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培养创造力,你所不知道的那些事情
周二
实践 ✈
全文共6274字,阅读时间7分钟
🌿🎨🌏
01
🎨 重要的创造力
我们生活在一个正在发生急速变化的时代,未来如何发展,将会变成什么样子,我们的孩子应该如何培养才不会被时代所抛弃?这些都是我们经常觉得忧心,并且很想去探寻到一个答案的问题。
未来将会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呢?
我觉得有三个趋势值得与大家分享:
1
人工智能时代
这一点,我们的很多读者曾经多次在我们的文章中读到过。不管是否愿意,人工智能时代都会要到来。
专业的机器人可以将某个专业做的最好。
比如邮件分拣,无人驾驶赛车,理发师等等这样的,只需要将机器人硬件按专业来制作,然后接口接入云数据库,将个性化基础数据和专业基层数据导入数据库后,再进行大数据运算,以此来给你提供最适合你的应用程序,这样,就可以给你配备最佳服务。
未来人工智能甚至会取代医生、律师、老师。
那人类还能做什么呢?
为创新发展而工作,也就是探索前人没有发现的领域,和那些没有攻克的难题。
不久的将来,很多重复性、机械性的工作将被人工智能所取代,人类需要从事更多富有创造性和想象力的工作。
2
后公司时代的到来
在《未来的工作》一书中,作者预言在20年后,90%的全职工作岗位在未来会消失,全职员工会变成自由工作者,企业也会把工作重心逐步转移到外包公司和合作伙伴机制上。传统的企业组织架构模式会逐步被颠覆。
传统的方式是按照不同的职务、岗位分配任务的,未来的趋势是把工作任务分成小项目形式,找到合适的人完成一个部分。实现从岗位导向到任务导向的转变。
这对个体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长寿时代的多段式人生
随着科技和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的寿命不断延长,根据加利佛尼亚等研究机构的数据表明:从我们这代人开始,活到100岁将成为大概率事件。
在《百岁人生》一书中,作者认为,传统的三段式人生必将消亡,多段式人生即将登场,教育、工作、退休不再有明显的年龄边界。
像我们父母一样,一生只有一个职业的情况会逐渐减少,未来的人生会充满变化,每个人都可能会经历更多的职业。勇于接受转变和挑战,具有跨领域能力、能够不断进步,在不同工作间转换,在工作中能发挥创造力的人,会在未来获得更好的发展,固步自封、害怕改变或者不愿意终身学习的人将被时代抛弃。
这三个趋势告诉我们什么呢?
未来,人类面临着由技术革命带来的一系列艰巨的挑战,我们唯一能肯定的就是:未来一定是变化的。
这需要我们的孩子能够接受应对变化的挑战,有跨领域学习的能力,能够具备人工智能所不具备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主要来聊一聊创造力。
如今,大多数家长对于孩子创造力重要性的认识都大为提高,但是创造力这个概念比较抽象,而且难以衡量,说到具体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很多人会感觉比较模糊,或者有一些误区。
这篇文章先会阐释一下创造力究竟是什么,然后列举几种关于创造力的误解,之后会给出一些关于创造力如何培养的建议。(因篇幅有限,之后会再发一篇讲创造力在家庭内的培养,欢迎大家关注哦。)
02
🎨 什么是创造力
什么是创造力
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还有一个和创造力经常一起出现的词就是想象力。
想象力和创造力又有什么不同
想象力指的是能够将并未展现在我们感官里的东西带入思维。比如你躺在床上,让自己的想象力奔腾,但是并不会带给世界任何的改变。
创造力意味着将想象付诸实践,意味着做某事,创造力不体现在抽象事物上面,而体现在具体的方面。
也就是说,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前奏和源泉。创造力比想象力更近了一步。
我们每个人都有创造力吗?
在《创意,是一笔灵魂交易》中作者曾这样写道:“所有生命都有潜在的创造力。”只是现实的社会中,往往在这句话后面还有一句——“只是创造力往往会因受到各种阻碍而逐渐开始进入沉睡状态。”
每个孩子都有创造的潜能,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能力和潜能被埋没了。
是什么抹杀了孩子的创造力?
以下几个小误区可能存在于我们日常模糊的理解之中的,了解这几个小误区能帮助我们更好的帮助孩子发展创造力。
03
🎨 关于创造力常见的几个小误区
误区一
创造力仅仅与艺术相关
“只有艺术创造才用到创造力吧?我的孩子不准备走艺术这条路,所以也不太用关注创造力吧?”
不只是艺术,创造力在科学等很多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948年的一天,瑞士工程师乔治.德梅斯特拉尔在带着狗散步时注意到,狗身上粘了许多植物芒刺。通过在显微镜下的观察,他发现这些芒刺是和狗的卷毛钩在一起的,于是他发明了“维可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魔术贴。
我们都能看见粘在狗毛上的芒刺,但创造力强的人能迅速展开思考,他们能富有远见地把两件看似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世界上很多有趣和使用的发明创造都是跟创造性思维相关的。
事实上,创造力对各学科都很重要,从科学技术到富有创意的写作、音乐、视觉艺术等都是如此。
误区二
智力越高,创造力越高
智商和创造力是正相关的吗?(这里特指狭义上的智商)
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及研究学者弗兰克·巴隆以其同时代最有头脑的著名人士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一系列关于人类创造力的实验,试图找出天才人物特有的共同之处。
巴隆发现,与人们惯常的想法相反,智力在创造性思维中起到的作用其实并不大。也就是说,智力水平的高低并不能影响创造力的高下。研究表明,创造力是由智力、情感、动机和道德共同滋养产生的。无论在哪个领域,有创造力的人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是:内心开放;相对于简单的东西,更欣赏复杂和不明确的事物;对混乱和无序的状态具有不同寻常的高度忍耐力;具有从杂乱无章中提取条理的能力;独立,不循常规;乐于接受挑战。
巴隆的观察让我们看到,智商在创造力中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或者仅仅高智商并不能让人成为一个极富创造力的人。智力、情感、动机和道德这些相互依存、共生并互相作用的矛盾力量促成了强大的创造力。
误区三
知识会阻碍创造力的发展
“不能让孩子提前学习知识,会损害孩子的创造力”这种说法是不是正确呢?
这个问题要一分为二的去看。不能提前学习知识是合理的,原因是,提前学习知识不符合孩子的认知发展规律。比如两岁学习认字,三岁学习系统的绘画的方法。
但是知识本身并不是创造力的阻碍,相反,它会帮助创造力的发展。
我们童行学院线下2019年秋季周末“地球”主题课中有一项任务,“我是大地艺术家”,孩子们用颜料在地球的模型上进行艺术创作。在创造之前,我们的老师会带领孩子做些什么呢?
首先,我们会学习关于地球的基础知识:
地质地貌、地质资源、天气与气候;
立足整个生态,思考人类的生存环境;
定性观察和记录,分析数据、寻求证据和推到结论。
对于我们创作所需的颜料,我们也将一起学习和了解他们的由来:
了解矿物油的由来;
感知和观察色彩的变化,自然光影,如何造就不同的外在呈现的?
对已有素材的创造性重构。
从多角度的观察方式,到主动探寻课题背后的知识,再到多元视角的切换,最后有了更加丰富有创造力的作品。
在《写给父母的未来之书》中有这样一段关于知识和创造力关系的阐释:
知识和创造力并不是对立的,知识是静态的事物,创造力是动态的思维方法,它们可以相辅相成。知识是创造力的素材。这就好比做饭的打出要有上好的食材,如果脑中没有足够的知识,准确的理解、丰富的经验,创造力就如无米之炊。
知识本身并不会损害创造力,但是我们要了解孩子的认知发展规律,在合适的年龄给孩子提供合理获得知识的渠道和素材,让知识成为孩子的助推器。
大家可能都看“如果古代皇帝都有微信朋友圈”。
这是一种很有趣的剧本创新形式,有非常好的营销和传播效果。
想要写出这样看似简单段子式的内容仅仅靠抖机灵就可以吗?显然不是,还需要对这些历史人物的生平、性格、喜好和各个人物之间的关系有深入的了解,才能够巧妙地找准切入点,在现代人的沟通方式上,找到最适合他们表达出来的“朋友圈语言”。
我们线下的戏剧课堂也有这样好玩的课程。
马可波罗,张骞、唐三藏,以这些丝绸之路上的”网红人物”进行剧本创造,又会碰撞出怎样好玩的故事呢?
首先是了解这些历史人物的故事,以及为什么他们会在自己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下发生这么有趣的故事?
然后,我们需要了解戏剧的基础知识。
我们请来了专业的戏剧老师,来给孩子们讲解一部喜剧式怎样诞生和呈现的。怎么才能让这出戏更加好看,如何选取适当的冲突和矛盾?如何表达我们内心的想法?什么是好的戏剧,怎么拍才好看?
这些都需要知识的支撑。
最后孩子们会将自己写的剧本用表演呈现出来,成为一个完整的创作作品。
误区四
创造力就是一定要和别人不一样
对于创造力的理解,可能我们通常最先想到“新”这个词,就是别人从来没想到过的东西,没有做过的事情。
但是这个世界上人这么多,想法和创造力也很多,所以,很可能你想到的别人也想到了或者做到了。那这就意味着我们不具有创造力嘛?不是的。
对于发展中的儿童来说,评价他是否具有创造力,对标的应该是孩子自己。而不是要求孩子做到“和别人不一样”。孩子因为缺乏对人类已有文化知识和经验的掌握,所以他们对于,别人已经做了什么其实不了解。一味要求孩子“和别人不一样”有点强人所难。
孩子在理解他所接触的世界时,能有独特的视角,这正是创造力的表现。孩子创造性地在自己已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去同化或顺应未来的知识、经验、技能甚至情感,是他们理解和通过各种方式表达的过程,即便和他人在结果上有类似的重合,但是这也是他们创造的过程,也是值得鼓励的。
孩子有没有在他原有的基础上想出新奇的点子,对于玩具有没有探索出新玩法,这些都可以被视为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不是把他人做为对标。
如何培养有创造力的人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适当的课外教育可以成为互为补充的三个方面。
学校教育系统、扎实,问题是偏向知识的传授,注重应试的能力,在创造力和其他能力的培养上薄弱。
家庭教育是耳濡目染的,言传身教,在生活中保护和激发孩子的创造力,但是缺乏一定的系统性。
课外教育无法代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但是可以成为这两者的补充。
童行的秋季周末课程,从知识、视野、思维三个维度激发孩子的创造力。为迷茫中的父母,提供科学系统化的解决方案。
想了解更多童行线下课程,请点击今日二三四条。
最后有一个创造力的小测试给大家,可以在公众号回复:[创造力],获取测试内容。
测试适用于各个年龄阶段,家长可以用来测试自己,也可以用来观察自己的孩子。
测试结果不重要!测试结果不重要!测试结果不重要!重要的话说三遍。
结果即便是“没有创造力的人”,也不要因此焦虑和恐慌,因为不论我们自己,还是我们的孩子都处于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之中,测试只是为了更好的观察和提升,是向内去看的一个工具。愿家长在这个焦虑的时代,依然能在内心找到一丝平和。
12
田倩
童行学院内容主编
毕业于法国高等商学院
曾在欧洲多国游学
两岁宝宝的妈妈
✏ 投稿 | 欢迎投递原创稿件,来稿请投邮箱:tianxiaotu@tongxingschool.com
📖 转载 | 后台回复“转载”,获取授权方式
童行学院
系统性通识教育
长按关注 一起童行