长此下去,就会塑造出一个没有生活独立能力,凡事依赖父母、缩手缩脚的孩子。


所以,我们应该把“只要孩子能做,决不包办代替”当作座右铭。


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05不要对孩子唠叨不休

唠叨是80%以上家长的通病,也是几乎100%孩子反感的父母的缺点。


父母之所以唠叨,是觉得孩子在某些方面的表现不合自己的要求,但又怕孩子不注意、不改正,因而时时提醒、事事提醒,这样就形成了唠叨的习惯。


而孩子呢,又恰好反感父母这样的做法。他们认为:有些话说一遍已经够了,没有必要不停唠叨。


过分唠叨,会使孩子觉得父母认为他没有理解事物的能力,久而久之,孩子会产生厌恶,甚至产生很强的逆反心理,专门和父母对着干,反而把事情搞得更糟糕。


其实,有条理地向孩子交代事情,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所以,做父母的要时时提醒自己:不要唠叨。


06不要强迫孩子盲目服从

强迫孩子盲目服从也是许多家长常犯的错误。其根源还是我们灵魂深处家长专制的封建思想在作怪。


我们往往出于为孩子好的目的,却做出了不尊重孩子、违背孩子意愿,甚至伤害孩子的事情。


我们常常强迫孩子停下他自己喜欢的事情,而做一些孩子痛苦但家长认为重要的事情。很多时候,孩子没有选择的权利和自由,有的只是盲目服从。


长此下去,不但扼杀了孩子的个性,也剥夺了他分析、思考、判断、选择的能力。


就这样,一个盲目服从的孩子产生了。


这样的结果,也绝对不是我们家长所想要的。我们应该允许孩子有抱怨甚至拒绝的权利。



07

不要掩盖孩子的错误,
不要过分纵容

犯错误是孩子的共性和权利,孩子在不断地犯错误,然后在改正错误的过程中不断地积累经验,从而成长、成熟。


当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家长必须及时提醒、纠正。但是,往往有一些家长,总认为孩子还小,要么视而不见,要么采取掩饰、纵容的方式对待孩子的错误。


作为父母,适当地宽容孩子的缺点和错误,这是可以的,也是必须的。但过分纵容孩子并不利于他们的成长。


因为孩子迟早要长大成人,要走向社会,有些在家里行得通的事,到外面就很难说了。


因此,纵容孩子只会剥夺孩子潜在能力的发展,阻碍他成为能干、独立、能自我调节的人。



08不要用不一致的规矩
管教孩子

用不一致的规矩管教孩子,是部分家长常犯的错误之一。


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随意性很强,没有原则、没有规矩,或者父母凭自己的喜怒随意设立规矩。


孩子同样的行为,有时遭到处罚,有时得到表扬,有时则任由他去。


这样就会使孩子感到困惑,不知道究竟怎么做是对的,怎么做是错的。


长此以往,不但使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丧失,而且会使孩子养成没有是非标准、凡事可以随自己情绪而改变的习气。



09不要对孩子滥用奖励

滥用奖励也是一些家长常犯的毛病。


大人们常说,“如果你做到什么,我就奖励你什么东西”“如果你考试达到多少分,我就奖励你什么东西”。


这样拿奖励来纠正孩子的错误或者拿奖励激励孩子进步的方法,实际上是非常错误的教育方法。


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培养了孩子懒惰和不正确的价值观。


曾看过一幅漫画:


一个孩子拿着100分的试卷,爸爸奖励了他100元钱;

第二次,孩子拿着90分的试卷,妈妈奖励了他90元钱;

第三次孩子拿着88分的试卷,奶奶奖励了他88元钱;

第四次,孩子拿着50分的试卷,向爷爷要50元钱的奖励,却遭到了全家人的责骂。


这幅漫画很好地讽刺了乱用奖励的恶果。


我们在要求孩子做什么事的时候,应该有个标准。做好了表扬,做不好批评。


有时候也可以象征性地来一点小小的物质刺激,但不能滥用,更不能拿奖励作为纠正孩子错误的方法。


比如学习就是孩子的职责,考好了应该表扬、肯定,但以考多少分为依据奖励多少钱的做法,就大错特错了。


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切记:不能滥用奖励。



10不要在孩子面前争吵

有些家庭,家庭关系不和谐,夫妻之间常常吵闹。


修养好的,还能顾及孩子,尽量避开孩子;修养差的,则根本无所顾忌,甚至专挑孩子在的时候吵闹。


这样吵闹的结果,既破坏了家庭欢乐、和谐的氛围,又影响了孩子正常的心理发育,还会让孩子看不起父母。


如果真有非常大的分歧,尽量先避开孩子进行讨论。



11不要将孩子的缺点揪住不放

生活中总有一些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过高、过严,将孩子的缺点、过错揪住不放。


可能他们的出发点是为了提醒孩子、教育孩子,但他们这样做的后果恰恰是挫伤孩子、打击孩子,不断地强化孩子对自己缺点的认识,反而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有时,也可能激起孩子的反感,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消极思想。


比如一个胆小、见了生人不爱说话的孩子,家长不是表扬他的大方、勇敢,而是一遇到生人就说:“我这孩子胆小,不爱说话。”


家长已经给孩子下结论了,还怎么让孩子开口说话?


有的家长不停地说自己的孩子贪玩、调皮、不爱学习。时间一长,孩子真的不爱学习了。


为什么呀?因为你已经给孩子贴上不爱学习的标签了。


在家庭教育中,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有意淡化不足,这样也许能够获得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在此送各位家长一句话:“对于孩子,优点说了不得了,缺点不说渐渐少。”




12不要打击孩子的好奇心

好奇是孩子的基本特征,既是孩子认识事物、获取知识的内在动力,又是孩子创新思维的精神源泉。


对于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他们这也好奇、那也新鲜,因此他们常常有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稀奇古怪的想法和不合常理的举动。


对这些可贵的表现,有的家长能因势利导,从而培养了孩子爱发问、爱思考、爱探索的好习惯,进而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但也有部分家长,他们很烦孩子的问题,很怕孩子的提问,对孩子可贵的好奇心,往往报以冷漠的拒绝或无情的打击。


他们常常批评孩子:“你怎么这么多话、这么多问题,少问些问题好不好?”或者说“你问的问题多傻”“你的想法多可笑”“快别这样,人家知道会笑你的”。


就这样,一个对外部世界充满渴望、充满好奇的孩子,渐渐变成一个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不求进步、循规蹈矩、缺乏热情、缺乏创新、平静而平庸的人。


而这一切都源于他的好奇心的丧失。


所以在进行家庭教育的时候,一定要保护好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千万不要打击孩子的好奇心,千万千万!



13不要对孩子期望过高

对孩子抱有希望,是每一个家庭,也是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的共同情怀,也是我们花大力气进行教育投入的根本原因。


但是对孩子期望过高,当脱离了孩子自身实际能力阈限的时候,期望就会变成束缚、变成压力甚至是灾难。


我们自己也常常因为对孩子期望过高,孩子辛苦,自己也辛苦;在达不到目标时,孩子痛苦,自己也失望。


我们常常要求孩子次次考试都得第一,各门功课都在90分以上,最好是满分。


我们常常要求孩子这也优秀、那也出色,但仔细想想,一个孩子能够承载那么多的期望吗?


大家都想当第一,那么谁当第二?毕竟第一只有一个,更何况孩子得不得第一、考不考得出好成绩,除了孩子自身的努力外,还有学校、家庭氛围、教师水平以及家长的遗传基因等因素。


我们怎能不顾实际而一再要求孩子呢?


所以我们应当以平常心对待孩子的一切。


对孩子的适当希望是可以并且是必须的,但希望太高反而适得其反。


要记住:期望越高,失望越大。


以上13条是我们在进行家庭教育的时候应该注意的。


此外,我们还应该注意:不要过分表扬或批评孩子。


适当的表扬有利于孩子树立自信心,但不停地过分表扬,结果却容易适得其反,使得孩子做一点小事都希望得到表扬,否则就不做。


过分批评也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家长只要指出错在哪里就可以了,这样可帮助他们吸取教训。


家长还应该在孩子面前少发脾气,如果控制不住情绪,可以先平静一下,然后再回来对孩子严肃地指出他的错误,这样效果会更好。

END


文章来源:网络,仅供学习者免费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阅读推荐

1️⃣ 《芳妈教你学拼音》合集(共15课)

2️⃣ 《幼小衔接数学课程》合集(共47课

3️⃣ 《防溺水微电影》合集(共32部)

4️⃣ 曾仕强《家庭教育》合集(共24集)

5️⃣《家庭教育百日谈》合集(108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