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企业家做公益,为什么这么难?

一口小天 新共益 2021-06-29

企业做公益,为什么那么难?

这几天,因为某些风波的影响,一家公益组织负责人收到了此前信誓旦旦要“加快合作,加强合作”的企业相关负责人信息,这条信息说,“我们的合作还是暂停吧”。

 

回想春节之前,这家企业组织了团队,专程到这家公益组织的工作现场,进行了很用心的体验和考察,然后,尽职调查得出的结果都是好评,说出的都是好话。然而,当一个尚未定论的风暴来临时,这家企业马上就退缩了,原来的膨胀坚定一下子变得柔软无力。

 

这是我们新共益观察到的,企业试图做公益,又“遇难而退,见风就逃”的一个典型案例。在中国公益界浸泡这么多年,我们观察到的案例很多了。所以,我们这次趁着这几天隔离在家,干脆写一写“企业做公益,为什么那么难”。


 


一、企业并不想做公益,只有某些企业主、企业家想做公益。

说企业做公益是错误的词汇,真正想做公益的是某些企业主,或者企业家,或者企业家的夫人、太太,又或者企业家的某些亲密伙伴。

 

企业,往往就是企业家的私人王国,企业家想做公益,那么企业当然要顺便想做公益。比如阿里,马云先生想做公益,在他号召下,阿里系、淘宝系什么的,一口气成立了多家公益基金会。比如万科,当年王石先生要做环保,万科整个集团一起跟着也表态要做环保。比如曹德旺先生给公益组织捐款,虽然捐的可能是公司的钱,但捐赠的动力肯定是来自于他个人,以及他个人修养所影响下的公司团队。


比如春秋航空公司,王正华先生要求公司高管,每年必须参与一项慈善活动,用个人的实际行动履行社会责任。又比如某某公司,老板要求所有的股东,每年必须拿出个人分红的百分之几,用来做公益。老板是愿意做公益,而股东团队的相关伙伴是不是愿意做,是不是擅长做等等,这些就不好说了。

 


但企业家的特性与公益的特性,正好是相违背的。企业核心考虑的问题,是如何赚钱。而公益核心考虑的问题是,如何花钱。企业考虑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让自己再强大一点儿;而公益考虑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让社会更公平、更正义一些。企业经常错位化的思维方式,是如何让公益帮助我促进营销,而公益经常错位化的思维方式,是如何让企业成为我们的联合倡导者。


最关键的问题是,企业家还在做企业的时候,公益只能占用他思维空间的最多百分之一。因此,他没有精力来“专职做公益”。

企业家没有精力,自然就要雇佣有精力的人。于是,企业家往往采用两种模式,要么在办公室、营销部门里,成立模拟化的公益团队,让其在商业气氛超级浓厚的企业内部,去试着践行一下企业的社会责任。要么就是去民政部门正式注册所谓的社会组织,但社会组织的办公室仍旧设立在企业里,员工也仍旧从企业内部选拔和调配。

 

这方法和原理,与政府做公益如出一辄。这次疫情,全国人民给武汉的政府型公益组织捐赠的27亿元,全部上缴给了武汉市的财政局。同理可证,企业基金会的资金,也是从企业里“预算拨款”出来的,花不掉的资金,要么是要重新“上交”回给企业的财政部门,那么下一年度,可能会面临某些预算缩减的情况出现。要么到了接近年底的时候疯狂找“出路”,把这些资金花出去。



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主的个人公益意志,根本就无法在整个企业去传达贯通,只能是企业的花边和添彩,无法影响企业的本质和特性。

 

二、企业根本不可能做公益。

这个社会之所以有发展动力,就是因为企业集成了人类最尖锐的自利进取心。企业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人类贪婪之心的总代表,也是人类释放欲望的最通用方式。在一个以追求和满足欲望的利益共同体里去谈论公益,是最不合时宜的事。

 

因此,企业里的个人,不管是企业主还是到企业谋生的员工,私下里可能都会捐些款做些慈善,但要想让企业整体都与公益联结,完全是不可能的。在中国,企业想做公益更是艰难。

 

因此,中国几乎所有的企业主在赚钱方面,可能有自己的独立人格,有自己自由奔放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有满足自己贪婪和野心的关键发明。但在公益方面,他们基本上就处于盲区或者无力状态了。

 


企业做公益三个最大的传统惯性

一是企业在政府面前都是奴性十足的,而做公益需要有独立人格。假如企业一旦想在社会公平方面,超出企业围墙之外有所作为,他们就会本能地想找政府请示。而一件尚未做成的“社会创新风险事件”,向政府请示,就意味着他们内心根本不想做这个事情。即使想做,也会在政府的暗示下,迅速取消这方面的意图,或者变改整个事件的行动计划,以符合政府思路。

 

二是企业做什么事都想傍着政府。比如有企业家在深圳发了家,想回老家做点慈善,而他想到的第一个方式,一定是去拜访政府,却不知政府本身已经有足够的能量,做他们能做的社会福利,企业家要配合政府的唯一方式,就是给当地政府已有的方式捐款。如果想做自己的新慈善业务,那么绑架政府一起做的过程就会很大,时间线会拉长。其间不仅会让企业丧失独立品格,也会让资金能量的发挥很难如期所愿。

 

三是企业家走的是长期雇佣、购买、投资的思维,而公益走的是其他的“经济来往模式”。或者说在企业家眼里,一切都是可通过钱来解决的,可通过买卖方式来平事的。人类社会发展千万年,可惜有些事,就是政府用政治压力也无法实现目标,企业用金钱诱惑也无法达成目标。


更神奇的是,中国社会出现的很多公益问题、社会问题,本身就是政府和企业联手制造的灾难。正是专制型社会、生产消费型社会共同导致对牺牲品的摧残,无论这牺牲品是来自于人类,还是自然环境。既然如此,企业的买卖思维,本身就是问题的制造者,问题的制造方除了跑路和抵赖之外,永远不可能成为问题的解决方,这就是悲剧所在。

 

一个企业家无论他怎么诚恳地表态想做公益,他也是很难做公益的。他最多只能满足两个小愿望 ,一是每年捐赠一些款项做做慈善,满足一下内心的善良,填补一下虚荣心。二是有可能以慈善和公益作为社交的新型通路,去与原来其他路径不可能结交的权贵实现深度联结。

 


企业做公益太“南”的三个原因


总结起来,企业不可能做公益,或者说企业家做公益太“南”,不外乎缘于以下三个原因:


一是企业与企业家不一致。企业家偶尔想做公益,企业并不想,所以美梦难成真。


二是慈善与公益并不一致。捐赠一些物资给缺乏物资的人,这只是做慈善而不是做公益,改变这个物资匮乏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这才是做公益,而企业家基本上没有这胆识,也没有这智慧。


三是中国企业家在企业方面的霸气与独立调性,无法平移到公益慈善频道。只要他们还在经营着企业,在公益面前必然是虚弱无力的,他们经营企业的能力越强,他们做公益的能力就越弱。

 

如果有企业家跑来不服,说“我就偏偏做出公益来给你瞅瞅”,我们新共益当然欢迎这样不服气的企业家们。在此,我们提出如下有效解决之道,这些宝贵的公益智慧,希望能够得到有志气、有理想的企业家采纳。

 


三大解决之道


一、如果无法辞职专心做,那么就尽量换思维。试试回到生而为人,最本源的思想和情感状态,去考虑一个人如何解决遭遇的社会难题,而不是只知道用商业的方式,这样才可能找到真实的目标,而不会为路径和方法所蒙蔽。


商业是人类表达能量的一个方式,会赚钱的人未必会写诗。商业只是解决人类问题的一种方式,做公益就要找到符合公益的方式,而不是用自己以为擅长的商业,来解决千百年来商业都无法解决的社会公益难题。

 

二、如果无法分心做公益又太想做,那么就从商业体系里离开,投身到公益领域。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先生就是这样,他做商业时就专心商业,做公益时就专心公益。但有一个要求,切不可因为进入了公益行业,就用休闲的、退休的、落伍的想法来经营公益,认为自己在商业的能量如此大,做起公益来肯定势如破竹。


很多企业家在商业界叱咤风云,到了公益界却一无所成,原因是以退休人员的心态,去开展“公益创业”,也不回想一下,自己当年年轻创业时,吃着什么样的苦,释放着什么样的激情,到公益组织养老和赋闲,结果只会败坏公益。

 

三、最通用的方式其实更纯粹。本来就与企业原来的一些思维是高度同频的,那就是给专业的、民间的公益组织,捐赠款项和物资就好了。

 

企业家做不了公益,甚至理解不了公益,缺乏把公益情怀落地为有公益生产力的好方法,没关系,作为企业家的你们没有,但是公益组织有啊。当然,我们这里指的公益组织,一定得是民间的、自发的公益组织,他们不会像红会那样,因为权利而做公益;也不会像那些大企业主所设立的基金会那样,是因为钱而做公益,他们只是因为自己的心而做公益。



在这个世界上,只有用心做公益的人,才是真正会做公益的人,才是能把公益做成的人。企业主们,你们要想选择效率最高、执行力最强、公信力最好的公益机构委托,让他们帮助你们实现公益梦想,你当然只有找他们进行合作。

 

如果你找不到他们,那也很简单,找我们新共益就行,我们会帮助你们衔接和转化,帮助你们双方都能共同因做公益而实现生命的增值。


我们新共益团队,在2020年1月,参与发起了生态健康行动组,可以说我们是感知到了这个潮流的到来,我们也愿意成为这个潮流的一部分。如果您也希望参与这个潮流,请扫码加入。


扫一扫二维码进行报名首批“生态健康行动组”100个名额等你来报名

往期精选


给公益人发年终奖的前世今生

主动迎接五“被”挑战,持续筹年终奖,大大方方做公益

【年终奖】做公益这么辛苦,你应该得到奖励!

写给去年参加年终奖的伙伴的一封信

年终奖筹款有奖励,真的假的?

给公益“筹款人”的年终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